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出現的王朝就是西漢王朝,其也被後世稱作為最正統的王朝。以至於後世許多的政權都喜歡以「漢」為國號,算下來足足有將近20多個。僅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
至於為何?一是原本的正統在儒家學說上實則是周朝,因為周禮才是治國的基礎。而秦朝雖是在前221年統一了六國,但其是覆滅了東周而得來的天下一統。後面又弄出來了一個焚書坑儒,導致絕大部分的儒家學子都拒不入秦。
而時間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上位後為了中央集權,儒家的皇權天授原理在其看來十分適合。於是開始了「獨尊儒術」,自此以後儒家學說就在中國紮下了根子。而是西漢王朝對儒家學說進行了「專寵」,那儒家的學子們自然也要回報漢朝了。
雖說東周的正統血脈已經被秦王給滅光了,但人只要想做,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於是這群儒學家們引經據典,恰有其事的創造了一堆晦澀的理論。將漢朝與他們心中的正統東周聯繫了起來,總結起來就是:
「漢興繼堯之胄。承周之運。接秦之弊。」
而儒家學說在漢朝生根發芽,並因此得到了千年傳承。之後的政權建立者們也因儒家學說方便他們中央集權,十分推崇儒家。於是也十分的推崇儒家所推崇的漢朝,自然將其奉為圭臬。
而漢朝本身也是不負這些推崇的,畢竟其可是在當時被譽為「強漢」的王朝。額中國上古炎黃的後代,俱都被稱作是「漢人」也是自這個朝代起的。這是一個特殊的王朝,自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稱漢開始,國祚綿延225年。
在這225年之間,漢朝連出了7位聖主,無一昏君。其帝位傳承可謂是前無古人,也是後無來者。劉邦自是第一位明君,自亂世中一個地痞無賴,變為一個王朝的締造者。結束了秦末的暴政與戰亂,輕徭薄賦使百姓修生養息。
而後其嫡子劉盈與其後宮薄姬之子皆是明君聖主,兄弟接力。劉盈統治期間和親換的邊境安穩,重用蕭何提高國民經濟。而劉恆更是再兄長劉盈的基礎上輕徭薄賦,修生養息。以皇帝之身帶頭節儉,做表率。
下詔令各重臣不許再進獻珍寶之物,不許奢侈。後宮之中也是用度縮減,整個朝堂再無任何奢靡之風。為的就是減免賦稅,再用這些牙縫中摳出來的錢興修水利,為百姓們做實事。
劉恆不僅國家帶得好,妻妾子女也都教養的很好。他的一生僅有三位后妃,後宮平靜。其子劉啟也教化的很好,在繼位後延續了父親的做法,注重生產力的恢復。後世將劉恆與劉啟統治的時期並稱為繁榮的「文景之治」。
劉啟之後的漢武帝劉徹更是值得後人稱道,因為在此時漢朝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其疆域領土更是擴大了整整一倍還要多。劉徹在位期間奠定了漢朝正統的基礎,為鞏固中央集權,劉徹先是「獨尊儒術」。
隨後實行「推恩令」,以陽謀削減藩王外戚的勢力,令人頭痛的藩地勢力就這樣被一點點的削減,最後國土盡收歸國有。還將鹽鐵首次官化,並統一各地貨幣。令張騫前往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隨手更是善於點將,重用衛青,霍去病等良將。用與前朝帝王完全不一樣的強硬態度面對入侵的匈奴,策馬前驅將其趕到了漠北之外。在四方外族之中,「強漢」這個概念就是自漢武帝劉徹這兒興起的。
但劉徹雖說治國有方,但攻打匈奴一事實則是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前面四代帝王的繼續被其全部用在軍費之上揮霍一空,賦稅勞役也因此增加。所幸繼位的漢昭帝劉弗陵已經看出了弊端。
他在繼位之後便立刻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因外敵蠻夷已經被打趴了。於是他放心大膽的開始減輕賦稅,並清除冗官,以民為本。將劉徹留下來的一系列後事給安排好了,扭轉了西漢即將走向下坡路的局面。
之後劉洵也是不遑多讓,知人善用,任賢任能。其在為期見,西域各國紛紛主動前來依附,自願上貢成為屬國。也成就了後來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一連七個聖主,將西漢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世界。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漢王朝」。
更多的漢朝歷史,全在《漢朝那些事兒》一書之中。書籍用全新的構思全新的筆法全新的視角,帶你走進大漢帝國四百餘年那段熟悉而又全新的歷史。現價僅需219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