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諸葛亮最後一次率大軍出祁山,有點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雖出師不利,仍然堅持打下去。期間,諸葛亮依靠出色的外交能力,說服盟友東吳出兵呼應,以減輕西線蜀軍的壓力。無奈東吳很快兵敗,諸葛亮不得不獨立抗衡魏軍。
魏軍統帥司馬懿深知蜀軍弱點,堅守不出。諸葛亮求戰不得,卻另闢蹊徑,一方面讓蜀兵與魏民在渭河流域相雜種田,給司馬懿一個要與魏軍打持久戰信號。在魏軍看來,蜀兵好像篤定魏軍龜縮不出,就四散結營,到處屯田,分明是要在這裡紮根,如果真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那還得了?這讓魏軍不得不考慮找機會打擊一下;另一方面,諸葛亮物色了一個絕佳的伏擊地點上方谷,要引誘魏軍,打一個殲滅戰。
諸葛亮如何操作的呢?他命令高翔領兵用木牛流馬運糧,往來於上方谷。魏軍出擊,蜀兵屢次大敗,木牛流馬被搶,從被捉的蜀兵嘴裡,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不在祁山,而在上方谷安營,運糧屯積。於是,司馬懿制定了佯攻祁山蜀營,自己率軍殺奔上方谷,一舉摧毀蜀軍糧草的計劃。不料正好中了諸葛亮的妙計,司馬懿父子及魏軍被魏延引入上方谷後,「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不料此時,發生了戲劇性一幕,「忽見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不用說,司馬懿趁此機會殺出谷去,死裡逃生。諸葛亮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這句話時不時地被後人引用。
這個故事經常被一些地理老師用來講課,他們這樣分析: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一旦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的對流。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這些雲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併,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才得以脫險。因此,這場雨並不是天意,而是諸葛亮自己造成的,正是因為大火,產生了強烈的對流運動,柴草燃燒又提供了水汽凝結所需要的凝結核,反而產生了大雨,救了司馬懿。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降水的條件和主要降水類型。
從雲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水,稱為降水。常見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霰等,其中降雨是最常見的降水形式。降水發生有三個必要條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供應,二是大量的凝結核,三是強烈的上升運動。一般來說,陸地上並不缺乏凝結核,所以充足的水汽和上升運動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只有水汽上升運動,溫度才會下降,水汽也才能凝結。根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降水可以分為對流雨、地形雨、鋒雨面、颱風雨等。
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對流雨。
如果下墊面高溫潮溼,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引起空氣的對流運動,溼熱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隨氣溫的下降,形成對流雲而降水,比如積雨雲和濃積雲,條件達到時即可降水。對流雨的形成可以用下圖表示:
對流雨的特點是強度大,歷時短,範圍小,還常伴有暴風,雷暴(閃電和雷聲),故又稱熱雷雨。對流雨的水平尺度通常不大,一般在0.1-50千米內,歷時往往也就幾十分鐘。對流雨最常發生的地區是熱帶雨林氣候區和夏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如長江中下遊地區很常見,特別是夏季酷熱的午後,因為大氣不穩定的條件下容易產生。
上方谷(一般寫作尚方谷,也作葫蘆谷或葫蘆峪)位於陝西省眉縣,此時是夏季,盛行夏季風,水汽供應倒是不成問題。酷熱午後,發生對流雨是有可能的。這大概是一些地理老師喜歡引用這個例子的原因。
但是,如果歷史上的戰爭確如《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司馬懿父子率領的大軍已經被引到了上方谷,並且大火已經燒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大火燒死個人用多長時間?我估計15分鐘燒不死,半個小時足夠。即使魏軍不能一動不動地任憑火燒吧,蜀軍必會放箭,阻止魏軍救火。一場大火燒起來,半個小時就能形成對流雨嗎?況且,真實的上方谷地勢遠不像演義說的那麼險要,如下圖所示:
上方谷(葫蘆谷)的地形其實不十分險要,相對高差並不大。即使真的如演義所說,狹窄又高差大,水汽供應充足,半個小時的火甚至一個小時的火,就能引起對流雨嗎?要知道,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又是群島國家,氣溫高,水汽供應何等充足,即便如此,這裡從早晨就開始醞釀,形成對流雨也需要等到午後兩、三點鐘。如果魏軍真的被困上方谷,我估計等對流雨引來了,司馬懿父子及魏軍沒被燒成灰,皮肉燒熟肯定不成問題,最好的結果也會是大面積燒傷吧。
事實上,火燒上方谷這場仗,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不是正史。羅老先生要神化、美化諸葛亮,就虛構了一些勝仗,還有那道詩:「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不過是想表達,並非諸葛亮無能,實在是天不助蜀漢啊,奈何?奈何!一些地理老師以訛傳訛,認為澆滅大火的這場雨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這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小說中的故事,只要不是正史,切不可隨便引用作為教學案例,科學性必須首先保證。我們可以說,上方谷會有對流雨或鋒面雨,但上方谷之戰純屬虛構,這裡既沒有發生過燒魏軍的火,也沒有所謂諸葛亮自己引來的對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