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興衰2000年:黃土高原藏著一部中國歷史

2020-12-04 最愛歷史

我第一次認識黃土高原是在我的山村。

小時候,走上一個叫「煙口」的山峁,就看到波浪般起伏的山梁間隔著溝壑,一直延續到極目遠眺之處。這是黃土高原的腹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包括了陝西、甘肅、寧夏、山西和河南等多個省,面積達到30萬平方公裡,和義大利大小相仿。

天氣好的時候,在二十公裡外,縣城的全貌清晰可辨。它位於一座石頭山的山巔。沿著陡峭的山坡,不規則地分布著朝向不一的窯洞。它叫佳縣,是小時候我的世界的全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它有一個浪漫得多的名字,叫葭州。葭,在古漢語中意思是「初生的蘆葦」。

1

一條大河在佳縣縣城東側腳下,奔騰南去。它是黃河。

黃河切割出數百米深的秦晉大峽谷,成為陝西和山西的天然分界線。河的對岸就是山西臨縣。那裡依然是黃土高原,承載著溝壑的故事。如今,兩岸古老的渡口由於公路橋的通車而廢棄了。

千萬年累積的泥沙依舊堆積在大河邊上,但蘆葦已經不見。這種優美的植物消失在人們的砍伐中。但蘆葦的傳說依然在延續。它被寫入《詩經》,成為它最美麗的一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水,就是黃河。千百年後,《詩經》愛情澹然悠遠的格致被另一種粗獷的歌曲取代。這是陝北民歌。依然是描述分離的男女之情,民歌《圪梁梁》這樣唱到,「對畔畔那個圪梁梁上那是一個誰?那就是咱有名的二妹妹。」圪梁梁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山梁,四周被溝壑環繞著。

是什麼分離了這些情侶?《詩經》和陝北民歌語焉不詳。但在古代,它多半是戰爭。

葭州不是為愛情修建的,而是為戰爭。

這座石頭城起源於宋代,為了防衛西夏而建。如今縣城東側,依然有幾公裡殘存的城牆。城磚呈現出黃黑的古舊色澤。葭州是党項羌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東界。宋朝和西夏在此進行了多年的拉鋸戰。

1038年,西夏的李元昊稱帝。這位新皇帝進取心很強,想把西夏版圖進一步東擴。於是,宋朝和西夏在黃土高原進行了幾次鏖戰。宋朝的指揮官之一,是那位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李元昊打了幾次大勝仗。陝西延安一帶最終成為西夏的地盤。

李元昊作戰極其機敏。他把間諜、詭計等並用,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比如,李元昊有次將鴿子籠放置在宋軍經過的密林中。這樣,宋軍出於好奇打開鴿子籠時,眾多鴿子飛起,就暴露出宋軍的位置。

李元昊廣為人知的,除了軍事才能,就是他血腥的宮鬥。李元昊的母親策劃了一場刺殺他的行動。事件敗露後,李元昊毫不猶豫地毒死母親,還將母親家族的許多人沉入黃河。

李元昊本人之死與女人有關。晚年的他自恃為一方主宰,生活逐漸沉淪於聲色犬馬之中。李元昊本來給兒子寧令歌娶了沒移氏。結果他自己被沒移氏的美貌迷住,竟將她納為自己的皇后。激憤的太子寧令歌揮起了屠刀。1048年,元宵節的晚上,李元昊被兒子削去了鼻子——他英武相貌的象徵之一。他於次日死去。

沒移氏後來隱居在一處佛寺內,但仍然不得安寧。一年後的1049年,遼國的軍隊踏過黃土高原,向西夏發動了進攻。遼國的軍事目標之一,竟然就是為了得到沒移氏。這位絕色女子最終被遼國軍隊搜出,擄掠而去。

2

比李元昊早六個世紀,另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黃土高原崛起。他叫赫連勃勃,匈奴人的後裔。

天生不安分的赫連勃勃,早年家道不幸,但運氣頗佳。他的父親劉衛辰生前為塞內一方霸主,匈奴的西單于,擁有善射的士兵達三萬八千人。

在一次和北魏的交戰中,劉衛辰被俘虜並被殺。年輕的赫連勃勃逃到了叱幹部落,卻被首領他鬥伏送給北魏。這時,他生命中的貴人出現了。他鬥伏的侄子阿利苦諫不成,就派人半路劫走了赫連勃勃,轉送到沒奕於處。沒奕於是後秦皇帝姚興的部下。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姚興極為賞識赫連勃勃,讓後者做了鎮守朔方的大將。赫連勃勃乘機擴張勢力,沒幾年就在黃土高原站穩腳跟。

當初,沒奕於收留了赫連勃勃,並把女兒嫁給了他。但像那個年代的眾多將領一樣,赫連勃勃把翻臉不認人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有一次,他帶了三萬大軍,假裝在高平川打獵。乘沒奕於沒防備,赫連勃勃襲殺了他,還合併了老丈人的軍隊。

赫連勃勃接著將兵鋒對準了同樣恩澤於他的姚興。姚興接連戰敗,丟失了大量城池和土地。在戰爭中,赫連勃勃將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為了震懾敵軍和炫耀武力,大戰之後,他會將敵方將士的頭顱堆放在一起擺成骷髏臺,還取了個文雅的名字叫「京觀」。

與殘暴相比,是赫連勃勃對人類建築史的極大貢獻。這就是他的王者之城統萬城。

統萬城位於今天陝北靖邊縣的北側,是黃土高原北端的一處恢弘的古代都城奇觀。如今的夯土城牆長度達數公裡,仍然保留著乳白色。城垣的下方被沙土和蒿草包圍著。一群當地特有的沙燕在城牆上方凹陷的地方作窩,並不時盤旋在城牆周圍,給寂寞的孤城增添了不少生機。

在城址數百米外,清湛的無定河緩緩流過。河的兩岸分布著柔美的紅柳。溫柔的景致之外,是這條河承載的苦難的戰爭記憶。唐代詩人陳陶《隴西行》的名句,寫絕了這裡的戰爭與思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無定河邊骨還包括為統萬城的建造而殉葬的工匠們。這是人類建築史上最殘暴血腥的一處工地。

為了修建這座王都,赫連勃勃徵召了十萬人。城牆用蒸土建造,異常堅固。城牆剛修建好要驗工。驗工者就拿錐子刺城牆。如果錐子能刺入一寸,修建這段城牆的工匠就被殺掉。城牆要重新修建。

在統萬城,赫連勃勃造了一批精良的兵器。造兵器時這種殘酷的生死遊戲再次上演。驗工者拿造好的弓射鎧甲。如果弓不能射穿鎧甲,造弓的工匠就要掉腦袋。如果弓射穿了鎧甲,那麼造鎧甲的工匠就要死。這場生死博弈造就了赫連勃勃工程和兵器的高質量。有統計的掉腦袋的工匠就有數千人。

正是這種駭人聽聞的造城手段,造就了統萬城城垣一千多年屹立不倒的品質。赫連勃勃本人也對這座王都有特殊的感情。後來攻克長安後,群臣都勸赫連勃勃定都長安,可他執意北返。名義上,他說是為了守衛北邊,還得回統萬城。內心深處,他眷戀著黃土高原上的這座王都。

《統萬城銘》記載,王都氣象萬千,「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高隅隱日,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裡。」洪流就是無定河。當年的河流要比如今寬闊很多。那時,黃土高原的土壤仍然沒變,但地表絕非如今看到的千溝萬壑,也沒有為減緩水土流失而修建的大量梯田。

如今,黃土高原很多地方植被覆蓋稀少,頗為荒涼。赫連勃勃馳騁黃土高原時,地面起伏要比如今小很多。高原的地表是大面積的草原和森林。經過了一千多年歲月的磨礪後,當年統萬城的「華林靈沼,崇臺秘室,通房連閣,馳道苑園」,如今都看不到了。

3

和統萬城一樣,另一處給黃土高原打上特殊印記的歷史遺址是秦直道。這是秦始皇建造的一條意義非凡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最開始進擊匈奴,源於一次不折不扣的烏龍事件。秦始皇本人篤信怪力亂神。有一次,秦始皇委派燕人盧生到海島去問方士,佔卜國家大計。盧生回來將鬼神之事抄錄在一本書裡。其中有一句關鍵的話,「亡秦者胡也。」

這是一句決定了歷史走向的卦辭。這裡的「胡」,實際指秦始皇的兒子胡亥。但秦始皇不懷疑自己的兒子,而是將「胡」解讀為北邊的胡人,主要是匈奴。

於是,秦始皇委派蒙恬,指揮三十萬大軍和匈奴打了起來,佔了陝北黃土高原的土地。

秦直道修建的最原始目的,並非抗擊匈奴,而是供秦始皇遊樂北邊。為秦王「掃六合」建下不世功勳的名將蒙恬,被任命為秦直道修建的總指揮。

秦直道從內蒙的九原郡到陝西鹹陽的甘泉,全長接近700公裡,寬約四米多,縱貫了陝北黃土高原,大體上近似直線。它的南起點甘泉,是秦始皇的一處避暑勝地。秦直道的一半穿越了南北走向的子午嶺,建在接近山巔的地方。秦直道從公元前212年開始修建。僅僅兩年後就竣工了。

蒙恬家族因為其忠誠深得秦始皇信任。因為信任關係,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長期戍守北邊,與匈奴對峙。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謀士。因為這種關係,蒙氏兄弟風頭一時無二,在朝廷可以說少有人敢得罪。

但事情壞就壞在蒙氏兄弟的政治幼稚病上。與他們的忠信相比,他們對秦王朝的政治鬥爭格局參悟不深,不懂平衡之術。

以「指鹿為馬」的政治演出而聞名後世的趙高,是蒙氏的主要政敵。趙高本來出身卑賤家庭,但因為通曉法學,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他和秦始皇的兒子胡亥是政治盟友。

有一次,趙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責令蒙毅法辦。蒙毅一向剛正不阿,就依法判了趙高死罪,還要革除他的官籍。但秦始皇出於愛惜人才的目的,不但赦免趙高的死罪,還讓趙高官復原職。

事情看起來歸於本原了。但蒙毅的這次秉公執法,把趙高得罪大了。城府很深的趙高,必欲將蒙氏兄弟除之而後快。

秦始皇37年,在巡遊途中,他在山東德州境內得了重病。一生懼怕死亡的一代梟雄,也終於知道自己的命運了。秦始皇最討厭提「死」字,於是在他病入膏肓時,大臣們也不敢多談死事。大家都眼睜睜看著統一天下的一代帝王,能留下什麼樣的遺詔。

但秦始皇只寫了一封璽書給他的長子扶蘇,言辭極為簡約,「與喪會鹹陽而葬。」字越少,事情越大。這封璽書雖然簡短,但傳達的政治信息極為重大,這就是秦始皇將大事委託給了扶蘇,也就是暗示扶蘇將成為皇位繼承人。

與胡亥相比,扶蘇是眾人眼中理想的王位繼承人。但這位長公子此刻正在陝北黃土高原上蒙恬軍中,充當監軍。當初秦始皇鎮壓儒生時,扶蘇是反對的。他勸父親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但秦始皇聽不進去,還把扶蘇下放到北邊蒙恬軍中。

老皇帝當然不是真心懲罰兒子,而是讓他到前線歷練。

如今秦始皇遺書給扶蘇,可以看出他內心深處是看好這位兒子的。但當時的政治狀況是,離秦始皇最近的實權人物,都不是扶蘇-蒙恬一派的。皇帝的心腹蒙毅,此刻也執行祭祀山林的任務沒有回來。

於是,歷史留給了胡亥-趙高一派充分的政治操作空間。他們操作的第一步,就是嚴格封鎖秦始皇病逝的消息,而立胡亥為太子。第二步,則是矯詔,就是假冒秦始皇的遺詔,以罪的名義賜死扶蘇和蒙恬。於是,扶蘇和忠心耿耿的蒙氏兄弟先後被賜死或被殺。

不過,對於這齣歷史悲劇,史家司馬遷並不抱有多大同情。他反而思考蒙恬修建的這條秦直道的負面效應。它像縱貫黃土高原的一把利劍,但確實太勞民傷財了。

如今,黃土高原的王朝早已隨著時光流逝化為塵埃。但古代人類夢想的印記,均沉澱在這些非凡的帝王作品中,成為難以抹去的文明的一頁。

參考資料:

《晉書》,房玄齡,中華書局,1996年版

《史記》,司馬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西夏書事校證》,吳廣成,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西夏王朝》,唐榮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相關焦點

  • 從氣候角度分析我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一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我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甘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
  • 《恐龍的興衰》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恐龍的傳記,更是一部人類成功史
    《恐龍的興衰》被譽為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詩,《生命簡史》的作者理察.福提說:布魯薩特從專業角度向讀者呈現了有關恐龍的新發現,展示了這些生靈在一個逝去的世界裡多樣化的生活形態。並通過《恐龍的興衰》告訴我們恐龍從哪裡來?恐龍為何如此龐大?有些恐龍為什麼會長出羽毛,還變成了鳥?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重建黃土高原氣候歷史   1941年,安芷生出生在湖南芷江  他一直堅持在科研一線,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系統地研究了中國黃土的堆積、演化及其與古氣候、古環境的關係,並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繫起來;率先將第四紀磁性地層學引入我國,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與劉東生院士一起將中國黃土與深海沉積序列進行成功對比,重建黃土高原的氣候歷史;提出黃土堆積演化模式及其與環境演變的關係;由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玄奇幻象-黃土高原之土來源
    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集中區,因此我國成為了世界上黃王分布廣泛的地區。顆粒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是黃土的優點。盆地和河谷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播籃,農墾歷史悠久。但是這麼厚的黃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世界上,有的文明被黃土覆蓋,後人無法承襲,故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無法延續到今天;而黃土高原,不但發育了古老文明的曙光,還恩養了古文明,它是中華古文明的搖籃,只是秦漢以來,由於多種原因,黃土高原的生態不復以往,現代人們對黃土高原的固有印象,生態惡化多過古文明之搖籃。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黃土高原位於我國西北、正北、華北、青藏高原、秦嶺的結合處,涉及甘肅(東部)、青海、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內蒙古、河北等省區。黃土高原大約介於黃河蘭州段以東,毛烏素沙地以南,關中盆地以北,太行山以西,面積約64萬平方公裡,比法國(含南美洲法屬蓋亞那)67萬平方公裡的面積略小一些。    黃土高原名稱的來源,估計連小朋友都知道,因為黃土實在太多了。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 獨一無二的中國黃土高原,它的黃土究竟從哪來?是大風颳來的嗎?
    黃土高原是我國非常壯麗的一道風景線,綿延千裡。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面對著黃土高原,或者吟詩作畫,或者抒發自己的滿腔豪情。人們對它充滿了敬佩和感嘆。但同時也會有人發出疑惑:這樣壯觀的黃土高原,上面的黃土究竟從哪裡來?難道真是大風颳來的?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黃土高原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讓黃土高原變綠需要突破哪些技術的瓶頸?黃土高原究竟能不能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大講堂」(ID:cctvzgjjdjt),原文首發於2019年12月9日,原標題為《【深度】科技興農:如何讓黃土高原變成「綠水青山」?》,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的形成是在風力沉積和地殼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面積十分廣闊,總面積達64萬平方千米。
  • 喜馬拉雅山上有個存在了600年的王國,那裡藏著許多西藏的秘密
    600年的王國,那裡藏著許多西藏的秘密。或許你對這個王國還很陌生,但提到吐蕃王朝,你應該就知道了,這個王朝正是吐蕃王朝的一個分支,雖然現在王國已經被尼泊爾取締名存實亡,而且領地也縮水到一個縣城大小,但這裡的人依然充分有著自治的權力,直到2008年最後一個國王去世後,才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它叫做——木斯塘,古稱洛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