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提出人類活動是導致我國北方全新世氮循環變化的原因

2021-01-08 手機光明網

  自20世紀以來,人類通過過度施用氮肥和燃燒化石燃料等方式釋放了大量的活性氮素,極大地擾動了自然氮循環過程,並由此產生了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生態脅迫和溫室效應增強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目前,已有許多關於氮循環及其環境和生態效應的研究,但是大多數只是基於短時間(最近幾年或至多幾十年)的觀測,制約著對氮循環擾動與環境/生態變化之間關係的全面理解。為全面評價現代氮循環變化,需要一個更寬泛的研究背景,問題是有關人類活動與氮循環的長尺度實證記錄非常稀缺。

  歐亞大陸的早期農業活動至少在8000年前業已開始,並被認為是全新世CO2濃度「異常升高」的主要原因。最近有研究表明中國北方和中原地區的主要農作活動起始於7000年前,然而尚不清楚的是:早期人類活動何時開始影響氮循環?在土地利用方式改變過程中,氮循環如何演化?回答這些問題對於理解人類改變氮循環的後果和生態系統對人類氮擾動的響應至關重要。

  氮同位素(δ15N)研究是揭示生態系統氮循環性質的有效手段。例如,較高的δ15N值通常指示較大的氮素可獲得性和更開放的氮循環過程。δ15N和氮素可獲得性之間的聯繫主要受控於氮循環中一些關鍵過程(如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等)對15N的歧視所產生的同位素分餾。當氮素供應高於植物需求時,N會通過上述分餾過程以氣體形式失去,從而導致生態系統中剩餘的N富集15N,即表現為較高的δ15N值。相應地,隨著氮可獲得性增加,生態系統內氮循環開始從封閉式氮循環(極少氮丟失)轉變為開放式氮循環(大量氮丟失)。

  在我國北方岱海湖區,存在著許多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圖1),原始農業至少開始於7000年前,是研究湖區早期人類活動與土壤-植被系統氮循環之間關係的天然實驗室。湖泊沉積物是古環境研究的極佳載體,既能較完好地保存沉積物質,也能通過AMS 14C定年提供精確的年代標尺。但是,由於來源複雜,湖泊沉積有機質δ15N值卻不能反映湖區植被的氮同位素信息。相比而言,黑碳是陸地植被不完全燃燒的產物(包括元素碳、木炭和部分碳化的植物殘體),隨著湖區周邊火事件的發生被保存到湖泊沉積記錄中,其δ15N值可以反映燃燒植被的氮同位素組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旭及合作者通過分析岱海湖泊沉積鑽孔中黑碳的氮同位素,重建了過去1萬年以來我國北方森林-草原生態系統中氮可獲得性的變化歷史,揭示了氮循環隨著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而發生的演化規律。研究結果表明,自距今7400年前原始農業開始時,黑碳δ15N值顯著升高(圖2d),說明湖區土壤中氮素的可獲得性顯著增加,暗示湖區土壤-植被系統的氮循環過程由封閉轉向開放狀態。該δ15N的升高伴隨著樹木比例的銳減(如在約7400至7000年前樹木百分比從62%快速降低到33%,圖2b),而同期降雨的增加(圖2b)無法解釋該植被變化,所以早期人類通過放火來開墾土地和進行農業活動是氮循環變化的可能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用火會消耗掉土壤表層中貧15N的最上面部分,使得植物從下面層位獲取氮素,從而導致植物δ15N值升高;同時,在火發生後,土壤中氮的可獲得性增加,硝化反應也會增強,使得土壤中NH4+更富集15N,會導致植物δ15N值進一步升高。

  該研究還發現,在原始農業(約6600-3500年前)和隋唐時期傳統農業(公元581-907年)的影響下,氮的可獲得性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變化過程,即前者呈現緩慢上升趨勢而後者則表現為快速增加(圖2d),表明土壤中氮素可獲得性對農業模式的依賴性。原始農業活動主要通過清除森林植被和耕犁土壤來自增加氮素可獲得性,這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而傳統農業是通過向土壤中施放含氮肥料(如糞肥)來增加氮素可獲得性,這是一個相當快的過程。此外,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隋唐農業結束時,氮素可獲得性需要220年才恢復到擾動之前的水平(圖3)。鑑於隋唐農業活動在研究區域表現為一次很強的氮擾動事件,伴隨著大量活性氮素進入土壤和植被系統,可以被看作現代人類源氮沉降下限的相似型。如果以隋唐時期氮擾動的觀測結果作為現代人類氮排放效應的參考下限,即便人類停止活性氮素的排放,溫帶生態系統的氮循環至少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自然狀態。

  此項工作的研究意義在於:

  (1)首次分析了黑碳的氮同位素,並證實其作為研究土壤-植被生態系統氮循環的有效的新指標;

  (2)通過更長時間尺度的實例記錄,揭示了氮循環過程與人類農業活動的關係;

  (3)為評估現代人類活性氮素排放的影響提供了關鍵的科學數據和參考標準。

  研究成果發表於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論文連結

圖1 岱海湖區新石器考古點分布圖。藍色圓點為仰韶文化期(ca. 6500-5000 cal. yr BP),紅色三角形為龍山文化期(ca. 5000-4000 cal. yr BP)

圖2 岱海沉積物DH99a鑽孔巖芯的多指標記錄對比。(a)黑碳C/N比值,(b)孢粉中的樹木百分比,(c)根據黑碳δ13C重建的降雨量變化,(d)黑碳δ15N值,(e)黑碳質量沉積速率(BCMSR)峰值,(f)據BCMSR峰值時間序列估算出的火發生頻率(藍色、綠色和紫色線分別對應1.06、1.10和1.12閾值計算的結果)。該多指標記錄與岱海湖區考古遺址記錄和人類活動時限進行了對比。石虎山文化(Shihushan)和王墓山文化(Wangmushan)屬於仰韶文化期(ca. 6500-5000 cal. yr BP);老虎山文化(Laohushan)屬於龍山文化期(ca. 5000-4000 cal. yr BP);ZKG III-IV代表朱開溝文化三期和四期(ca. 4000-3600 cal. yr BP);毛慶溝文化(Maoqinggou)屬於鄂爾多斯青銅器期(ca. 2600-2300 cal. yr BP)

3

漢、隋唐和清代時期黑碳

δ15N

變化與黑碳

C/N

比值、樹木百分含量及降雨量的對比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災變性氣候事件:如洪水、乾旱、地震、火山、冰筏事件等,對人類活動產生的重大影響;(2)周期性氣候變化:如十年-百年際時間尺度的周期性氣候振蕩,可能與遊牧遷徙、人口變動、戰爭頻率、王朝更替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有關;(3)社會彈性(social resilience):考古文化對氣候事件或周期脅迫的敏感程度。
  • 科學家提出全新地球地質時期:人類紀
    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期——人類紀,它可能很快將進入官方地質年代表裡。人類紀被定義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即人類已經成為影響全球地形和地球進化的地質力量。根據這一觀點,目前的紀元開始於1.1萬年前的全新世,並應在18世紀末期和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人類紀開始的時間)之間結束。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人類活動加速地質演變?
    不過,也有專家說,人類對地質演變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大。  「新紀元」提前三百萬年到來?  地質年代是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地質年代中的一些特殊時期如侏羅紀(約1.9億年前~1.4億年前)、冰川期(地質歷史上先後出現4次冰川期)等,由於出現頻率很高,已為大眾所熟知。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學者提出全新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
    全球變暖的主要動因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變化?這些都是目前科學界熱衷討論的前沿問題。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的臨近,這些問題也更加受人關注。實際上,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參閱今日20版《氣候變化影響文明盛衰?》)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也稱「鍋蓋理論」,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地質地球所揭示人類兩千年前開始顯著改造黃土高原生物群落
    研究人員在表土組合資料庫積累的基礎上,系統甄別了中國北方自然棲息地與人為棲息地的不同蝸牛組合特徵,識別出對人類活動有指示意義的特徵蝸牛種類——如Cathaica fasiola, Bradybaena ravida, Vallonia tenera等組合特徵,顯示了蝸牛組合在作為無脊椎動物群落人為幹擾強度生態指標上具有良好的潛力(圖2)。
  • 「人類世」故事如何「釘」入地質史冊?
    人們為了計算日子方便,有了日曆的出現;為了計算時間方便,有了鐘錶的出現;同樣的,地質學家們為了描述地球歷史方便,便有了地質年代表的出現。正如日曆有年、月、日,一天有時、分、秒一樣,地質年代表也有自己的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紀、世。我們所熟知的「侏羅紀」即為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我們正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第四紀又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2000年,大氣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Paul J.
  • 全新世:最年輕的地質年代
    在大約1萬多年的時間裡,人類所生活的世界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全球氣候普遍變暖,中、高緯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動植物逐漸向較高緯度和較高山遷移;全球自然環境完全演進到現代面貌;人類進入現代人階段,農業的出現以及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 地球進入「人類世」!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是什麼?
    近日,「人類世工作組」(AWG)根據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所遺留在地層中的放射性物質,提出20世紀中葉地球已經進入新紀元——人類世。啥?地質教科書又將翻新?顧名思義,「人類世」就是人類活動對氣候和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的影響,並留下地質記錄的一段時間。一旦人類世確立,這將成為自全新世以來最年輕的一個地質時代,人類也將為地球史書書寫新的一頁。回顧地球46億年的歷史,已有無數的書寫者登上這個舞臺。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
    我國季風區降水正經歷由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北澇南旱」過渡為20世紀70年代之後「南澇北旱」的氣候狀態,對我國社會、經濟和農業產生影響。然而,我國現今季風區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長期演化背景下而形成。
  • 分門別類看湖泊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湖泊是在內動力或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形成的上比較寬廣的天然積水凹地。青海湖瀘沽湖地球表面的湖泊,不論其何種成因類型,湖泊形成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能集水的窪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夠的水量使盆地積水。
  • 兩萬年前的冰河期,是什麼原因導致覆蓋整個地球的冰雪融化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覆蓋整個地球的冰雪融化?科學家致力於尋找冰河末期地球大解凍謎題的答案。 是什麼原因導致冰河時代開始?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冰河時代結束?1864年,詹姆斯·克羅爾提出,由於地球軌道的改變,導致照射到地球表面不同部分的陽光發生了變化。他還提出,各種反饋機制將軌道效應放大。例如,冰雪融化導致地球反射熱量發生變化,海洋洋流變化導致地球氣溫發生變化,等等。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的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
  • 英科學家認為人類已經進入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
    如何改變地球  廣泛使用混凝土、鋁製品和核武器  報導稱,這一理論是由英國地質調查局博士科林·沃特斯和其24位同事提出。沃特斯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開始廣泛使用混凝土、鋁製品、塑料和核武器,以及燃燒煤炭和天然氣等,這些行為已經永久地改變了地球。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採用高密度電法(HDR)、探地雷達(GPR)及現場鑽探,勘察量測與驗證凍土分布變化,結合哨兵2號衛星(SENTINEL-2 L1C)遙感影像、無人機影像三維重構,分析火災活動和相關地質環境因素變化關係。
  • 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狂妄的人類 要把自己列入地球地質紀元了
    國際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人類世」——地球地質史新紀元的開始時間。「人類世」的說法由諾貝爾獎得主——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15年前提出,主要因為現今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太大,以至於改變了地球的地理,且人類創建出的富有特色的新地層可以保留很長時間。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還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