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與氣候變化關係密切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自然雜誌》通訊說,最近的兩次冰川消融期中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是南半球的變暖與格陵蘭的變暖之間的延遲。海洋環流的數值模擬關係到未來氣候狀況,特別是關係到在地球兩極之間流動的一個「傳送帶」洋流的狀況,後者在決定全球氣候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北大西洋往下沉的、冷的、含鹽量高的海水驅動著一個從北美向歐洲流動的洋流,由這一洋流攜帶的溫暖的表層海水有助於使歐洲保持溫和的氣候。這一洋流被稱為氣候系統的「致命弱點」,因為溫度稍微上升都有可能因海水不能在北大西洋沉降而使得「傳送帶」停止轉動。於是,歐洲的氣候將可能會突然變冷。新的計算顯示,在冰川消融期,繼大量海水從太平洋和印度洋被運送後,南半球海洋的逐漸變暖誘發了向間冰期模式的熱鹽環流的突然轉換。這一效應超過了能削弱熱鹽環流的冰雪消融後變成的海水的影響。在這一新模型中,氣候系統的「致命弱點」在北大西洋。 (來源於2003年8月7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吳賢緯)

相關焦點

  • 海嘯災難與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升高密切相關
    新華網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姚潤豐)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近日發生在南亞、東南亞強烈地震引發的特大海嘯災難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升高有重要關係。21世紀中國沿海海平面將可能上升,將對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美麗的星球,雖然很平靜,但也是相較於其他行星的暴躁性格而言,對於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來說,就算地球表面的一次氣候災害,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地球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表又被大氣所覆蓋,海洋與大氣內部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海洋和大氣的變化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陸地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2019-03-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因此,理解氣候變化對種內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對於揭示氣候變化可能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進化後果仍然至關重要。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期待我們在共同優先事項上密切合作,從氣候變化到貿易和安全。」
    詹森寫道,「美國是我們最重要盟友,期待我們在共同優先事項上密切合作,從氣候變化到貿易和安全。」詹森寫道,「美國是我們最重要盟友,期待我們在共同優先事項上密切合作,從氣候變化到貿易和安全。」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也存在例外,比如,某些物種面對氣候變化表現出滯後性,暫時沒有改變其地理分布範圍。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地理分布格局的改變進而會影響和改變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方式,從而加劇非生物條件對於物種分布的影響。物種之間新的相互作用可能改變原本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比如,在澳大利亞西部,熱帶魚出現向極地蔓延的趨勢,亞熱帶珊瑚礁大量死亡。
  • 空氣品質與氣象條件關係密切
    多年調查研究表明,城市空氣品質好壞與季節以及氣象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冬季採暖期,北京市和北方許多城市的大氣汙染元兇是燃煤煙霧,其次是汽車尾氣,兩者的共同作用使空氣汙染更加嚴重;而在非採暖期,則以大量的機動車尾氣和懸浮顆粒物汙染為主。
  • 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  數值模式直接關係預測準確性  劉驥平告訴記者,目前北極海冰季節預報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較為簡單的統計方法,另一種是複雜的數值模式。  每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出現最小值。
  • 海流發電用海流衝擊力使水輪機旋轉,變換成高速,帶動發電機發電
    海流發電用海流衝擊力使水輪機旋轉,變換成高速,帶動發電機發電。海水裡面由於溶解了不少礦物鹽而有一種苦鹹味,這給在海上生活的人用水帶來一定困難,所以人們要將海水淡化,製取生活用水。然而,這種苦鹹的海水大有用處,可用來發電,是一種能量巨大的海洋資源。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WLF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衛星繪製熱能分布圖闡明雲層與氣候變化關係
    北京時間6月17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官網報導,2010年5月30日,美國地球同步軌道環境衛星繪製了西半球的熱能分布圖,圖片闡明全球氣候變化與雲層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氣候系統,雲層將太陽能從溫暖的熱帶地區傳送到全球其他地區。同時,雲層也在地球與太空之間充當了守門員的角色,通過吸收和釋放大氣中的紅外(熱)能量幫助調節全球氣溫。從這一方面講,雲層就很像溫室氣體。美國宇航局地球天文臺最新更新的一篇題為《全球變暖》的文章指出,如果全球變暖引起雲的變化,那麼這種變化將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全球氣候變暖。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同時,暖池的變化會通過大氣環流影響東亞的季風氣候,特別是對我國的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有重要影響。  該文章系統總結了近期有關太平洋西邊界流與氣候相互關係研究方面獲得的一系列重要科學成果。研究表明,西邊界流的強弱變化對氣候變化(厄爾尼諾/拉尼娜)有重要影響,特別是,近60年來南、北赤道流分叉的南移對整個太平洋氣候的影響巨大,引發黑潮加強的同時,向北的熱量輸送也在加強,對我國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霧霾的「幫兇」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5日說,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的冬季霧霾問題。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這會影響中國冬季風的傳播路徑與強度,便於區域靜穩天氣形成,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讓中國東部平原人口與工業中心地區更易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侵襲。
  • 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Stenseth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該研究依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張德二主編)資料,重建了中國古代兩千年的疫病發生等時間序列,發現在長時間尺度下氣候變冷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短時間尺度下疫病流行與溫度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即有時呈正相關,有時呈負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長期趨勢的冷氣候導致更多乾旱、蝗災和饑荒事件發生,進而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一些科學家研究認為,企鵝數量的減少氣候變化「難辭其咎」。更有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不能適應南極持續上升的溫度,預計到2099年阿德利企鵝數量可年阿德利企鵝數量可能會減少58%。每年的1月2020日是企鵝宣傳日日是企鵝宣傳日,,我們在關注這個可愛的海洋生物時,更應該關注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王自磐確切地說,大尺度全球氣候的冷暖變化以及地球物種的消長基本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