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疑雲:諸葛亮終極火攻,為何沒有絕殺司馬懿?或藏一個秘密

2021-01-10 白馬晉一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諸葛亮最後一次率大軍出祁山,有點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雖出師不利,仍然堅持打下去。期間,諸葛亮依靠出色的外交能力,說服盟友東吳出兵呼應,以減輕西線蜀軍的壓力。無奈東吳很快兵敗,諸葛亮不得不獨立抗衡魏軍。

魏軍統帥司馬懿深知蜀軍弱點,堅守不出。諸葛亮求戰不得,卻另闢蹊徑,一方面讓蜀兵與魏民在渭河流域相雜種田,給司馬懿一個要與魏軍打持久戰信號。在魏軍看來,蜀兵好像篤定魏軍龜縮不出,就四散結營,到處屯田,分明是要在這裡紮根,如果真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那還得了?這讓魏軍不得不考慮找機會打擊一下;另一方面,諸葛亮物色了一個絕佳的伏擊地點上方谷,要引誘魏軍,打一個殲滅戰。

諸葛亮如何操作的呢?他命令高翔領兵用木牛流馬運糧,往來於上方谷。魏軍出擊,蜀兵屢次大敗,木牛流馬被搶,從被捉的蜀兵嘴裡,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不在祁山,而在上方谷安營,運糧屯積。於是,司馬懿制定了佯攻祁山蜀營,自己率軍殺奔上方谷,一舉摧毀蜀軍糧草的計劃。不料正好中了諸葛亮的妙計,司馬懿父子及魏軍被魏延引入上方谷後,「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不料此時,發生了戲劇性一幕,「忽見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不用說,司馬懿趁此機會殺出谷去,死裡逃生。諸葛亮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這句話時不時地被後人引用。

這個故事經常被一些地理老師用來講課,他們這樣分析: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一旦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的對流。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這些雲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併,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才得以脫險。因此,這場雨並不是天意,而是諸葛亮自己造成的,正是因為大火,產生了強烈的對流運動,柴草燃燒又提供了水汽凝結所需要的凝結核,反而產生了大雨,救了司馬懿。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降水的條件和主要降水類型。

從雲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水,稱為降水。常見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霰等,其中降雨是最常見的降水形式。降水發生有三個必要條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供應,二是大量的凝結核,三是強烈的上升運動。一般來說,陸地上並不缺乏凝結核,所以充足的水汽和上升運動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只有水汽上升運動,溫度才會下降,水汽也才能凝結。根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降水可以分為對流雨、地形雨、鋒雨面、颱風雨等。

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對流雨。

如果下墊面高溫潮溼,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引起空氣的對流運動,溼熱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隨氣溫的下降,形成對流雲而降水,比如積雨雲和濃積雲,條件達到時即可降水。對流雨的形成可以用下圖表示:

對流雨的特點是強度大,歷時短,範圍小,還常伴有暴風,雷暴(閃電和雷聲),故又稱熱雷雨。對流雨的水平尺度通常不大,一般在0.1-50千米內,歷時往往也就幾十分鐘。對流雨最常發生的地區是熱帶雨林氣候區和夏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如長江中下遊地區很常見,特別是夏季酷熱的午後,因為大氣不穩定的條件下容易產生。

上方谷(一般寫作尚方谷,也作葫蘆谷或葫蘆峪)位於陝西省眉縣,此時是夏季,盛行夏季風,水汽供應倒是不成問題。酷熱午後,發生對流雨是有可能的。這大概是一些地理老師喜歡引用這個例子的原因。

但是,如果歷史上的戰爭確如《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司馬懿父子率領的大軍已經被引到了上方谷,並且大火已經燒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大火燒死個人用多長時間?我估計15分鐘燒不死,半個小時足夠。即使魏軍不能一動不動地任憑火燒吧,蜀軍必會放箭,阻止魏軍救火。一場大火燒起來,半個小時就能形成對流雨嗎?況且,真實的上方谷地勢遠不像演義說的那麼險要,如下圖所示:

上方谷(葫蘆谷)的地形其實不十分險要,相對高差並不大。即使真的如演義所說,狹窄又高差大,水汽供應充足,半個小時的火甚至一個小時的火,就能引起對流雨嗎?要知道,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又是群島國家,氣溫高,水汽供應何等充足,即便如此,這裡從早晨就開始醞釀,形成對流雨也需要等到午後兩、三點鐘。如果魏軍真的被困上方谷,我估計等對流雨引來了,司馬懿父子及魏軍沒被燒成灰,皮肉燒熟肯定不成問題,最好的結果也會是大面積燒傷吧。

事實上,火燒上方谷這場仗,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不是正史。羅老先生要神化、美化諸葛亮,就虛構了一些勝仗,還有那道詩:「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不過是想表達,並非諸葛亮無能,實在是天不助蜀漢啊,奈何?奈何!一些地理老師以訛傳訛,認為澆滅大火的這場雨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這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小說中的故事,只要不是正史,切不可隨便引用作為教學案例,科學性必須首先保證。我們可以說,上方谷會有對流雨或鋒面雨,但上方谷之戰純屬虛構,這裡既沒有發生過燒魏軍的火,也沒有所謂諸葛亮自己引來的對流雨。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火熄上方谷難道是因為氣流上升?還有最重要的原因
    三國演義中,火熄上方谷難道是因為氣流上升?還有最重要的原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由於前五次種種原因都沒能成功,最後一次的主要對手就是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的智謀也只是稍遜諸葛亮,兩個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負,但是諸葛亮始終都沒有徹底打敗司馬懿,諸葛亮後來布置了精心的騙局,終於把司馬懿誘入到了谷中,雖然自己身邊的兵力很少,但是仗著地勢優勢,只要用火攻就能燒死魏軍,但是眼看大火就要燒起來的時候,天下大雨使得司馬懿死裡逃生
  • 上方谷之戰為什麼會下雨?上方谷之戰是真的嗎?
    上方谷之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這一場戰役足以改變蜀國的結局,諸葛亮用計謀引誘司馬懿大軍進入上方谷之後本想用火燒死司馬懿大軍,不料一場大雨打破了諸葛亮的計劃,歷史上真的有上方谷之戰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剖析一下整個事件吧。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究竟為何會功敗垂成
    我們如果看諸葛亮的部署,就會感到,諸葛亮的部署還是比較嚴密的。諸葛亮在巡視戰地的時候,發現了上方谷的地形,感覺可以利用。上方谷是一個葫蘆形的山谷,有前後兩個兩山環抱的山谷。前面的山谷可容千人,後面的可容四五百人。整個山谷前後各有一條道路可通。尤其是背後的山谷,出谷的道路只容一人一騎通行。於是,諸葛亮就在上方谷周圍布下埋伏,用計引司馬懿上鉤。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司馬懿這輩子最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主子曹叡,另一個就是疆場上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其中第4次,第5次的對手就是司馬懿。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諸葛亮見魏晉不出,就假裝退軍,司馬懿見狀,緊追不捨,當諸葛亮到達滷城的時候,司馬懿也尾隨到了滷城。
  • 三國那些事兒:司馬懿為何會中空城計 他是如何考慮的?
    三國那些事兒:司馬懿為何會中空城計 他是如何考慮的?時間:2021-01-14 17:46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司馬懿為何會中空城計 他是如何考慮的? 說起《三國演義》,諸葛亮則是其中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
  •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飯量也不少啊,為何司馬懿判斷他陽壽已盡?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問及諸葛亮平日飲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數升」。《晉書宣帝紀》也提到這件事,司馬懿問諸葛亮「食可幾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馬懿由此認為諸葛亮吃得少,判斷他命不久矣。
  • 諸葛亮最後一計,騙了後世上千年,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
    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個段子,是說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已經到了恨不得抽其筋飲其血食其骨的地步,活得開心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活得比他久。若那深入骨髓的恨意已然滔天,連他仙去仍無法平息你的怒火,便掘墓鞭屍以解心頭恨。在三國裡,諸葛亮便是那位聰明才智讓人嫉妒因此得罪不少人,人人「得而株之」的人。
  • 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介紹 司馬懿故意敗走成就經典?
    電視劇《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弈精彩異常,最新劇情中諸葛亮空城計上演,那麼諸葛亮空城計為什麼會成功,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一起看看相關介紹!    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其實在《軍師聯盟》中就早有鋪墊,司馬懿年輕時就十分崇拜諸葛孔明,甚至曾在家中描繪他的畫像。
  • 諸葛亮借東風之謎?曹操橫掃北方,卻不敵江東周郎,或藏一個秘密!
    當然,歷史上獻「連環計」的並不是龐統,而是一個下級軍官,目的真的是解決北方人不習水戰的難題,不是要故意坑曹操。曹操更不知道,眾多士兵患病的原因不是因為顛簸,而是可怕的血吸蟲病。曹操認為,如此以來,很容易強渡長江,踏平東吳。 但曹營之中,謀士如雲,程昱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指出:「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驚天謀略『子午谷奇謀』,由魏延帶領小股精英部隊襲取潼關,和從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一舉拿下長安以西的地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認為魏延的做法風險太大,萬一有去無回,那就太得不償失了,還是穩紮穩打的做法適合諸葛亮,更適合現在的蜀軍。派趙雲、鄧芝吸引曹軍主力,由諸葛亮親率大軍從祁山攻入,一時間各郡紛紛投降響應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得一員大將—姜維。
  • 司馬懿屠殺曹氏7000多人,為何曹操老部下,卻沒人敢管?
    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非常多的謀士,當然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特殊產物,這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諸葛亮,但是有另外一人的名字也不能忽視,這就是司馬懿。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能隱忍和知道韜光養晦,之前很多年寧願忍受在別人之下,最終在震驚世人的高平陵之變中,將曹氏家族以及7000多個親信部下全部殺死。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危險係數並不高,卻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數
    前言由於子午谷奇謀的終極戰略目標是"鹹陽以西可定矣",所以無論是潼關還是長安都不應該是一伐時候魏延的戰略目標。實際上,一伐想要取得任何戰略目標,都必須要和曹魏一部分中軍主力進行一波戰略決戰。當漢軍抵達武關時已經非常疲憊了,這種情況下,漢軍沒有餘力再一舉奪取武關。武關身後就是荊州軍團屯駐的南陽。孟達戰敗和一伐都在一月,所以司馬懿可能還沒回南陽,但南陽應該有守家的部隊。漢軍都打到家門口了,這些留守部隊不可能在大營裡幹看著,必然會趕赴武關馳援。當然這支部隊不會太多。但司馬懿在得知漢軍已經兵逼武關之後也必然迅速馳援。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寧願射光10萬支箭,都不曾用一支火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當年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限他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抬頭望天,他明知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還是淡定表示只需三天。結果,諸葛亮藉由大霧天氣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使周瑜啞口無言。可是,為何曹操寧願射光十萬支箭,也不曾射出一支火箭呢?難道是他考慮不周?
  • 木牛流馬原理是什麼 諸葛亮木牛流馬的故事
    木牛流馬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發明的運輸工具,相傳木牛流馬在運送大重量的糧草的時候還可以日行數十裡,這也代表了諸葛亮過人的智慧,但是由於沒有完好的木牛流馬保存下來,後人對於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也存在不同的說法,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 一個名垂千古,兩個身負罵名
    首先我們要講到的是多次使用該技能的天才,諸葛亮。諸葛亮這個人,是歷史上一等一的忠臣,有全面實力卻選擇忠於劉備,輔助劉禪,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得多智近妖,什麼事情都能預料到,就像個神仙似的。荊州時,他夜觀天文,見將星墜地,就知道周瑜死了。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從此以後,廖立成了蜀漢政府有名的刺頭,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沒有一個他不吐槽的,他罵劉備,不該顧著荊南三郡,而遲遲不取漢中;他罵關羽,治軍無方,大意失荊州;他罵向朗只會隨大流,罵郭演長毫無主見,總之,在他眼裡朝中就沒有一個能人。這些憤青言論傳遍朝野,諸葛亮感到問題嚴重,便上表彈劾廖立,將他免官,廢為平民,流放汶山。
  • 諸葛亮和曹真終極較量:曹魏伐蜀緣何失敗,虎將魏延或是關鍵人物
    第二路由司馬懿率領,從宛城(今河南南陽)出發,沿漢水上溯。第三路由張郃率領,出斜谷,即走褒斜道。這條路兩年前被趙雲撤軍時燒毀了棧道,此時估計沒有完全修復。《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說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提到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後來,曹真與司馬懿率大軍果真在陳倉城內遇到大雨。其實,諸葛亮所謂「畢星躔於太陰之分」就有大雨,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古代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實際上天文和氣象並無直接聯繫。而且,陳倉也不可能有一個月的大雨,這種說法明顯有誤。
  • 105年浴血三國,盡歸司馬懿:全因那個下雨的午後,張春華能殺掉無辜...
    不過,這回就不是司馬懿藏著掖著本事了,曹操的時代,他司馬懿是不可能帶兵打仗的。因為曹操立下的軍制規定,禁軍和軍鎮主將都必須由曹氏宗親擔任,比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淵這種;而輔將則由寒族出身的將領擔任,比如張遼徐晃這些五子良將。而門閥和士族出身的人,是絕對無法染指軍權的,這也是出於曹操對於世家大族的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