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24個全國土地日。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有「一多三少」的特點,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
雖然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積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在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證、乾旱退化、水土流失、汙染嚴重的耕地佔相當大的比例。
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
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土地覆被變化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驅動因子。土地覆被的變化,無論是熱帶森林的採伐,城市化建設還是農業活動的加強或土地退化,將引起溫室氣體排放吸收以及地面反射率,蒸發作用的變化,從而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貯碳能力,能量平衡,水分輸送的變化。
各種土地利用形式,尤其以森林採伐,城市建設和農業種植為代表,都會對溫室效應,能量平衡,水分輸送造成影響,從而在區域甚至全球尺度上影響氣候變化。
1.土地利用與溫室效應
目前,土地利用的氣體釋放量佔了多於三分之一的全球溫室氣體釋放總量以及大約四分之三的甲烷釋放總量。土地利用主要是通過改變全球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的收支平衡(主要表現對溫室氣體增加的淨貢獻),來影響即加劇溫室效應的。土地利用造成的溫室氣體的增加主要來自幾個方面:森林的過度採伐,城市建設及城市工業,農業生產活動。
2.土地利用與水熱平衡
土地利用首先引起了土地覆被的變化,而土地覆被的變化引起下墊面性質包括地表反照率、粗糙度、植被葉面積指數和地表植被覆蓋度發生明顯的改變。反射率的變化造成了地區地面對太陽輻射吸收的變化。由於地面是大氣的主要加熱源,地面熱狀況的變化必將導致大氣原來熱量分布平衡及氣壓分布的破壞。土地利用首先就在地方尺度上影響了能量平衡。這種能量平衡的變化並不受局部範圍的限制,所以它能在區域尺度甚至可能在全球尺度上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土地表面植被覆蓋的變化對蒸發作用甚至對成雲致雨都有影響。因此,根據不同的尺度範圍,土地利用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全球的能量平衡並至少在地方尺度上影響到水分的分布。
3.土地覆蓋變化引起的微氣候變化
城市的熱島效應是居民地擴展對局地氣候影響的最好例證,土地覆蓋變化引起的微氣候變化在生活中也有發生。通過地球表面各種尺度和各種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對小的地方尺度上的氣候影響可以傳遞擴大到更大的尺度甚至全球範圍,城市的熱島效應就對全球溫度升高有極大影響。
全國土地日由來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並頒布我國第一部專門調整土地關係的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為紀念這一天,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決定,從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頒布的日期確定為全國土地日。全國土地日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一個全國紀念宣傳日。
(來源:新氣象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