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蒼者天,何其有極」,氣候與「王朝更迭」有何關係?

2020-12-06 史學鴻儒

引言

對於"五胡亂華"這一歷史事件多年來引起了學者很多的討論,其中一些學者認識到了氣候的變遷對於農業與畜牧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於以農業為主的古代封建時期的影響極大,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口得分布以及政治文明的興衰都有影響。

氣候是一個多變且不可控的因素,在生產力極其落後的封建社會時期人們只能被動的受其影響。從總體的局勢上看整體的氣候是趨向溫暖的,但是也有很多時期發生短期性的寒冷時期,出現冷熱交替的現象。根據有記錄以來的史料現實,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最早的寒冷期是西漢時期。

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

從氣候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主要農耕區是溫帶季風氣候,農耕文明穩定的發展。再往北方去,在遊牧民族生長的北方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廣人稀是該地區的地理特徵,有著豐厚的草場,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氣候的變化,與政治的發展讓這裡兩個不同的文明形式發生碰撞。當寒冷期到來,中原王朝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的關係與局勢就會緊張起來,迫於生計,北方的遊牧民族向南遷移。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兩方摩擦不斷。

在公元前770年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起來,遊牧民族被迫南遷,甚至最後攻下了鎬京使得平王南遷。公元前後,氣候的又一次變化使得中原與遊牧民族的摩擦日益嚴重,最終新莽王朝失去了對絲綢之路的控制

中國從奴隸社會時期,有了文字記載以來。中國的政權中心就一直在發生變化,這與氣候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對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來說,氣候變暖,農耕文明的發展就會迅猛一點,侵略性也強氣候變冷,遊牧文明的戰鬥力就會加強,遊牧民族的襲擾也就更加的頻繁,這一時期王朝更迭的速度快,這一時期就是寒期。

中國不同時期政權中心的分布

《宋史五行志序》記載:"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盈天地之間,無非五行之妙用。人得陰陽五行之氣以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動,五性動而萬事出,萬事出而休咎生。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莫不於五行見之。"

東漢到南北朝時期,統治的中心範圍逐漸東移南進,這是因為氣溫在不斷的變冷,農耕文明追求南方的熱量。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時期,隨著氣溫下降,北方的氣溫越來越低,不只是農作物受不了,少數民族的草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少數民族向南遷移,以農耕文明發生摩擦。

五胡亂華

隋唐時期,氣溫再一次升高,農耕文明的春天來了。農耕文明有了與遊牧民族一戰的實力,開始收復失地。但是接著在一次跳崖式的氣溫降低之後,到了南宋王朝時期,北宋已經滅亡,南宋國力式微。

元朝時期,暖期到來,版圖幾乎達到了中國歷史以來的最大的範圍,單單王都直接管轄的地區涵蓋了今天的華北地區。到了清明時期,明清的統治範圍較元朝時期縮小,南方的地位越發的重要,逐漸的南京開始作為陪都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氣候變化對政權更迭的影響

面對氣候的變化,政府的穩定性也隨著發生變化。奴隸制時期戰國到封建時期在中原大陸的氣溫不斷的升高,到了秦朝統一中國的時候,氣溫達到了巔峰,這一時期的秦朝人民本應該享有舒適的生活,但是秦朝自己的暴政將自己滅亡。到了漢朝,文景之治時候的中原大陸,農耕文明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政府的"休養生息"政策也是文明繁榮的原因。在休養生息之後,漢朝主動發起了對匈奴的攻擊,這其實是一種擴張性行為。這也說明了,在氣溫高的時候,中原農耕文明的國立就比較強盛。

高宗平定西域

東漢到南北朝時期,氣溫總體下降快,北方已經不適於農耕作業,這段時期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冷期,氣候的下降使得中原政權的分崩離析,南北朝的出現於與五代十國的亂象其實就是氣候在搗鬼

在此之後,繼秦漢以後的另個一暖期到來了,這時候統治中原大地的是隋唐,隋唐的崛起一發不可收拾,唐代的統治者被遊牧民族奉為可汗。農耕文明開始向外擴張想要更多的耕地這是歷史的必然,當時的隋朝三次攻打高句麗,揮師百萬餘眾,這樣的軍事勢力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造成壓力,迫使其暫避鋒芒。

《雨災求直言記載》:"近乃淫雨降災,大水為診。敗公私之廬舍,冒西南之城扉。秋稼有淪傷之嗟,貧人罹溺喪之苦。彌月於此,積晦未則天災緣政而生,思聞讜言,以推咎罰。道有消息,志在更張。應中外臣僚,並許實封言時政缺失,凡當時之利害,制治之否臧,悉心以陳,無有所諱。"

不同時期的氣溫變化圖

到了宋朝統治時期,中國北方氣又一次下降,進入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寒冷期。好在這一寒氣並不長,可是對於宋朝來說依然是致命的。少數民族政權也追求好的草場,他們的南下對宋朝造成了威脅,北宋積貧積弱被滅,只有南宋在南方苟延殘喘。

宋朝之後,就是蒙古族建立得元朝,元朝得建立是中國歷史上軍事版圖最大的時期。事實上元朝跨越了寒氣與暖期,元朝在暖期時期,經濟與軍事實力都得到了長足得發展,甚至一路打到了多瑙河沿岸。除了蒙古族自身的驍勇善戰,歷史又一次證明了,暖期對於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

如果是當一些王朝的統治範圍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王朝實力略有增強,這是難得的穩定期。從氣溫的角度上看,那麼就說明此時期的氣候轉暖而且基本穩定。但是溫暖期也是有差別的,就好像北宋和隋唐雖然屬於暖期,但宋朝的溫暖程度低於隋唐兩朝,所以宋朝儘管經濟發展較高,但其在軍事、統治範圍等方面已大不如前朝,當然與其自身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最終不堪一擊倒在了遊牧民族的鐵蹄下。

氣候對於王朝更迭具有影響

氣候波動大,王朝更迭的速度會加快

當暖期向冷期過渡的時期,氣溫的變化大,同時的社會被動頻率也會開始加大。北方的氣溫比常年更低,所以奴隸制時期的北方的周朝為了生存向南方與東方靠攏,因為東方靠近海岸有溫暖的季風,在靠攏的過程中與商朝發生衝突。所以說周朝滅亡了商朝,即是一種對於暴政的反抗,也是一種被氣候驅趕的對外的擴張。

《雨災赦天下改皇祐元年制》記載:校理謝絳上疏日:"去年京師大水,今年苦旱,此皆大異也。宜下罪己之詔,修順時之令,宣群言以無壅,斥近幸以損陰。而聖心優柔,重在改作,號令所發,未聞有以當天心者。夫風雨寒暑之於天時,為大信也。近日制命有信宿輒改,適行遽止,而欲風雨以信,其可得乎?"

從秦漢以後時期的統一王朝的歷史變遷來看,秦漢時期中原的戰鬥力極強,少數民族政權的被襲擾頻率加快,少數民族就會退往北方蟄伏起來。當有一天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且中原王朝的貧弱,這一般就標誌著寒期的到來。

蒙古族入主中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西晉十六國期間的王朝更迭的速度尤為的快,王朝的建立與覆滅的速度令人咋舌。在短短的百年之間無數個王朝被滅,因為那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的一段時間,農耕文明民不聊生。

"明清小冰期"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並不安定,氣溫小幅上升或降低,如此的反覆使得統治內部並不穩定。但是通過,八股取士等一系列的教育與行政手段下,這種不安定被統治者轉為內部消化。

除了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被滅之後,中原政權進入了一段穩定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外國列強打破封建中國的禁錮的大門。縱觀歷史長河,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戰爭多半都是氣候在後面搞鬼

少數民族攻入中原

氣候的變遷對於王朝的更迭、政治中心的移動都有極大的影響,但是後來在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得到了絕對的統治權之後,這種氣候上的影響就逐漸的變小了。清朝時期,政府開始轉而與更北方的沙俄做鬥爭,並且取得了勝利。

評價

氣候的變化對於古代先民來說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對於現在的我們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在加大,然而森林的面積卻在減少,前段時間的號稱地球之肺的亞馬孫雨林還被森林大火燒毀了很大一部分。

雖然對於氣溫的變化,我們的手段日趨多樣化,再次面對魏晉時期的氣候變化我們也可以輕鬆應對,但是就整個人類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更加的嚴重與棘手。

全球氣溫逐漸升高

《雨災赦天下改皇祐元年制》記載:"而自春夏之交,霖雨作診,傷暴禾麥,漂溢堤防,河朔之民,尤罹斃苦,粒食罄缺,廬室蕩空,流離鄉邦,攜挈老幼,十室而九。自秋徂冬,嗷嗷道塗,溝壑為慮。愍其失業,彌甚納隍。當原究其由來,冀消弭於災變。"

氣候的變化有它自己的周期,有它本來的規律,在這個規律下萬物生生不息,環境在悽涼與繁榮之間不斷的輪迴。我們不能打破這原有的規律,我們不能破壞大自然的環境。

人類的科技在發展,我們對於自然與氣候的認識也應該更加的透徹與清晰。不能做自毀前程的事情,不能奪走屬於我們子孫後代的應有的藍天白雲。透過歷史的縫隙,窺探人與自然的循環,若人類不想變成一個覆滅的朝代,那就開始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

參考文獻:《雨災赦天下改皇祐元年制》、《洪範》、《雨災求直言記載》、《宋史五行志序》

相關焦點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事實上,自古以來,氣候這隻看不見的 「上帝之手」, 一直在冥冥中左右著帝國的興衰、王朝的更替,下面就隨國曆君一起來看一看這隻無形的手究竟是如何擺布人類歷史的。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人類文明的興起與跌落、戰爭和浩劫,以及重大科學發現和文化成就的取得,除了我們看得見的人為因素以外,冥冥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有氣候的變化。「彼蒼者天,何其有極?」當中國古人面對變幻莫測的天道,發出如許浩嘆時,他們哪裡知道,氣溫的些許變化,哪怕是1℃的升降,就能把人世間攪得天翻地覆。
  •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詩經·黃鳥》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生得其所,死亦自在。」此乃世間曼妙之事。
  • 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 與這一變動密切相關
    對於歐洲的王朝來說,他們的朝代很少更迭,可以千年不換,為何中國的王朝基本上都很難存在三百多年,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 何為冰川 冰蓋 冰架 冰山 它們與氣候變暖有何關係
    何為冰川 冰蓋 冰架 冰山 它們與氣候變暖有何關係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07-19 冰川自兩極至赤道帶的高山都有分布,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除海洋之外最大的天然水庫,其所含淡水約佔地球上淡水的69%。由於氣候變暖,世界各地的冰川面積和體積都有明顯萎縮。這種現象在中低緯度地區尤其顯著。  冰蓋相比冰川,是宏觀層面上的。冰蓋是指連續的冰川冰覆蓋了5萬平方千米以上的陸地,因此也稱作大陸冰川。目前僅有的是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那氣候究竟和歷史朝代演變有什麼關係呢? 從以上寒冷期與溫暖期的周期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溫暖期一般建立了強大的中央政權,此時國土面積廣大。寒冷期則漢人政權實力大打折扣,邊疆少數民族「興盛」,來自外族的壓力很大。
  • 從氣候角度分析我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 學者揭秘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以其一貫秉承的國際視野、人文關懷和華人視角,遍訪國內外最頂級的氣候學家、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家、企業家,實地拍攝氣候變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的種種變化。力求從國內到國際,從科學到民生,從政治到經濟,全方位深入剖析氣候變暖的前因後果,揭示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以冀喚起全球華人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係。
  • 我們的衣食住行與氣候有怎樣的關係
    2010年,氣候對我國道路設施及交通運營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來自於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影響評估分析表明,2010年氣候對交通的影響屬中等年份。而這一年,對影響我國交通較大的天氣或氣候事件包括降雨、大霧、降雪、冰雹、大風、沙塵暴等。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交通安全,將成為交通、氣象部門繼續努力的方向。
  • 氣候與歷史的回望猜想
    《氣候創造歷史》是一本從氣候變遷角度重新解讀人類發展史的科學猜想手冊,作者在將地質、考古、氣象、社會多學科知識糅雜於一體的同時,滲入了對歷史的諸多猜測與另類解讀,在科學的虛與實之間,洋溢著學術自信及書寫自信。作者許靖華為著名華裔科學家,在地質學、海洋學、環境科學等領域頗有建樹,斬獲多項國際大獎。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 例如,歷史文獻研究表明,公元1—6世紀(貫穿我國東漢、三國、魏和晉朝),我國氣候相對較冷。在溫度曲線圖上,這一時期的溫度大部分都處於過去2485年來的平均溫度值(2.07攝氏度)以下。由於氣候寒冷,晉朝時期的草場、牧地已延伸到黃河以南區域,農業用地也在往南退縮,整個中國西北部處於乾冷氣候中。
  •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任何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王朝的循環表現為一種經濟過程。但這種經濟過程又和一個文明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過程密切聯繫在一起,相互之間互為因果,經濟過程裡有社會政治機理作用的存在,而隨社會政治機理生發的某種經濟過程,反過來又會強化某種政治機理,並產生某種社會結果。還是從公共財政的匱乏說起,這是每個王朝到其晚期之後的必發之症。而公共財政為什麼會發生短缺?把自然的因素排除在外。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一些景象。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眾所周知,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河期,冰河期的地球氣候極端寒冷,大部分地表被冰雪覆蓋,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喜暖動植物的滅絕。小冰河期是相對冰河期而言,氣候沒有冰河期那樣寒冷,但是同樣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的下降,進而造成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動蕩與人口數量減少。
  • 費傑︱「氣候改變歷史」論的新穎之處與困難所在
    然而,這同樣是一次危險的嘗試,很有可能氣候就成了一次造神運動的產物,產生所謂「氣候變化才是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最終原因」這樣武斷而不科學的觀點。為了避免後面一種情況的發生,就必須遵守氣候研究基本的研究範式和要求。氣候絕不能成為一個時代的背景板,它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了我們的生活的環境中,就需要我們進行踏實的實證研究,找到它和人類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把它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簡單答案。
  • 全球氣候暖化? ---------------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胡說八道
    其實,現代科學對氣候進行精確測量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按照葛劍雄教授在《古今之變》這本書中的統計,「全世界還沒有一個氣象觀測站能累積200年的連續數據,能有70年左右的才50個點,其中45個集中在西歐」。能否用如此短的時間時間長度猜測說全球氣候是變暖的,是值得懷疑的。
  • 我國歷史上名氣大、地理位置最好的三座城市,它們有何關係嗎?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經過眾多朝代的更迭以及戰火硝煙的洗禮。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293個地級市,在這兩百多個地級市當中有三個城市始終如一,依然傳承至今,成為我國歷史上聲名遠播、地理環境絕佳的地方。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其實西方歷史學者會有這種疑惑是正常的,但是中國的歷史註定在世界歷史之林是特殊的,是不能完全用共性來衡量的,如果要尋找其中的原因或許可以有幾點原因可以探討。 首先是很多歷史學家都共同認為的,中國的大一統王朝更替頻繁,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