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交替,本是地球常態。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當時間來到260萬年前,就來了人類生存的紀元—第四紀,也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雖然號稱人類時代,但人類文明的歷史,還不到第四紀總長度的0.5%,儘管如此,人類文明的演化還是伴隨著氣候的冷暖交替而幾度興衰。
末次冰期盛冰期的平均溫度較現今要低5~10℃,全球陸地約有24%被冰覆蓋,而現代僅有11%,圖為末次冰期的中國
第四紀冰期是一個大冰期,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兩部分,其中包含了多次冷暖變化,科學家稱之為冰河期和間冰期。間冰期是大冰期中相對溫暖的時期,此時冰川作用相對地變弱,冰蓋向高緯度退縮,雪線升高,冰體大量消融注入海洋,致使海平面上升形成大面積海侵;而冰川期則完全相反,氣溫相對較低,冰川大規模擴張。一個冰期與相鄰的間冰期組合一個冰川周期 。
第四紀北半球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據中國地理學家竺可楨考證,第四紀經歷了四個冰河期和四個間冰期:第一冰河期距今30萬年至27萬年;第二冰河期距今20萬年至18萬年;第三冰河期距今13萬年至10萬年;而第四冰河期距今6萬5千年至1萬5千年,那是在晚更新世,廣泛的冰川運動把地球帶進了離今天最近的一次冰期,氣候比今天更加寒冷、乾燥,重達6噸的猛獁象在歐亞大陸北部啃食著雪層下的嫩草。
第四紀北半球間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距今約1.2萬年前,隨著間冰期的到來,猛獁象離開我國東北,最終在西伯利亞陸續滅絕,這被視作第四冰河時代結束的標誌。地球氣候變暖也使得原始人類離開居住的洞穴,逐漸轉移到平原上定居,生物的繁榮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促使人類群體不斷壯大,原始的採集狩獵逐漸不能滿足聚族而居的生存需要,於是在磨製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催生了原始農業,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
中國全新世大暖期起於1萬—8500年前後,止於3000年前,延續時間長達5500年,是新石器文化大發展的階段。
這段氣候最佳適宜期,在我國稱為「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溫暖期」。起於1萬—8500年前後,止於3000年前,延續時間長達5500年以上。但又可以根據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大體劃分為以下四大階段。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使原始先民漸漸擺脫大自然的諸多束縛。
第一階段是在8500—7200年前,以不穩定的由暖變冷的溫度波動為特徵。在8500年前氣溫急劇升高而導致降水增加,人類的生存條件大為提高,原始先民便發明了各種陶器來儲存食物、水等生活用品,這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使原始先民漸漸擺脫大自然的諸多束縛。
粟和黍是起源於中國的古老作物,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主要的農作物,唐朝之前一直是中國北方民眾的主食之一
此時的中國北方先民在黃河流域開始種植粟和黍;南方先民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而西亞的先民則在兩河流域種植了小麥...,至此人類開啟了影響深遠的農耕文明。不過在8200年前和7200年前後,曾出現兩次全球溫度下降的乾冷事件。
長江流域環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圖
其典型例子就是在距今約9000至6000年前,長江流域的古氣候在末次冰期盛冰期之後,氣溫和降水波動性升高,已接近現代氣溫和降水的水平,新石器文化蓬勃發展,後世發掘了諸如河姆渡文化遺址(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浙江嘉興,距今約7000年)、崧澤文化(上海青浦,距今6000-5300年)、良渚文化遺址(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屈家嶺文化遺址(湖北京山,距今5300-4600年)等新石器時期的遺存,長江流域也成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地區。
新石器時期各地區考古學文化分布圖
第二階段是在7200-5700年前,全球氣候處於穩定的暖溫階段,也稱為大暖期的鼎盛階段。除個別地點因高溫使得蒸發量增加而較為乾燥外,各地氣候均較暖溼。在亞洲,夏季風勢力強勁,東亞氣溫普遍高於現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先民已開始在中原地區定居,溫暖潮溼的環境,造就大批良田,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繁榮。後世也陸續發掘了賈湖遺址(河南舞陽,9000-7500年前)、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8500-7000年前)、磁山文化(河北邯鄲,8000年-7600年前)、仰韶文化(河南澠池,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山東歷城,5000-4000年前)等新石器時期遺址。
新石器時期河南地區的文化遺址分布圖
據賈湖遺址考證,當時中原地區的氣候環境相當於現今廣西一帶,年均氣溫比現今高出2~3℃,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降水比今日高出30%。溫暖溼潤的氣候,決定了黃河流域原始社會的長足發展。據統計黃河流域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7000多處,其中代表仰韶文化的遺址共有5013處,如仰韶村遺址、半坡遺址、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等,分布範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長城一線,南抵江漢,單分布在中原地區的遺址就有3000多處。
5400年前,一系列乾濕冷暖波動最終導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衰落。
第三階段是在5700—5000年前,是全球氣候波動劇烈、環境較差的階段。一方面承繼著前一階段暖溼氣候特點,同時也出現了數次的降溫事件。如敦德冰芯記錄顯示存在著3次降溫事件。以5400年前為界,地球地質進入中全新世,在前300年亞洲季風勢力減弱,導致降水減少;後400年,降水小幅度逐漸增加,隨後又劇烈減少,地質學上稱為「5400aBP事件」。一系列乾濕冷暖波動最終導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衰落。
黃河不同歷史時期的入海河道分布圖
黃河及其支流逐漸淤積,水位不斷升高,至龍山文化後期,黃河泛濫日益嚴重。黃帝部落生活的中原地區,為了避免洪水的侵擾,一方面構建城牆和護坡來防禦洪水,另一方面開始遷居高地,也就是從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遷徙,隨之不可避免的與居住黃土高原的炎帝部落展開了一場大戰,史稱「阪泉之戰」。戰後炎黃及其附屬部落組成部落聯盟,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
炎黃華夏部落與蚩尤九黎部落大戰於涿鹿之野,最終華夏、東夷共同融合為後來華夏族的核心。
而此時北方大地上,還有存在蚩尤所率九黎部落聯盟,屬於東夷集團,其發祥地在今山東曲阜,這一地區史前時代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約4600年前,九黎部落遭受洪水、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壓力,便向西即中原地區擴展生存空間,與炎黃部落聯盟大戰於涿鹿,史稱「涿鹿之戰」。慘烈的戰鬥,最終以以黃炎華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炎黃部落得以進入東夷地區,最終華夏、東夷共同融合為後來華夏族的核心。
末次冰期最盛期海退時的海岸線示意圖
這場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轉變的史前戰爭,在後世留下了諸多神話人物,如蓄水的應龍、製造乾旱的女魃、呼風喚雨的風伯雨師等。但參考對史前環境考古發現,在距今5000至4000年前,地球的氣候環境發生了異變: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大規模海退的遺蹟,但在4700年前,又發生了小的乾濕冷暖波動。涿鹿之戰中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古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全球氣候的降溫事件,引發了異常的大洪水,最終導致全球範圍的文明衰落。
第四階段是在5000-3000年前,4200年之前是全球氣候波動和緩的亞穩定暖溼期,氣溫升高降水增多。但以4200-4000年(即公元前2200年-2000年)為多災時期,世界多地的氣溫和降水突然下降,全球經歷了200年乾冷期,亦稱為「4200 aB.P.事件」。這是自1.28億年新仙女木事件以來最為寒冷的一次降溫過程,是對人類原始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一次小冰期,代表著氣候最適宜期的結束和全新世後期的開始。此後直到3000年前氣候再次呈現多次連續的降溫波動,全新世大暖期徹底結束。
撒哈拉的淡水湖完全乾涸,非洲先民不得不遷居在尼羅河兩岸,古埃及文明的古王國時期終結。
由於氣候的降溫事件,導致相對溼度增加而引發了異常洪水事件,產生了人口壓力和地理限制,最終導致全球範圍的文明衰落:非洲撒哈拉的淡水湖完全乾涸,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終結;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阿卡德帝國消亡;南亞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向印度河下遊方向遷移。
距今4200年前由於全球氣候降溫而導致的異常洪水,使得黃河下遊的龍山文化衰落。
東亞古中國的長江流域產生滔天洪水,南方古代先民損失慘重,江浙的良渚文化和荊楚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在跨步到文明時之前衰落了;而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接連出現乾旱,黃河水量減少,處於黃河衝積扇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亦開始衰落。
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發掘出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聚落遺址。
同時期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則由於200年的乾旱,致使湖泊水面銳減,裸露出大片良田,適宜華夏先民農業耕作。曾經泛濫的黃河洪水,又經過大禹十三年的疏通治理,不再為禍人間...,最終大量人口從周邊遷居中原,人口相對集中,一方面導致資源短缺,引發了文化間甚至聚落間對於資源的爭奪,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文化上的私有觀念以及人群內部的分層,促使社會結構向高層次發展。
夏朝的疆域圖:紅色為核心區,淺色為附屬或影響區。
於是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來了,開啟了華夏民族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下期預告: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氣候冷暖期交替,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