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衣食住行與氣候有怎樣的關係

2020-12-05 中國天氣

氣候與出行

進入現代社會,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給人類帶來便利快捷的服務,但它們對氣候條件的依賴反而更加明顯。大霧、大風、暴雨、低溫、積雪、積冰,每年都造成數以萬計的交通事故,車禍、海難不決於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或許,南方14場暴雨接連而洩的一幕還停留在你腦海中。由於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降水強度大,江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強降水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導致鐵路、公路等交通受到嚴重影響。在江西滬昆高速(梨溫段)餘江境內、320國道東鄉至餘江段、206國道龍虎山段等多處路段交通中斷或受阻,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

2010年,氣候對我國道路設施及交通運營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來自於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影響評估分析表明,2010年氣候對交通的影響屬中等年份。而這一年,對影響我國交通較大的天氣或氣候事件包括降雨、大霧、降雪、冰雹、大風、沙塵暴等。

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交通安全,將成為交通、氣象部門繼續努力的方向。

  
氣候與人體健康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這不僅關係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氣溫、溼度、風等氣象因子對人體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人體的舒適程度。在氣象中,我們通過舒適日數的多少來評定氣候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利弊影響。

統計顯示,在2010年,南方人或許比北方人多過了些「舒坦日子」。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分析,2010年,全國平均舒適日數有199.2天,接近常年的201.3天,但呈現南多北少的特點。東北大部、華北東北部及內蒙古大部、新疆北部、甘肅中西部等地較常年偏少10至30天,局地偏少30天以上;西南大部、華南大部、江南中部和南部及河南中東部、安徽中西部等地偏多10至30天,西藏南部局部偏多30天以上。

從季節分布來看,全國春季舒適日數偏少,冬、夏、秋季接近常年同期。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多次出現階段性低溫寒潮天氣,而且沙塵天氣過程頻繁集中,影響範圍較廣,對人體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不過,儘管冬、夏、秋季的舒適日數接近常年同期,但夏季的高溫日數多、範圍廣、強度強,對我們的健康也帶來了一些危害。

當能源遭遇「中暑」和「恐寒症」

2010年年初,受強寒流影響,包括山東、上海、重慶、江蘇、湖北、安徽在內的多省(直轄市)出現電煤庫存告急、拉閘限電的情況,由此又掀起一輪大範圍的「電荒」。有人笑言:「老天爺一打噴嚏,幾個省份的電煤供應就會發生感冒。」

資料顯示,在2009年至2010年的採暖季中,北方平均採暖期為156天,較常年偏長4天,比上一採暖季增加了12天,為1994年來最長的採暖季。

採暖期的延長由偏冷的氣候環境來決定。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我國北方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5℃,為198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東北和華北地區本採暖季氣溫分別較常年同期偏低1.9℃和0.9℃,僅西北地區偏高0.7℃;但和上年同期相比,東北偏低2.6℃、華北偏低2.2℃、西北偏低1.2℃。

採暖度日量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溫度與採暖耗能的關係。國家氣候中心統計顯示,在這個採暖季中,北方平均採暖度日總量較常年偏多181.4℃,較上一採暖季增加295.9℃,為2004年來最大。採暖度日量的增加表明,採暖季內溫度偏低,氣象條件使各地採暖需求大增,採暖耗能不同程度增加。

除了「寒流」造成的耗能增加,夏季高溫也讓我國部分地區加重了能源「負荷」。由於夏季高溫天氣較常年同期偏多,降溫耗能增幅明顯。6月,我國北方大部氣溫偏高,東北及新疆部分地區出現罕見高溫天氣,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3至8天,持續高溫使城市降溫耗能大幅增加,增幅一般達到50%至100%,哈爾濱、太原、長春等地增幅超過100%。

 

相關焦點

  • 化學與我們的衣食住行
    化學與衣食住行 化學的發展,在全世界興起了「產業革命」。這是以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對產品消費日益增長的需求為目標的產業大革命。環顧四周,化工產品已經在衣食住行中嶄露頭角,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品質 那麼化學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又和我們的衣食住行有什麼密切關係呢 ? 如果追溯歷史來說,化學其實一直陪伴著我們,比如大家熟知的絲、棉、麻、毛、膠、漆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雖然沒有現在化學知識,但許多天然高分子利用過程中都涉及到了化學過程,如發酵。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但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也能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少開一次車、少吃一點肉,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做出一點貢獻。減少交通領域的排放,能有力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當然,車輛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能說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就讓車輛都不上街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儘量少開私家車,選擇乘坐公共運輸,一輛裝載幾十個人的公共汽車,排放量顯然會低於幾十輛小轎車。同時,多坐公交少開車還有助緩解道路擁堵問題。
  • 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高敬  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這一主題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氣候與水的新形勢如何?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哪些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 國企公開課|馬永生:石油石化是朝陽產業 關係人類衣食住行
    馬永生認為,中國的石油石化是朝陽產業不是夕陽產業,目前已找到的石油和天然氣僅佔我國資源總量的30%和15%,仍有大量資源待發現。  馬永生在公開課上剖析了石油作為戰略資源的重要性,展示了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石油石化工業發展歷程,分析了全球及我國石油石化未來的發展趨勢,介紹了新時代中國石化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部署。
  • 滲入到我們衣食住行,禾本科植物比你想的更神奇
    有沒有覺得稻子和麥子都長得像草一樣,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禾本科大家族的植物,禾本科有700多個屬,約有12000種植物,是世界上被子植物物種數量最多的家族之一。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跟禾本科植物息息相關,我們吃的米飯、包子、麵包、刀削麵、過橋米線等等都來自禾本科植物,我們用來調味的白砂糖,睡起來舒服又涼爽的竹蓆,還有吃完飯後幫助我們清潔牙齒的牙籤,都來自禾本科,禾本科可以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那麼你真正了解這些禾本科植物嗎?今天就讓我們從新認識一下它們吧。
  • 生命究竟怎樣起源的?原始的脊椎動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澄江生物群發現的奇蝦化石海口蟲化石生命究竟怎樣起源的原始的脊椎動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人類一直在探索。近日,130餘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聚首雲南澄江,共同紀念澄江生物群發現35周年,交流寒武紀大爆發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澄江生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再次引發關注。寒武紀大爆發曾被認為是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就一直困擾著學術界。寒武紀大爆發是否真實存在?人類為何要關注那些古老的生物?
  • 「彼蒼者天,何其有極」,氣候與「王朝更迭」有何關係?
    再往北方去,在遊牧民族生長的北方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廣人稀是該地區的地理特徵,有著豐厚的草場,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氣候的變化,與政治的發展讓這裡兩個不同的文明形式發生碰撞。當寒冷期到來,中原王朝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的關係與局勢就會緊張起來,迫於生計,北方的遊牧民族向南遷移。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中國傳統文化中衣食住行生活,你了解多少?
    中國傳統文化中衣食住行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大智慧,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有人認為「衣食住行」的連稱,它違反了人類基本生理本能欲求的主次序列,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只有解決了基本溫飽問題,能夠生存下來才會考慮著裝問題、起居問題、生活問題和出行問題,所以應該是「食衣住行」。
  • 海流與氣候變化關係密切
    海洋環流的數值模擬關係到未來氣候狀況,特別是關係到在地球兩極之間流動的一個「傳送帶」洋流的狀況,後者在決定全球氣候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北大西洋往下沉的、冷的、含鹽量高的海水驅動著一個從北美向歐洲流動的洋流,由這一洋流攜帶的溫暖的表層海水有助於使歐洲保持溫和的氣候。這一洋流被稱為氣候系統的「致命弱點」,因為溫度稍微上升都有可能因海水不能在北大西洋沉降而使得「傳送帶」停止轉動。
  • 一項研究認為,氣候變化與男性出生人數減少之間可能存在關係
    或許當人們在思考氣候變化的時候,更容易想到的是從普通的打雷下雨,再到颱風、海嘯、洪水等災難的發生。如果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我們又可能會聯想到溫室效應,南北極冰川的融化等問題。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個可能帶來新關注的問題。這項研究表明,氣候的變化與男性出生人數的減少存在聯繫。這次,擼哥就要與你詳細探討這個話題。
  • 科大訊飛翻譯機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翻譯體驗,值得推薦!
    出國旅遊,我們需要接觸外國人,這時候會不會說英文就可能會成為其中的關鍵點,畢竟你需要和當地人溝通,衣食住行都需要說英語。而科大訊飛翻譯機就可以幫助大家解決語言溝通不暢的問題,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可以提供智能翻譯服務,涵蓋200個國家和地區,支持中文與58種外國語種的在線翻譯,即時翻譯速度達到0.5秒。
  • 從衣食住行,看透2017消費升級
    回首2017,在年輕人衣食住行四個剛需層面,消費升級帶動整個市場進行一系列摧枯拉朽式的變革,讓生活變得更容易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到3億人,這個數字意味著全國有近1/4的人選擇外賣;這其中有近一半人每周點餐大於3次,甚至高於在家做飯的次數。如此高基數、高頻次的外賣訂餐行為,打敗方便麵市場的結局也在情理之中。美團點評數據顯示,20-35歲人群貢獻了74%的餐飲消費。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這句話放在氣候變化的研究中也沒毛病,我們要預測未來的情況,可以先看看在地質歷史時期發生過的類似事件,從這些事件中我們也許能夠得到有意義的參考。 只不過,在這裡的歷史是非常非常遙遠的遠古,遙遠到我們極度難以探測,因此,我們將這種非常遙遠的遠古時期成為深時。就好像我們說遙遠的太空為深空,說極深的海洋為深海一樣,我們用深時來代指遙遠的遠古時代。
  • 其他行星氣候是怎樣的?
    我們稱之為「家園」的這個行星,每年世界各處都會深受惡劣天氣所害。當人類將會一直致力於探索太陽系中的其他部分,其他行星上的氣候會是未來漫遊計劃的一個顯著的障礙。如果你認為有時候地球氣候不好,等到你了解其他行星的天氣(為你準備了什麼),你會改變你的想法。但是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逃離地球上的致命風暴,到其他行星避難嗎?
  • 專家揭秘航天員衣食住行:食品有100多種 不能洗澡
    在一個多月的生活中,他們除了要完成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的任務、各種空間科學試驗之外,航天員的衣食住行也是備受關注。  在天宮二號裡,兩位航天員能吃到什麼「大餐」?他們的服裝又有什麼講究?在失重的環境裡,如何解決個人衛生問題?  當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構成組合體之後,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的筒狀空間,就是兩位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家,衣食住行的奧秘都在這裡面。
  • 饑荒海灘中的氣候環境都是怎樣的 饑荒海難季節氣候攻略
    導 讀 《饑荒》DLC海灘中的氣候環境都是怎樣的呢,想必一些新人還不是很清楚,今天小編帶來的是玩家「怒348
  • 元謀人的出現與氣候有關係嗎? 揭秘元謀人的神秘面紗!
    1965年,考古學家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發現了元謀人的牙齒化石,隨後發現元謀人有使用火的痕跡,還發現一些粗陋的石器。
  • 格陵蘭島冰層又斷裂,北極正在向著怎樣的氣候轉變
    在我們的印象中,北極始終是冰天雪地的,而現在,北極的氣候正在向著什麼樣的方向來發展。隨著氣候變化推動北極溫度升高,曾經堅如磐石的海冰覆蓋層一直在縮小,到近幾年來的新低。今年預計將是四十年來第二低的紀錄。第一低記錄是2012年,當年有非常大的颶風,刮破了很大一塊海冰。
  • 太陽活動怎樣影響氣候變化?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層一切物理、化學與生物過程的能源,因而也是氣候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總輻射強度的觀測數據變化很小,所以可以看作基本上是穩定不變的,因此稱作太陽常數。   但是,在太陽表面卻有多種多樣的擾動現象,其中,太陽黑子是最容易觀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