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北部沿岸的海冰,通常情況下凍得非常堅實,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專家們曾認為這裡會堅持到最後才融化,因此被稱為北極的「最後一片冰區」。
然而今年年初,當地出現的異常高溫和夏季席捲北半球的熱浪,讓這片北極地區最古老的海冰兩次出現破裂,這是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
莫裡斯•傑賽普角氣象站位於格陵蘭島北部,這裡記錄的溫度通常低於零下20攝氏度,今年2月卻出現了長達10天的零上溫度,使沿岸海冰破裂。本月更是出現了17攝氏度的高溫新紀錄,導致海冰再次破裂。
據專家介紹,格陵蘭島北部沿岸的海冰平均厚度超過4米,可以堆積成厚達20米以上的冰山,這種厚度的堅實冰層一般來說不會輕易移動。但如今破裂的海冰變得更加容易被風和洋流推動。
這些海冰逐漸移動到溫度更高的水域,可能會加速融化。自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的年最小覆蓋範圍已經縮小了40%,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緩解,原本被冰層反射出去的大量太陽輻射將直達地球表面,導致海水升溫,形成惡性循環,使地球進一步向溫室狀態發展。
有專家預測,在2030年到2050年之間,北冰洋可能在夏季出現完全無冰的狀態。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在瑞士,壯美的冰川景觀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但是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瑞士冰川正在不斷消融,速度之快令人憂心。為應對這一狀況,瑞士人想出了一個特別的主意,那就是給冰川「蓋被子」。
羅納冰川位於瑞士瓦萊州的阿爾卑斯山區,幾千年前羅納冰川曾是歐洲最大的冰川,如今已經消退成了瑞士第五。原本經營飯店的家族也已經改行做起了旅遊生意。有意思的是,早在100年前,這個家族就開始給冰川口上蓋起了棉被一樣的東西,並挖掘冰穴以供遊覽。
羅納冰川守護者 卡倫·飛利浦:20年前,開始使用現在這種隔熱材質製成的白「棉被」,蓋在冰川上。
這種白色的棉被厚度為2釐米,採用特殊隔熱材料製成覆蓋在冰川上,隔熱並反射太陽光。
瑞士冰川專家 安德烈斯·鮑德:如果沒有這「棉被」蓋著,這塊兒也會變得很平,不會再有什麼冰,蓋上以後,這塊兒的冰三分之二可以保留,三分之一融化掉。
羅納冰川守護者 卡倫·飛利浦:「棉被」非常貴,光覆蓋這些冰川的材料費用就要6萬瑞朗(約合41萬元人民幣),費用還沒包括人工和直升機的費用,但如果不這麼做,就沒有辦法保住這個冰穴。
儘管「蓋棉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冰川消融的速度,卻無法逆轉冰川融化的趨勢。卡倫說,他們每年都會新挖100米冰穴,等盛夏過後,就只有70米了。
瑞士冰川專家 安德烈斯·鮑德:這一地區每年都會失去6到8米的冰川。到本世紀末,這裡不可能再見到任何冰川。
瑞士冰川資源非常豐富,於是有了瑞士著名的冰川快車和與冰川相依為命的冰川村,給當地人和遊客們帶來了幸福和愉悅。但是近30年來,隨著氣候變暖,冰川正在加速消融,這也讓當地人開始為未來擔憂。
在瑞士最著名的火車冰川快車上,已經幾乎看不到冰川了。
瑞士冰川快車產品經理 於爾格:冰川快車是從1930年開始運營的,火車旅程連接的是兩個著名的旅遊城市,澤爾馬特和聖莫裡茨。1930年的時候從車內可以看到外面整片區域,而且整片區域都被冰川覆蓋。當時這列火車因為距離羅納冰川非常近,冰川快車也因此得名。
冰川快車的起點是以馬特洪峰而著名的澤爾馬特,瑞士第二大冰川葛納就在它的附近,但是現在這座冰川正在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融,遊客已經無法在冰川快車上看到它,只有登上海拔3135米的觀景臺才可以一睹真容。葛納冰川日漸消瘦,這就使得在山間奔騰的冰河水變得湍急。
瑞士馬特洪峰地區嚮導 安娜:這裡用冰河水發電,這是我們的天然優勢,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因為現在它在加速融化,我們不能讓它停下來。
離澤爾馬特不遠的薩斯菲是著名的冰川村被冰川圍繞,村民的生計也與冰川資源息息相關。 夏季也能開展滑雪項目,因此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和滑雪愛好者的到來。在薩斯菲冰川村,總共有21條纜車,由於冰川消融對山體環境造成的影響可能導致纜車基建鬆動,纜車公司不得不隔一段時間就檢查一番。
瑞士薩斯菲地區纜車運營公司營運長 烏爾斯: 現在最擔心是有些纜車線路是建在冰川上的,隨著冰川的消退,不得不每隔幾個月,就相應地把纜車往後移,尤其是當冰川不斷消融,纜車站會建在更陡峭的地方。
此外,冰川村還有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冰宮。但是今年夏天,由於位於海拔3500米的冰宮部分融化,所以部分景區對遊客關閉。而消融的冰川水也正在向建在地表以下的電車隧道滲透,雖然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人們擔心,如果氣候變暖加劇、消融的冰川會給未來埋下隱患。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
本文編輯:呂亭潔
覺得不錯,歡迎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