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2021-01-12 人民網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研究綜述文章。

  太平洋西邊界流是大洋強流之一,它通過熱量輸送可直接影響到全球最大的暖水團——西太平洋暖池,而暖池的變化又決定著厄爾尼諾/拉尼娜(El Nino/La Nina)現象的循環發生,進而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同時,暖池的變化會通過大氣環流影響東亞的季風氣候,特別是對我國的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有重要影響。

  胡敦欣院士、吳立新院士、蔡文炬教授等科學家經過18個月的努力,系統闡述了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已有發現和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設,指明了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該文章首次系統分析了太平洋西邊界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棉蘭老海流、紐幾內亞流等各分支流在厄爾尼諾/拉尼娜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特別提出西邊界流變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會隨著溫室氣體的排放而變化。指出太平洋西邊界流在全球海洋環流系統和氣候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並著重歸納、綜述了近20年來通過現場觀測實驗在西太平洋的一些重要科學發現,例如:紐幾內亞沿岸潛流—NGCUC,棉蘭老潛流—MUC,呂宋潛流—LUC,北赤道潛流—NEUC,新愛爾蘭沿岸潛流—NICU等,這些潛流的發現改變了過去有關太平洋西邊界流結構的傳統認識。

  同時,文章最後還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並呼籲進一步加強觀測、過程研究和數值模擬,聯合組織觀測—模擬大型合作計劃以解決尚存的科學問題。(通訊員王敏 記者王建高)

相關焦點

  • 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nbsp&nbsp&nbsp&nbsp2016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海洋渦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西邊界流的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該文章系統闡述了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已有發現和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設,指明了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  太平洋西邊界流是大洋強流之一,它通過熱量輸送可直接影響到全球最大的暖水團——西太平洋暖池,而暖池的變化又決定著厄爾尼諾/拉尼娜(El Nino/La Nina)現象的循環發生,進而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
  • 淺談呂宋海峽對南海及太平洋西邊界流系的影響
    目前許多研究表明呂宋海峽作為連接西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的通道,其中的水交換對南海環流的維持有重要的影響。驅動呂宋海峽上層水交換的主要機制有風場的強迫和黑潮的入侵,歷史觀測資料證實黑潮在流經呂宋海峽時會有部分黑潮水流入南海,黑潮對南海的入侵也就是在呂宋海峽處發生,觀測以及數值模式數據表明,從太平洋經呂宋海峽流入南海的流量為2~6Sv,且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表現為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專家一致認為,西太平洋氣候系統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屬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洋區,在ENSO循環、東亞季風、南海季風的爆發和副熱帶高壓系統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氣候系統和社會生產生活具有重要影響。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Climate上連續發表2篇文章,在資料診斷和數值模擬的基礎上,提出印度洋偶極子期間印度洋赤道開爾文波可以穿過印度尼西亞海域進入赤道西太平洋,在暖池次表層產生溫度異常並向東太平洋傳播,通過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加以放大,影響第二年的ENSO以及其它熱帶氣候演變過程。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我們的目的是,研究非絕熱條件下的大氣定常波及波—流相互作用理論,並結合資料分析和數值模擬去認識青藏高原激發出的山脈波和熱力波在不同季節的結構、形態以及它們對亞洲大氣環流和氣候的影響,從而為深入認識我國氣候異常的規律提供理論基礎。」段安民說。
  • 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在全球氣候的多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詳細了解過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也就是2019年的確認,這就要提醒我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了。「厄爾尼諾」是什麼?這就要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了。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氣候變化 對全球農業的影響 近期以來,人類的運氣似乎不太好,除了新冠疫情的大幅蔓延,還有澳洲大火、非洲蝗災等一系列全球範圍的災害,而許多自然災害,比如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是分不開的。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大量的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政治的改變,將全球人類社會以「全球化」的形式聯繫在一起,例如,經濟全球化反映的是將全球自由的無序的市場、資金流動和貿易緊緊連在一起。全球環境變化反映的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包括行星生命支撐系統在內的大尺度的生物物理和生態系統的變化,這些變化來源於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情形:人類、人口規模、經濟活動和技術選擇等方面大量的環境影響,大到已經能夠開始改變地球系統的方方面面。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2009年的觀測實況表明,6月開始,熱帶太平洋地區出現了明顯的厄爾尼諾特徵,並逐漸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在蒼茫的太平洋中,赤道太平洋水溫分布是西高東低的,西邊的印尼與澳大利亞東部沿岸一帶,因海溫高氣壓低而有旺盛上升氣流,氣流升至高空轉向東與西方,而東太平洋海溫低氣壓高,向東流的氣流在中至東太平洋的廣大高氣壓區內向下沉降,到達海面再轉向西,成為東南信風。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1961至199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4.0℃,而2015年1至8月統計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大約比其高0.73 ℃,比1880至1899工業革命時期大約高1℃。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 探秘洋流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
    它圍繞西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與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以及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主題開展研究。 NPOCE國際計劃發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介紹,在過去8年裡,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已具備了潛標數據實時傳輸能力。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然而,除了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的眾多汙染物中,有一個身形嬌小的成員,雖然肉眼難以捕捉,但它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它就是氣溶膠。
  • 探秘洋流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解碼·發現)
    它圍繞西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與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以及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主題開展研究。   NPOCE國際計劃發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介紹,在過去8年裡,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已具備了潛標數據實時傳輸能力。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產生顯著影響,尤其對農業生產影響非常大。我國農業人口多,資源壓力大,地域類型複雜、各地氣候差異明顯等特點,使我國農業成為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主要通過溫度、降水、二氧化碳濃度、極端氣候事件等因素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季節對糧食生產有不同的影響。節約每一顆糧食,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每一顆糧食都關係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對全球海洋環流變化的準確評估是理解地球氣候系統變化和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的一個關鍵。長期以來, 人們在海洋環流與氣候方面存在著一個迫切希望回答的基礎性科學問題: 地球的海洋環流系統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是如何變化的?
  • JGR Atmospheres:熱帶地區正在擴張,氣候變化是主因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熱帶地區的擴張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變暖驅動的,而不是大氣的直接變化引起的。根據這項新研究,南半球之所以發生著更大的變化,因為它被更多的海洋所覆蓋。上圖顯示了地球上熱帶地區的傳統位置。新的研究發現,由於人類造成的海洋變化,熱帶正在向極地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