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應邀為四川大學師生上了一堂題為《為美好生活加油 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國企公開課。馬永生認為,中國的石油石化是朝陽產業不是夕陽產業,目前已找到的石油和天然氣僅佔我國資源總量的30%和15%,仍有大量資源待發現。
馬永生在公開課上剖析了石油作為戰略資源的重要性,展示了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石油石化工業發展歷程,分析了全球及我國石油石化未來的發展趨勢,介紹了新時代中國石化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部署。
馬永生說,石油不僅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而且關係人類衣食住行,人的一生大約要用掉8.5噸石油。我國製造的鞋子(底)90%使用中國石化生產的橡膠;包括中國石化在內的我國化工企業所生產的滌綸纖維,每年可替代2.3億畝土地產出的棉花。此外,石油還具有金融屬性和政治屬性。
馬永生說,我國石油石化工業是在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石油石化戰線的前輩們艱苦創業、矢志奮鬥,使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油氣工業發展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奮進史,是一部氣勢恢宏的自主創新史。以「苦幹實幹」「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依然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1983年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件大事,推動了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實現快速發展。1998年成立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國有資產重組,為加快培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奠定了體制基礎。36年來,中國石化堅持將黨的初心和使命融入「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為美好生活加油」的生動實踐,為建立和發展我國現代石化工業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推進我國對外開放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為解決人民吃飯穿衣問題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為探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石油石化科技事業發展、推動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中國石化36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是國有經濟融入市場、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的生動例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馬永生認為,石油石化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朝陽產業。全球未來能源將由目前的煤、油、氣「三足鼎立」逐步轉變為油、氣、煤和非化石「四方爭霸」。到2035年我國將由目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變為煤炭、油氣、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將是能源消費主體,佔比70%左右,其中石油和天然氣佔比在50%以上,煤炭降至20%以下。清潔、低碳、多元是未來能源發展主要趨勢。雖然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攀升給能源安全帶來挑戰,但我國油氣資源總體豐富。目前,已找到的石油和天然氣僅佔總量的30%和15%,仍有大量資源待發現,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活動由國務院國資委、教育部聯合開展,今年4月2日正式啟動。活動首批選擇50家中央企業和50所高校結對,邀請國企領導上講臺,選聘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積極促進青年學生全面正確理解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深入了解國情、黨情、社情、企情,讓高校學生不斷增進對國有企業的信任,廣泛凝聚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思想共識。
[ 責編: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