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科學研究所(PSI)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在火星的Nereidum Montes地區有一個「巨大的、以前未被發現的水冰庫」。
早在2003年,機遇號登陸火星梅裡迪亞尼平原以後,一直在一個小環形山裡辛勤地拍照和探測,並對裸露的火星巖床及巖床上的巖石進行了重點研究,給科學家發回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和科學數據。科學家們經過分析最終確認,火星部分地區曾經是不折不扣的「水世界」。
但是火星如今是否存在水源一直是科學家想要證實的事情,美2014年,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的「高精度科學實驗成像」拍攝的這張圖片顯示,深色的季節性流動紋路呈發射狀從這顆紅色行星的帕利基爾隕石坑裸露在外的巖床向外延伸出來。
圖中的紫色和粉色象徵著波長在920納米和530納米之間的光的吸收光譜,研究人員表示,這暗示著三價鐵的濃度,以及這個區域存在水流的線索。
而此次發現的水冰庫將更加證實了火星存在水,這個水冰庫約500米厚,幾乎100%是冰,碎片覆蓋最多十米厚。
這些水冰沉積物可能代表 「可能是南半球任何非極地地區的最大濃度」。而這個水冰庫也將成為太空人的潛在水源。
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地球已經不再完美,人類未來可以在火星上居住。
並不是有水就意味著火星適合人類居住,火星的大小大約為地球的一半,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1/3。火星日和地球日的長度大致相同,其自轉軸傾角類似地球,形成相似的四季變化。然而,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寒冷、空氣稀薄的世界。大部分地區地表氣溫常年處於水的冰點之下,最低氣溫可至零下一百多攝氏度,遠低於二氧化碳的冰點。
稀薄大氣的氣壓低於地球表面氣壓的1%,其中含有約95%的二氧化碳、少量氮氣和氬氣,以及極少量的氧氣和水汽。在火星的冬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火星兩極凝固成乾冰覆蓋在極冠的表面。局部氣壓也隨之降低, 引發全球性、持續性的強烈風暴。沒有濃厚的大氣和磁場的保護,火星表面的宇宙射線輻射強度遠超地球表面。
極低的低溫、空氣和水的缺乏、強烈的輻射環境。這也意味著火星表面環境,並不是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我們已經知道火星上存在有過液態水,而且是大片海洋,而且現在仍然存在水冰,金星被認為是地球的雙胞胎星球,也曾經擁有過海洋。距離地球最近的兩個行星上都發現有過海洋存在,但現在它們都失去了這樣的環境,如今都變成可怕的非宜居星球。
這也更加論證了地球的獨特性,一項模擬了10萬個隨機世界的新研究表明,在複雜生命進化所需的30到40億年時間裡,機會在讓地球維持宜居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地球並非一直是最適宜居住的地方。在它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冰河世紀、火山活動時期甚至還有奇怪的小行星撞擊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時期。
周期性的大規模滅絕和氣候變化多次將地球上的生命推向滅絕的邊緣。然而,一個非同尋常的事實仍然存在:在過去的30到40億年裡,我們的家園地球以某種方式保持了持續的宜居狀態--這段時間足以讓單細胞生命形式進化到人類。
所以,這也更加說明了我們的地球是獨特的,也是獨一無二適宜我們的家園,雖然火星發現了水冰庫,但對人類來說,目前地球仍然是最完美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