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北極地區,原來始終以獨特方式在影響人類文明

2021-01-15 騰訊網

我們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人類對於生存環境的氣候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從熱量帶的角度來看,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區來看,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也就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區域)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也是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熱帶和寒帶相比較而言,熱帶地區人類的生存條件相對較好,而高緯度寒帶地區,由於氣候寒冷,人類難以開展各類產業活動,一直是人口最為稀少的地區。

北極地區影響人類文明進程

到現在,位於南極地區的南極洲,依舊是一個沒有常住居民的大洲,而北極地區更是分布著一片廣闊的大洋「北冰洋」,幾乎沒有什麼陸地,也沒有人類的生存。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會把兩極地區,特別是北極地區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聯繫起來,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北極地區甚至會決定人類文明的進程方向,也就是可能會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可以回顧歷史來說明。

北極地區地圖

當然,我們首先要說明北極地區是如何影響人類文明的,因為之前我們已經了解,北極地區主要是北冰洋,也沒有什麼人煙,可謂是一片荒蕪之地,只有北極熊和其他野生動物,怎麼影響人類文明呢?北極地區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手段就是「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北極通過氣候變化來間接影響人類文明,當然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也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這裡的變化主要是「冷暖」的變化。

人類遷移路線圖

我們知道,目前全世界的人類都有共同的祖先,這個人類祖先應該來自於非洲,人類從非洲出發,歷經艱難困苦遷移到了亞洲和歐洲地區,因為亞非歐三大洲在陸地上是互相相連的。但是人類如何進入美洲大陸呢?對於原始人類來說,跨越大洋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跨越寬度約為80千米的白令海峽,不過人類還是無法渡海穿過白令海峽。大約在1.8萬年前,地球還處在冰期,北極地區氣候十分寒冷,白令海峽結冰形成「大陸橋」,我們的祖先智人得以從亞洲進入北美洲。

第四紀大冰期冰川覆蓋圖

這些進入北美洲的人類,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後來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白令海峽上的冰又融化了,那些進入美洲的人類就無法再返回亞洲。從此,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亞非歐三大洲生活的人類和美洲生活的人類,開始了各自獨立的文明演化進程,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直到哥倫布橫跨大西洋,才再次發現這片世界上人類早就發現了的美洲大陸。人類文明在兩處分離的區域中演化,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亞非歐三大洲演化出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和中國文明等五大區域,在美洲演化出了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等。

遊牧民族

從小一些的時間尺度來看,比如在亞洲地區的人類文明演進,也會深刻受到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以亞洲東部地區為例,由於氣候的原因,內蒙古高原以南地區,在農業生產上以「種植業」為主,屬於傳統的農耕文明,而內蒙古高原及以北地區,在農業生產上億「畜牧業」為主,屬於傳統的遊牧文明。在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時候,兩種文明往往能夠相安無事,但是如果北極地區氣候相對寒冷,就會直接影響地理位置靠近北極的遊牧文明區,同時也就會促使遊牧文明更多的往南侵入和掠奪農耕文明區,並可能導致朝代的更迭。

北極北冰洋航線示意圖

從更小的時間尺度來看,也就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人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以自己的方式來影響全球氣候,而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就會引起北極地區氣候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北極氣候變暖」,從而導致北極海冰融化。北極海冰的融化,就會使得北極航道的商業開發逐步成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北極航道肯定會大規模的商業使用,到時候就會對全球航運格局帶來極大的影響,許多港口的貿易地位將會發生改變。通過北極航道的使用,北極地區將會再一次的以其獨特的方式來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

2019年夏季北極地區海冰面積(為記錄以來第二小)

相關焦點

  • 生活在被冰雪覆蓋的北極,北極兔吃什麼?
    北極兔,顧名思義,一種生活在北部寒冷地區的兔科哺乳動物。不過,北極兔和我們常見的兔子不太一樣,它們的個頭要大很多,身披厚厚的雙層兔毛,耳朵比普通兔子要短,腿健美修長十分有力量,奔跑起來,速度可達40公裡每小時。
  • 評估報告稱北極變暖趨勢增強 冰雪覆蓋面積減少
    美媒稱,科學家8日在對北極地區的年度評估中說,北極地區在2020年繼續堅定不移地轉向新的氣候,因為該地區幾乎創紀錄的變暖效應驟增,冰雪覆蓋面積減少,極端野火事件增多。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8日報導,阿拉斯加大學氣候專家、這份評估報告的編者之一裡克·託曼說,報告「描述的北極地區繼續沿著一條更加溫暖、不那麼冰凍、經歷生物學變化的道路前進,其方式甚至在二三十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 北極冰川出現汙染物,人類的影響開始顯現,該怎麼辦?
    大家都知道南北極十分寒冷,常年被冰雪覆蓋,到處是白茫茫一片,由於沒有人類永久定居,一直以來都被看作地球上最乾淨的地區。但如今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北極冰川加速融化,每年都有大量冰川消融,比如北極格陵蘭島去年一年融化了5000多噸冰川。
  • 遠古地圖發現重大秘密,人類文明或起源於南極
    關於人類的起源,如今比較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人類最早誕生於非洲。那麼,人類文明的起源又來自哪裡呢?雖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但是,愛因斯坦同樣對於人類文明的起源有著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愛因斯坦認為,人類最早的文明起源,是誕生於冰雪覆蓋的南極洲。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嚴酷的北極氣候北極地區大部分是由海洋(北冰洋)由陸地(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西伯利亞)和氣候方面所包圍的冰,雪和霜為主的。在冬季,氣溫下降到零下40度和北冰洋格陵蘭覆蓋著數米厚的海冰一個巨大的白色平原,作為指揮官吉已經在1777年親身經歷。在短暫的北極夏季,北極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達到零度,海冰則部分融化。
  • 在歷史文明中,人類在遇到的極端氣候的影響
    在歷史文明中,人類在遇到的極端氣候的影響大家好,我是孤獨的一個戀人,喜歡我的科技文的小夥伴可以點讚加關注哦~12800年前全球發生了一次劇烈的降溫,在十年間平均溫度下降了8攝氏度,初聽之下這是一個毀滅性的災難。
  • 火星北極地區突降暴風雪 巨大乾冰覆蓋地表
    在極度寒冷的冬天,火星的北極地區會降下大量的雪。通常火星的極地冰冠與地球上的類似,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但是火星上的冰冠稍有不同,在冬天的時候是被巨大的乾冰所覆蓋。2008年降落在火星的北極附近的鳳凰號登陸器第一次進行了地面水冰結晶的測量。  新研究中的類比實驗是在地球氣候模型的基礎上根據火星條件設置的。據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Alexander Medvedev博士所說,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精準預測火星上的暴風雪。每個人都知道地球上的天氣預報最多只能跨越5到7天,不可能提前20或者40天預測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是否會下雪。
  • 夏天吹空調,會影響到人類進化嗎?改變氣候,對人類影響有多大?
    ,比如,夏天可以吹空調,冬天可以吹暖氣,這樣會不會影響人類進化呢?其實,人為改變某一空間的小環境不會對人類進化產生大的影響,但是,人為改變大環境可能真的會對人類的進化產生大影響。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看看環境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與文明的。在人類進化的問題上,有一種學說,叫做「冰川外因說」。
  • 兩萬年前的冰河期,是什麼原因導致覆蓋整個地球的冰雪融化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覆蓋整個地球的冰雪融化?科學家致力於尋找冰河末期地球大解凍謎題的答案。地球最後的大冰期(第四紀冰期)大約開始於12萬年前,一個厚度超過3千米的巨大冰蓋在這段時期內漸漸形成,最後覆蓋了幾乎整個加拿大,並一直延伸到曼哈頓。在地球的另一邊,冰蓋則覆蓋了西伯利亞、北歐和英國的大部分地區,一直到接近如今倫敦所在的地方。地球其他地方也形成了許多規模較小的冰原和冰川,而且隨著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大片地區變成凍土地帶,沙漠也在不斷擴張。
  • 夢幻世界:北極三島!
    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編輯整理 如果說白色仙境的南極是世界盡頭,那探險樂園般的北極就是世界之巔,北極只是冰封海洋之中的中心點。北極中央並無陸地,它被北冰洋大陸包圍的水域。北極泛指地球北緯66° 34′以北的廣泛地區。北極高緯度地區大多常年冰雪覆蓋,極晝極夜交替輪換。
  • 氣候是「殺手」,細說氣候變化對北冰洋生物的影響
    你肯定知道北極寒冷的北冰洋孕育了多種多樣的生命,有植物,有動物,還有微生物,那麼依靠北冰洋生活的生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首先肯定就是它們必須要高度適應極端的自然條件,特別是北冰洋長年累月被冰雪覆蓋的環境。那麼如果氣候變化了,改變了北極的環境,那生存在北冰洋的生物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今天東陽就會告訴你答案。北極地區主要包括了北冰洋,以及圍繞著它的邊緣陸地海岸帶島嶼、北極苔原、北方針葉林帶。
  • 知識梳理——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距離南極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10、南極地區的氣候特徵: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11、南、北兩極地區相比,南極地區更為寒冷原因:①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      ②南極地區海拔高      ③南極地區被冰雪覆蓋,對陽光反射強12、南北兩極被一望無際的冰雪所覆蓋,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儲存在兩極地區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北極,氣候屬於終年寒冷地區,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遊生物,這為夏季在這裡築巢的數百萬隻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天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北極,氣候屬於終年寒冷地區,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
  • 北極地區兩個巨大冰蓋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這兩個冰蓋已存在幾個世紀,科學家曾在2017年預測其消亡,它們的徹底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此次消失的冰蓋,是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上的聖派屈克灣冰蓋,它們在那裡已存在了數百年。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的科學家及其同事在2017年《冰凍圈》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預測,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得不到控制,該處冰蓋將在未來五年內完全融化,而現在NASA先進的星載熱發射和反射輻射計(ASTER)的最新圖像顯示確認了這一預測是準確的——2020年7月14日拍攝的ASTER圖像裡,冰蓋已經完全消失了。北極圈的崩潰會帶來什麼影響?
  • 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淺談地球上多元化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
    簡單來說,由於極地地區(南極、北極)乾冷的氣候和赤道地區溼熱的氣候,在熱力因素(熱脹冷縮)作用下出現了赤道低壓帶和兩個極地高氣壓帶。不過由於地表存在明顯的弧度,並且地球大氣層的高度有限(大約1000千米以上),因此氣流在氣壓的作用下也僅能延續一段距離。
  • 北極氣候極端,覆冰率創新低僅370萬平方公裡,新世界或將出現
    NASA最近有一個十分有名的研究,這些科學家們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發布的新數據。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夏天的北極,或許再也不會有冰的存在了。,而在2020年現在,也就是今天9月27號,它的範圍再一次創下了新低,是真的讓人十分驚訝,而這些數據其實都是有衛星顯示出來的,因此也就知道北極的氣候現如今越發的極端,畢竟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已經將北極推向了另外一個高點。
  • 這趟北極之旅遠不止冰雪和北極熊,已經美哭在滿滿一路的繽紛裡啦!
    斯奈山半島日出下的瀑布流水撰文、攝影:李想北極在哪兒?北極地區包括整個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島、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的部分地區。儘管維基百科裡的「北極」範圍廣闊,但那些風光攝影師或者老道的旅行者依然將目光投向更北的北方:去俄羅斯、阿拉斯加、加拿大,或是冰雪覆蓋的斯匹次卑爾根、格陵蘭,在那裡領略夢幻和荒涼的北極之美。
  • 北極苔原,一個人跡罕至的神秘土領地,卻有別具一格生態圈
    北極苔原 ,它覆蓋了全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這個冰雪的荒漠是地球上最寒冷、最乾旱的地方之一。零度以下的刺骨嚴寒和苔原上的強風,給地球上最堅韌的生物帶來了極大挑戰。在這種地理環境中,棲息著一些非凡的生物。他們在這篇極度寒冷的土地上,刻下了自己生存的印記。
  • 寒冷北極 緣何頻頻「高燒」
    暖空氣源源不斷地泵入北極,極地的寒冷氣團被迫退避三舍。「只是這次北大西洋氣旋沒有那麼強,所以向北極傳輸的暖氣流沒有上次強,升溫幅度也就沒有那麼大。」   在突破冰點不久後,北極點氣溫便回落到正常水平。對此,班浩然解釋說,地球兩極,亙古便是苦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