英國:從「日不落帝國」到「小英國」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本文摘自《大國崛起》 唐晉主編 人民出版社出版)

強國萌芽: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

在百年戰爭後的一個多世紀裡,英國在歐洲國際舞臺上無所作為,幾乎被他國所忽略。但英國與歐洲大陸間的經濟和文化往來卻從未中斷,反而日益加強。與此同時,英國開始了從中世紀向近代形態轉變的緩慢進程,其社會、經濟和政治機制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經歷了艱難的內部調整和更新。正是在這樣一種外交沉寂的時期,英國積聚著再度在歐洲崛起的力量。

面向海洋:英格蘭島國民族性格的確立

1558年是英國歷史上的多事之秋。先是加萊港的喪失,接著是瑪麗女王的去世,隨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即位為伊莉莎白一世。這一連串事件,標誌著從中世紀英國到近代英國轉型的完成。新時代英國最突出的特性是其島國地位的確立及以此角色在歐洲和世界歷史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英國人警惕地注視歐洲的局勢併力圖充當歐洲力量均衡的制衡者;另一方面,英國人的目光則超越了歐洲大陸,逐漸將擴張的重點放到了海洋和海外殖民地的開拓上。

從根本上說,地理位置使英國的歷史和文化多少具備不同於歐洲大陸的某種獨特性,也影響了群島上居民的思維意識。18世紀初英國著名政治家亨利·博林布魯克(Henry Bolingbroke)的一段話反映了英國人的傳統心理:「我們的民族住在一個島嶼上……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不是大陸的一部分;當然,我們也永遠不能忘記,我們是它的鄰居。」然而,英國人作為一個島國民族的固有特性在很長時期被各種因素所掩蓋住了。在百年戰爭結束之前,英國人懷著強烈的「大陸情結」。只是在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人才被迫放棄了對大陸的激情,但仍未能徹底離別大陸,在此後的105年裡他們依然不惜耗費巨資固守在大陸的最後一小塊領土加萊港,守備加萊的費用幾乎佔英國國會每年撥給王室。瑪麗女王的輕率使英國人最終喪失了在大陸的橋頭堡,也迫使他們不得不告別大陸。加萊的失去不僅使英國在地理上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島國,還加深了英國人對大陸政治的厭惡感,菲利浦二世對英國的赤裸裸背叛,促使英國人在此後努力保持與大陸的距離,時刻警惕不讓大陸列強侵犯英國的利益。這樣英國人在心理上也不斷朝島國民族的方向發展。這種「島國心理」,在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強國萌芽:伊莉莎白一世與「英格蘭主義」

與瑪麗女王不同,伊莉莎白的母親安妮·博琳(Anne Boleyn)是個地道的英國女子,因此伊莉莎白一世的血管裡流著純正的英格蘭人的血液,也許正因如此,伊莉莎白視英格蘭為她的一切,她比其他任何統治者都更好地代表了英格蘭;同莎士比亞一樣,伊莉莎白女王逐漸成為這個英格蘭民族自我意識覺醒時代的等同物。伊莉莎白對自己婚姻的處理是她「英格蘭主義」的最好體現。在她即位後,包括她的姐夫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以及瑞典國王、奧地利大公、法國國王、薩伏依公爵、安茹公爵等王公貴戚紛紛向她求婚。但她明白,與任何這些外國求婚者的結合都可能使英國捲入歐洲大陸無窮無盡的矛盾糾葛,從而危及英國的利益。因此她便用各種滑稽可笑的藉口和搪塞拖延的手段來冷卻眾多外國求婚者的熱情,結果她終身未嫁。但伊莉莎白女王並不感到遺憾,她或許很滿足做英國人民「公共情人」的狀況,就像溫斯頓·邱吉爾所說,「她和臣民的關係是長期調情的關係。」與其說是女王有多少英明的政策,還不如說是她對待英國臣民的這種脈脈溫情的姿態,使女王贏得幾乎全體英國人投桃報李般的愛戴。這種愛戴之情四百多年後在黛安娜王妃身上又得到了再現,特別是當她與查爾斯王子感情破裂之時。自然,女王的獨身,也被英國人看做是英國擺脫任何外來幹涉或控制的一種特立獨行。

如同女王的婚姻一樣,英國的宗教事務也與其島國民族特性的顯現聯繫在一起。伊莉莎白即位時的英國遠非平靜的國度,天主教與新教之間以及教派內部的爭鬥十分激烈。英國宗教事態的處理意味著英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捲入一場遍及整個歐洲的意識形態衝突。伊莉莎白一世及其大臣們明智地選擇了走中間道路,回復到介於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英國國教體系。女王的做法可以說大獲成功,這與歐洲大陸國家相比更是如此,同時期的德國宗教戰爭中,大約1/4的人喪生。到伊莉莎白統治後期,新一代成長起來的英國人已習慣於英國國教制度,英國國教信仰成為英國人區別於歐洲其他任何國家人民的特有標誌。

保持自己的個性且相對獨立於大陸是島國民族的一大特性,其另一個特性則是面向海洋發展。雖然在都鐸王朝時期,英國的海外貿易不斷增長,但其在海外拓展勢力的事業總不順利,原因在於兩個領先的海上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已佔據了勢力範圍。英國可以對1494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為西葡兩國瓜分世界的通諭不加理睬,卻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來挑戰強大的西班牙艦隊,特別是在1571年勒班陀戰役中西班牙艦隊摧毀盛極一時的土耳其艦隊後,西班牙海軍的龐大實力令任何歐洲國家都望而生畏。但英國海上力量並不是體現在其海軍的規模上,而是體現在它所擁有的海上鬥士的數量和素質上。居住在島國的英格蘭民族應該具有某種當「海盜」的天分。英吉利海峽作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也為英格蘭人做海盜這種有前途的職業提供了天時地利。在英格蘭西南沿海和愛爾蘭諸海港一帶,幹著這類殺人越貨營生的不但有亡命天涯的船員水手,一些擁有莊園地產的鄉紳和有頭有臉的商人也時時參與到海上的劫掠活動中來。對於這些亦商亦盜的海上鬥士,伊莉莎白女王及其政府從未作過認真的禁止,相反還時時予以鼓勵,如1573年8月德雷克船長將辛辛苦苦從西班牙人手中搶來的財寶大部敬獻給伊莉莎白女王,而女王也居然像一個貪財的小家婦人那樣欣然接受,1580年還授予德雷克爵士封號。而這些類同匪徒的英國冒險家們對網開一面的女王也心存感恩,在與外國商船尤其是西班牙金銀運輸船隊不斷的對抗中,海盜們的英格蘭民族意識和對伊莉莎白女王的忠誠感持續增強,直至願為女王陛下英勇獻身。正是這段長期的海上劫掠活動培養出了一批日後英國皇家海軍的精英。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是英國確立島國民族特性的時期,也是英國走向輝煌、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的時期,崛起的關鍵是英國對西班牙的戰爭。步入16世紀80年代之後,歐洲的均勢格局逐漸向西班牙傾斜。1580年菲利浦二世吞併了葡萄牙,將葡萄牙本土及其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據為己有,西班牙帝國的力量大增。解決英格蘭問題也擺上了菲利浦國王的日程,在其他手段用盡後,只剩下戰爭一條路了。1588年春,由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指揮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啟航,殺向英格蘭。就軍事力量對比而言,形勢明顯有利於西班牙。在英國一方,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女王所能調集的力量都很有限。但在如此危急關頭,英格蘭民族最寶貴的品質顯露了出來,那就是鎮靜與自信。當德雷克爵士率隊迫近無敵艦隊時,西班牙艦隊的規模和陣勢也著實令這位縱橫四海的勇士感到驚詫,但他只說了一句話:「還從沒有過如此強大的艦隊,但全能的上帝更強大。」英國人的勇氣使無敵艦隊遭受了沉重打擊,「全能的上帝」則讓西班牙艦隊遇上了大風暴,17艘船隻和5000人葬身大海,沮喪不堪的西班牙人退回了本土港口。一次轟轟烈烈的遠徵就這樣結束了。在這場導致西班牙無敵艦隊喪失一半船隻的系列海戰中,英國海軍的損失出奇的小,它沒有一艘船受損,戰死的士兵也不到100人。勝利之後的英國人也難能可貴地保持鎮靜,為紀念這次勝利而鑄造的獎章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一揮神手,他們四處逃走。」這句話比其他的戰鬥神話更接近真實。不管怎樣,英國抵禦了自羅馬時代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進攻,激發了英國人的民族精神,為以後發展大不列顛帝國奠定了基礎。

「新教革命」與「光榮革命」

伊莉莎白女王之後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兩位國王的我行我素最終引起了英國革命。英國革命是專制王權與「生而自由的」英格蘭人之間的激烈衝突。專制王權是時代的產物,它崛起於給英國貴族帶來滅頂之災的玫瑰戰爭之中,興盛於民族呼喚獨立主權國家之時,它肩負著兩個重大的歷史使命——實現國家的統一和自立。歷史賦予它代表英格蘭民族的資格,使它可以超越於整個社會之上,國王在實現國家統一和自立的過程中扮演了引領民族的角色。

都鐸王朝創建了民族國家,也是王權最盛之時。但由於英國在中世紀業已形成的「自由」傳統,使國王的權力仍然受到三大原則的限制。據英國史學家馬考萊說,這三大原則是:其一,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徵稅。其三,他必須按國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違背法律,其謀臣及代辦官員應負責任。這些原則即使在都鐸統治時期也沒有消失,所以,都鐸國王仍需與議會合作,否則權力就會發生動搖。這就使都鐸英國的專制統治不同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如法國)的專制制度,形成了獨特的「國王在議會」的憲政,即國王的政策必須經過議會認可,一般不能撇開議會實行國王的絕對統治。

蔡信

相關焦點

  • 歷史冷知識:「日不落帝國」共有兩個,這個稱號非英國原創
    所謂「日不落帝國」,指的是太陽永遠不會在其領土上落下的帝國,也就是指在全球24個時區都有領土存在,就算是此地的太陽落下也會有其他屬於這個國家的領土上的太陽正好同時升起,永遠有一部分領土照耀在太陽的光輝之下的龐大帝國。
  • 日不落帝國的日落,看20世紀之後的英國,為何逐漸退出第一梯隊
    同時英國還曾成為了海上貿易的霸主,也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有著日不落帝國的美名。這種階級對立的情況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被英國的統治者所重視,這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逐漸尖銳,使得整個英國處在了一座將要爆發的火山上面。與此同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吉利民族創新思想和進取精神的消退也為英國國力的衰退做出了「貢獻」。在完成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認為現在的社會無比美好,經濟在不斷地發展,社會在不斷地進步,於是在傳統的殖民思想影響下,英國人將目光再次轉移到擴張和殖民這一方面。
  • 「日不落帝國」手伸五大洲(組圖)
    黑色部分為1897年極盛時的「日不落帝國」疆域。大英帝國的實質是英國本土、一些大片殖民地和眾多沿海的殖民點的集合。它就是一度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一個在世界近現代史上最不可忽視的國家。  英國是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在18世紀和19世紀,它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自豪的英國人曾經以「日不落帝國」來形容自己的國家,因為在19世紀末的時候,它的殖民地遍及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陸板塊,總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裡,統治著世界上3億多的人口。
  • 還在做"日不落帝國夢"?英國外相宣稱要監察《香港國安法》,趙立堅怒斥:你沒有資格
    《香港半年報告書》,這份謊話連篇的報告居然污衊香港國安法有"潛在風險",考慮不再讓英國法官擔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更令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是,拉布還宣稱,英國會密切監察新法的要求,以免對香港司法系統工作的英國法官造成可能的影響。大概如今的英國還沒有從以前的"日不落帝國"美夢中走出來,還幻想著能夠隨便喊喊就能"管轄香港"。但這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香港早就已經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也沒有資格再向香港伸黑手。
  • 在這個領域,法國堪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
    在大航海時代,英國後來居上,掌握了全球制海權。法國先後丟失澳大利亞和北美殖民地,成就了英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法國雖然在殖民地爭奪過程中,處於完敗。但是有一樣東西,卻在這些地區牢牢紮根,延續至今。那就是:法國紅酒!
  • 昔日帝國即將土崩瓦解!領土曾橫跨五大洲 自稱「日不落」
    3月22日下午約14時40分,英國議會大廈及著名景點威斯敏斯特大橋發生恐怖襲擊,造成數十人傷亡。歐洲時報記者獲悉,傷者中有一名來自中國的遊客,是一名剛畢業的女生,來倫敦旅遊。當時是被恐怖分子的車撞傷,據悉肩膀骨折,多處瘀傷,沒有生命危險,暫時留在醫院休息。恐襲現場昔日還算安靜的歐洲,如今已沒有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
  • 核平英國才能世界和平?為何說德國若有原子彈必先轟炸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最慘烈且影響最深遠的戰爭,將日不落帝國徹底打下神壇,造就了美蘇兩國並駕齊驅的兩極格局。但是,在1945年9月2日二戰徹底結束之前,美蘇兩極不存在,英國也仍然是苟延殘喘的日不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做長遠打算,執意要用原子彈消滅最大的威脅,英國也絕對要榜上有名。而且因為近百年來英德世仇,英國比美蘇更有理由榮居榜首。
  • 橙頭金織雀的日不落帝國
    如果把人的層面再往上放大, 國家民族文化也同樣會經曆日出與日落,興盛與衰敗,沒有什麼永遠的「日不落帝國。」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物種是生活在索馬利亞的橙頭金織雀。@Pinterest只要是到了繁殖期的雄鳥頭上就會出現橙色,這頭頂的太陽伴隨一生
  • "日不落帝國"曾經的海外屬地,面積超170萬平方公裡,世界各國都不承認
    "日不落"是什麼意思,很明顯,就是太陽不落下。英國當年自稱為"日不落帝國",可不是因為自身太過狂妄,而是因為它趁著工業革命帶來的領先世界百年的科技優勢,一舉佔領了全球各地大片領土。 那一時期的英國領土,遍布整個地球,太陽在英國領地這邊落下,就會在英國的另一處領地升起。
  • 印度GDP超越英國成第五,殖民地翻身成贏家,英國:太丟臉
    歡迎收看照理說事之拍案驚奇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拍案,大英帝國曾經是全球number1的超級大國,當年人家可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為什麼日不落?
  • 英美聯手:英國漏水航母也想來南海牽制中國?當心成太平洋的島礁
    英國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也只能卑躬屈膝蜷縮在美國的陰影之下,英國的首相詹森為了想重振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影響力,可謂是煞費苦心。近段時間英國做出了一個十分讓人看不懂的舉動。圖 英國首相詹森報導內容稱,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會率領英國和盟國的部隊前往印度洋和東南亞開展各方面的活動,打出的旗號是為了支持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聯想到此前印美日澳四國聯合軍演的舉行,此舉可謂是意味深重,都想在亞太地區來參與打壓中國的活動,英國能如願嗎?
  • 日不落帝國美夢沒醒?英媒:中國得為疫情賠款,不然我們就派軍艦
    兩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工業極為發達,英鎊是當時唯一「世界貨幣」,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水平,英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支撐起大英帝國的殖民霸權但隨著2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的殖民霸權隨之瓦解。然而時至今日,一些英國人仍活在過去的迷夢中無法自拔。海外網12月6日報導,近日,英國一位著名的「公知」道格拉斯·穆雷大放厥詞稱,中國應該為「新冠疫情」賠償。
  • 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本鐘,品日不落帝國的鼎盛繁榮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我記憶中留下的,都是他們襯託下那些不經意的美麗風景,像是第一天來到 倫敦 看到雙層紅色巴士急匆匆地駛過;在隔壁的某個小酒吧裡傳出的悠揚藍調;在自由廣場看著每一位對人類歷史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雕像;也幻想著在大笨鐘修繕完畢後她發出的每一次鐘聲長鳴。
  • 英國殖民那麼多國家,為何很少有人記恨英國?反而有些人還感謝
    縱觀歷史,基本上那些帝國都是「大魚吃小魚」,強國滅弱國,而我們都知道,清朝就是由於閉關鎖國的政策,落後西方列強很多,最後導致了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而在西方,有一個很強大的國家,那就是英國。
  • 大英帝國為何重視印度而輕視埃及?
    那麼,有著諸多共同點的兩個國家,在殖民歷史中,大英帝國更「偏愛」誰呢? 孰輕孰重?這就要看日不落帝國將兩個國家放置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埃及「不是埃及人的埃及」 埃及,位於非洲北部,西鄰利比亞、北靠地中海、南接蘇丹、東處紅海沿線。
  • 日不落帝國沒落了?不,英國還在食物鏈頂端
    ,除此外,在國際上,很少看到其身影,讓不少人以為英國已經沒落了,甚至覺得英國已經淪為二流強國了,其實不是如此,英國仍是不可小覷的世界強國,只能說其在國際上比較低調罷了。數據顯示,英國2018年工業增加值為4999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八,英國作為極少的發達國家中,不斷降低實體經濟比例的國家,工業產值還能排進世界前十,足以說明英國的工業實力依然很強。  雖然英國一直在「去工業化」,比如勞斯萊斯,路虎捷豹等品牌不斷出售,政府大力扶植金融創意產業,但英國工業、製造業水平在全球依然佔有一席之地。
  • 格林尼治公園時間起點 「日不落」覆蓋每條經線
    格林尼治公園,是倫敦最古老的皇家公園,歷史可以追溯到1433年。它位列倫敦四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著名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臺就坐落在這個公園內。而中國的第一批留英學子,思想家嚴復等人,當年就是在天文臺下的格林尼治大學讀航海和造船,追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強國夢。
  • 英國現在在世界上處於一種什麼位置?
    作為曾經雄踞半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到現在仍然有著一種捨我其誰的氣勢和「瘦驢不倒架」的威風。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大英帝國」的瓦解,英國已經又一次步入了沒落時期。詩安實拍的英國街景即使到了現代,英國從二戰中吃了大虧,還是不願意加入近在身邊的歐洲大陸抱團取暖的隊伍,反而堅定地與遠在海外的美國結盟
  • 從四國集團到五眼聯盟,英國重返亞太地區,該來的總要來
    從四國集團到五眼聯盟,該來的總要來。從地域經濟上,亞太經合組織是世界最大的區域化經濟集團組織,環太平洋地區是世界經濟核心地帶。對於亞太地區或者印太地區,世界大國的博弈,周邊國家陣營分化,不斷進行,該區域國家,非該區域國家,都試圖擴大影響力。對於亞太地區,歐洲就是一個巨大的變量。
  • 英國養貓,戰鬥民族養熊,中國:換上條龍
    熟悉軍事的小夥伴們想必都知道,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海軍都有在軍艦上養動物的習慣。有些國家的海軍在軍艦上養動物純粹是為了好玩,給出海執行任務時閒著沒事幹的艦員們找點樂子,排解一下海上無聊的苦悶。有的國家海軍養動物則是為了一些功能性的事情,比如說貓能捉老鼠,軍艦上養貓可以防止鼠患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