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對火星的了解,火星不再是一顆死氣沉沉的行星。
古代火星或許存在大面積的海洋和濃厚的大氣層,但是40億年前,火星的內核出現變化,磁場消失,太陽風讓火星大氣迅速流失,形成了現代火星的環境。
失去大氣層保護的火星,表面不可能長期存在液態水,但是鹽水(海洋)要比純水的沸點高,比純水的結冰點溫度低,鹽水可以在火星表面保留更長時間。
人類探測器拍攝到的火星表麵條紋,或許就是火星海洋剩餘的鹽水。
根據科學家對火星環境的模擬,在火星的一年時間裡,大約有10%的時間,表面有可能出現8cm深的鹽水區,而火星的深層地下區域確實非常溼潤,在火星的南極地下,科學家檢測到大量的水分,可能存在一個地下湖泊。
雖然火星在部分時期有可能形成鹽水湖,但是這些湖泊很難支持生命的日常生活,由於火星沒有大氣層保護,這些湖泊的最高溫度約為零下50攝氏度,並且會受到很強的輻射,地球上的生命基本都無法在此地生存。
人類對火星的了解越多,古代火星越接近「地球」。
古代火星和現代地球非常接近,擁有大量地下水以及覆蓋北半球約40%的海洋。大量的水資源,讓古代火星很大概率存在生命,火星甚至很有可能發展出現代科技,人類如果可以採集到火星巖石樣本,或許可以發現生命的痕跡。
然而40億年前,火星內核冷卻,磁場消失,世界發生劇變,如果火星上存在高級生命,他們可能滅絕了,可能逃離到太陽系之外,也可以逃離到了地球。
古代火星
火星無法承載生命的關鍵,就是沒有磁場,進而導致大氣層被太陽風破壞。
地球是一顆年輕的星球,地球磁場的產生源於內核,內核存在大量液體金屬在不停運動,進而產生電流作用,形成保護地球的巨大磁場。然而地球的元素有限,隨著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地球內核的溫度會逐漸減低,液體金屬的冷卻讓內核逐漸擴大,地球磁場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地球如果徹底失去磁場保護,太陽風將在1個世紀的時間裡滅絕地球絕大多數的生物,屆時地球的環境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成為和火星一樣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