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候角度分析我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

2020-12-06 騰訊網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首先確定石筍年齡

甘肅的萬象洞屬典型的巖溶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是目前我國開發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之一。萬象洞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海拔1200米。洞穴周圍年平均降水量為480毫米。

研究小組在距離萬象洞洞口1千米的地方採到一根長118毫米的石筍標本。張中平說,地下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呈弱酸性。這種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經石灰巖層的時候,能夠與其中的碳酸鈣發生反應,使之變成可溶於水的碳酸氫鈣。這種水蒸發以後,碳酸氫鈣又會變回碳酸鈣。攜帶碳酸氫鈣的水滴落地面,然後蒸發析出碳酸鈣,經年累月就「長」出了石筍。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採集到的這件石筍標本從公元190年開始生長,一直生長到2003年它被「拔掉」那一天。那麼,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研究者用了地質學的一大「法寶」——鈾系元素、釷系元素的放射性不平衡現象進行斷代。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確定石筍中每一段形成的年代。這種方法相當複雜,卻也非常靠譜,是確定礦物生成年代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寸寸反映降水情況

知道了石筍的生成年代,就可以開始讀取其中包含的信息了。這一次研究人員從中讀取的是洞穴外的降水量。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石筍是水中析出的碳酸鈣累積而成的。那麼,這些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洞穴外的降水。降水滲入地層,然後從洞頂再滲透下來,滴下的水就析出碳酸鈣,形成石筍。在此過程中,水中所含有的氧元素就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進入了石筍所含的碳酸鈣中。

張中平說,因為洞穴石筍碳酸鈣氧同位素組成反映了洞穴外部降水的氧同位素組成,而降水的氧同位素組成又與當時洞穴外的降水量密切相關。這個氧同位素組成用δ18O表示,在亞洲季風區,這個負數的絕對值越大,表示降水量越多,反之則相反。

或許有人要問,通過石筍的生長速率測定外部降水量不是更直接嗎?實際上,通過石筍的生長速率也可以測定一段時間的降水量,但是這種方法解析度較低,而測定氧同位素組成的方法解析度很高,實踐解析度能達到2.5年,也就是說每2.5年都可以獲得一個降水量的測量值。

亞洲大陸變化同步

通過甘肅某個洞周圍的降水,如何知道整個亞洲大陸的氣候變遷呢?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北半球的氣候是相互聯繫的,變化是同步的,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季風。熱帶的海洋、大氣和亞洲季風相互作用,使亞洲季風可以向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傳遞大量的水汽和熱量。季風減弱時,降水就會減少,氣溫就會降低,氣候就會變得乾冷。整個亞洲都會面臨同樣的變化。這和我們平常的認識並不一致:中國一年中有些地方澇,有些地方旱,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中平說,「天氣」是指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是極短時間內發生的。而「氣候」,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一年或一段時期的氣象狀況的平均特點。一年中各地的天氣可能會有很多不同,一個地區的天氣也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從大的時段來看,亞洲大陸各地的氣候變化是有同步性的。

研究團隊的另一成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程海表示,萬象洞的位置處於目前亞洲夏季風的前緣,所以對夏季風的變化十分敏感,其氧同位素也是大範圍夏季風最終的集成結果。此外,石筍記錄與該地區的其他洞穴、樹輪和文獻記錄也吻合。

季風變弱王朝轉衰

我們已經知道,萬象洞外圍降水的多少反映了整個亞洲大陸降水的多少,也就反映了亞洲季風的強弱。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一根石筍來重建1810年來中國的季風史。研究人員發現,季風強弱和王朝興衰有著明顯的對應關係。

在公元190年到公元530年,正逢東漢末期和中國的長期分裂時期,亞洲季風比較強,但是也有長達幾十年到一百年的波動。

從530年到850年的這個時間段裡,包含了隋朝重新統一中國和唐代的大部分時間。在此期間季風逐漸減弱,然後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點,隨後回升了一些,保持低水平的穩定,之後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間有了突然的下降,而這個時間正好對應唐王朝衰落的時間。研究者稱910年到930年這一時間段為「唐末弱季風期」。

而隨後的60年,季風急劇增強,在980年出現一個峰值。直到1020年,季風強度一直保持著高水平。研究者把從960年到1020年這段時期稱為「宋代強季風期」。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稻米產量猛增,人口增長很快。

在1020年之後,季風的強度有相當大的波動,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強的。然而在1340年到1360年間,季風強度突然下降,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保持很低的水平,此時正逢元朝衰落的時期,研究者把1350年到1380年的時期叫做「元末弱季風期」。而1580年到1640年的一段時間也經歷了季風的明顯減弱,這段時期被稱為「明末弱季風期」,此時,明王朝的統治區域內因糧食減產等原因,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1850年到1880年期間有了明顯的增加。而從1960年到現在,季風明顯減弱了。

總的來說,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低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朝廷也很難有效應對,所以自然災害很容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季風的強弱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糧食是影響人口、經濟、國力等因素的重要指標,因此王朝的興衰循環與季風的非規律性波動有著密切關係。

我不編造故事,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關注我的ID:大黃扯點歷史,不斷更新原創文章,期待與你交流。

相關焦點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法國出席大會。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日益加劇,共同行動起來應對這一威脅和挑戰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對於揭示氣候變化規律,預測未來氣候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彼蒼者天,何其有極」,氣候與「王朝更迭」有何關係?
    引言對於"五胡亂華"這一歷史事件多年來引起了學者很多的討論,其中一些學者認識到了氣候的變遷對於農業與畜牧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於以農業為主的古代封建時期的影響極大,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口得分布以及政治文明的興衰都有影響。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01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
  • 氣候變化影響我國古代瘟疫爆發——來自千年歷史記錄的復原
    瘟疫、洪澇、乾旱、饑荒、蝗災與氣候變化——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的合作團隊就將這些散落在中國歷史中的點連綴成線,揭示了我國古代那些哀鴻遍野的瘟疫災難背後的原因。
  • 伴隨蒙元王朝始終的「質子政策」是怎樣的?折射出一段興衰榮辱
    所謂的"質子",說的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人質,通常是以加深友好關係和消除芥蒂猜忌為目的,將王室子弟或世子作為質押的人員。可以說,蒙古汗國與元朝時期的質子制度在承繼前代質子制度的基礎之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演變。那麼,蒙元時期的對於"質子"的政策是什麼?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質子"。
  • 萬字深度長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文明興衰
    屬於中國特有物種,現今分布在廣西西江上遊。推測中原地區的氣候,相當於現今的廣西一帶。地球科學數據顯示,華北平原氣候,年均氣溫較之今天高出2~3°C。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C,降水較之今天多出1/3。這一時期,非洲撒哈拉沙漠,還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
  • 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 與這一變動密切相關
    01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古以君權為神授,統治者自稱受命於天,謂之天命。
  •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任何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王朝的循環表現為一種經濟過程。還是從公共財政的匱乏說起,這是每個王朝到其晚期之後的必發之症。而公共財政為什麼會發生短缺?把自然的因素排除在外。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一些景象。看下歷代王朝在其晚期經濟上所出現的症狀,不難發現,以下這幾點是共通的:稅收大量短缺。
  • 中國古代神話與氣候
    各個民族都有一些神話流傳至今,比較這些神話的特點,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神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特點,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與科學思想的一些線索。   其中突出的一個特點是中國古代神話裡充滿著戰勝自然的想像與願望,這突出地反映在水與火這兩個問題上。水與火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兩種自然物質與能源,因此也是各民族的重要神話來源。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我國古代的特別組織,為造反而生,存活1000多年,熬死了5個王朝
    導語:我國古代最牛的組織,為造反而生,存活了1000多年,熬死了5個王朝我們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裡,皇帝為了宣揚皇權的至高無上性以及加強統治,往往會統一思想來統治百姓,比如漢朝時期獨尊儒術,就是要宣揚儒家學說。
  • 氣候變化對朝代興衰的影響問題須深入探討 避免簡單放大氣候因素...
    氣候變化對朝代興衰的影響問題須深入探討 避免簡單放大氣候因素影響 2011-02-16 08:06:46
  • 在古代,為何火星被視為不祥之兆?
    近日,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34;從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這項巨大的成果標誌著我國火星探測事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也進一步奠定了我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地位。我國古代有非常完善的天文學,早在商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對天體的運行規律進行總結和記錄,並試圖將其和自然規律聯繫起來,並且形成了獨立的學科。現代人對天文的理解遠遠遜色於古人,這種情況其實也是必然。
  • 科學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戰爭頻發和這一氣候現象有關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原地區經歷十二個朝代,而每一次王朝更迭,都伴隨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原因有很多,外族侵略、統治者腐敗無能等等,但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也不可以忽略。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決定國力的根本就是農業的發展,而氣候的變遷絕對會對農業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形成戰爭的導火索。
  • 古代史:解讀晚唐名相牛僧孺,只要肯努力為之,就可人定勝天
    簡單來說,牛僧孺相信人定勝天,只要肯努力為之,並且順應基本的規律,即使是國家命運和歷史趨勢同樣可以改變。細細究來,牛僧孺的思想基本繼承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屬於唯物天道觀的哲學範疇。不過,牛僧孺並沒有將「人道」和天道」純粹地對立起來,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他指出,「天道」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人一旦弄清並利用這種規律,就能夠無往而不利。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特點,在中國人心中,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很強大,但若要評比誰最強,在國人眼裡唐朝比較強大。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