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蒼者天,殲我良人!」——《詩經·黃鳥》

2021-01-12 美縫發布

大家好,今天校花來跟大家聊聊《詩經·黃鳥》,本文由作者校花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詩經·黃鳥》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生得其所,死亦自在。」此乃世間曼妙之事。有山未遊,有情未終,有孝未盡,有才未露,大好青春,誰又甘殉葬於人。與友人別,與親朋別,與鄰裡鄉親別,就此與黃土為伴,長眠辭世?

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三良」從死,該不該,他們的才能誰不稱讚,個個都有百夫之才。觀看的人是否可曾想過,死人入土,活人無罪,想像著當時眾多的殉葬者,被押解到穆公的墓穴時,望著眼前的陰暗的巨坑,將要吞噬他們生命的巨坑,心裡怎麼可能沒有進行強烈的反抗。

男兒可以為國徵伐,拋頭顱灑熱血而死;女子可以相思斷腸而死;僕可以忍飢挨餓,辛勤操勞而死;公子可以作威作福,淫奢而死。人的死法可以有很多,可是殉葬這種極其不人道的惡習,卻生生剝奪了人赴死的方式,在殉葬這種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行為面前,觀看的人都「惴惴其慄」。他們是否聽見,那一聲一聲連綿不絕的哀號?喊破了喉,哭紅了眼,最後哀號的聲音被重重的黃土掩蓋,空氣裡那股新鮮的黃土氣息,是否聞之沁心,終於聽不見那哀號,見不到那無助,是否心生解脫之感?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人民是怎樣的麻木,可以看著這樣的惡行發生,而毫不反抗!

詩中的「良人」我想把其理解為那殉葬的幾百人,而不僅僅是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的「三良」,人都已死,何不一起緬懷,哪還需再有特例。同為殉葬者,被悼念,生不平的為何只是那些賢良之才?這本來就反映了這個社會的不平等,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不平等,有這樣的等級存在,穆公死,需要在冥界有人服侍,才有這樣的殉葬惡習。目睹者除了對天憤怒,質問蒼天為何要「殲我良人」,對天指責怒罵有何意,在封建的社會裡,是不是遇見無力違抗的事情,都只能寄託神明顯靈,蒼天庇護吧。

黃土黃,長眠長,賢士俊才就此眠。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赴泉臺。由此可見,秦人對「百夫之特」的奄息們的悼惜之情了。我更喜歡理解為這是一種無望的決心,在這樣慘無人道血淋淋的事實面前,人民的不滿只是開始覺醒,控訴,卻未能付諸行動,可見當時社會對人民的教化和壓迫有多深。

「秦伯任好卒(卒於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左傳·文公六年》),詩分三章,分別以歌頌「奄息、仲行、針虎」這三良有百夫莫敵之才,卻從穆公殉葬而死,詩人見此景,哀呼蒼天殲秦朝的良人,這是一個時代的特徵———殉葬,也是極其不人道之舉,詩人通過三良從死這件事,揭露和控訴了殉葬的惡俗,以及對良人的痛惜,如願替其受死,這是一種愛國情結的體現,因為那都是「我」的良人,同是一國之人,但三良有百夫莫敵之才,而自己在這個時候卻什麼都做不了,用我這樣無用之人,替三良殉葬,為國家保留棟梁之才,秦才能強盛,「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只一句,我只希望理解為誇張之法,以及詩人對棟梁之才就這樣殉葬而是感到深深的痛惜,人本來就是平等的,誰人願見用百人的平凡的生命去換取一條有用的生命呢?這和當前這種殉葬有何差別?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節葬》)殉葬,何其不公,何其不仁。乃為殘暴。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校花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詩,或者遠方:《詩經》中的兩首《黃鳥》
    《詩經》作為儒家的六經之首和唯一的純文學作品,卻至少有兩對詩歌的題目是雷同的:有兩首《無衣》,兩首《黃鳥》。《無衣》不僅題目相同,第一句也完全相同。而《黃鳥》除了題目相同,其它地方都不一樣,但黃鳥卻還出現在了《詩經》中這兩首之外的其它詩歌中。這黃鳥,有何特別的象徵意義呢?
  • 科學網—《詩經》裡的黃鳥究竟是啥鳥
    當學到《小雅·黃鳥》的時候,卻在圖片選擇上犯了難,因為按照常見文獻上的注釋,黃鳥就是黃雀,但是儘管我拍過不少黃雀的照片,圖庫中卻沒有一張可以表現「無啄我粟、無啄我粱」這種場面的片子,記憶中也沒有見到過類似的場景。 黃鳥是《詩經》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一種鳥,分別見於《周南·葛覃》《邶風·凱風》《秦風·黃鳥》《小雅·黃鳥》和《小雅·綿蠻》,看來是那個時代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的鳥類之一。
  • 唯煙火氣,最暖人心——《詩經》裡的煙火味道
    初次和《詩經》相遇,是在那個天真爛漫的初中時期,那時的我,吟誦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樣美麗悠遠的句子,心裡總是有一種古典而唯美的情懷,在心頭微微蕩漾。我知道,《詩經》是屬於民間的。而《詩經》不一樣,它的歌者,大部分都是平凡的老百姓,他們的耕作勞苦,他們的愛戀憂傷,他們的喜怒彷徨,都被串成一首首動人的詩歌,在時光的長河裡輕輕搖晃。今天,我選了兩首詩歌的片段,大家不妨來讀一讀,感受一下那千年前的人們的喜怒哀樂。
  • 《詩經》在手,取名不用愁!男生女生都有,哪個打動了你呢?
    【知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黍離》【楚蔓】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葛生》【承周】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鹿鳴》【何夕】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 《詩經》裡最美的句子丨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繁茂,桃花燦爛。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 《詩經》裡的飛鳥今天還能看到嗎?
    書中除了解讀「關關雎鳩」裡的雎鳩,還詳述了「黃鳥喈喈為誰鳴」裡的黃鳥,「燕燕於飛傷別離」的燕,「脊令在原兄弟情」裡的脊令,「墓梅有鴞焉惡聲」裡的鴞,「七月鳴鶪農事忙」中的鶪等等,從博物的角度重新解讀《詩經》裡的自然。
  • 消除嫉妒心的鳥—黃鳥
    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名自詨,食之不妒。根據「北次三經」的記載,再往東北走二百裡,有座山叫軒轅山,軒轅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銅礦,軒轅山下有大量的竹子。軒轅山上生活著一種鳥,這種鳥的樣子很像貓頭鷹,並長著白色的腦袋,這種鳥的名字叫黃鳥,它叫的時候發出「黃—鳥—黃—鳥」的聲音,所以這種鳥的名字叫「黃鳥」,人吃了黃鳥的肉就不會產生嫉妒心。
  • 《詩經》裡最美的20段詩句,美到靈魂裡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國風•王風•黍離》譯: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詩經》裡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
    《詩經》中最美的句子·第三句「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出處:詩經·王風·採葛賞析:那個去採蕭的姑娘啊,我只要一天看不見她,就好像隔了三個季度那麼久。《詩經》中最美的句子·第四句「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出處:詩經·王風·黍離賞析:我腳步遲疑,我行走緩慢,我的心中慌亂成團。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因誰憂愁;不了解我的人,還說我究竟在尋找什麼。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詩經》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詩經》,還有一種是,雖然語出自《詩經》但是經過時間的流傳,其含意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歸」是出嫁的意思,而「逃之夭夭」竟有「逃之夭夭」之感。
  • 《詩經》中那些美的令人窒息的詩句,你知道幾首?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裡面有太多太多讓我們無法忘懷,美的令人窒息的詩句了,小編整理了其中最為驚豔的7句,歡迎閱讀收藏分享。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 鳥的小知識:叫聲猶如流水般的黃鳥,大家想了解一下嗎?
    哈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鳥的王國,隨著時代在發展,人們生活越來越好,都喜歡養寵物,養的寵物有很多種,我今天要說的這個寵物是鳥類,不過鳥的品種有很多,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鳥類是黃鳥,還有別稱叫黃鶯、金衣公子。黃鳥學名是:Carduelis spinus。
  • ...八:《小戎》,厭厭良人,秩秩德音。秦人的發展史,濃縮著人類文明...
    》),七、懷念徵夫說(劉沅《詩經恆解》等)。 文茵暢轂,駕我騏馵。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騏駠是中,騧驪是驂。 龍盾之合,鋈以觼軜。
  • 今日悅讀:《詩經》:思無邪(詩經經典唯美詩句集錦)
    《詩經·周南·桃夭》0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03、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0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0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0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07、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詩經·鄘風·君子偕老》08、力成文學: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秦風·無衣》09、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春秋五霸中的首位霸主,死後屍體停在床上67天沒人埋,慘不忍睹
    由於,這三個人十分善良、勇武,秦人對於他們的殉葬悲痛萬分,並賦《黃鳥》之詩,詩文中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可見,當時的秦人,對於殉葬之事,還是非常痛恨的。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齊桓公。齊國的國君齊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孫,曾代替周天子會面諸侯,成為各路諸侯盟主。
  • 故事:禽擇良木而棲,人擇良人而伴,唐太宗,最知人善用的皇帝
    禽擇良木而棲,人擇良人而伴!這句話說的容易,可是反過來講,那良人必須讓你相伴才行,畢竟知人善用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歷史上最知人善用的皇帝,唐太宗。貞觀初期,剛剛統一了全國,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此刻的李世民身上的擔子就特別的重。
  • 《詩經》有「我」,《離騷》獨無?
    「我」作為一個古老的語詞,作為第一人稱,很早就被詩人們使用了。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有大量的「我」的存在。如:《國風-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國風-卷耳》: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小雅-出車》: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兮。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大雅俗-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勵我王,綱紀四方。《大雅-文王之什》:陟我高岡,無失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
  • 3本言情小說,《入我相思門》《良人可安》,相思之苦愛戀綿長
    3本言情小說,《入我相思門》《良人可安》,相思之苦愛戀綿長。1、《長鏡頭》Hera輕輕這是一部雙向暗戀的言情小說,當然小說故事內容豐富,有著較好的故事情節。小說標題看起來有些無釐頭,但是若是深探小說內容能感受到長鏡頭的真正內涵。
  •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美德——讀《詩經》第二篇《葛覃》有感
    黃鳥(7)於(8)飛,集(9)於灌木,其鳴喈喈(10)。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11)。是刈(12)是濩(13),為絺(14)為綌(15),服之無斁(16)。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回去告訴我師傅,我要請假回家看望父母。快把平常穿的衣服洗乾淨,再把禮服也洗乾淨。洗與不洗的衣服都要整理好,要擺放有致,師傅的教誨一刻也不能忘記。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望我父母。,把我勞有所獲,學有所成的好消息趕緊告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