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2020-10-11 維達說

冷暖交替,本是地球常態。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當時間來到260萬年前,就來了人類生存的紀元—第四紀,也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雖然號稱人類時代,但人類文明的歷史,還不到第四紀總長度的0.5%,儘管如此,人類文明的演化還是伴隨著氣候的冷暖交替而幾度興衰。

末次冰期盛冰期的平均溫度較現今要低5~10℃,全球陸地約有24%被冰覆蓋,而現代僅有11%,圖為末次冰期的中國

第四紀冰期是一個大冰期,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兩部分,其中包含了多次冷暖變化,科學家稱之為冰河期和間冰期。間冰期是大冰期中相對溫暖的時期,此時冰川作用相對地變弱,冰蓋向高緯度退縮,雪線升高,冰體大量消融注入海洋,致使海平面上升形成大面積海侵;而冰川期則完全相反,氣溫相對較低,冰川大規模擴張。一個冰期與相鄰的間冰期組合一個冰川周期 。

第四紀北半球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據中國地理學家竺可楨考證,第四紀經歷了四個冰河期和四個間冰期:第一冰河期距今30萬年至27萬年;第二冰河期距今20萬年至18萬年;第三冰河期距今13萬年至10萬年;而第四冰河期距今6萬5千年至1萬5千年,那是在晚更新世,廣泛的冰川運動把地球帶進了離今天最近的一次冰期,氣候比今天更加寒冷、乾燥,重達6噸的猛獁象在歐亞大陸北部啃食著雪層下的嫩草。

第四紀北半球間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距今約1.2萬年前,隨著間冰期的到來,猛獁象離開我國東北,最終在西伯利亞陸續滅絕,這被視作第四冰河時代結束的標誌。地球氣候變暖也使得原始人類離開居住的洞穴,逐漸轉移到平原上定居,生物的繁榮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促使人類群體不斷壯大,原始的採集狩獵逐漸不能滿足聚族而居的生存需要,於是在磨製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催生了原始農業,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

中國全新世大暖期起於1萬—8500年前後,止於3000年前,延續時間長達5500年,是新石器文化大發展的階段。

這段氣候最佳適宜期,在我國稱為「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溫暖期」。起於1萬—8500年前後,止於3000年前,延續時間長達5500年以上。但又可以根據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大體劃分為以下四大階段。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使原始先民漸漸擺脫大自然的諸多束縛。

第一階段是在8500—7200年前,以不穩定的由暖變冷的溫度波動為特徵。在8500年前氣溫急劇升高而導致降水增加,人類的生存條件大為提高,原始先民便發明了各種陶器來儲存食物、水等生活用品,這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使原始先民漸漸擺脫大自然的諸多束縛。

粟和黍是起源於中國的古老作物,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主要的農作物,唐朝之前一直是中國北方民眾的主食之一

此時的中國北方先民在黃河流域開始種植粟和黍;南方先民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而西亞的先民則在兩河流域種植了小麥...,至此人類開啟了影響深遠的農耕文明。不過在8200年前和7200年前後,曾出現兩次全球溫度下降的乾冷事件。

長江流域環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圖

其典型例子就是在距今約9000至6000年前,長江流域的古氣候在末次冰期盛冰期之後,氣溫和降水波動性升高,已接近現代氣溫和降水的水平,新石器文化蓬勃發展,後世發掘了諸如河姆渡文化遺址(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浙江嘉興,距今約7000年)、崧澤文化(上海青浦,距今6000-5300年)、良渚文化遺址(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屈家嶺文化遺址(湖北京山,距今5300-4600年)等新石器時期的遺存,長江流域也成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地區。

新石器時期各地區考古學文化分布圖

第二階段是在7200-5700年前,全球氣候處於穩定的暖溫階段,也稱為大暖期的鼎盛階段。除個別地點因高溫使得蒸發量增加而較為乾燥外,各地氣候均較暖溼。在亞洲,夏季風勢力強勁,東亞氣溫普遍高於現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先民已開始在中原地區定居,溫暖潮溼的環境,造就大批良田,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繁榮。後世也陸續發掘了賈湖遺址(河南舞陽,9000-7500年前)、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8500-7000年前)、磁山文化(河北邯鄲,8000年-7600年前)、仰韶文化(河南澠池,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山東歷城,5000-4000年前)等新石器時期遺址。

新石器時期河南地區的文化遺址分布圖

據賈湖遺址考證,當時中原地區的氣候環境相當於現今廣西一帶,年均氣溫比現今高出2~3℃,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降水比今日高出30%。溫暖溼潤的氣候,決定了黃河流域原始社會的長足發展。據統計黃河流域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7000多處,其中代表仰韶文化的遺址共有5013處,如仰韶村遺址、半坡遺址、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等,分布範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長城一線,南抵江漢,單分布在中原地區的遺址就有3000多處。

5400年前,一系列乾濕冷暖波動最終導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衰落。

第三階段是在5700—5000年前,是全球氣候波動劇烈、環境較差的階段。一方面承繼著前一階段暖溼氣候特點,同時也出現了數次的降溫事件。如敦德冰芯記錄顯示存在著3次降溫事件。以5400年前為界,地球地質進入中全新世,在前300年亞洲季風勢力減弱,導致降水減少;後400年,降水小幅度逐漸增加,隨後又劇烈減少,地質學上稱為「5400aBP事件」。一系列乾濕冷暖波動最終導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衰落。

黃河不同歷史時期的入海河道分布圖

黃河及其支流逐漸淤積,水位不斷升高,至龍山文化後期,黃河泛濫日益嚴重。黃帝部落生活的中原地區,為了避免洪水的侵擾,一方面構建城牆和護坡來防禦洪水,另一方面開始遷居高地,也就是從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遷徙,隨之不可避免的與居住黃土高原的炎帝部落展開了一場大戰,史稱「阪泉之戰」。戰後炎黃及其附屬部落組成部落聯盟,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

炎黃華夏部落與蚩尤九黎部落大戰於涿鹿之野,最終華夏、東夷共同融合為後來華夏族的核心。

而此時北方大地上,還有存在蚩尤所率九黎部落聯盟,屬於東夷集團,其發祥地在今山東曲阜,這一地區史前時代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約4600年前,九黎部落遭受洪水、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壓力,便向西即中原地區擴展生存空間,與炎黃部落聯盟大戰於涿鹿,史稱「涿鹿之戰」。慘烈的戰鬥,最終以以黃炎華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炎黃部落得以進入東夷地區,最終華夏、東夷共同融合為後來華夏族的核心。

末次冰期最盛期海退時的海岸線示意圖

這場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轉變的史前戰爭,在後世留下了諸多神話人物,如蓄水的應龍、製造乾旱的女魃、呼風喚雨的風伯雨師等。但參考對史前環境考古發現,在距今5000至4000年前,地球的氣候環境發生了異變: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大規模海退的遺蹟,但在4700年前,又發生了小的乾濕冷暖波動。涿鹿之戰中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古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全球氣候的降溫事件,引發了異常的大洪水,最終導致全球範圍的文明衰落。

第四階段是在5000-3000年前,4200年之前是全球氣候波動和緩的亞穩定暖溼期,氣溫升高降水增多。但以4200-4000年(即公元前2200年-2000年)為多災時期,世界多地的氣溫和降水突然下降,全球經歷了200年乾冷期,亦稱為「4200 aB.P.事件」。這是自1.28億年新仙女木事件以來最為寒冷的一次降溫過程,是對人類原始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一次小冰期,代表著氣候最適宜期的結束和全新世後期的開始。此後直到3000年前氣候再次呈現多次連續的降溫波動,全新世大暖期徹底結束。

撒哈拉的淡水湖完全乾涸,非洲先民不得不遷居在尼羅河兩岸,古埃及文明的古王國時期終結。

由於氣候的降溫事件,導致相對溼度增加而引發了異常洪水事件,產生了人口壓力和地理限制,最終導致全球範圍的文明衰落:非洲撒哈拉的淡水湖完全乾涸,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終結;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阿卡德帝國消亡;南亞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向印度河下遊方向遷移。

距今4200年前由於全球氣候降溫而導致的異常洪水,使得黃河下遊的龍山文化衰落。

東亞古中國的長江流域產生滔天洪水,南方古代先民損失慘重,江浙的良渚文化和荊楚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在跨步到文明時之前衰落了;而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接連出現乾旱,黃河水量減少,處於黃河衝積扇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亦開始衰落。

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發掘出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聚落遺址。

同時期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則由於200年的乾旱,致使湖泊水面銳減,裸露出大片良田,適宜華夏先民農業耕作。曾經泛濫的黃河洪水,又經過大禹十三年的疏通治理,不再為禍人間...,最終大量人口從周邊遷居中原,人口相對集中,一方面導致資源短缺,引發了文化間甚至聚落間對於資源的爭奪,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文化上的私有觀念以及人群內部的分層,促使社會結構向高層次發展。

夏朝的疆域圖:紅色為核心區,淺色為附屬或影響區。

於是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來了,開啟了華夏民族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下期預告: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中):氣候冷暖期交替,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相關焦點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下):冰河期溫暖期,地球為何會切換寒暑?
    我們不妨回溯到推理的開始,去深究隱藏在冷暖乾濕中的氣候變化真相。在250萬年前,許多物種在寒冷中滅絕,人類古猿卻在寒冷中誕生,此後無論是挑戰生存的第四紀冰河時代(末次冰期),還是萬物更生的全新世大暖期,人類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智慧走在進化的路上,並抓住每次小暖期,推動人類文明一次次的興盛。
  • 神秘的地球史前文明(上)
    如果從地球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產生了一個數軸,那麼我們現在的文明長短,比起40億年地球年齡,相當於是x=0附近的一段很小區間。今天我想聊一聊,史前地球文明的一些有趣的猜想。什麼是地球史前文明呢?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之多,而我們人類僅存在幾百萬年,除了出土的相關恐龍化石可以將人類了解地球的時間點再向前推移外,此前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基本是一篇空白。
  • 大禹治水背後的歷史:氣候變化,文明遷移,部族戰爭,國家誕生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發生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性的嚴重洪水災害。在這個漫長的大洪水時期,我國黃河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為遭受洪水災害而逐漸衰微。華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黃河中上遊的中原地區遷移,我國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現在這一地區。
  • 萬字深度長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文明興衰
    1816年的歐洲大陸,八月霜凍、全年無夏。遭遇氣候異常降溫事件。注釋:梅樹和竹子一般生長在亞熱帶地區,如我國江南地區,《左傳》物候記載表明山東地區類似於現今江南的氣候特徵。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東西方文明在同一時期「共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是上古時期的輝煌時代。
  • 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淺談地球上多元化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
    古人從地球上看,以星空為背景觀摩太陽,將太陽划過的路線所處的平面稱之為「黃道面」,它與地球相交的大圓便被稱為黃道。黃道面(地球軌道面)與赤道面(地球自轉面)並不重合,二者呈現23°26′的夾角,據天文學家推算很可能是源於45億年前的一次天體星子對地球的碰撞,那次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球自轉軸傾斜,同時還有可能是月球誕生的直接原因。
  • 世界上起源最早的古埃及文明為啥會誕生在氣候惡劣的沙漠地區?
    眾所周知,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首,古埃及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 阿福特拉特文明,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是埃及古文明的發端。早在5000年前,埃及人就建造了首座金字塔——昭塞爾金字塔,而在公元前2560年(也就是4600多年前),埃及人又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胡夫金字塔。
  • 氣候與文明 | 中國篇 · 上古的大河
    這樣大規模的「治水」必然遍布黃河流域內的各個地區,各大部落聯合治水;之前只是作為一個大部落「夏」的領袖(有可能也是「天下共主」,具體參見《氣候與文明·第一部·卷一·第四篇》)的舜,與作為所有治水部落的統一領袖的禹相比,其影響力已經不在同一水平。
  • 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北極地區,原來始終以獨特方式在影響人類文明
    我們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人類對於生存環境的氣候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從熱量帶的角度來看,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區來看,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也就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區域)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也是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
  • 在人類之前,地球上是否出現過史前工業文明?
    數千萬年的時間裡,證明一個文明的所有直接證據,包括人工製品和遺蹟都會被磨滅。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沒有存在過其他文明呢?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思想實驗,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Adam Frank和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所長Gavin Schmidt最近發表了一篇相關論文。兩位科學家表示,他們沒有發現任何史前文明的證據。
  • 一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當然「四大文明古國」這個論題也是有爭議的,今天咱們不討論這個。)華夏文明作為世界上公認的古文明之一,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是至今為止從未間斷傳承,仍然在復興和發展的文明。有一天,華胥氏無意中發現一串巨大腳印,出於好奇便踩在腳印上隨腳印來到了雷澤,在雷澤感而受孕,回去後便生下伏羲和女媧。後伏羲和女媧傳嗣炎帝,黃帝,進而繁衍了華夏民族(古時「胥」與「夏」通用)。據說,雷神乃人首龍身,所以神話傳說裡伏羲和女媧均為人首蛇身。這也是華夏族自稱龍的傳人的來源之一。
  • 3千年的甲骨文中,記載了一位女將軍,一仗讓華夏文明免遭破壞
    好(音念hào)姓,古音子(zǐ),同「子」姓,後來獨自成為一個姓氏。據《通志》記載,「好氏,火報切,見《纂要》。」 這個姓氏最早見於史籍的家族成員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所寫的「婦好」。婦好是中國歷史上可追溯(有甲骨文記載)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歷史上第一位女戰神,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還是一位母儀天下的王后。
  • 人類文明或源於史前文明的意識轉移
    如果地球上幾億年前就有了文明的足跡,那麼人類就不可能由幾百年前的類人猿進化過來。如果幾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科技手段,那麼幾千年前在叢林裡茹毛飲血過著原始生活的又是誰?而更加詭異的是,審查這些史前文明留下的物品,我們驀然發現當代人類文明與它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人類這幾千年的文明成就,似乎只是在重演史前文明的輝煌。
  • 太平洋海底發現龐大水下建築,科學解讀——史前文明是否存在?
    例如考古學家曾經在一塊化石上發現6億年至2.5億年前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 在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等等,這些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在經歷了全世界各領域專家的檢驗之後,已經在向人類證明了這樣一個信息:史前文明非常有可能是存在的,而且應該存在多個周期性的不同的史前文明。
  • 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丨文稿
    一、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由來 (一)文明的含義 我們比較古希臘文明和華夏文明,首先要知道文明是什麼。 (二)文明的判斷標誌 我們目前已知的人類歷史大約有250萬年,但是文明史只有五千年,可以說是非常短暫的。因此,許多歷史學家、哲學家認為五千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都處在同一歷史階段上。因為未來人類文明的歷史還可能有一千個五千年、一萬個五千年,我們目前還處在人類文明史的嬰幼兒或童年時期。
  • 我們究竟從哪裡來:遠古外星文明和人類(上)
    通過乘坐人類宗教裡記載的「龍鳳」等坐騎或載具來到地球,系統性和有選擇性地改造史前地球的自然環境,培育和繁衍她們理想中的物種和生命,最終造就了今日人類文明的基礎和樣貌。據說,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可能就是地外智慧文明的「傑作」。
  • 史前文明存在有證據
    ,氣候變遷導致人類族群變化,使他們分離成較小的分離群落,相對獨立和封閉。到7萬年前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早期人類數量銳減至2000人,致使人類瀕臨滅絕。以色列和美國的聯合研究小組主導的研究主要檢測了人類的線粒體DNA(通過母系遺傳後代),發現非洲南部的霍伊人和桑恩人在9萬至15萬年前與其他人類發生分離。
  • 根達亞史前文明到底存不存在?
    據科學家的研究以及估算,地球是誕生於46億年前。剛剛誕生的地球環境是非常惡劣的,根本就不適宜生命的存在。只是在經過了幾億年的滄海桑田變化之後,地球的環境才慢慢的穩定下來,開始適宜生存的存在。這短短的幾百萬年間,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高度。人類現在已經是地球的霸主了,人類能夠控制局部的氣候環境。
  • 有人說在人類誕生之前存在過超級文明,那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嗎?
    是否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和人類文明甚至比人類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呢?這是一個科幻的設想,也是一個人類不解的問題。業餘化石專家敲開了史前文明研究1968年的一個夏天,一位美國的業餘化石專家,在位於猶他州的附近挖到了一塊化石,而就是這塊化石顛覆了現代人類篤信的進化論,更替人類發展史的研究敲開了另一扇大門。
  • 如果地球上曾存在史前高等文明會怎樣?
    眾所周知,人類是地球上居統治地位的物種,如果宇宙其他地方沒有生命存在的證據,人類很可能會認為自己在宇宙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如果幾百萬年前曾存在像人類一樣的生命呢?我們怎麼知道人類文明就是地球上第一個高等文明呢?如果還曾存在其它文明,他們留下了什麼痕跡?這裡是《濤濤隨記》,本篇文章:如果地球上曾存在史前高等文明會怎樣?
  • 新仙女木事件與蘇美爾文明
    因為那些被毀滅的文明多是與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相似的。現代考證蘇美爾文明就是華夏文字史中的舜朝。新仙女木事件與史前大洪水的發生存在什麼聯繫嗎?史前的共同記憶公眾娛樂頭條發布時間:18-12-0618:33新仙女木事件與史前大洪水的發生存在什麼聯繫嗎?史前的共同記憶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聯繫的,但目前學術界還並不是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