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出行
進入現代社會,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給人類帶來便利快捷的服務,但它們對氣候條件的依賴反而更加明顯。大霧、大風、暴雨、低溫、積雪、積冰,每年都造成數以萬計的交通事故,車禍、海難不決於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或許,南方14場暴雨接連而洩的一幕還停留在你腦海中。由於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降水強度大,江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強降水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導致鐵路、公路等交通受到嚴重影響。在江西滬昆高速(梨溫段)餘江境內、320國道東鄉至餘江段、206國道龍虎山段等多處路段交通中斷或受阻,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
2010年,氣候對我國道路設施及交通運營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來自於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影響評估分析表明,2010年氣候對交通的影響屬中等年份。而這一年,對影響我國交通較大的天氣或氣候事件包括降雨、大霧、降雪、冰雹、大風、沙塵暴等。
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交通安全,將成為交通、氣象部門繼續努力的方向。
氣候與人體健康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這不僅關係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氣溫、溼度、風等氣象因子對人體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人體的舒適程度。在氣象中,我們通過舒適日數的多少來評定氣候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利弊影響。
統計顯示,在2010年,南方人或許比北方人多過了些「舒坦日子」。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分析,2010年,全國平均舒適日數有199.2天,接近常年的201.3天,但呈現南多北少的特點。東北大部、華北東北部及內蒙古大部、新疆北部、甘肅中西部等地較常年偏少10至30天,局地偏少30天以上;西南大部、華南大部、江南中部和南部及河南中東部、安徽中西部等地偏多10至30天,西藏南部局部偏多30天以上。
從季節分布來看,全國春季舒適日數偏少,冬、夏、秋季接近常年同期。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多次出現階段性低溫寒潮天氣,而且沙塵天氣過程頻繁集中,影響範圍較廣,對人體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不過,儘管冬、夏、秋季的舒適日數接近常年同期,但夏季的高溫日數多、範圍廣、強度強,對我們的健康也帶來了一些危害。
當能源遭遇「中暑」和「恐寒症」
2010年年初,受強寒流影響,包括山東、上海、重慶、江蘇、湖北、安徽在內的多省(直轄市)出現電煤庫存告急、拉閘限電的情況,由此又掀起一輪大範圍的「電荒」。有人笑言:「老天爺一打噴嚏,幾個省份的電煤供應就會發生感冒。」
資料顯示,在2009年至2010年的採暖季中,北方平均採暖期為156天,較常年偏長4天,比上一採暖季增加了12天,為1994年來最長的採暖季。
採暖期的延長由偏冷的氣候環境來決定。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我國北方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5℃,為198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東北和華北地區本採暖季氣溫分別較常年同期偏低1.9℃和0.9℃,僅西北地區偏高0.7℃;但和上年同期相比,東北偏低2.6℃、華北偏低2.2℃、西北偏低1.2℃。
採暖度日量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溫度與採暖耗能的關係。國家氣候中心統計顯示,在這個採暖季中,北方平均採暖度日總量較常年偏多181.4℃,較上一採暖季增加295.9℃,為2004年來最大。採暖度日量的增加表明,採暖季內溫度偏低,氣象條件使各地採暖需求大增,採暖耗能不同程度增加。
除了「寒流」造成的耗能增加,夏季高溫也讓我國部分地區加重了能源「負荷」。由於夏季高溫天氣較常年同期偏多,降溫耗能增幅明顯。6月,我國北方大部氣溫偏高,東北及新疆部分地區出現罕見高溫天氣,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3至8天,持續高溫使城市降溫耗能大幅增加,增幅一般達到50%至100%,哈爾濱、太原、長春等地增幅超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