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雄踞半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到現在仍然有著一種捨我其誰的氣勢和「瘦驢不倒架」的威風。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大英帝國」的瓦解,英國已經又一次步入了沒落時期。如同它的歷史發展軌跡一樣,英國的國運是一種清晰的波浪型趨勢——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但不知道過多久,它又會重新崛起。

英國雖然是一個歐洲國家,但它從來就不是歐洲的中心(法國才是),而且它也從不把自己當作歐洲的一部分。
英國對於歐洲的態度是冷淡、疏離而且警惕的,因為它歷史上一直奉行著一種「光榮孤立」的外交原則,將維持歐洲大陸的分裂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誰強大了就打壓誰,頗有種國際「攪屎棍」的感覺。
英國雖然緊鄰法國(從海底隧道乘坐歐洲之星火車可以來往於兩個國家),但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代,這兩個國家都跟天敵一樣不對付:歷史上他們有英法百年戰爭,現在,法國人和英國人互相瞧不起。

即使到了現代,英國從二戰中吃了大虧,還是不願意加入近在身邊的歐洲大陸抱團取暖的隊伍,反而堅定地與遠在海外的美國結盟。
歐盟的前身歐共體1958年正式成立,但英國直到1973年才加入。歐共體發展成歐盟後,1999年開始使用歐元作為統一貨幣,有19個歐盟成員國加入歐元區,還有包括摩納哥、聖馬利諾在內的6個非歐盟國家也使用歐元,但英國一直堅持用英鎊。
歐盟中的國家只要有申根籤證就可以自由通行,但到了英國就不行,必須單獨申請英國籤證。而且,搞到最後,英國還脫離了歐盟!
英國前任首相柴契爾夫人曾自豪地說,在我的一生中,我們所有的問題均來自歐洲大陸,而所有的解決辦法都來自英語國家。現在,英國人依然這麼認為:歐洲大陸並不是英國的盟友,美國才是。現代英國的歷任首相,無論是什麼國際問題上,都堅定與美國總統站在同一立場。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英國的鼎盛期。那個時候的大英帝國佔了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左右,領土面積佔了約3,0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強盛的帝國必然伴隨著四處劫掠和瓜分世界的版圖。
大英博物館的很多文物就是這麼來的。我覺得博物館裡埃及館的木乃伊可能比埃及國內的還要多,從其他國家巧取豪奪弄走多少珍貴的文物就更不用說了。當我參觀的時候,我還看到了一個眼熟的東西——
沒錯,拍賣價2.8億港幣的明朝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存世不到十隻,大英博物館就有一隻。
下圖是我實拍的大英博物館瓷器,中間小臺子上右邊是上文提到的「鬥彩雞缸杯」。
相比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英國的影響力無疑縮小到了最小值。現今人口不到7000萬,領土面積更是只有不到25萬平方公裡(還有些扯不清的海外領土)。蘇格蘭鬧公投獨立(沒成功),英國宣布脫歐(成功),讓英國的經濟進一步下滑,英鎊大幅貶值,物價飆升。2017年底,英國政府正式承認,該國已掉出全球五大經濟體行列。

大英帝國瓦解後,英國成了一個歐洲中等國家。雖然和它的很多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大英國協,但是它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大英國協的其他成員國了。
不過,瘦驢不倒架,無論發生什麼重大國際事件,以西方精神領袖自居的英國,往往會第一時間努力發聲,以一種力不從心的方式傳達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