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

2020-12-05 鮮果健康

森林植被覆蓋增加 裸地覆蓋減少

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

科技日報北京8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環境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利用30多年的衛星數據繪製成了全球土地覆蓋的變化圖,他們發現地球的森林植被覆蓋正在增加,而裸地覆蓋正在減少——這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而其餘的因素則是氣候變化引起的。

土地變化是指地表的植被覆蓋物(森林、草原、耕作植被等)和非植被覆蓋物(冰雪等)的面積變化和類型間的相互轉換。土地變化既是全球環境變化的結果,也是全球環境變化的原因。然而,一直以來,我們依然不清楚這些變化的整體程度——這需要在地方和全球尺度上長期考慮這些變化,特別是將田地、草地和其他非森林植被土地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此次,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宋曉鵬及其同事,利用衛星成像數據繪製了1982年至2016年間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圖。他們將土地覆蓋分為三類:裸地、低植被覆蓋和林木樹冠覆蓋(植被高度超過5米)。

研究團隊發現,儘管農業引起的森林砍伐在熱帶地區是一個普遍而又突出的問題,但是在研究期間,全球的林木樹冠覆蓋增加了7%或224萬平方公裡,這是因為亞北極、亞熱帶和溫帶出現淨增長。全球裸地覆蓋減少了116萬平方公裡,其中以亞洲農業區域的變化最為明顯。他們發現這種變化呈現出區域尺度上的差異:山區的林木樹冠覆蓋增加了,而許多乾旱和半乾旱系統(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和美國西南部)的植被覆蓋減少了。

研究人員採用了概率抽樣法,最終確定,他們觀察到的60%的土地變化都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而40%是由氣候變化等間接驅動因素造成的。

相關焦點

  • 【全國土地日】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
    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土地利用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土地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氣候變化衝擊!南極洲冰蓋融化可能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聯繫」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南極西部冰層的減少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氣候周期混合的直接結果。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第一個證據」表明人類與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南極冰層融化有關。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南極冰層的部分融化歸因於周期性的大風和海水變暖。
  • 現代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有關 而非地球軌道變化
    現代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有關據發表在雖然二氧化碳水平對無冰期有重要影響,但地球軌道的微小變化是冰量和海平面變化的主導因素,直到現代為止。"近幾十年來,地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永久淹沒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和社區、其它低洼地帶和基礎設施,它還對許多生態系統和經濟構成了嚴重威脅。該論文重構了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的海平面和冰川化的歷史。
  • 繪一幅虛擬地圖 打開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對話框
    《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學》剛剛發表的兩篇論文,考察了公元元年至今(過去2000年)的氣溫趨勢,發現接近20世紀末的全球氣溫變化速度和區域範圍遠超過去2000年其他時期的氣候波動。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那麼,人類的哪些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更大一些?
  • 地球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遭受人類活動破壞
    來源:新浪科技1、該全球地圖比較了受人類活動低影響地區(綠色部分)和高影響地區(紫色部分),地圖顯示了4個輸入數據集之間的一致程度。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人類改變,只要及時進行提出相關保護措施,這些無冰土地將免遭人類活動破壞。美國研究人員對比了最新繪製的4張全球地圖,這些地圖顯示了自然土地如何轉變為「人為土地」。令人欣慰的是,全球近一半陸地無冰覆蓋,大約佔48-56%,該區域受人類活動影響很低。
  •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
  • 現代海平面上升和人類活動有關
    羅格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現代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有關,而與地球軌道的變化無關。  這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表示,在過去6600萬年間,地球上幾乎沒有冰,二氧化碳的含量並不比今天高多少。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沒有冰的冰川時期。  該研究重建了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海平面和冰川的歷史。
  • 2030年太陽活動下降60%,地球或進入小冰期,人類該怎麼辦?
    2030年太陽活動下降60%,地球或進入小冰期,人類該怎麼辦?根據資料顯示,歷史上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地球小冰期發生在17世紀40年代,一直延續到17世紀80年代才結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篇對於太陽活動觀測的報導,表示太陽的活動會在2022年達到峰值,之後就會逐步回落。最終在2030年的時候,太陽活動會比現在下降60%,這意味著地球或許將迎來繼17世紀之後最嚴重的一次小冰期。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地質地球所提出人類活動是導致我國北方全新世氮循環變化的原因
    目前,已有許多關於氮循環及其環境和生態效應的研究,但是大多數只是基於短時間(最近幾年或至多幾十年)的觀測,制約著對氮循環擾動與環境/生態變化之間關係的全面理解。為全面評價現代氮循環變化,需要一個更寬泛的研究背景,問題是有關人類活動與氮循環的長尺度實證記錄非常稀缺。  歐亞大陸的早期農業活動至少在8000年前業已開始,並被認為是全新世CO2濃度「異常升高」的主要原因。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全球變化
    從長時間尺度看,太陽活動顯然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在百年和十年這樣相對較短的時間尺度上,其對氣候的影響,尤其對近一百年來氣候變暖的影響和貢獻如何,卻一直存在爭議。  太陽活動影響氣候系統的機制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自下而上」機制,太陽總輻照度可以直接驅動地球的能量收支過程,這是太陽影響氣候的最直接途徑。
  • 科學家稱,地球有一半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影響
    最近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指出,地球上有大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長期以來,在由人類導致的環境變化中,人類社會獲益的同時也遭受了重大損失。近二十多年來,與環境相關的疾病引發的科研興趣正在增長,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發的癌症和生殖失調、與空氣汙染有關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等。目前,由大量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環境變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安寧和健康。 當前有很多對「全球變化」的討論。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但人類活動是何時開始影響氣候變化的呢?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
  • 黃小忠:孢粉·氣候·人類活動
    1996年從四川到蘭州讀書,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常年紮根西北地區開展艱苦的野外工作,從湖泊沉積物中尋找過去氣候環境變化的證據,探究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他的部分成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獎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推動古氣候研究的「西風模式」做出了貢獻。他,關注人地關係的探索。
  • 一周活動|飢餓地理:人類怎樣成為培養土地的養料?
    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書不是人類莊嚴的記載,而是關於人類痛苦的地理,一種悲劇性矛盾的地理,它研究的不是土地怎樣以糧食供給人類,而是人類怎樣成為培養土地的養料。《地層2:軟流層》,叢峰,電影/錄像裝置,264分鐘,2019《慢鏡頭》,郝敬班,高清錄像,6分45秒,2018飢餓戕害生命。它以最直接、強烈和暴力的方式作用於人的身體。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災變性氣候事件:如洪水、乾旱、地震、火山、冰筏事件等,對人類活動產生的重大影響;(2)周期性氣候變化:如十年-百年際時間尺度的周期性氣候振蕩,可能與遊牧遷徙、人口變動、戰爭頻率、王朝更替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有關;(3)社會彈性(social resilience):考古文化對氣候事件或周期脅迫的敏感程度。
  • 與人類產生氣候變化有關
    目前科學家研究量化發現了地球自轉「搖擺」的第三個成因——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地球自轉出現「搖擺」的三個原因:格陵蘭島冰層損失(藍色底線);隨著冰川融化出現的陸地反彈(橙黃色底線);以及地幔層對流(紅色虛線)。自1899年以來,地球自轉軸已偏移了10.5米。目前科學家研究量化發現了地球自轉「搖擺」的第三個成因——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轉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