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活動|飢餓地理:人類怎樣成為培養土地的養料?

2021-01-08 新京報

撰文整理 | 餘雅琴

主題:燕京大學與中西關係

主辦方:東方歷史評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嘉賓:彭小瑜 黃燎宇 程 龍

時間:2019年12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址:北京市彼岸書店(牡丹園店)

直播:風直播

嘉賓介紹

彭小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希臘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世界中世紀史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教會史、教會法、美國天主教思想和歷史。著有《教會法研究:歷史與理論》《基督教與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等。

黃燎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語小說、德語文學批評、德漢翻譯,著有《託馬斯·曼》《思想者的語言》等,譯有《雷曼先生》(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翻譯獎)《批評家之死》《歌德論文學藝術》《戀愛中的男人》《死於威尼斯》《第十三章》《藝術社會史》(獲「2016書業年度評選翻譯獎·社科類」)《童貞女之子》。

程龍: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博士、博士後,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教授,現為加拿大哥倫比亞學院亞洲研究系教授,長期在歐美圖書館、檔案館研究手稿、照片和動態影像資料。著有《西洋影像中的三山五園》《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涉藏檔案選編》等,譯有《山東集中營》等。

沙龍內容

2019年,時值燕京大學成立百年,這所消失的大學,至今仍是洞察中國教育史乃至近現代史的一個「萬花筒」。新近出版的《燕京大學與中西關係》使用大量一手資料,包括20世紀20到30年代燕大出版的各種系列報告,基督教亞洲高等教育聯合會所保存的檔案,採訪了1952年返回美國的最後一批燕大外籍教師,令人信服地描述了這所大學從創立到最後撤併的歷史。作者對燕京的很多解釋富有新意,或給出了更為詳細的闡述,比如韓戰如何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促使燕大走向終結。

本期沙龍,我們邀請彭小瑜、黃燎宇、程龍三位圍繞燕京大學的選址、建築風格、學科建設及其在近代以來的大學發展、中西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展開討論。

歡迎自由參加,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直播連結:

相關閱讀:

《燕京大學與中西關係》作者: 菲利普·韋斯特 ;譯者: 程龍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9.6

詳細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2號牡丹科技大廈一層,彼岸書店,地鐵十號線牡丹園站A口步行500米即到。

主題:韓國的歷史編纂與歷史觀

主講人:王元周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時間:2019年12月27日9:00-11:30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先曉胡同10號(中國版本圖書館)3層313

主題: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代絲綢之路

主講人:李錦繡(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19年12月27日下午2:00-4:00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先曉胡同10號(中國版本圖書館)3層313

展覽

飢餓地理A GEOGRAPHY OF RESISTANCE

時間:2019.12.13 - 2020.3.31

藝術家和其他參展方:城中村自建房調查小組、叢峰、郝敬班、勞麗麗、劉偉偉、論電影院、堅果兄弟、徐坦、餘果、曾宏、子傑

策展人:李佳

藝術總監:唐昕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草場地藝術區紅一號院B2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 10:30 - 17:30

《西三村高架橋空間調查》,城中村自建房調查小組,動畫,12分鐘,2019

「飢餓地理」借自1950年代巴西左翼經濟學家約緒·德·卡斯楚的同名著作標題。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書不是人類莊嚴的記載,而是關於人類痛苦的地理,一種悲劇性矛盾的地理,它研究的不是土地怎樣以糧食供給人類,而是人類怎樣成為培養土地的養料。

《地層2:軟流層》,叢峰,電影/錄像裝置,264分鐘,2019

《慢鏡頭》,郝敬班,高清錄像,6分45秒,2018

飢餓戕害生命。它以最直接、強烈和暴力的方式作用於人的身體。它所關聯的痛苦經驗是如此普遍和常見,以至於我們有時會忘記它在今天的現實中常常只是作為一個隱喻。肌體被剝奪營養就陷入了飢餓。而一個人被剝奪了來自社會的給養、支持和連結,他/她是否也處於另一種意義上的飢餓狀態之中呢?如果我們再次引用《飢餓地理》中的結論,即「飢餓是帝國主義對人民和土地剝削的結果」。那麼,在我們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是否也有某種存在於空間關係中的,局部的不均衡和不平等,如同潛伏的飢餓在如影隨形呢?而這些被擠壓的生命和被推向邊緣的個體,在某種程度上同地表的事物一起構成了土地的景觀。這是一種症候學意義上的景觀。而本展試圖揭示的正是這樣一種當代社會的土地病理學。

《寂靜春天來臨前 - 序曲》,勞麗麗,高清錄像裝置(紙本攝影、防蟲網、竹、農作物、酵母、微生物),高清錄像4分16秒,2010-2019

在這個由藝術家的單個作品和集體創作,以小組為單位的調查項目,觀眾互動參與的工作坊乃至共同的社會勞動所組成的展覽中,我們期待通過每一個參展單位所帶來的故事和現場,來呈現這種對生產(再生產)者和地方之間不公平的社會一空間過程的共同關注是如何進入到今天的藝術創作實踐中的。我們希望能以此為基礎來建築一種有線索的敘事,並將它發展為一個以社會-空間過程為中心的視覺研究的案例。這個社會-空間過程最終著落為一塊地,以及它所帶出的各種具體的關係。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一塊地就像一塊底片,通過它,我們看到的是纏結其間關涉整個社會和環境的各種力量鬥爭,和它們給生活於此的人所帶來的影響,藉此觀察這塊土地上有什麼樣的事物正在顯形;有什麼樣的空間關係可以著落為一種具體可見的傳播形態,並隨之擴散到社會肌體之中;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可以建立新的,個體之間的社會連接……

《稍息2》,劉偉偉,現場與錄像,尺寸可變,2019

《中國農藥簡史—汙染篇》,論電影院呈現,16毫米膠片電影,及其它相關文獻

左上至右下:圖1-2,《深圳娃娃》,堅果兄弟,2019至今;圖3-4,《帶鹽計劃》,堅果兄弟,2018至今

在這次的項目中,土地問題在「城市」和 「鄉村」兩個面向上均有體現。一方面,我們將鄉村作為城鄉社會中的一個坐標,用關係性的眼光來觀察它。餘果以影像敘事完成了他對羊角鎮的地表考察,藉助於土地政策,文化打造和鄉村建設等一個個側面來展開一種關於現實的討論,劉偉偉則為一群正在接受訓練的外地居民逐一安排了家庭土地情況的調查,這些調查表同年輕的外來務工人員被口令所規訓劃一身體一同進入了展廳。堅果兄弟則在展覽開幕同期開赴榆林的小壕兔村駐地,從遠方不斷發來他在這個被汙染的村莊的所見所聞……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土地徹底完成了資本化的過程,土地本身慢慢在城市裡變成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缺乏具體化身的、無形的價值代表。隨著「土」和「地」本身的形象在漸漸淡化,由一方具體地塊所承載的空間衝突和爭鬥成為了代表性的形象。在城中村自建房小組的《西三村高架橋空間調查》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後者如何在每一個「一米」的單位上影響著空間配置和生活的形狀。徐坦的《關鍵詞實驗室——水,地,地盤-2》則可以看作是對上述這些問題的一個總結:從人類早期法律,以及國際環景下的土地佔有概念的關注,到今天具體的社會背景中土地的佔有和使用的研究。而曾宏於泰康空間三樓露臺完成的場地特定作品《金色的田野》,用高爾夫球、鐵蒺藜和水泥板等現成物品的拼合嫁接,並非刻意卻讓人聯想起伴隨都市發展的空間修補(space fix)進程是如何在空間的層面上攪碎了城市與鄉村的邊界。

《關鍵詞實驗室——水,地,地盤 - 2》,徐坦,錄像裝置,錄像、竹子、甘蔗、桌子、彩色便籤、筆,錄像時長105分鐘,1996年,2013年,2018年

除了這些具體的事案所引發的作品,展覽還包括了一種空間-影像的實驗與討論。郝敬班的《慢動作》將她曾經進入的真實的清理現場,再度放置於影像所能打開的倫理空間之中, 「你所看不到的,放慢的瞬間,一定比你想像的更具衝擊力」。叢峰則將他的《地層-2:軟流層》予以重新調整和編排,通過物、景觀和敘事的綜合,將他「關於這個時代的空間電影」,首度置於當代展示政治的語境下。而論電影院,則從一段被遺忘的,1960年代以來的農藥類科教電影出發,通過各種形式的歷史文獻和圖像資料來實現一次對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鄉村媒體環境的復現與重讀。

《金色的田野》,曾宏,裝置,水泥板、水泥、鋼絲、高爾夫球、探照燈,尺寸可變,2019

《磧石與危巖:羊角鎮的地表現實》,餘果,單頻數字錄像,彩色,47分20秒,2019

最後,總是和未來有關:子傑的《番薯遊擊種植計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小小的烏託邦可能,他曾帶領樂意參與的觀眾在南方的城市中漫遊,遊擊式地隨手種植番薯,用子傑本人的話說「可以慵懶地不管不顧這些分散式分布和隨時收割的塊莖(乃至葉子)。在幾乎消滅了可食用種植作物的城市空間中,是否有一些空隙,可以進行遊擊種植?是否可以成為我們某種身體上的可能,提供給其他希望逃避統治的空間漫遊者以選擇?」另一個例子是來自南國的勞麗麗,和她的朋友們一道,她們這一批大學畢業生在過去的十年中為社會運動所激發,投身鄉野,學習務農,體驗一種「半農半X」的生活,嘗試從另類生活模式及可持續發展中窺見未來的形象。在這個展覽中,這些年輕的、茂盛的共同體經驗將持續醞釀、發酵。我們期望通過這些關於創作、實踐和生活的一個個例子,來呈現一種卓絕而頑強的景象:那是人通過自己的身體和行動在抵抗著風暴的侵襲,在不斷生產著意義。在這樣的世界之中,人像一棵棵草,細密微弱,而當草根連結,綿延,生長,握起手來的草們將覆蓋大地。

《番薯遊擊種植計劃》,子傑,工作坊和物件,廣州,2017

TASCHEN × 佳作書局的年度重磅書展

本年度佳作書局最重量級的書展來了!2019年12月7日-12月29日,佳作書局將聯合德國藝術出版社TASCHEN策劃呈現「Paragon×TASCHEN限量版籤名藝術書展」。

此次展覽將共計展出近三十種來自TASCHEN出版社的限量版籤名藝術書,涵蓋藝術、攝影、電影、音樂、生活方式等多個門類,有SUMO巨型藝術版、收藏版、特大開本精裝書籍等多個規格,將帶領讀者走進享譽全球的藝術家、巨星、導演、設計師、攝影師的世界。

除了限量珍藏籤名藝術書外,這次展覽還將展出十張限量珍藏版籤名攝影作品,包含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親筆籤名的6幅《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大衛·貝利拍攝的《安迪·沃霍爾》等。

部分展品:

TASCHEN將於展覽期間,重磅推出即將發售的全新限量版書籍《David Hockney. My Window》,及隨書發售的四幅限量版畫。

The Stan Lee Story斯坦·李的故事

這本巨著是對「漫威之父」斯坦·李的生活與創作的無與倫比的合集,包括眾多首次公開的照片、漫畫和罕見的手稿,以追溯斯坦·李令人眼花繚亂的職業生涯以及他對全球流行文化的巨大影響。

限量發售1000套,每套均有斯坦·李親筆籤名。全書444頁,附有定製異形亞克力手提箱。

ROCKY. THE COMPLETE FILMS洛奇電影手冊

洛奇系列是電影界的傳奇,六部《洛奇》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拳手的人生,從1976年到1991年,史泰龍也隨著主人公在成長,並把他的人生感悟滲透到影片中。眾多劇照、採訪與其他珍貴檔案給我們全方位展示了這部傳奇劇作。

限量1976套,每套均有西爾維斯特·史泰龍親筆籤名,附有史泰龍作品「尋求洛奇,1975」印畫,精裝連盒,全書380頁。

整理 | 餘雅琴

編輯 | 李陽

校對 |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今年疫情在出現之後,一個問題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卻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甚至很多都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 人類消除飢餓面臨的種種難題丨21讀書
    然而,飢餓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廣泛存在。6.9億人口仍然忍受著飢餓的折磨,10億人口因營養過剩遭受肥胖等富貴病的困擾,世界糧食鴻溝長期存在。  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  展望未來,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我們仍然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人類要徹底告別飢餓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
    森林植被覆蓋增加 裸地覆蓋減少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科技日報北京8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環境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利用30多年的衛星數據繪製成了全球土地覆蓋的變化圖
  • 科學家稱,地球有一半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影響
    最近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指出,地球上有大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 消除飢餓,人類還面臨種種難題
    人類種植糧食已經有1萬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飽肚子。6.9億人口仍然忍受著飢餓的折磨,10億人口因營養過剩遭受肥胖等富貴病的困擾,世界糧食鴻溝長期存在。展望未來,人類何時全面告別飢餓?如何告別飢餓?我們仍然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人類要徹底告別飢餓,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中國科學院
    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 2021-01-09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繪一幅虛擬地圖 打開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對話框
    那麼,人類的哪些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更大一些?氣候變化又會怎樣影響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針對全球變化研究中難以準確模擬人類活動的國際性難題,在構建集成人類活動影響的地球系統模式,模擬及評估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的相互影響中取得階段性重要研究成果。
  •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是怎樣的?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是怎樣的? 短短近一個月的時間, 當人類的活動被按下了暫停鍵, 動物的世界卻熱鬧沸騰起來
  • 如果人類可以充分利用太陽散發的能量,人類文明將會怎樣?
    成為行星的主人,讓颶風改道,安排天氣轉換,控制一年四季的溫度。熱的地方變得涼爽,冷的地方變得溫暖。生活區域在地球的很多區域,其實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或者是沙漠,或者是高山,或者是冰原,甚至是大海和天空。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太陽的能量,我們就能利用每一寸土地,人口居住區域並不會密集分布在某一個地方,將會是立體分布——建立海洋和天空上的城市。
  • 地球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遭受人類活動破壞
    來源:新浪科技1、該全球地圖比較了受人類活動低影響地區(綠色部分)和高影響地區(紫色部分),地圖顯示了4個輸入數據集之間的一致程度。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人類改變,只要及時進行提出相關保護措施,這些無冰土地將免遭人類活動破壞。美國研究人員對比了最新繪製的4張全球地圖,這些地圖顯示了自然土地如何轉變為「人為土地」。令人欣慰的是,全球近一半陸地無冰覆蓋,大約佔48-56%,該區域受人類活動影響很低。
  • 欲了解文明,必先勾勒地理
    斯金納將一隻飢餓的小鼠放到箱子裡,一開始它會隨意摸索,直到不經意間按到了操縱杆,發現食物掉落。多次之後,小鼠發現了獲取食物的規律,只要餓了就去按操縱杆。大腦神經系統有一種機制,會把行為與反饋進行關聯,每次行為之後,如果獲得的反饋是正面的,大腦中相關的神經連接會強化。
  • 保持飢餓可以延年益壽? 辟穀養生你知道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保持飢餓可以延年益壽? 辟穀養生你知道多少? 一篇名為《研究破解飢餓與健康關係:保持微餓,延壽還降壓糖又降脂》的文章說細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輕微飢餓會激發體內的潛能,使之拯救細胞不死。
  • 一周flag活動,和有趣的人一同尋找自己的生活價值
    只要有網,你仍然可以去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抽出一周時間,做7次線上FLAG任務活動,跟N個有趣的人一同尋找生活價值。What?!FLAG活動?對滴!為了讓大家在有限的時間挑戰無限的新事物,做不一樣的自己,我們發起了「一周FLAG活動」!
  • 60年前,一群解決人類飢餓的科學家,餓死了-虎嗅網
    死守列寧格勒的軍民們最缺的正是糧食,但這些珍貴的糧食根本沒有打算發給飢餓的市民,他們要守護的是人類的未來,這也是他們心中想著的那個人所希望的。瓦維洛夫在田野20世紀初,孟德爾的遺傳學研究被重新發現,瓦維洛夫認為遺傳學將會是解決人類飢餓問題的曙光
  •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
    教材首先整體說明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段詳細介紹每種因素如何進行影響,並配有相應圖片,最後介紹人類活動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本節內容綜合性較強,也較為抽象,需要通過圖片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初步形成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觀念。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地理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能力訓練點:  1、初步學會舉例說明學習地理的意義;  2、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挑戰心理、冒險心理和堅韌性、求異性等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  德育滲透點:  1、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是社會主義公民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從而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 關注飢餓問題,減少食物浪費
    抗擊飢餓成為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 據法新社報導,當地時間10月9日,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據諾貝爾獎官方消息,今年和平獎的頒發是為了表彰世界糧食計劃署「在抗擊飢餓方面的努力,在受衝突影響地區改善和平狀況的貢獻,以及在防止飢餓被用作戰爭和衝突的武器方面的驅動作用」。
  • 東北黑土地保護:黑土形成、地位、威脅與措施
    拋開政治衝突、貿易戰、文化衝突,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危機有:能源危機、水資源危機、糧食危機。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社會經濟發展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我們可能慢慢淡忘了飢餓,而2019《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全球飢餓人口數字連續三年增長,目前有超過8.21億飢餓人口,平均每9人中有1人在飢餓人群中。
  • 飢餓龍傳奇霸王龍
    飢餓龍傳奇霸王龍這是一款非常好玩的動作冒險類遊戲,玩家將在遊戲裡化身為霸王龍的角色,在叢林中不斷的探索冒險,為了強化自身的能力,你需要將弱小的統統吞掉,每吞噬一隻小龍,都可以讓你的實力變得更加強大,體型更加的健碩,快來享受當叢林之王的熱血體驗吧!
  • 為什麼人類沒有大猩猩一樣的毛髮,人類不同的膚色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麼人類沒有大猩猩一樣的毛髮,人類不同的膚色是怎樣形成的?在地球漫長的歲月中,曾經經歷過好幾次巨大的氣候變化,十萬年前我們共同的祖先也許就是生活於一個氣候大改變的時期,隨著氣候的逐漸穩定,全球的氣溫普遍上升,極端天氣出現的次數減少,人口數量也隨之大增,現有的土地已經承受不了眾多人口,就必須要去開拓新的土地並且獲取食物。而體表毛髮越稀少,就能夠露出更多的皮膚來散發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