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曹真終極較量:曹魏伐蜀緣何失敗,虎將魏延或是關鍵人物

2020-12-03 白馬晉一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本來,在三國格局裡,魏強蜀弱,且魏國把主要精力放在與東吳死磕上,不料諸葛亮竟在一年內兩次北伐,是可忍孰不可忍?加上魏吳石亭之戰中,曹休慘敗,曹真就任大司馬後,注意力轉到了西南,戰略進攻方向由伐吳轉向了伐蜀。公元230年,曹真上表曹叡,正式起兵伐蜀。

這次戰爭,正史和《三國演義》都有記載,但路線和戰爭進程明顯不同。據《三國志》記載:「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伐蜀大軍中,史書有明確記載的至少有四路:

第一路由曹真親自率領,路線是從長安直接向南,走子午道。先鋒是夏侯淵之子夏侯霸。

第二路由司馬懿率領,從宛城(今河南南陽)出發,沿漢水上溯。

第三路由張郃率領,出斜谷,即走褒斜道。這條路兩年前被趙雲撤軍時燒毀了棧道,此時估計沒有完全修復。

第四路魏軍可能由郭淮、費耀率領,史書記載的「從武威入」,我感覺可能是把「武都」或「武都、建威」誤記為武威,其進攻路線應該是走祁山道,經武都郡抵達漢中。

曹真的四路大軍進攻路線,如下圖所示:

表面看來,曹真的戰略部署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問題,出動的兵力也不少,雖沒有演義說的四十萬那麼多,曹真率領的大概就有10萬,加上其他幾路,總兵力應當在15萬以上。但是,曹真伐蜀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地形和氣候因素。曹真是七月上的表,軍隊出徵是八月,即公曆9月左右,遇到了三十日的大雨,走的又是子午道,山洪暴發,衝毀了道路,幾路大軍進攻受阻,只好退兵。

《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說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提到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後來,曹真與司馬懿率大軍果真在陳倉城內遇到大雨。其實,諸葛亮所謂「畢星躔於太陰之分」就有大雨,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古代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實際上天文和氣象並無直接聯繫。而且,陳倉也不可能有一個月的大雨,這種說法明顯有誤。

那麼,為什麼陳倉城很難遇到連續一個月的暴雨,子午道就有可能呢?

陳倉即今天的寶雞,位於關中平原上,其位置如下圖所示:

陳倉位於秦嶺以北,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區。這裡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地帶,夏季風影響時間短。大致7、8月,受夏季風影響,雨季來臨,而到了9月,雨帶南退,降水迅速減少。所以,陳倉不要說9月連降一個月的大雨,就是7、8月間降雨一個月,也基本沒有可能。

但子午道就不同了,子午道位於秦嶺之中。為什麼秦嶺山區就容易形成降水呢?

我們知道,迎風的山地對降水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風經過山地的機械阻礙作用,引起氣流抬升運動,空氣達到凝結高度後,如果原來的空氣層結是對流性不穩定或條件性不穩定的,能加速上升運動繼續發展,凝雲致雨。當低氣壓或鋒面移到山地時,因地形使低壓系統或鋒面移動滯緩,導致氣旋雨或鋒面雨雨勢增長,強度增大。當氣流進入谷地時,由於喇叭口效應,引起氣流輻合上升,如果空氣潮溼,層結條件又適宜,就會產生降水。此外,氣流經過崎嶇不平的地形區域,因摩擦力的影響產生湍流上升運動,在其他條件適宜時,往往形成低層雲或層積雲,產生類似毛毛雨、小雨這樣的小量降水。

其實,不只是迎風坡多雨,背風坡由於山體效應,也會在午後多雨。原來,空氣的熱量不直接來自太陽,而是來源於地面輻射。

下圖中,山峰A處與C上空B處位於同一水平面,A處大氣緊貼山峰,山峰的地面輻射直接對A處大氣加熱,而B處的空氣要得到C地面的輻射加熱則需要輻射和對流輸送多個環節,所以,A處氣溫要比同一水平面而遠離地面的B處高。A處氣溫高,空氣會上升,而周圍B處的空氣相對冷卻會下沉,山峰熱源就像一個抽氣機,抽動周圍的空氣向山峰匯聚上升,周圍相對冷卻的空氣下沉,出現氣流運動。如下圖所示:

山峰地帶氣流上升,容易成雲致雨,造成山體的增雨效應。山體熱源在一天中的白天明顯,尤其是午後更甚,所以這樣的增雨效應也常發生在一天的中午到下午的時間段。即使在背風坡,由於山體效應,也會形成降水,況且,子午道相當部分路段位於秦嶺迎風坡,遇到連續降水實屬正常。

但是,山體效應雖會使降水增多,又為什麼會形成連續三十天的暴雨呢?原來,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低渦下部的西南季風北上,經西藏、雲南及四川西北部到達秦嶺上空,與此同時,西太平洋水汽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東南氣流同樣能輸入到這裡。充足的水汽,加上秦嶺山脈的阻擋,最終形成了連續三十天的大雨。

秦嶺暴雨還會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秦嶺有多條斷裂帶,在暴雨作用下,很容易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曹真大軍確實遇到過山洪,衝毀道路。

但是,地形和氣候條件雖對曹真大軍不利,但伐蜀最終失敗,自然條件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蜀國的防禦措施才是幾路大軍失敗的根本的原因。

我們之前說過,漢中既是北伐基地,又是蜀國大後方,漢中防禦自然是重中之重。漢中防禦體系主要應歸功於魏延,魏延任漢中太守,採取了「錯守諸圍」的策略,即將兵力部署在各個前線據點(「諸圍」),利用這些據點分別阻塞進入漢中的各條道路,將敵人拒於國門之外。魏延構建的外圍據點主要有興勢圍、黃金圍、赤板圍、褒城和平西城等,分別防禦不同方向的魏軍。

事實上,曹真大軍在子午谷雖然行軍艱難,但夏侯霸部隊仍然繞過子午道正面的黃金圍,到達了興勢圍。但夏侯霸軍很快被蜀軍發現,遭遇蜀軍大規模的進攻。可見,儘管地形和氣候惡劣,曹真大軍的先鋒部隊還是穿越了秦嶺,到達漢中邊緣。只是一來曹真大軍前後部隊脫節,二是蜀軍嚴陣以待,魏軍部分後續部隊趕來也討不到半點便宜,無法突破蜀軍防線。司馬懿等其他幾路大軍同樣進攻受阻,無法取得突破,加上後勤保障困難,只好受命班師。

蜀國在漢中地區構築了完備的防禦體系,魏軍前有堅固壁壘阻擋,後有後勤運輸線被襲擊、劫掠,處境被動,這種持久消耗戰,即使魏國有強大的國力,也難以長久支撐,所以,曹真伐蜀最後只能主動撤退,狼狽收場。

曹真伐蜀之戰對魏蜀雙方都有很大影響。曹真撤兵後,一病不起,最終病死。當然,演義中說病中的曹真被諸葛亮一封書信給氣死,純屬為諸葛亮臉上貼金,同時抹黑曹真,歷史上並無此事。另一方面,此前諸葛亮北伐一再慘敗,曹真伐蜀失敗,大將魏延、吳懿率軍在陽溪擊敗魏將費耀、郭淮,取得一次大勝,這次作戰很可能是魏軍撤退中實施的反擊作戰。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
    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幼麒連漢中都守不住,能力不如魏延?姜維是諸葛亮晚年重點培養的帥才,指望在自己死去之後,讓姜維來主持國家的軍事,姜維也是非常有希望繼承他北伐意志的人。隨著諸葛亮的死去,魏延與楊儀先後被殺,姜維也漸漸成為蜀漢國內的重要人物,他先後多次北伐,試圖實現諸葛亮的願望,可他還是失敗了。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危險係數並不高,卻可能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數
    前言由於子午谷奇謀的終極戰略目標是"鹹陽以西可定矣",所以無論是潼關還是長安都不應該是一伐時候魏延的戰略目標。實際上,一伐想要取得任何戰略目標,都必須要和曹魏一部分中軍主力進行一波戰略決戰。擊敗曹魏,或者至少不能輸,形成曹魏覺得後院起火不得不退的戰略對峙,才能夠達成。但是諸葛亮在剛開始消化投降的三郡時,兩路阻截曹魏援兵的馬謖和趙雲軍全部遭到了失敗,反而一下讓自己陷入了張郃、曹真兩路合圍的境地,不得不立即撤退。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重,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如果魏延不被殺害,蜀國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魏延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曾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可在孔明死後他被楊儀等人陷害謀反。對於是誣陷魏延、還是魏延確實想要謀反,這兩種說法都有充足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對於這件事情只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可是最關鍵的因素並不是魏延謀反與否,而是魏延如若活著他能帶領蜀漢統一天下嗎?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驚天謀略『子午谷奇謀』,由魏延帶領小股精英部隊襲取潼關,和從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一舉拿下長安以西的地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認為魏延的做法風險太大,萬一有去無回,那就太得不償失了,還是穩紮穩打的做法適合諸葛亮,更適合現在的蜀軍。派趙雲、鄧芝吸引曹軍主力,由諸葛亮親率大軍從祁山攻入,一時間各郡紛紛投降響應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得一員大將—姜維。
  • 魏延另類守城方法,保漢中40多年安定,諸葛亮讚賞,姜維卻放棄了
    關羽已經鎮守荊州,剩下的將領裡面,只有張飛是適合在漢中鎮守,不過劉備卻沒有選擇讓張飛在漢中留守,而是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這個決定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魏延的出身是比較普通的,自己投靠劉備的時間也比較晚,魏延在入川的過程中戰功有限,在蜀漢內部還沒有什麼名氣,誰也沒想到他能得到這個重任,可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是非常正確的。
  • 夷陵之戰失敗的鍋,不能讓劉備一個人背,看看蜀軍參戰的將領!
    歷來人們提起夷陵之戰,蜀軍之所以慘敗,全是由於劉備以怒興師,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在和吳國對峙過程中被陸遜擊潰的。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當然要對失敗負主要責任,但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看看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夷陵之戰時,雖然五虎上將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經不在了,但是趙雲還在。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魏延我們先看看魏延有多大的能力,其實從魏延一路的升遷和作戰軌跡,大家就能發現魏延是一個大才。當初他還是一個小軍官,劉備就十分看重他,讓他參加攻打西川的戰役,之後又派他去攻打漢中,而在這一時期,魏延展現出了他超強的軍事能力,深得劉備喜歡。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劇照】司馬懿確實有先見之明,四月,諸葛亮果然率軍駐紮在五丈原。正如司馬懿所言,若諸葛亮東進武功,劍鋒直指長安,蜀魏兩軍必將正面交戰,一戰定勝負,這不是司馬懿想看到的。若蜀軍以五丈原為根據地,則是為了藉此攻略南北,切割曹魏防線,打消耗戰,將魏軍一一擊潰。
  • 除了魏延之外,蜀漢唯一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是誰?
    在這裡,魏軍的先鋒是張郃,很明顯諸葛亮是以對付張郃為目標在安排人選,還專門盯著魏延,可惜魏延慫了(或者是故意和諸葛亮鬥氣)。顯然,從這兩次看,魏延都是諸葛亮心中對付張郃的理想人選。那麼,只有張郃才能對付魏延麼?當然不是。在諸葛亮北伐時代,儘管五虎上將大都已經凋零,但對付張郃的確實不止魏延一人。列舉如下。其一:趙雲。
  • 曹魏將領降蜀,劉備竟授其鎮北大將軍,劉備就不怕他是間諜嗎
    常讀《三國演義》總是讓人熱血沸騰,手中恨不得也能有一把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和群雄逐鹿天下。細數三國風流,諸葛亮獨佔鰲頭,想當年劉皇叔懷天下大志三顧茅廬,諸葛亮認主隆中獻策,只一張地圖,就讓劉皇叔有了未出隆中先有三分天下的豪氣。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究竟為何會功敗垂成
    曹魏依然派司馬懿來防禦諸葛亮,而司馬懿依然採取死守不出,和諸葛亮耗時間的戰略。可是,在戰役初期,諸葛亮的戰術突然發生了變化,讓司馬懿措手不及,險些吃了大虧。經過一番手忙腳亂之後,司馬懿再次穩定了戰局,將雙方的形勢轉入了對峙。為了打破相持局面,諸葛亮使出了火燒上方谷的計謀。
  • 《三國演義》中,魏延與龐德,誰比較厲害?其中一人靠絕技勝出!
    在歷史上,魏延與龐德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魏延自劉備入川時,就作為劉備的曲部隨軍出徵,他一直伴隨在劉備左右,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後來鎮守漢中,也力保漢中不容有失,北伐時,魏延也是諸葛亮身邊的得力幹將。而龐德最初在馬騰帳下為將,後來一直跟隨馬超左右。
  • 諸葛亮殺馬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難道非殺不可嗎?
    但勝敗是兵家常事,蜀國人才本來就少,雖然馬謖不是領兵打仗的統帥,但在參謀方面,卻是一等一的人才,諸葛亮就為丟失街亭而殺他,是不是太過嚴厲了?但是從馬謖的表現看,即便街亭一戰蜀軍打贏了,馬謖依然有罪。因為他首先一到街亭,就自作主張上山紮營,這和諸葛亮交代的部署完全相違背;其次在打敗之後,馬謖還率先逃跑了。如此大的罪過,即便蜀軍真的能打敗魏軍,他也是功不抵過。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和司馬懿建興九年諸葛亮第4次出師北伐,諸葛亮由祁山道北出,包圍了祁山。諸葛亮同時聯絡了鮮卑的軻比能一同舉兵。這時候又趕上曹真病重,對於曹魏來說西北局勢非常吃緊。於是鎮守宛城的司馬懿被曹叡徵召入朝。
  • 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的那些將領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 第五次北伐中,蜀漢損失了大將魏延,這對蜀漢而言損失不大?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漢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當時諸葛亮屯兵於五丈原,與司馬懿進行了一百多天的對峙,然而由於司馬懿畏懼蜀漢的兵力而畏懼不出,不與諸葛亮交手,導致諸葛亮被司馬懿成功拖死。在諸葛亮去世前,他為了避免蜀漢的軍隊在撤退時受到傷害,於是提前安排了後事,當時諸葛亮要求魏延斷後,姜維其次,並把統帥之位交給了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