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2日電(卞磊) 當「冰箱」不再製冷,該怎麼辦?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北極圈格陵蘭以北最厚的「千年海冰」正因高溫大片碎裂;北極「刀砸不穿、斧鑿不透」的凍土近年也加速融化——地球的「天然冰箱」失效了。
嚴寒的格陵蘭以北地區本該長年冰封,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千年寒冰」也沒能堅持住,地球「最後的冰區」告急。
2018年7月,一座巨大的冰山漂到了格陵蘭島西北部伊納蘇特島(Innaarsuit Island)邊上。
【「最後的冰區」悄然融化】
北冰洋已連續4個冬季出現極端熱浪,但今年的北極地區,依然和暖得「不尋常」。
格陵蘭島位於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2月,當地海域溫度通常在零下20℃,平均冰層厚度超過4米,冰山最高厚達20米以上。但今年2月,該地溫度一度到0℃以上,上周,更是出現了17℃高溫,使這些北極圈最古老、最厚的海冰兩度破裂,被視為全球變暖最後堡壘的「最後的冰區」被攻破。
即使科學家也無法預計,海冰融化將持續到何時。厚層的海冰漂移到更暖水域後,即便能重新結冰,也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厚度,且更易融化,將對環境造成不能復原的破壞。
除了海冰,北極凍土近年來的日子也不好過——因全球變暖,原本千年不化的凍土也正解凍。
而NASA近期一項研究更是發現,凍土的解凍不僅正在加速,也導致了惡性循環:土壤中的冰融化成水後,將形成熱巖溶湖。熱巖溶湖在「解凍」了沿海岸的凍土後,將不斷擴大規模,進而加速凍土解凍。
資料圖:融化的海冰。
【細菌病毒或藉機「復甦」】
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凍土中,深埋著一隻77年前患炭疽而死的馴鹿。原本,這隻馴鹿將在黑暗的地下永久封存。但隨著全球變暖、凍土融化,馴鹿身上的炭疽桿菌復活,直接導致了2016年西伯利亞炭疽病爆發。20多人因此患病,2300多隻馴鹿死亡。
其實,凍土層就像一個「大冰箱」。除了土,還有封閉其中的細菌、病毒、含碳有機物等。當「冰箱」停止工作,細菌和病毒復活,將對人類造成巨大威脅。
此外,甦醒的微生物將開始消化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並轉化為溫室氣體。據計算,截止2200年,該現象將加劇全球變暖,導致全球約6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資料圖:北極。
另一方面,隨著更多可反射陽光的極地海冰融化,更多會吸熱的洋面露出,使海冰融化加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海平面上升,部分地區面臨被淹沒威脅。
目前,北極氣溫上升速度較全球平均水平要高出一倍多,北極和其他地區溫差縮小,也將使未來北半球的酷夏熱浪和暴雨情況更極端。
問題還不止於此,今年5月,德國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北極海冰中積蓄大量「微塑料」,融化將使汙染進一步擴散,對北極地區生物產生負面影響。全球氣候、北極動植物生活環境等都將改變,無一倖免。
圖4:當地時間2018年7月24日,英國,英國遭遇罕見的高溫乾旱天氣,對英國地貌產生巨大影響。土地乾枯、水庫乾涸,綠色的鄉村景觀變成枯黃一片。英國部分地區今夏以來持續高溫乾旱,已創下半個世紀以來最乾旱夏天的紀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抵禦全球變暖的「盾牌」失效了?】
永凍層融化、北極圈夏季海冰逐漸消失、極地冰蓋減少,抵禦全球變暖的「盾牌」正像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倒下、失效,地球正不斷被推向持久且危險的「溫室」狀態。
「我們可能很難、甚至或不可能阻擋整列骨牌倒下。如果『溫室地球』成為事實,地球將變得無法居住。」 斯德哥爾摩恢復力研究中心執行長羅克斯特倫說。
如何才能使全球氣候變暖安全「剎車」?北歐的芬蘭和挪威想出了「妙招」:軍隊菜單中素菜將會更多,每周有一天全部是素食。軍方認為,減少食用肉類將對遏制全球變暖「貢獻一份力量」。
芬蘭和挪威軍方的做法其實不無道理。科學家指出,人類應實施更多吸收碳排放的策略,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如果人人都遵循這一生活原則,將有效遏止高溫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時減少冷凍微生物復活威脅人類的可能性。
當然,研究人員表示,土壤管理、改善農耕方式、保育土地與沿岸地區和使用碳捕捉技術,也都是可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