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朝代興衰的影響問題須深入探討 避免簡單放大氣候因素...

2020-12-06 中國天氣

氣候變化對朝代興衰的影響問題須深入探討 避免簡單放大氣候因素影響

2011-02-16 08:06:46 來源: 中國氣象報  

分享到

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氣象報記者鄭菲報導 「中國朝代興衰更替,氣候條件是有重要影響的,但它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要避免陷入氣候決定論。」日前,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項目2010年度進展研討會議在京舉行。國家氣候中心前首席專家、項目組成員張德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一些歷史事件,氣候因素也許是導火索或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不宜用「壓在上面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樣的文學化語言進行描述,這是不確切的。

對於很多歷史事件,張德二認為,不能簡單地與氣候變化作對應。比如有些研究給出一條單地的氣候變化曲線,就得出結論:曲線的高峰對應中國強盛、曲線的低谷對應朝代滅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張德二表示:「這種推論無異於管中窺豹。」

張德二強調,單個的點不能代表全中國,局地的曲線不能代表全中國的水旱情況。針對同一條曲線與歷史發展的對應關係尚可列出一系列相反的例子。比如氣候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它會觸發諸如饑荒、農民起義,在政治腐敗、政權搖搖欲墜的情況下,惡劣的氣候狀況可能會雪上加霜;但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也有國家並未衰落反而強盛的例子。歷史學家對朝代興衰更替已有大量的詳盡的論述,現今有了許多歷史氣候、古氣候的新材料,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多學科地小心求證。

項目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表示,過去兩千年在氣候變化研究上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與人類活動非常密切,而中國對這樣的研究是最有基礎的,項目一開始就要有所聚焦。

在過去兩千年是不是更強烈地在變暖,姚檀棟認為此問題尚沒有解決,「希望這一項目有個說法,在開始時就要有所關注。」他提醒關注「中國科學界研究中國的過去兩千年,與國際上有什麼區別」,他同時強調,要凸顯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亮點。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氣候變化影響多個朝代更替?
    他們發現,每當亞洲夏季季風減弱時,中國所在的幾個主要朝代,包括唐、元、清和明。研究人員表示,東亞的夏季季風源於印度洋,當夏季季風增強時,會將豐沛的雨水帶入中國內地,灌溉田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相反,當夏季季風減弱,中國內地的雨水也相應減少,乾旱的氣候影響了收成,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孢粉與熱帶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李建勇、John Dodson、晏宏及其他合作者,根據孢粉數據和氣候模型集成重建、模擬了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的降水、溫度變化歷史,並收集了17個定量的歷史文獻記錄,利用統計方法分別定量評估了降水、溫度變化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大氣|分析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衛星雲圖地球上的氣候有十好幾種,不同的地區有氣候相同的或相似的,也有不同的,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氣候的最終形成呢?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到影響氣候的因素概括起來有:1、 緯度。緯度的不同導致地面獲得的熱量不同,這樣按照熱量的不同把氣候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苔原帶、冰原帶)。還有海拔高低也影響熱量的變化。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法國出席大會。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日益加劇,共同行動起來應對這一威脅和挑戰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最近,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美國宇航局衛星數據,更科學準確地估算出它在空氣中的熱誘捕能力,從而確認它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最近,這項由美國航天局資助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波動
    為了研究現在的氣候變暖趨勢,歷史氣候重建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能夠認識到過去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年的氣候變化,而覆蓋的區域也從一個有限的空間尺度逐漸放大,能夠反映出地區、國家、洲際、甚至半球、全球的氣候變化。
  • 從氣候角度分析我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 土地利用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有「一多三少」的特點,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冰川面積減少、凍土退化、湖泊面積增加;乾旱指數增大、冰川面積減少、凍土退化、湖泊面積減少;乾旱指數降低、冰川面積減少、凍土退化、湖泊面積減少),深入探討區域湖泊變化及其主控因素的時空異質性。與我國北方乾旱區和極地地區不同,近40年間青藏高原整體上呈現氣候變暖變溼、湖泊面積和數量增加的趨勢,但高原內部湖泊變化具有明顯的空間異質性。氣候變溼和冰川融化是主導高原湖泊變化的主要因素,但部分流域湖泊受氣候乾旱或凍土退化影響,湖泊面積呈現萎縮趨勢。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氣候變化影響分布圖   30國受氣候變化威脅極高   這份名為「氣候變化脆弱指數」的報告顯示,乾旱、風暴等極端天氣事件在增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巨大威脅。在被評估的193個國家和地區中,30個國家受到氣候變化威脅的級別為「極高」。
  • 氣候變化產生的七種驚人影響
    海平面上升、空氣品質下降,以及持續時間更長、更頻繁的乾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物圈的主要現象,並且嚴重幹擾了人類的正常生活。然而,全球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遠不止於此,還有許多驚人的變化,地球生態系統與棲息生物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意味著一旦氣候發生變化,將迫使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必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適應自然環境。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