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本來,在三國格局裡,魏強蜀弱,且魏國把主要精力放在與東吳死磕上,不料諸葛亮竟在一年內兩次北伐,是可忍孰不可忍?加上魏吳石亭之戰中,曹休慘敗,曹真就任大司馬後,注意力轉到了西南,戰略進攻方向由伐吳轉向了伐蜀。公元230年,曹真上表曹叡,正式起兵伐蜀。
這次戰爭,正史和《三國演義》都有記載,但路線和戰爭進程明顯不同。據《三國志》記載:「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伐蜀大軍中,史書有明確記載的至少有四路:
第一路由曹真親自率領,路線是從長安直接向南,走子午道。先鋒是夏侯淵之子夏侯霸。
第二路由司馬懿率領,從宛城(今河南南陽)出發,沿漢水上溯。
第三路由張郃率領,出斜谷,即走褒斜道。這條路兩年前被趙雲撤軍時燒毀了棧道,此時估計沒有完全修復。
第四路魏軍可能由郭淮、費耀率領,史書記載的「從武威入」,我感覺可能是把「武都」或「武都、建威」誤記為武威,其進攻路線應該是走祁山道,經武都郡抵達漢中。
曹真的四路大軍進攻路線,如下圖所示:
表面看來,曹真的戰略部署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問題,出動的兵力也不少,雖沒有演義說的四十萬那麼多,曹真率領的大概就有10萬,加上其他幾路,總兵力應當在15萬以上。但是,曹真伐蜀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地形和氣候因素。曹真是七月上的表,軍隊出徵是八月,即公曆9月左右,遇到了三十日的大雨,走的又是子午道,山洪暴發,衝毀了道路,幾路大軍進攻受阻,只好退兵。
《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說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提到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後來,曹真與司馬懿率大軍果真在陳倉城內遇到大雨。其實,諸葛亮所謂「畢星躔於太陰之分」就有大雨,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古代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實際上天文和氣象並無直接聯繫。而且,陳倉也不可能有一個月的大雨,這種說法明顯有誤。
那麼,為什麼陳倉城很難遇到連續一個月的暴雨,子午道就有可能呢?
陳倉即今天的寶雞,位於關中平原上,其位置如下圖所示:
陳倉位於秦嶺以北,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區。這裡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地帶,夏季風影響時間短。大致7、8月,受夏季風影響,雨季來臨,而到了9月,雨帶南退,降水迅速減少。所以,陳倉不要說9月連降一個月的大雨,就是7、8月間降雨一個月,也基本沒有可能。
但子午道就不同了,子午道位於秦嶺之中。為什麼秦嶺山區就容易形成降水呢?
我們知道,迎風的山地對降水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風經過山地的機械阻礙作用,引起氣流抬升運動,空氣達到凝結高度後,如果原來的空氣層結是對流性不穩定或條件性不穩定的,能加速上升運動繼續發展,凝雲致雨。當低氣壓或鋒面移到山地時,因地形使低壓系統或鋒面移動滯緩,導致氣旋雨或鋒面雨雨勢增長,強度增大。當氣流進入谷地時,由於喇叭口效應,引起氣流輻合上升,如果空氣潮溼,層結條件又適宜,就會產生降水。此外,氣流經過崎嶇不平的地形區域,因摩擦力的影響產生湍流上升運動,在其他條件適宜時,往往形成低層雲或層積雲,產生類似毛毛雨、小雨這樣的小量降水。
其實,不只是迎風坡多雨,背風坡由於山體效應,也會在午後多雨。原來,空氣的熱量不直接來自太陽,而是來源於地面輻射。
下圖中,山峰A處與C上空B處位於同一水平面,A處大氣緊貼山峰,山峰的地面輻射直接對A處大氣加熱,而B處的空氣要得到C地面的輻射加熱則需要輻射和對流輸送多個環節,所以,A處氣溫要比同一水平面而遠離地面的B處高。A處氣溫高,空氣會上升,而周圍B處的空氣相對冷卻會下沉,山峰熱源就像一個抽氣機,抽動周圍的空氣向山峰匯聚上升,周圍相對冷卻的空氣下沉,出現氣流運動。如下圖所示:
山峰地帶氣流上升,容易成雲致雨,造成山體的增雨效應。山體熱源在一天中的白天明顯,尤其是午後更甚,所以這樣的增雨效應也常發生在一天的中午到下午的時間段。即使在背風坡,由於山體效應,也會形成降水,況且,子午道相當部分路段位於秦嶺迎風坡,遇到連續降水實屬正常。
但是,山體效應雖會使降水增多,又為什麼會形成連續三十天的暴雨呢?原來,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低渦下部的西南季風北上,經西藏、雲南及四川西北部到達秦嶺上空,與此同時,西太平洋水汽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東南氣流同樣能輸入到這裡。充足的水汽,加上秦嶺山脈的阻擋,最終形成了連續三十天的大雨。
秦嶺暴雨還會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秦嶺有多條斷裂帶,在暴雨作用下,很容易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曹真大軍確實遇到過山洪,衝毀道路。
但是,地形和氣候條件雖對曹真大軍不利,但伐蜀最終失敗,自然條件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蜀國的防禦措施才是幾路大軍失敗的根本的原因。
我們之前說過,漢中既是北伐基地,又是蜀國大後方,漢中防禦自然是重中之重。漢中防禦體系主要應歸功於魏延,魏延任漢中太守,採取了「錯守諸圍」的策略,即將兵力部署在各個前線據點(「諸圍」),利用這些據點分別阻塞進入漢中的各條道路,將敵人拒於國門之外。魏延構建的外圍據點主要有興勢圍、黃金圍、赤板圍、褒城和平西城等,分別防禦不同方向的魏軍。
事實上,曹真大軍在子午谷雖然行軍艱難,但夏侯霸部隊仍然繞過子午道正面的黃金圍,到達了興勢圍。但夏侯霸軍很快被蜀軍發現,遭遇蜀軍大規模的進攻。可見,儘管地形和氣候惡劣,曹真大軍的先鋒部隊還是穿越了秦嶺,到達漢中邊緣。只是一來曹真大軍前後部隊脫節,二是蜀軍嚴陣以待,魏軍部分後續部隊趕來也討不到半點便宜,無法突破蜀軍防線。司馬懿等其他幾路大軍同樣進攻受阻,無法取得突破,加上後勤保障困難,只好受命班師。
蜀國在漢中地區構築了完備的防禦體系,魏軍前有堅固壁壘阻擋,後有後勤運輸線被襲擊、劫掠,處境被動,這種持久消耗戰,即使魏國有強大的國力,也難以長久支撐,所以,曹真伐蜀最後只能主動撤退,狼狽收場。
曹真伐蜀之戰對魏蜀雙方都有很大影響。曹真撤兵後,一病不起,最終病死。當然,演義中說病中的曹真被諸葛亮一封書信給氣死,純屬為諸葛亮臉上貼金,同時抹黑曹真,歷史上並無此事。另一方面,此前諸葛亮北伐一再慘敗,曹真伐蜀失敗,大將魏延、吳懿率軍在陽溪擊敗魏將費耀、郭淮,取得一次大勝,這次作戰很可能是魏軍撤退中實施的反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