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2021-01-09 有魔氣歷史

經歷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瘋狂摧殘,德意志地區工商產業損耗殆盡,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更是通過國際法的方式將360多個邦國的形勢固定下來了。與此同時,英、法等國相繼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並建立了頗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王國逐漸崛起,並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宏圖。

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離不開容克地主階級,其原意為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階層。那麼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普魯士是如何脫穎而出,容克貴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的呢?

權力格局的多元化

德意志地區,又稱德意志空間,通常是指地理位置處於歐洲中心的德意志族群區域。由於天然處於四戰之地,自中世紀開始就始終面臨西邊拉丁人、東面斯拉夫人、南方天主教會和北部維京海盜的威脅,不得不四面設防、耗資巨大。神聖羅馬帝國成立之後,經歷了短暫的中央集權時期以後,中樞權力漸漸因與教皇爭霸而衰落,地方割據諸侯不斷做大。由於德意志空間內部缺乏一個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領土或邦國,分裂的時間遠大於統一時期。

不同於世界其他地方,中世紀的歐洲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是彼此獨立而對峙的關係。這東亞教權臣服於皇權、西亞教權凌駕於王權的模式大為不同,在歐洲的這兩股力量誰也無法壓垮誰。權力格局的多元化產生了大量的縫隙空間,有利於工商業城市、大學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的誕生。不論是教權還是世俗權力都盡力拉攏新生事務,給予足夠的善意,這在諸侯林立的德意志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也因此率先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發生之後,對歐洲權力格局的多元化起到了進一步促進作用。新教與天主教的分離、獨立和彼此對峙,進一步加劇了德意志地區完成實質統一(名義上處於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難度。

地緣外交的均勢化

伴隨著新教在德意志地區的發展壯大,許多企圖對抗天主教會的諸侯紛紛皈依和支持新教(主要是路德宗),如此就導致了世俗王權爭霸、新舊教派爭鬥、王權教權對峙在德意志地區被糾纏在了一起。到了16世紀中期,各個邦國通過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即《奧古斯塔拉的宣言》,從原則上規定了「君主的信仰能夠決定其臣民的信仰」,換言之每個邦國選擇信奉天主教還是新教由君主決定,不願意信奉的人可以選擇離開。

由於人們擁有選擇信奉的宗教和效力的國家的權利,這就導致德意志地區內部新教陣營諸侯和天主教陣營諸侯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爆發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起初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和天主教內戰,卻因歐洲大國的紛紛捲入和法國站隊新教陣營而發生性質變化,逐漸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混戰。大國爭霸、教派之爭、法理爭鬥均在戰爭中有所體現。最終由於各方打的精疲力竭,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妥協,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地位,通過《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確立了德意志邦國林立的現狀,將其視為歐洲強國之間的博弈場和緩衝區,建立了歐洲均勢秩序。

集權政治的經濟化

歐洲三十年戰爭不僅破壞了德意志地區的工商業發展進程,重創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威望,還促使德意志民眾對建立中央集權的迫切。此時的英、法、瑞典和沙俄等國相繼建立起官僚專制統治,唯有德意志依然陷於諸侯徵戰的泥潭,經濟發展緩慢。前文提及德意志臣民擁有選擇國家的權利,此時也逐漸從依據君主教派轉移成為以國家效率為原則了。此時的德意志邦國中,誰能最先建立起強大、高效的中央集權國家,誰就最有希望繼承德意志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衣缽。

要想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就需要擁有大量的財富(也就是徵稅能力),如此才能確保官僚體系的正常運轉和軍隊的有力保障。17世紀的歐洲經濟重心已經從原先的地中海沿岸轉移至大西洋沿岸了,英、法、荷蘭的工商業貿易所帶來的巨額商稅是這些國家鞏固中央集權的財政後盾。然而作為後發國家,德意志邦國顯然不具備與它們競爭的實力,狹小的國內空間、被三十年戰爭掃蕩殆盡的工商業基礎都是致命的缺陷。於是,農稅成為當時背景下德意志邦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唯一財政來源,誰的農業商品經濟最發達,誰就最有可能率先崛起。在整個德意志乃至歐洲遭受新興工業化衝擊之時,唯有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即易北河以東、波羅的海沿岸)完成了農業的繁盛,建立起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化國家。

容克貴族的軍事化

普魯士之所以能夠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與當時的歐洲大背景脫不了干係。17世紀荷蘭、英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向工業,從而成為糧食進口國。這就促使佔據北德海岸線的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能夠通過農業商品參與世界商品經濟大循環,這被普魯士容克貴族抓住了時機。從此以後,容克貴族從過去手坐收地租的土地貴族,逐漸變成了經營農產品的農業地主商人。在「商農並舉」的社會風氣下,普魯士容克貴族不斷擴大自己的農莊,並加強了對自己土地上耕種農民的控制。

容克貴族利用「父長制」的傳統關係,實質上重新恢復了農奴制度,更充分的壓榨農民。這樣的一個具有某種獨立性,又擁有雄厚財力的容克貴族,是有能力建立中央集權的。三十年戰爭中,率先建立中央集權的瑞典曾派兵南下,並封鎖了北德的黃金海岸線,切斷了德意志對外航線,給予容克貴族以重創,這就導致普魯士容克貴族為了確保自身利益而急切需要建立中央集權。不同於英、法、荷蘭等其他國家,王權是通過市民工商業納稅、官僚治理和國民募兵的方式加強統治的,而是採取容克地主繳納農稅和建立普魯士特殊常備軍的軍事制度給予鞏固的。

當時的歐洲社會普遍實行長子(長女)繼承制,家族次子、三子等往往沒有繼承權,故而容克貴族通常會選擇前往軍隊出任軍官,以此緩解貴族壓力和加強貴族影響。相應的,農奴家中沒有繼承權的子嗣同樣需要入伍,只不過他們是被管理的兵,這就意味著普魯士軍隊中的管理關係其實就是對日常生活中統治關係的映射,紀律性和戰鬥力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由於先天地緣位置和地理條件因素,神聖羅馬帝國皇權衰微、諸侯割據,自《奧古斯塔拉的宣言》和《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之後,更進一步加大了德意志地區重新統一的難度。恰在此時,由於英、荷等國產業轉移、航海技術發展和北德黃金海岸便利等因素,普魯士地區的農業商品被納入全球貿易大循環中,逐漸發展壯大,並從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

相關焦點

  • 夾縫中的普魯士為什麼能夠在強國林立的歐洲崛起?
    普魯士作為眾多邦國中的一個,實力遠遠比不上奧地利、法國和沙俄這些歐洲一流強國。但普魯士就憑著一邦之力,在歐洲諸多強國中異軍突起,橫掃德意志,統一了德國,並把德國打造成世界級強國,連世界霸主英國都不得不讓其三分。那麼夾縫中的普魯士為何能夠在強國林立的歐洲崛起?第一,普魯士是德意志聯邦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尤其是軍事力量非常強大。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然而自從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歐洲大國以國際法的方式將德意志地區邦國林立的狀況固定化,從而形成均勢秩序。此後即便普魯士君主勵精圖治,在容克階層的主導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並成功躋身於歐洲列強行列,卻依舊難以完成德意志統一。那麼究竟為何,進入19世紀之後普魯士的國力會不斷增長,並成功於1871年統一德意志?
  • 普魯士為何能在歐洲大陸強勢崛起?這4點很重要!
    可是誰知道如此強大的德國,在之前也只不過是一小小的邦國,時常被周圍的法國和奧地利這些國家欺負,可為何德國聯邦中的邦國那麼多,為何只有普魯士憑藉自己的力量實現國家的統一,甚至在列強環繞的歐洲大陸當中,強勢的崛起呢? 一,強大的軍事實力,當時的普魯士可以說是德意志聯邦當中實力最強大的,它的軍事實力更是在歐洲位居前列。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為此,德意志人不斷東侵,尤其是條頓騎士團,慢慢地同化了古普魯士人,使得普魯士開始使用德語。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跟諸多邦國相比雖然實力強大,但跟大國比起來就不可企及了,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然而,普魯士卻繼承歐洲著名的條頓騎士團能徵善戰的傳統,並以這種彪悍作風和軍事傳統,建立並保持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令歐洲各國都畏懼普魯士。
  • 歐洲近代史上的奇蹟: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普魯士的崛起可謂歐洲近代史上的一個奇蹟!中世紀後期的普魯士還是一塊很不起眼的波蘭屬地,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1618年,普魯士迎來了歷史轉機。在經歷了各種政治婚姻、遺產繼承及共同受封后,神聖羅馬帝國東北部的布蘭登堡選候承襲普魯士爵位,實現了普魯士與布蘭登堡的首度聯合。普魯士逐漸成為德意志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 解構普魯士崛起神話:俾斯麥憑什麼擊潰奧地利?
    先看外交。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是天才外交家,在戰前通過外交手段確保了英法俄三大國的中立,並且拉攏義大利與普魯士結盟。德意志諸邦大多站到奧地利那邊,但這些小國基本上沒有發揮作用。比如列支敦斯登這個袖珍國家出兵80人,未發一槍一彈,撤軍時居然有81人,因為一個義大利士兵加入了他們。所以普魯士擁有外交優勢。外交優勢不代表戰場勝利。外交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勝利還是要一刀一槍幹出來。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歷史中的「威廉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為什麼俾斯麥執政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崛起進程中沒有面臨巨大的周邊安全壓力,而威廉二世執政後德國的地緣安全環境卻出現了急劇的緊張態勢?「威廉困境」看似為海陸複合型崛起大國因其地緣結構而面臨的雙重壓力,實則與崛起國的戰略選擇有著更大的關係。
  • 薩克森王國:曾經統治波蘭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王國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國之一,曾經統治過波蘭,與華沙大公國組成共主邦聯。後來俄羅斯吞併華沙公國,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40%的領土,使得薩克森王國淪為德意志小邦。那麼薩克森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敵視法國
  • 中國、日本、新加坡的崛起,模仿的是200年前的普魯士?
    20世紀歷史上,亞洲地區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國的相繼崛起。這三個國家所走的路,是一條與英、美等海洋系國家完全不同的模式。 一些歷史學家將中、日、新三國的發展類型稱為權力現代主義,這是一種源自18世紀普魯士的政治模式。
  • 特立獨行的人:德意志貴族為何不愛講德語?|德意志|德語|巴伐利亞|...
    歐洲各國的統治家族互相通婚,比如英國自漢諾瓦王朝開始,因為信奉新教,貴族(特別是王室和高級貴族)較少與天主教國家(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的貴族通婚,所以英國貴族在婚姻中的選擇面較窄,德意志的廣大新教貴族是英國貴族最重要的婚姻對象。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在2000年說過:歐洲的各個統治家族互相之間很熟悉。他們經常見面,交流很多。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多次擊退反法同盟後,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德意志各個諸侯國家,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此後不久拿破崙失敗,萊茵邦聯宣告瓦解。 1915年維也納會議後,組成新的德意志邦聯,目的是團結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餘下的大德意志邦國。邦聯成員國由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三百多國劇減至三十九國,並確立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在薩克森東部廣闊的邊疆區,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原本是德意志東進運動中建造起來的貿易小商棧,後來卻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首府城市,作為普魯士的都城。這座城市的發達,意味著薩克森的衰落,和以柏林為中心的區域的崛起。德意志的重心開始轉向東方,邊疆成為中心。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在普法戰爭初期,尼採曾請求巴塞爾大學讓他離開去參加普魯士軍隊。當時巴塞爾大學授予二十四歲的尼採副教授職稱僅一年有餘。他於1870年以醫護助理的身份入伍。7月19日,尼採在給母親的信中說,法蘭西猛虎在侵襲德意志文化,應該不惜任何代價打敗法蘭西。
  • 200年前建國,60年前稱霸世界,如今卻消失在了地圖中
    前波蘭屬國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瞅準時機坐地起價,要求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承認其為普魯士王國。當時歐洲國家形態主要分為帝國、王國、公國3種,帝國只有一個叫「神聖羅馬帝國」,理論上以羅馬帝國正統的名義統治整個歐洲。
  • 東普魯士作為德國的龍興之地為何如今成為了俄羅斯和波蘭的領土
    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于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籤訂第一次託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于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於是在第二次託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 "帝國幾何"之《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
    1947年,普魯士被盟軍的一紙律令從歐洲版圖中抹去,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普魯士的歷史卻是理解德意志的鑰匙。從一個弱小的侯國到歐陸霸權,普魯士一度是理性與高效行政的典範,卻被邱吉爾稱為"瘟疫重現的根源"。而在德國走向納粹專制的過程中,正是普魯士發揮了關鍵作用。
  • 條頓騎士團、布蘭登堡選帝侯與普魯士建國
    三大騎士團中最早成立的是聖約翰騎士團,通常被稱為醫院騎士團,成員多為法國騎士、北義大利騎士、西班牙騎士。它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馬爾他騎士團,之前也曾被稱為羅德騎士團(曾長期駐紮在羅德島),當然現在不會再騎馬揮劍了,所謂「騎士」也就是個榮譽稱號。
  • 戈林一語中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協約國為何還如此懼怕德奧合併?英法等國當時大肆鼓吹「民族自決」,為何德意志民族就不能自決? 歷史 在神聖羅馬帝國長達近千年歷史中,德意志人是歐洲當之無愧的主導者。直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時期,這位打遍歐洲無敵手的法國皇帝才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稱號。
  • 柯尼斯堡,德意志人龍興之地,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
    在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上,普魯士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位於東普魯士的首都柯尼斯堡則是其民族成長的核心所在,被譽為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 但這個柯尼斯堡,在二戰後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就被蘇聯人徹底地抹去了一切德意志存在的痕跡,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俄羅斯城市加裡寧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