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的水溫破壞了海洋生物的家園,也破壞了人類生命和海洋的聯繫

2021-01-17 劉同學的科學戰記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對人類生命至關重要。它們提供世界上大部分的食物和氧氣。

但是,今天,世界上許多海洋地區都被過度捕撈和汙染。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海洋生態,不斷上升的水溫正在嚴重損害貝類,珊瑚礁和其它資源。諸如廢水和肥料之類的陸上資源中過量的養分造成了數百個海洋「死區」,這是一個缺氧的大面積地區,幾乎沒有海洋生物可以生存。

在墨西哥灣,科學家仍在評估2010年大規模「 深水地平線」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漏油事件。數百年來,海洋探險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科學家們仍在尋找新的生命形式,其中許多可以產生新藥和其它有價值的產品。但是專家警告說,如果沒有更好地保護,海洋水質,魚類資源和海洋棲息地將遭受長期的破壞。

美國緬因州的綽號是「松樹州」,但每年向該州經濟注入超過70億美元的遊客中,有很多是為了其它目的:龍蝦。在美國出售的所有龍蝦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在緬因州捕撈的,大多數漁民仍在這裡用手拖網捕撈。

一個民選的漁民理事會通過地理區域和捕撈限額系統管理該州的龍蝦漁業。2013年,該漁業被總部位於倫敦的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為可持續發展,該非營利組織認可那些不會過度捕撈魚類種群或破壞環境的漁業。

但是,龍蝦生產者在其誘捕裝置中看到了不祥的跡象,例如斑駁的,有病的貝殼的龍蝦,科學家稱這是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洋酸度增加所致。很多人越來越多地發現黑海鱸和龍蝦,它們產於更南端的溫暖水域。由於氣候變化正在使海水變暖,鱸魚正在向北移動,它捕食小貝類並可能損害龍蝦種群。

氣候變化對世界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壓力,已經因過度捕撈,汙染,沿海發展和繁忙的船舶運輸而受到嚴重破壞。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全球29%的野生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並且捕撈速度超過其繁殖速度,超過60%的魚類被捕撈到接近或達到其最大可持續生產水平。

2011年11月16日,漁民在法國西部沿海收穫海扇貝。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全球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已因過度捕撈以及氣候變化,汙染,沿海發展和繁忙的船舶運輸而受到嚴重破壞。在新英格蘭沿海地區,嚴格的法規幫助恢復了失敗的扇貝漁業。

人類活動也對珊瑚礁,紅樹林和沿海沼澤造成了嚴重破壞,而沿海沼澤是庇護幼魚和貝類並有助於緩衝風暴,侵蝕和洪水的海濱地區。許多形式的汙染,例如塑料廢物,農場和城市徑流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和營養物質,正在降低水質並殺死魚類和貝類。

「我們人類有這樣一種想法,即地球是如此之廣,如此堅韌,與我們對地球做什麼無關緊要。海洋學家西爾維亞·厄爾寫道,海洋對海洋的影響要比對陸地系統的影響尤其明顯,他是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前首席科學家以及美國國家地理駐地探險家。

但是在他看來,海洋正在生病。在最近幾十年中,一些漁業萎縮了90%,甚至浮遊生物(構成海洋食物鏈基礎的微觀生物)也在下降,浮遊生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約一半的地球氧氣供應。

厄爾警告說:「如果您認為海洋並不重要,請想像沒有它的地球上的生命。」 「火星浮現在腦海。沒有藍色,沒有綠色。沒有海洋,沒有生命支持系統。」8

健康的海洋為人類帶來了廣泛的益處。除了作為數千種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並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外,海洋還有助於調節地球的天氣和氣候,並為旅遊,娛樂,漁業和航運業提供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超過30億人(約佔地球人的40%)依靠魚類作為蛋白質的來源。我們不能忽視健康海洋與生命本身之間的聯繫。

相關焦點

  • 地球存在五大生命力量,人類則以驚人的速度破壞平衡
    一項新的研究,將地球的生命力量分為五部分——太陽、海洋、天氣、地質和人類。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地球的四大力量完美共生,為其他生命創造了絕佳的生活環境。  然而人類,第五力量的出現,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破壞這顆完美的星球。
  • 諷刺了人類對於地球強大破壞的10幅諷刺插畫
    人類對我們所存在的這顆星球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就目前而言,地球上的人口在增長,需求也在增長。然而,由於大火、森林砍伐和建築的原因,有助於調節地球氣候和水資源狀況的原始森林正在迅速退化。城市和海洋到處都是垃圾。而在這裡,小編帶來了10幅諷刺插畫,它們警示著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傷害是多麼的可怕。
  • 研究:全球僅13%的海洋未遭人類破壞,海洋荒域保護被忽視
    研究:全球僅13%的海洋未遭人類破壞,海洋荒域保護被忽視 海洋覆蓋了地球大約70%的面積。但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一項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僅有13.2%的海洋仍保持「野生狀態」,未遭受人類活動影響。研究報告合著作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博士生肯德爾·瓊斯強調稱,在人類活動最活躍的沿海地區,幾乎不存在人類未涉足的區域。同時,幾乎所有海洋野生動物都未受到保護,隨著人類捕魚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更多的海洋生物隨時可能喪生。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估估寶環保科普 | 海洋水溫升高!全球變暖正在影響著廣袤海洋
    全球變暖正在影響著廣袤海洋全球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正在影響著廣袤海洋水溫升高水溫影響上,會使海洋水溫提高,儘管是極小的數字,也會給海洋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
  • 全球氣候變暖還未解決,海洋卻快要「窒息」了,人類該怎麼辦?
    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已存在了40億年左右,期間地球上誕生了數以萬計的生命,而人類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人類的出現使原本沉寂地球變得「熱鬧」,變得更加生機勃勃了。然而,人類的出現也給地球帶來了一些問題。地球數億年的「積蓄」被人類過分地利用了,其不可再生能源已經接近枯竭了。人類中暴露著貪婪的本性,面對大自然給予的資源,人類不斷地竊取。
  • 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
    蔚藍色的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最美麗的行星,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是人類繁富的家園,在己知的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有人類居住生息的星球,地球經過幾十億年演變,逐漸誕生了人類,說明地球適合人類的居住。由於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發展,進而破壞了人類自己家園的和諧,使得人類居住的這個美好家園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5500萬年前火山大爆發導致深海生物大滅絕 但遠不及人類破壞
    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9月14日報導,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5500多萬年前,以今天冰島為中心的火山噴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此後的數千年中,這些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使海水溫度上升了5至8攝氏度。
  • 5500萬年前火山大爆發導致深海生物大滅絕 但遠不及人類破壞
    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9月14日報導,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5500多萬年前,以今天冰島為中心的火山噴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此後的數千年中,這些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使海水溫度上升了5至8攝氏度。
  •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大家都知道臭氧層是地球用來減弱太空中的輻射的,同時還能對大氣有一點的增溫作用,而前些年由於人類大肆排放的甲烷、氯氟烴等氣體,導致上升到大氣中之後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和臭氧進行反應,使臭氧層遭到破壞。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發燒」 熱帶魚「出走」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因原始棲息地海水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  海洋中漂浮著3800個大型溫度計,這些讀數不會說謊:超過90%的由人類造成的溫度上升都被海洋吸收了。理所當然地,許多海洋生物感受到了高溫,它們的選擇是:搬家。
  • 報告稱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可能滅絕大量海洋生物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 5500萬年前火山大爆發導致深海生物大滅絕,但遠不及人類破壞
    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9月14日報導,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5500多萬年前,以今天冰島為中心的火山噴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此後的數千年中,這些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使海水溫度上升了5至8攝氏度。
  • 臭氧層破壞的真正原因
    1849年,人類首次發現了臭氧,經過多年科學家研究,臭氧層對生命的價值,假如臭氧層被破壞,地球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星球?
  • 破壞海洋的隱形殺手
    我們可以讓它強韌堅固到足以建造宇宙飛船和替代骨骼,或讓它夠輕薄且有彈力,可以做出和五分錢硬幣重量相同但卻能耐重到八公斤的購物袋。不過這些讓塑膠對人類而言如此有益的特性也改變了海洋中的生命,我們拋棄的塑膠有差不多百分之十,也就是每年數百萬噸,最後沉入海洋。大型塑膠對像鯨魚、信天翁和海龜這些海洋動物來說無疑是壞消息,它們會有困在垃圾殘骸或吞下大塊塑膠的風險。然而,儘管人們關切大面積的海洋垃圾帶,大多數的海洋塑膠並不龐大。
  • 海洋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檢察公益訴訟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我們受三門縣人民檢察院的指派,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席法庭,履行職責……」9月16日下午,由三門縣檢察院提起的全市首例海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在三門縣健跳鎮文化中心公開開庭,三門縣檢察院檢察長潘敏佳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庭。
  • 溫室效應導致水溫升高,部分魚類或要消失,誰是「幕後黑手」?
    地球上70%左右的面積是海洋,人類對海洋的了解不過10%左右,海洋為人類提供了各種豐富的資源,正因為有了水資源才讓人類生活有很大改善,在地球生存的時間更久一點,海洋生物成為了人們的盤中餐,它們的美味徵服了人們的味蕾。如今地球出現了很嚴重的變化,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讓海洋中的生物越來越少,科學家在研究發現新的危機已經默默出現。
  • ...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  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27名頂尖專家今年4月在牛津開會,綜合各方對全球海洋生態問題的評估,集結成報告。報告指出,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的三個因素,都是人類活動直接產生的後果,分別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現象。
  • 人類已經把海洋推到「ICU」門口了
    由於海洋佔了地球面積的80%,因此海水的pH值變化很小,因此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海水pH值因季節和區域的不同而不同:夏季時,由於增溫和強烈的光合作用,使上層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和氫離子濃度下降,於是pH值上升,即鹼性增強,冬季時則相反,pH值下降。在溶解氧高的海區,pH值也高;反之,pH值就低。
  • 6月8日,世界海洋日!你聽到海哭的聲音嗎?
    對於海洋、海洋生物,以及那些依靠海洋來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並創造出海洋文化的人們而言,海洋汙染物正在影響他們的健康。目前,每年有1300萬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每年造成10萬海洋生物死亡和其他破壞。這些塑料最終將成為塑料顆粒,在被魚類和其他海洋野生動物吞食後將迅速進入全球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