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位為什麼非要嫡長子繼承?然而對於這一點中國人就是聰明

2020-11-26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古代男子往往三妻四妾,擁有後宮三千佳麗的皇帝更是不必多說。由此引發的問題,便是子嗣眾多,其中,少則三五個,多的數十個上百個的也有。如此一來,在財產的分配問題上,他們往往會面臨這許多抉擇。不過,古人到底還是聰明,他們想出了一套制度,使得這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套制度便是:「嫡長子繼承制」。

說到嫡長子繼承制,就不免要提及「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其目的,最早在於保持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系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以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

宗法制確立於夏朝,一直發展到周朝時基本完備。按照宗法制的說法,又將宗族分為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都是相對而言的,在自己的關係網中,身居首位的叫做大宗,在別人的關係網中,身居次位或更低的便稱作小宗。舉個例子:諸侯相對於周天子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國之內諸侯卻是大宗。宗法制對於維護貴族秩序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嫡長子繼承制則是他的核心。

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從字面上來理解,便是家族財產由嫡長子來繼承。這裡,有嫡長子,就有嫡系,所謂的嫡系,便是由被繼承者的正室所生的孩子,而由妾室所生則被稱為「庶子」或「別子」。「長」則很容易理解,年長者便是。在嫡長子繼承制中,財產的繼承優先考慮嫡系中年齡最長者,長者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繼承,繼承權便交給嫡系中年齡第二長者。

以此類推,而如果嫡系所有繼承人都無法繼承,或者被繼承者的正室沒有兒子,那麼,財產便由地位最尊貴的妾室所生的兒子來繼承。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女子的身份不管多麼尊貴,嫡出也好,庶出也罷,都是不能享有繼承權的。而那些庶出的子嗣也不是一無所得,他們往往會被分配到國家重要戰略之地,並在那裡成為大宗,其財產繼承順序也要遵循嫡長子繼承制。

這種制度的好處就在於:可以避免被繼承人死後,其子嗣為了爭奪財產而引發的爭執,從法律上直接強制規定,就連被繼承人自己也無法幹預。

可以說,在那個注重出身的時代,這種制度可以說是很好的保障了正室的權利。但同時,嫡長子繼承制也有其弊端,最明顯的便是立長不立賢,所以,經常會導致有才能的人無處施展,即使嫡長子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其餘人也無法與之競爭,如果,由沒有才能的人繼承爵位和財產,最終,往往會導致一個家族漸漸衰落。

在中國歷史上,宗法制與分封制是相互依附的。

分封制是指諸侯王要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而周天子則要將自己的土地疆域分封給各諸侯,時間一久,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儘管周天子經常帶兵打仗開拓疆土,但是,其速度遠遠跟不上分封的速度,這樣一來,周天子便只能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滿足各諸侯,長期以往諸侯國的勢力便漸漸會發展到足以威脅到周王室的地步。

可以說,這種弊端與宗法制不無關係,宗法制下,諸侯的領地只會有增無減,對於其庶出的別子,周王室還要另外給予土地,如此一來,更是加劇了周王室領地的萎縮。後來,這個問題果然爆發出來了,各諸侯先是對著周王室陽奉陰違,再到後來,他們甚至明目張胆地跟周王室對著幹。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紛爭四起,就與這兩種制度的弊端有著很大的關係。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終於使這種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推恩令之下,諸侯王的財產不再由嫡長子一人繼承,而是變成只佔有其中的一大部分,剩下的由其他子嗣來分。所以,只需要這些得到財產的子嗣死後其子嗣再實行一次,原本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便被分成了許多小諸侯,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血緣關係只會越來越淺,到時候,皇帝如果想要收拾他們簡直易如反掌。推恩令的推行,使得各諸侯帶給皇室的威脅大大減少。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繼承制度。

這其中,有些人偏愛自己的庶子甚至女兒的,也會想些辦法為他們多爭取一些財產。不過,這種事情大多是發生在一些官員家中,皇室的繼承則很難有這種情況,其原因還是因為皇位的繼承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人,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幾乎每一位皇子的身後都有他的支持者,其中,以嫡長子的支持者居多,倘若,皇帝想要跳過嫡長子改立太子,這些官員便會站出來引經據典,最終,逼得皇帝不得不放棄。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制度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在後來的繼承制中,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其一便是嫡子繼承,這種制度沿習了嫡長子繼承制的習慣,因此最為常見,在皇室中也按照這種方法繼承;

其二便是長子繼承,這種方法在一些商賈人家之中相對常見,由於,家中長子處事經驗較為豐富,將家業交給他們是比較合適的選擇,而且,商賈人家也不像皇室那般看中出身;

第三種便是賢者繼承,這種情況一般來說比較少見,通常是家中有年老者偏愛的孫子或者孫女,想要為他們爭取更多好處,所以,便以立賢之名為其謀劃。

不過,事情也沒有絕對,儘管皇室有著嚴格的繼承制度,但偶爾也會引發一些爭執,例如: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便是其中之一。原本大皇子早夭,康熙皇帝便立了二皇子作為太子,而後來,太子言行有失,被康熙廢去太子之位,一時間沒有再立新太子,以至於,其他太子都對皇位蠢蠢欲動。這時候,諸位皇子身後的力量差距甚大,三皇子認為自己是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其他名次排在後頭的皇子也不甘示弱。

但是,最終的結果也並非按照原本繼承制所規定的那樣,而且,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還有許多。

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在設定之初,便是為了區別人與人之間的地位,並且,防止在財產繼承的問題上出現不必要的紛爭。這種制度發展到後期卻被打破,這不能說是與人們的思想解放沒有關係,其實,這種看似偶然的現象,實際上,它卻是一種必然。

相關焦點

  • 古羅馬特色的收養與皇位繼承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又有什麼影響?
    古代羅馬實行的政治制度和古中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有所不同,也正是由於如此,對於王國統治者的選擇方式也是大相逕庭——雖然同處於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但是中國對於親緣關係的高度重視的背景下實行皇位世襲制(也可以說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羅馬卻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皇位競爭制度,其中原因,不僅有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
  • 皇太極太拼命,臨死沒有立下繼承人,為何六歲的順治繼承皇位?
    皇太極太拼命,臨死沒有立下繼承人,為何六歲的順治繼承皇位?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在中國古代的帝王生活中,禪讓制一直發揮著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影響著中國歷代王位傳承的發展。雖然皇帝會有很多兒子,但是其中最容易得到皇位的就是皇上的嫡長子,但是也有一些皇帝,會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其他人。比如說清朝的皇太極,就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九阿哥福臨,而不是自己的嫡長子豪格。九阿哥的繼位充滿了戲劇性和偶然性,他能夠當上皇帝在當時是非常幸運的。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多爾袞在背後進行了操控。皇太極的死完全是讓人感到很意外的,他整天都在處理事情,在一天晚上他在批改奏摺的時候突然死了。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卻選擇了能力平庸的嘉慶繼承皇位
    第二次立太子: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又將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立為太子,然而僅隔了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七子永琮因病去世。先後兩任太子去世,對富察皇后的打擊極大,而富察皇后也因此事一病不起,僅隔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去世。
  • 李憲面對皇位的誘惑,為什麼心甘情願地將至高無上的皇位讓出去?
    可以說古代皇子之間為了皇位都是爾虞我詐的,李世民和李建成這對親兄弟兵戎相見,康熙的「九子奪嫡」處處透露著陰謀詭計,可以說這才應該是我們認知中古代皇子奪嫡的常態,可是李憲面對皇位的誘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的將至高無上的皇位讓出去呢?
  • 古代不是一夫一妻制,那麼家裡長子亡故後,誰最有話語權?
    對於古代來說,不像現在一樣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個男人能夠娶上好幾個女子,這樣的話很多的孩子就是同父異母,而父親一定會對某一個比較偏心,這樣就造成了家中這些兄弟姐妹們的相互仇視,而如果這些子女們爭奪起家產的話
  •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在古代指的是財富還是?
    「富不過三代」的由來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財產無法三代延續?按照現在的邏輯,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這句話被譽為諷刺那些有錢人。那麼什麼叫富不過三代,難道財富真的無法代代延續嗎?這其實和我國古代的繼承制度是有著極大的關聯。
  •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區別,地位相差天壤之別,庶子完全是家族的附庸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區別,地位相差天壤之別,庶子完全是家族的附庸 一妻多妾 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但是這裡的妻子並不全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歷朝歷代對於妻子的定義都是一樣的 ,即男子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娶回來的正房妻子
  • 漢武帝的母親有多聰明,竟然讓皇十子的他,成為了皇位繼承人
    漢景帝有十一個兒子,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就規定了皇位是父子相傳,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是大漢的合法繼承人。 若是沒有嫡長子的,就選長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然後以此類推。
  • 康熙不是長子也不是最小的,為何能繼承皇位?洋人道出真相
    在古代,皇帝死後該由誰來繼承王位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後宮的嬪妃們對於這個問題而展開了種種的算計和陷害,皇帝膝下的皇子們也因為這個皇位而互相殘殺。可見人們對於皇位的爭奪之戰在當時是有多麼的激烈,那麼歷代的的皇上是怎麼登上皇位的呢?他們又經歷了什麼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皇位完全是父傳子一脈到底的統一王朝
    世襲制與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夏朝的世襲制和宗法制度還不太完善,有時「父死子繼」和,有時「兄終弟及」。直到商朝末年才完全確立了嫡長繼承制。因為秦朝皇位只有兩人,秦朝勉強算一個吧。西漢,漢高祖劉邦之後,嫡長子劉盈繼位。但朝中重臣誅殺諸呂之後,廢了呂雉扶持的劉盈之子、漢少帝劉弘,迎立代王、劉邦之子劉恆登基,漢朝大宗(嫡長宗)已改。
  • 聰明的李斯,為什麼不支持扶蘇,反而要對於胡亥「情有獨鍾」呢?
    影視中的趙高害怕丟位,轉而支持胡亥作為胡亥的心腹大臣,趙高由於他善於溜須拍馬而受到秦始皇的信任,甚至還通過巧言令色來逃避罪責,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深得胡亥的喜歡,而秦始皇在第5次南巡中病倒在中途,本來打算將扶蘇立為秦朝的繼承人
  • 為什麼說朱鐵膽更適合當皇帝?看看他的手腕和抱負,會覺得真合適
    為什麼說朱鐵膽更適合當皇帝?看看他的手腕和抱負,會覺得真合適看過天下第一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部朝廷和江湖相互結合的歷史劇,主人公們雖然經歷了種種的曲折,但是最後好在是打敗了大壞蛋朱鐵膽,成功幫助正德皇帝保住了皇位,符合中國電視劇一貫的圓滿大結局套路。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古代最蠢的兩個太子,皇位唾手可得卻故弄玄虛,皇帝還到死都不捨得殺
    古代皇位之爭最是血腥,特別是皇帝態度曖昧,導致大臣搖擺不定,最容易鬧出父子仇視,甚至逼宮的戲碼。唐朝和清朝也出過不少這類事情,其中有兩位最是蠢,明明皇位就在面前,可因為擔心上不了位,硬是把自己往死裡作。而他們造反之後,皇帝還不捨得殺——李承乾、愛新覺羅·胤礽。
  • 中國人很聰明,猶太人很有錢
    世界上最聰明的放棄!(深度好文)有一句諺語說:「世界上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裡,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國人的腦袋裡。」猶太民族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但猶太人民卻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成為世界上賺錢最多的民族。當孩子問為什麼時,他們就說:「將黑夜作為開始的人,他的最後才是光明。」這樣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後享受。猶太人明白,上帝所賜的寶貴的禮物——光陰,這樣東西,是上帝給我們每個人的,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他們所擁有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 歐洲奇怪的王位繼承:為什麼歐洲國家喜歡讓外國人來當國王?
    他也是德國的貴族,是德國漢諾瓦選帝侯(擁有參選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德國公爵)。就這樣德國人喬治當了英國國王,也就是後來的喬治一世,在英國開創了漢諾瓦王朝,有趣的是這位德國人當了英國國王,還不會講英語,必須時刻帶一位翻譯在身邊。
  • 為什麼愛因斯坦的後代沒有繼承愛因斯坦的智商?
    愛因斯坦極其聰明,這一點毋庸置疑,曾有數據顯示愛因斯坦的智商高達160,而普通人大約在100左右,其中的差距簡直是指數級。我們知道,聰明的人,他的後代一般都會繼承他的睿智,哪怕不是全部,也會有一部分,但是為什麼愛因斯坦的後代沒有繼承愛因斯坦的智商?
  • 猶太人、日本人為什麼要「近親結婚」?
    從古代幾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信奉的是,姑表親,親上加親,表姐弟表兄妹相愛結婚的比比皆是,中國人祖先真的錯了幾千年嗎?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姑表兄妹,跟薛寶釵是姨表兄妹。青梅竹馬,很多真愛都是在姑表近親中發生的。  禁止近親結婚,其實是偽科學。猶太教、以及猶太教派生出來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都禁止近親結婚。但是猶太人、歐洲的貴族、日本皇室、羅斯柴爾德家族卻都是近親通婚。
  • 司馬炎為什麼傳位傻兒子?他知道兒子有問題,可顧慮太多,心不狠
    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有一個非常不受待見的王朝,就是晉朝。原因大概有兩方面:其一,晉高祖(晉朝建立後追諡)司馬懿在受到曹魏幾代君王的提拔重用後,卻苦心謀奪曹魏江山,這可比曹操在東漢危急時,扶危定難的性質惡劣多了,以臣謀君總是要譴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