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每一朝每一代的更替都有諸多原因,正所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此句話說的便是每一個王朝都有它要面臨的外患,不論是強大如一統六國的秦王朝還是短暫如曇花一現的隋朝都要面臨外患時不時的侵擾,要說真正解決了來自外患的威脅,並在衰弱之際也不容侵犯的,中國歷史上,唯有漢王朝。
秦朝強盛時,匈奴曾屢犯邊疆,強大如秦王嬴政也只能派遣蒙恬率軍擊退匈奴又或是建起萬裡長城將其拒之國土之外,卻依舊沒能徹底解決匈奴所帶來的外患,直至衰落。而劉邦又是如何解決匈奴的進犯的呢?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曾率兵抗擊匈奴,卻不想中計,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上,史稱「白登之圍」。此事件之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怕是很難解決匈奴的冒犯,於是身邊便有謀士獻策,以「和親」之法來緩解雙方關係。所謂「和親」,就是將大漢的公主嫁到匈奴去,以此加強雙方血緣關係達到自家人不打自家人的和氣場面。但匈奴本是遊牧名族,居無定所,衣食住行皆是問題,生存的信念支撐他們屢犯秦漢疆土,以掠奪食物,人口作為繁衍生息的根本。「和親」解決不了他們生存的根本問題,又豈是維持和平的良計?劉備又豈會不知此中問題?所以他不僅派公主去和親,也為匈奴送去生活的必須品以保證他們不會南下入侵。
居安思危,「和親」雖能換得大漢一時的安寧,卻也難保匈奴不會貪心,藉此向大漢索求更多。所以對大漢,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與軍力。漢武帝時,漢朝的國力已經積累到前所未有的強盛,並湧現出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將領,匈奴也屢次違反和親條約對大漢國土進行侵犯,漢武帝便利用這個機會武力打擊匈奴,匈奴也因此元氣大傷,逐漸分化為五個部族。大漢雖強盛,但連秦王朝都無法徹底解決的匈奴,大漢想要武力解決談何容易,且大漢也無再多實力去解決分散各地的匈奴餘部,匈奴也同意繼續維持和平,大漢再次進入短暫的和平盛世,而此時匈奴內部卻不平靜了,劉邦的「和親」政策開始發揮作用。
戰後,匈奴內部出現爭奪王位的內患,帶有漢族血統的的後代由於爭奪王位失敗而選擇歸附大漢,此部分匈奴人後被劃分為南匈奴,而其餘的北匈奴依舊實力非凡,並且紮根於西域,但大漢豈會放任其發展,於是又聯合西域各國對北匈奴進行打擊,北匈奴難以抵擋,一部分歸順,其餘人只好遷往歐洲方向,以逃避大漢的打擊。自此,大漢北邊不再有外患侵擾,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即便是到了漢朝末年,南匈奴開始躁動,企圖掀起一番波浪,卻無奈被曹操武力鎮壓,繼而分化匈奴以削弱他們的實力。
大漢王朝就這樣一步步,一直走到滅亡那天,都不曾再遭受外患的侵擾,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想要了解更多歷史資訊的還請不要忘了點個讚、關注一下哦,謝謝各位看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