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遭受人類活動破壞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1、該全球地圖比較了受人類活動低影響地區(綠色部分)和高影響地區(紫色部分),地圖顯示了4個輸入數據集之間的一致程度。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人類改變,只要及時進行提出相關保護措施,這些無冰土地將免遭人類活動破壞。

美國研究人員對比了最新繪製的4張全球地圖,這些地圖顯示了自然土地如何轉變為「人為土地」。令人欣慰的是,全球近一半陸地無冰覆蓋,大約佔48-56%,該區域受人類活動影響很低。與此同時,地球近一半陸地遭受人類活動破壞,其中包括:城市、農田、集中放牧和採礦。

但是研究人員表示,人類有機會永久保護地球約一半的土地,而不是開發自然資源,完整的自然土地有助於淨化空氣和水,循環養分,提高土壤肥度,可實現植物自然授粉和分解廢物,而以上人工服務每年需要數萬億美元經費來維持全球自然土地環境。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野生動物、魚類生物博物館首席作者賈森·瑞吉歐(Jason Riggio)稱,這項研究令人鼓舞,如果我們迅速果斷地採取行動,就會有一些機會使地球大約一半的陸地保持相對完整狀態。

2、北方森林是指生長在高緯度環境的森林,這裡的冰凍溫度會持續6-8個月,位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

目前,大約15%的地球陸地表面和10%的海洋仍以某種形式受到保護,許多國家已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承諾到2030年保護30%陸地和水資源,到2050年保護50%的陸地和水資源。

據悉,《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召開之前曾透露將圍繞創新環保理念,原定該大會將於今年秋季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此次大會推遲到2021年第二季度舉行。會議的目標之一是制定土地和水保護的具體措施,然而,研究人員仍不清楚地球上有多少陸地仍未受到人類的影響,以及這些陸地的位置,目前進行的最新研究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研究小組使用四項不同的空間評估方法分析地球表面的比例,總體而言,地球20-34%陸地顯示出受人類影響「非常低」,而48-56%陸地顯示出受人類影響「很低」。

四項空間評估方法(每種評估都有不同的數據集)中的三項都都認為46%的非永久性冰雪覆蓋地區對人類影響較小,最大的低影響地區包括橫跨北亞和北美的廣闊北方森林和凍土帶,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內陸廣闊沙漠。

北方森林是指生長在高緯度環境的森林,這裡的冰凍溫度會持續6-8個月,位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由於北方森林溫度通常更低、更乾燥,不太適合農業耕種,因此受到人類的影響較小。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大多數數據集中,僅有不足1%的溫帶草原、熱帶針葉林和熱帶乾燥森林對人類的影響非常低,熱帶草原、紅樹林和山地草原,或者「高海拔草原」,也只有不到1%的土地被確定為對所有數據集的影響非常低。

3、結果顯示,46%的非永久性冰雪覆蓋地區對人類影響較小,最大的低影響地區包括橫跨北亞和北美的廣闊北方森林和凍土帶,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內陸廣闊沙漠。

人類對陸地的開發使用正在日益威脅地球剩餘的自然棲息地,尤其是較溫暖、較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慶幸的是,地球上仍有近一半的陸地未被人類大規模密集開發使用。人類影響低的地區並不一定會排除人類、牲畜或者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這意味著它們在未來可以被開發。

研究小組警告稱,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注重平衡農業和資源需求的保護措施也是至關重要的。瑞吉歐說:「如果我們計劃實現雄心勃勃的環境保護目標,那麼保持這種生態平衡關係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們的研究結果較樂觀,顯示這些目標可以實現。」

研究人員指出,新冠病毒肆虐橫行說明保護自然土地環境非常重要。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卡託巴學院資深作者安德魯·雅各布森(Andrew Jacobson)教授稱,通過停止野生動物貿易和銷售,並儘可能減少人類對野生動物環境的侵入,可以降低人類感染新冠肺炎等疾病的風險。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誌上。(葉傾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地球有一半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影響
    最近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指出,地球上有大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 地球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利用,保護好它,新冠就不會再出現?
    此前有觀點認為,整個地球上在人類的破壞下已經變得千瘡百孔,有一大半的土地被用來採礦、耕種以及供人類居住,各種自然資源也因此被無情開發。 最近科學家們公布了一個驚人振奮的消息,他們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地球上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沒有被人類開發利用。
  • 科學家:地球還剩50%土地沒受人類影響,將是人類救贖最後希望?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人類憑藉獨有的智慧成為世界霸主,足跡幾乎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但事實上,研究發現地球表面仍存在著50%的土地未受人類活動影響。隨著碳排放的增多,溫室效應的加劇,人類的自我救贖可能會依賴這一半未受影響的土地嗎?
  • 土地資源遭受破壞,人類該如何去改善現狀
    我們腳踏的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但是現在人類的很多做法正在破壞著這一片土地,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哪一些做法會破壞土地環境吧。環境與生態系統都會遭受到極大的破壞。 改善措施: 1. 合理的利用資源 2. 減少土地亂開墾 3. 禁止亂砍伐樹木 二、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土壤被侵蝕,導致土地的生產力下降。
  • 地球上最後一塊未被人類汙染的空氣,找到了
    目前,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乾淨的空氣,未遭受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顆粒影響,這些最乾淨的空氣位於環繞南極洲的南太平洋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科學家在對南太平洋生物氣溶膠的首次研究中,發現一處未被人類活動改變的大氣區域。天氣和氣候緊密相連,世界各地和其他地區也聯繫在一起,由於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迅速變化,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地球上未遭受人類影響的角落。
  • 諷刺了人類對於地球強大破壞的10幅諷刺插畫
    人類的持續破壞,可能會引發又一次的大滅絕。為了人類經濟的發展,人類創造了太多的破壞行為了。我們的星球已經不同於過去,人類的責任必須與它的磨損成正比的增長。這就是人類與地球的不平等交易。總的來說,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出自於人類。我們用於生活空間、耕作、礦物和骨料提取、燃料的土地;我們買的東西;以及我們產生的廢物,所有這些都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
  • 研究:全球僅13%的海洋未遭人類破壞,海洋荒域保護被忽視
    研究:全球僅13%的海洋未遭人類破壞,海洋荒域保護被忽視 海洋覆蓋了地球大約70%的面積。但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一項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僅有13.2%的海洋仍保持「野生狀態」,未遭受人類活動影響。研究報告合著作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博士生肯德爾·瓊斯強調稱,在人類活動最活躍的沿海地區,幾乎不存在人類未涉足的區域。同時,幾乎所有海洋野生動物都未受到保護,隨著人類捕魚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更多的海洋生物隨時可能喪生。
  • 上升的水溫破壞了海洋生物的家園,也破壞了人類生命和海洋的聯繫
    但是專家警告說,如果沒有更好地保護,海洋水質,魚類資源和海洋棲息地將遭受長期的破壞。美國緬因州的綽號是「松樹州」,但每年向該州經濟注入超過70億美元的遊客中,有很多是為了其它目的:龍蝦。在美國出售的所有龍蝦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在緬因州捕撈的,大多數漁民仍在這裡用手拖網捕撈。一個民選的漁民理事會通過地理區域和捕撈限額系統管理該州的龍蝦漁業。
  • 地球上還有未被人類發現的地方嗎?
    對於地球,我們連地球的表皮的一半都沒探索完。首先是海洋地球的陸地面積只佔地球的29%,剩下的海洋,人類只探索了5%。因為深海壓強巨大,對技術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所以探索海洋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還記得馬航失蹤,多個國家成立聯合搜救隊,歷時四年,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進去,但是至今一無所獲。海洋對於人類來說,還是難以探索的地方。
  • 海冰崩裂,凍土融化,地球「最後的冰區」告急!
    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北極圈格陵蘭以北最厚的「千年海冰」正因高溫大片碎裂;北極「刀砸不穿、斧鑿不透」的凍土近年也加速融化——地球的「天然冰箱」失效了。  嚴寒的格陵蘭以北地區本該長年冰封,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千年寒冰」也沒能堅持住,地球「最後的冰區」告急。2018年7月,一座巨大的冰山漂到了格陵蘭島西北部伊納蘇特島(Innaarsuit Island)邊上。
  • 因為人類的存在,未來將在地球上逐漸消失的6個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說過,全球氣候變暖可能給地球帶來的危害。並且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類,但人類對這個世界所造成的破壞還不僅於此。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真正的意識到,人類所犯下的諸多錯誤都能夠帶來多大的危害。例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的其它行為,地球上有哪些事物將會消失。
  • 現代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有關 而非地球軌道變化
    現代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有關據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在過去6600萬年中,地球曾有過近乎無冰的時期,二氧化碳水平並不比現在高多少,而且,在過去6600萬年中,在以前被認為是無冰的時代也曾有過冰川期。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
  • 如果地球上的海水消失了一半,因此而多出來的土地該怎樣劃分呢?
    地球表面大約有71%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海洋總面積約為3.61億平方千米,可以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洋中被大量的海水覆蓋,海水的平均厚度為3795米,海水的總水量約為13.5億立方千米,約佔地球總水量的97%。
  • 人類正在屠殺地球!科學家警告:如果繼續破壞,自然終結將變現實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人類是鑄成全球氣候危機的重要嫌疑人,儘管我們大多數時候並不這麼認為。近日,一位氣候變化、環境領域的權威科學家表態稱,如果我們繼續破壞地球,自然世界的終結和第六次物種的大規模滅絕將不再是預言。
  • 最古老海冰崩裂,千年不化凍土解凍……地球「最後的冰區」告急!
    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北極圈格陵蘭以北最厚的「千年海冰」正因高溫大片碎裂;北極「刀砸不穿、斧鑿不透」的凍土近年也加速融化——地球的「天然冰箱」失效了。 嚴寒的格陵蘭以北地區本該長年冰封,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千年寒冰」也沒能堅持住,地球「最後的冰區」告急。
  • 通過這5張圖片,看看我們生存的地球正遭受著哪些破壞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對地球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最常見的就是隨處可見的以塑料為原材料的垃圾。很多人現在還意識不到,覺得扔一些垃圾沒什麼大影響,但實際上這些塑料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很大。
  • 地球不再完美?火星發現水冰庫,差不多百分百是冰
    而此次發現的水冰庫將更加證實了火星存在水,這個水冰庫約500米厚,幾乎100%是冰,碎片覆蓋最多十米厚。這些水冰沉積物可能代表 「可能是南半球任何非極地地區的最大濃度」。而這個水冰庫也將成為太空人的潛在水源。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地球已經不再完美,人類未來可以在火星上居住。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氣候變化,北極垂危
    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最近的衛星照片顯示,北冰洋上的海冰數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僅次於2012年;北極冰層面積縮至4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小。
  • 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
    森林植被覆蓋增加 裸地覆蓋減少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科技日報北京8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環境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利用30多年的衛星數據繪製成了全球土地覆蓋的變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