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科技
1、該全球地圖比較了受人類活動低影響地區(綠色部分)和高影響地區(紫色部分),地圖顯示了4個輸入數據集之間的一致程度。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人類改變,只要及時進行提出相關保護措施,這些無冰土地將免遭人類活動破壞。
美國研究人員對比了最新繪製的4張全球地圖,這些地圖顯示了自然土地如何轉變為「人為土地」。令人欣慰的是,全球近一半陸地無冰覆蓋,大約佔48-56%,該區域受人類活動影響很低。與此同時,地球近一半陸地遭受人類活動破壞,其中包括:城市、農田、集中放牧和採礦。
但是研究人員表示,人類有機會永久保護地球約一半的土地,而不是開發自然資源,完整的自然土地有助於淨化空氣和水,循環養分,提高土壤肥度,可實現植物自然授粉和分解廢物,而以上人工服務每年需要數萬億美元經費來維持全球自然土地環境。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野生動物、魚類生物博物館首席作者賈森·瑞吉歐(Jason Riggio)稱,這項研究令人鼓舞,如果我們迅速果斷地採取行動,就會有一些機會使地球大約一半的陸地保持相對完整狀態。
2、北方森林是指生長在高緯度環境的森林,這裡的冰凍溫度會持續6-8個月,位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
目前,大約15%的地球陸地表面和10%的海洋仍以某種形式受到保護,許多國家已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承諾到2030年保護30%陸地和水資源,到2050年保護50%的陸地和水資源。
據悉,《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召開之前曾透露將圍繞創新環保理念,原定該大會將於今年秋季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此次大會推遲到2021年第二季度舉行。會議的目標之一是制定土地和水保護的具體措施,然而,研究人員仍不清楚地球上有多少陸地仍未受到人類的影響,以及這些陸地的位置,目前進行的最新研究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研究小組使用四項不同的空間評估方法分析地球表面的比例,總體而言,地球20-34%陸地顯示出受人類影響「非常低」,而48-56%陸地顯示出受人類影響「很低」。
四項空間評估方法(每種評估都有不同的數據集)中的三項都都認為46%的非永久性冰雪覆蓋地區對人類影響較小,最大的低影響地區包括橫跨北亞和北美的廣闊北方森林和凍土帶,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內陸廣闊沙漠。
北方森林是指生長在高緯度環境的森林,這裡的冰凍溫度會持續6-8個月,位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由於北方森林溫度通常更低、更乾燥,不太適合農業耕種,因此受到人類的影響較小。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大多數數據集中,僅有不足1%的溫帶草原、熱帶針葉林和熱帶乾燥森林對人類的影響非常低,熱帶草原、紅樹林和山地草原,或者「高海拔草原」,也只有不到1%的土地被確定為對所有數據集的影響非常低。
3、結果顯示,46%的非永久性冰雪覆蓋地區對人類影響較小,最大的低影響地區包括橫跨北亞和北美的廣闊北方森林和凍土帶,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內陸廣闊沙漠。
人類對陸地的開發使用正在日益威脅地球剩餘的自然棲息地,尤其是較溫暖、較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慶幸的是,地球上仍有近一半的陸地未被人類大規模密集開發使用。人類影響低的地區並不一定會排除人類、牲畜或者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這意味著它們在未來可以被開發。
研究小組警告稱,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注重平衡農業和資源需求的保護措施也是至關重要的。瑞吉歐說:「如果我們計劃實現雄心勃勃的環境保護目標,那麼保持這種生態平衡關係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們的研究結果較樂觀,顯示這些目標可以實現。」
研究人員指出,新冠病毒肆虐橫行說明保護自然土地環境非常重要。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卡託巴學院資深作者安德魯·雅各布森(Andrew Jacobson)教授稱,通過停止野生動物貿易和銷售,並儘可能減少人類對野生動物環境的侵入,可以降低人類感染新冠肺炎等疾病的風險。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誌上。(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