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技不發達,許多事情都無法用科學來解決,所以崇尚天地鬼神的先人們就發明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文化,比如佔卜、天象等。殷商時期的帝王喜歡用龜殼來佔卜,後世的帝王百姓也特別信奉佔卜這一套,這種光怪陸離的事情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上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正式的文化,「夜觀天象」也是這種文化中的一分子。古人通過觀察天上星宿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測出四季以及天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古人進行了更大膽的推測,他們認為「觀天象」可以預測未來。
久而久之,古人就發明出了許多關於天象的卦象,他們認為有的天象會帶來好運,有的天象會帶來黴運,而「天狗食月」「天狗食日」正是所謂的不祥之兆。那麼古人為何認為「天狗食日」是不祥之兆?
首先梳理一下何為「天狗食日」,這種跡象是如何形成的。
「天狗食日」今人稱之為日全食。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種,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日全食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原五個階段。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全食,現在人稱之為「天狗食月」,它是一種獨特的自然現象。
那麼古人為何視「天狗食日」為兇兆?
首先得說明白「日」在古人心中是何地位。古代人把日全食俗稱「天狗食日」,日代表天帝,皇帝是天之子。如果出現日食,就是妖孽侵犯皇帝統治的兇兆,唐朝推背圖李淳風認為,發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黨當道的表現,古人認為日全食的出現一般會使得國亡君死,天下大亂,城池淪陷,疆土丟失。經過李淳風這樣一推測,唐朝以後的歷代王朝對「天狗食日」這種不祥的天象更是深信不疑。事實上,李淳風等風水師只是把「天狗食日」的假威力天象進一步擴展的推動力量,在此之前的春秋時期就早已對「天狗食日」進行過定性。
先秦時期的《詩·小雅·十月之交》就寫道:「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醜者,惡也、兇也;孔者,甚也。《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鄭氏箋注曰:「孔,甚,昭,明也。」
由此可見,早在《詩經》的那個年代,日食就已經被人們視為極不吉利的象徵了。在上天所顯示的各種異象中,以日食最為嚴重,即所謂「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後漢書·五行志》注引。
所以,一旦出現日食,就意味著帝王舉措失當。對此,古人有大量論述。例如,春秋時晉人伯瑕認為,日食是「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左傳·昭公七年》。所謂不善政,當然是指執政者而言。國君是最大的執政者,所以,發生日食,當然可以認為是國君的過錯所致。
可見,「天狗食日」表明帝王之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天要懲罰君主了。歷朝歷代風水卦師的眼中這種不祥之兆只是針對帝王而言的,「天」、「日」這種高大上的詞也只有帝王家才有資格享用,平民百姓就是吃瓜群眾,根本沒資格槓上「天」、「日」。但是,在封建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使得君主成為國家這個大家庭中的君父,如若君王遭受到災難,勢必會使得他的子民也遭到災難。久而久之,遇到「天狗食日」這種天象就成了關係於家國百姓安危的大事了。
古人一旦發生日食,就會有許多儀式,祈求平安和日食早點結束。在中國,每當日食發生時,民間總會以敲鑼打鼓的方式祈求太陽出現。此時,朝廷會採取眾多的行動,這時候皇帝就會祭拜天地,懇求上天不要給自己的國家和子民帶來災難。
小結:獨特的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天狗食日」是兇兆就是一種獨特思維方式的體現。今天的人們對這種天文現象寵愛有加,有的人甚至不遠萬裡去看一場日全食。拋卻種種桎梏思想的今天,許多迷信教條已被今人拋棄,留在我們心中的是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去看待世間萬物的變化。
參考文獻:《中華人文常識全知道》《詩經》《左傳》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