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34;從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這項巨大的成果標誌著我國火星探測事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也進一步奠定了我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地位。
紅色的火星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古已有之,從未停止,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逐漸加深。火星由於其自然條件和地球類似,一度被懷疑有生命存在,因此火星也成了太陽系裡的熱點星球,火星探測事業也成了重要的發展方向。
在華夏文明史中,我們的祖先從公元前1300年,便開始了對火星的觀察和探索,由於當時的科技條件相對落後,人們只能通過肉眼了解火星。很長一段時間內,火星被視為不祥之兆,常常和兵戈戰事、朝代更迭聯繫在一起。
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或者熒惑星,這個名字含有&34;之意。
現代科技通過檢測從火星採集的土壤樣本,發現其表面含有大量的赤鐵礦,所以火星的外表整體呈現橘紅色。再加上火星的運動軌跡不固定,有時從東向西而有時又從西向東,令人難以捉摸,所以得名熒惑。
天問一號發射現場
火星表面經常會出現沙塵暴等地貌活動,因此會導致從其表面發出的光線折射率產生變化,光被古人的眼睛接收後,就會呈現出忽明忽暗的顏色變化。
火星的自轉周期和地球基本相似,不過公轉時間大約是地球的兩倍,由於兩者的公轉時間不同,常常會出現相對位置上的偏差,這就導致了其運行軌跡難以被人掌握。
古人對宇宙萬物和自然現象的了解有限,因此對日月星辰等事物有著狂熱的崇拜情緒,認為其是神的化身,熒惑也被賦予了神化形象,傳說中他是一個頭頂紅髮情緒亢奮的中年男人,一言不合就發火。
火德星君
除此之外,古人還將世間萬物賦予了五行屬性,熒惑因為其顏色和方位,被稱為火德之星。
在中國神話體系中,火德星君就由熒惑星衍生而出。
經過了對火星的長期觀察後,古人已經初步掌握了火星的特點:
法,出東行十六舍而止;逆行二舍;六旬,復東行,自所止數十舍,十月而入西方;伏行五月,出東方。其出西方曰&34;,主命者惡之。東行急,一日行一度半。
我國古代有非常完善的天文學,早在商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對天體的運行規律進行總結和記錄,並試圖將其和自然規律聯繫起來,並且形成了獨立的學科。
現代人對天文的理解遠遠遜色於古人,這種情況其實也是必然。
火星表面的沙塵暴
對於古人來說,觀星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通過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可以有效掌握時間流逝和季節更替,水平更高者還可以預測未來的氣候和判斷方向,對農業耕種、航海等事物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更有大賢者,通過觀察星象變化,可以準確預測社會變化,雖然在我們的眼中這種說法有過度神化之嫌,但是也側面反映了古人對天文變化的迷信。
今天,鐘錶、氣象臺、指南針等發明的出現,基本取代了觀星的功能,人們很少願意去學習和觀察天文現象和形體運轉,迷失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之中了,天象之美也逐漸被人遺忘。
在發現了火星的運行特點和運行規律後,古代負責天文曆法的官員開始將其和政治結合,試圖找出兩者的聯繫。
熒惑守心現象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火星變化可能帶來災禍,使統治者擔憂的記載:
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
最終在司星子(天文官員)的幫助下,宋景公憑藉仁愛之心化解了這場災禍,這件事也成了表彰宋景公的事跡之一。
類似的總結性結論,太史公在《史記》中也曾經提到:
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34;熒惑守心"的跡象,結果文帝駕崩。而吳、蜀二主都平安無事,這就是它的驗證。很巧妙的將這個敏感的話題回答了。
我國的火星探測器
由此可見,古人十分願意將熒惑的運行規律和政治結合,但是如何應用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一般來說,熒惑星會帶來災難,不過正所謂大破後才有大立,前朝的覆滅也許會帶來新朝的崛起,士兵的傷亡會成就活到最後的將領。
從辯證唯物的角度來看,事物具有兩面性,即使是災難,也有可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助力,因此熒惑雖然在大部分人眼裡會帶來災害,但是辯士通過不同角度的解讀,經常會提出不同的答案,從而實現統治者的政治訴求。
結語
火星(熒惑)在史料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許多大臣都願意借星辰之變作為開場語,引出自己的政治建議。天文異象所代表的並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在其背後往往藏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對社會發展的修正和輔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封建王朝中,由於帝王的權力高度集中,使得許多人不願意接受臣子的合理建議,這是其人王身份決定的。不過當人王和天相比,其地位卻落到了下風,按照君權神授的思想,人王對天賦予的使命,必須要無條件服從,否則就是逆天而行,失去民心。
許多政治家抓住這點,將自己的觀點藉由天象提出,由於火星變化容易帶來戰爭,對社會的危害極大,因此受到統治者的重點關注,這就導致了火星自古以來就得到了人們重的點關注。
參考文獻:
【1】《史記·八書·天官書》
【2】《史記·三十世家·宋微子世家》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翰林史苑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