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最愛君 最愛歷史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蕭瑟秋風起,一代名相隕落。

他前半生躬耕隴畝,韜光養晦,後半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國的棟梁,智慧的化身,勞模的最佳代言。

他,就是諸葛亮。

最愛君今天來回顧一下,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都在忙什麼?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在進行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處死了一名朝中大臣,且原因有些另類。

那年正月,車騎將軍劉琰的妻子胡氏,進宮為太后拜年。誰知,太后竟特意留下胡氏,直到一個月後才放她回家。

劉琰這人能說會道,年輕時儀表出眾,又與劉備是同宗,早在劉備做豫州牧時便被徵為賓客,跟隨劉備交際應酬,他自然以蜀漢元老自居。

而胡氏年輕貌美,進宮後失聯長達一個月,劉琰便懷疑她與劉禪私通。隔壁老王都還未出手,卻被宮裡小劉趁虛而入,劉琰越想越氣,竟然命人責打妻子,拿鞋子狠狠抽打胡氏的臉,一番家暴後將她休棄,逐出家門。

胡氏心裡委屈,離開家後即向有關部門控訴劉琰。那時候雖無女權運動,但事關皇室顏面,劉琰遂因此事被捕入獄。正當人們以為這只是一樁普通的家庭糾紛時,劉琰等來了意外的判決結果——處死,棄市,一時舉國譁然。從此以後,大臣家眷入朝慶賀的慣例也取消了。

掌握此事話語權的,當然是諸葛亮,而他這麼做,與其說是為了匡正風氣,倒不如說是為了劉禪的聲譽。

▲劉禪與諸葛亮。【劇照】

這也不是諸葛亮第一次擅自處置朝中大臣了,自開府治事以來,諸葛亮曾多次貶黜官員,如李嚴、來敏、廖立等。

武陵人廖立,曾被諸葛亮稱讚為「楚之良才」。但是,此人恃才傲物,自認為可以擔任諸葛亮的副手,卻屈居於李嚴等人之下,整日怏怏不樂。

劉禪即位後,廖立被授為將軍,還不滿意,親自去找諸葛亮發牢騷,諸葛亮也拿他沒辦法。

從此以後,廖立成了蜀漢政府有名的刺頭,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沒有一個他不吐槽的,他罵劉備,不該顧著荊南三郡,而遲遲不取漢中;他罵關羽,治軍無方,大意失荊州;他罵向朗只會隨大流,罵郭演長毫無主見,總之,在他眼裡朝中就沒有一個能人。

這些憤青言論傳遍朝野,諸葛亮感到問題嚴重,便上表彈劾廖立,將他免官,廢為平民,流放汶山。

就是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一旦有過失,也免不了被貶。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六月,因連降大雨,糧草不繼,負責後勤的李嚴向諸葛亮匯報情況,大軍只好退回蜀中。

沒想到李嚴失職在先,卻惡人先告狀,回朝之後,上奏諸葛亮擅自退兵,貽誤戰機。

李嚴這人很不厚道,此前曾多次要挾諸葛亮,如「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開府闢召」等,諸葛亮都做了妥協,並以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以「隆崇其遇」,北伐時,李嚴到漢中,諸葛亮命他以中都護的身分署丞相府事,總領大局。

雖然李嚴為一己私利步步緊逼,但諸葛亮對他的器重絲毫不減,如今李嚴血口噴人,諸葛亮立刻查明真相,上表彈劾,一點兒都不含糊,最終,李嚴被削職為民,流放梓潼。

有意思的是,在彈劾李嚴的公文署名的諸臣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前夕被處死的劉琰。

李嚴被貶後,李豐仍官居原職,未受影響。因此,李嚴一直心存幻想,願有朝一日能得到諸葛亮原諒,讓他再次起用自己。直到他得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後,才知道再也無機會東山再起,同年,憂憤而死。

為了朝中政局穩定,諸葛亮不惜展現自己獨斷專權的一面,採用鋼鐵手腕,消除不穩定因素,更不必說因罪被殺的馬謖、張休和李盛等。

2

處理完朝中政事,才能放手一搏。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北伐。

從史料中可以得知,蜀漢的調兵情況一向不容樂觀,可說是傾全國之力,與殘酷的命運抗爭。

據統計,當時曹魏管轄九州,總戶數66萬戶,人口440餘萬,孫吳佔據三州,總戶數52萬,人口約230萬,而蜀漢所轄之地不過一個益州,人口不過94萬。

諸葛亮徵調各郡兵員、錢糧時,不少地方不能及時如數提交。史載,巴西太守呂乂曾為北伐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幸虧他「慰喻檢制」,手下士卒才無人逃竄,這也說明,此前一直都有人逃走。

兵源不足一直都是困擾蜀漢的一大難題,為了緩和軍中的消極情緒,諸葛亮想盡辦法,他規定,出徵時,士兵中每十人可有兩人輪流回國休息,勞逸結合,但是十萬人中,始終有八萬人堅持在前線。

231年,諸葛亮與司馬懿初次對陣時,蜀漢軍中有人認為兩軍正激戰,堅持輪休制不妥,可諸葛亮不以為然,嚴肅地說:「我自統兵以來,從未失信。昔日晉文公出徵,聲稱三日內攻陷城池,後來期限已到,城池將陷,他仍撤圍退兵。古人尚且如此守信用,我們豈能失信於將士。下一批將士已束裝待發,家中妻兒翹首以待,我們不能取消輪休。」

正是因諸葛亮治軍嚴明,睏乏的蜀漢將士方能同仇敵愾,與遠強於自己的魏軍拼死相搏。

234年,在諸葛亮出兵的同時,曹魏大將軍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為營,司馬懿對部下們說:「諸葛亮如果膽子夠大,從武功出兵,沿著秦嶺往東,確實很有威脅;但他要是向西前往五丈原,則諸軍無事。」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確實有先見之明,四月,諸葛亮果然率軍駐紮在五丈原。

正如司馬懿所言,若諸葛亮東進武功,劍鋒直指長安,蜀魏兩軍必將正面交戰,一戰定勝負,這不是司馬懿想看到的。若蜀軍以五丈原為根據地,則是為了藉此攻略南北,切割曹魏防線,打消耗戰,將魏軍一一擊潰。

擅長防守的司馬懿不怕持久戰,就怕大決戰,諸葛亮穩紮穩打的謹慎戰略正中其下懷。司馬懿打算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逼其退兵。

魏軍中也有其他將領看出門路,郭淮對司馬懿提出:「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司馬懿深知其中利害,派郭淮率精兵屯於北原,諸葛亮進軍受阻,原定戰略受挫,只得退回五丈原。

此時,諸葛亮並未慌張,因為他還有另一步棋,於是重操舊業,率軍在五丈原開墾荒地,多少屯點兒糧草。五月,好消息終於傳來,孫吳發兵十餘萬,分三路攻魏,配合蜀軍作戰。

曹魏舉國震蕩,魏明帝曹睿不得已率軍親徵,與吳軍交戰。蜀吳兩軍合作默契,眼看就要成功,不曾想才過了兩個月,孫權又一次折戟合肥城下,掉頭撤兵。這個小城,孫權從年輕打到老,愣是沒啃下來,估計心裡也是很憋屈。

更憋屈的是諸葛亮,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孫吳這紙老虎,十萬大軍居然就打了兩個月,這下蜀軍還能靠誰,估計諸葛亮沒少被孫權氣著。

七月,吳軍正式退兵。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還在西邊和蜀兵對峙,曹睿車駕可西幸長安,為其鼓舞士氣。曹睿卻很有自信,說:「孫吳大軍已撤,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司馬懿足以抵擋,沒有什麼可以憂慮了。」

3

這個時候,諸葛亮有些慌了。司馬懿按「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繼續與蜀軍相持,轉眼已過百日。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守不出。諸葛亮急了,以至於連送女人衣物嘲笑司馬懿太慫,毫無男子氣概,這種無釐頭的手段都使出來,奈何人家司馬懿臉皮就是厚,不為所動。

為了平息部下的不滿情緒,司馬懿還得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曹睿心照不宣,自然不許,並派老臣辛毗持節來到軍中,「節制」司馬懿的行動。

此後,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就假裝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營門,如同魏帝親至,將士們無人敢動。

蜀軍看對面這齣好戲演得真出彩。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執持旄節而來,看來司馬懿是不會出戰了。」還是諸葛亮了解對手,他對姜維說:「小姜啊,司馬懿本就無心出戰,之所以故意請戰,只是為了平息眾怒。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他若要出戰,豈用千裡而請戰呢?」

八月,諸葛亮再度遣使求戰,司馬懿見了使者不談軍事,倒嘮起家常:「諸葛公飲食起居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 使者如實說:「三、四升。」之後,司馬懿又問營中政事,使者答:「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丞相都要自己閱批」這使者還真是老實人,什麼事都往外說。

經過這一番詢問,司馬懿回頭跟對部下們說:「諸葛亮死期不遠了。」

事必躬親,這是諸葛亮平生最讓人可敬的地方,也是他的一大「缺點」。

▲諸葛亮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劇照】

曾經有一次,諸葛亮親自核對文書簿冊,丞相府主簿楊顒見了,徑直入內,進諫說:

「治理國家應該有一定體制,上下級工作不可相互混淆。請允許我用治家之道打個比方。現在有個主人,手下男僕耕田,女僕燒飯,雄雞司晨,狗看家防盜,牛負重載貨,馬奔馳遠途。這樣,一家工作都沒荒廢,各方要求也都能得到滿足,主人從容無憂。

突然有一天,主人想親自去完成所有的活兒,勞累體力,為那些瑣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乏,到頭來一事無成。難道他的能力連奴婢、雞犬都不如嗎?其實是違背了一家之主的原則。

古語云,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當初,邴吉不去理會路上屍體,而擔心牛因熱而喘氣,陳平不會過問國家賦稅的問題,說:『自然會有人負責。』他們都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現在您治理國政,竟親自核對文書,整天忙得滿頭大汗,這不是太勞累了嗎?」

諸葛亮聽完楊顒的長篇大論,由衷表示感謝,卻沒有改掉這個壞習慣。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身為超世之傑的諸葛亮,大半生都在勞心勞力,直至身染重病,值得尊敬,也引人深思。

▲諸葛亮的最後一年,心力交瘁。【劇照】

身體長期超負荷,自然吃不消,234年八月底,諸葛亮實在撐不住了,他巡視軍營,檢閱三軍,安排好後事,心中依舊放不下未竟的事業,只能遙望長安,仰天長嘆,之後,不幸病逝於軍中,享年54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4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死訊,急忙帶兵來追。蜀將姜維搖旗鳴鼓,裝作要反戈一擊的樣子,司馬懿恐有埋伏,不得不率軍後撤。

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後,特地作了一句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來嘲諷司馬懿。司馬懿自己倒是絲毫不放在心上,笑說:「這是因為,我雖擅長預料活人的事,卻不善於預測人的生死啊。」

魏軍行至蜀軍安營紮寨處,司馬懿親眼見對手營寨,不禁嘆曰:「天下奇才也!」雖然骨子裡是完全不同的人,但司馬懿仍由衷地讚賞諸葛亮,能夠得到對手至高的評價,足見孔明的超凡之處。

諸葛亮之死,還牽扯到一樁公案,即魏延之死。

《三國演義》對這一段進行改編,寫諸葛亮授意馬岱,趁機斬殺魏延,這可以說是對諸葛亮的污衊,其實他並未親身捲入魏延的冤案。

▲魏延之死,蜀漢折損一員大將。【劇照】

諸葛亮臨終前忽視魏延,確有其事。在關於撤軍問題的會議上,諸葛亮竟一時撇下軍中擁有最高軍事地位的徵西大將軍魏延,而只與丞相府的僚屬楊儀、費禕、姜維等商議,並由丞相府長史楊儀主持退軍事宜,讓魏延斷後,的確不公,但人之將死,託付親信,實乃常情。

可若說諸葛亮意圖殺魏延以維穩,那就有待商榷了。

魏延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是劉備在世時最器重的大將之一,追隨劉備從荊州到益州,升遷速度鮮有人可比,可他為人孤傲,又善養士卒,著實讓人頭疼。諸葛亮很愛惜這一人才,在諸葛亮去世前兩年,魏延曾與劉琰在軍中爭吵,諸葛亮還以劉琰說話狂妄荒誕為由,對其進行責備,遣送回成都,果斷站在了魏延一邊。

魏延與負責後勤的楊儀早有矛盾。楊儀也有性格缺陷,他不但與魏延有隙,還與劉巴、蔣琬等同屬後勤派同僚不和,諸葛亮本人也知他「性狷狹」,可管理後勤的才能確實出類拔萃。諸葛亮愛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兩個蜀漢英傑的悲劇結局。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的內鬥迅速升溫,兩人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一時也不知道相信誰,而朝中的文臣都偏向楊儀。最終,魏延失勢,楊儀派遣馬岱追殺,並夷其三族。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諸葛亮廟,守山門的兩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馬岱」,想必當初的設計者有幾分黑色幽默。

楊、魏相爭時,蔣琬還率領「宿衛諸營」要趕去現場做做樣子,走到途中聽說魏延已死,就返回成都去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楊儀很快被蔣琬、費禕等實權派架空,受到冷落的楊儀竟發怨言說,悔不當初沒有叛逃到曹魏,這種話可是大逆不道。費禕趁機「密表其言」,楊儀被廢為民,並判流徙,之後又因過激言論下獄自殺。

5

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他的遺體歸葬於漢中定軍山,身著尋常服飾,無需其他陪葬物,墳墓依山勢修建,墓穴大小能容納下棺木即可,所謂「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現在漢中市勉縣定軍山腳下的武侯墓便是由此發展而來。

現在,從漢中到西安,只需要2個小時,可是在當時,諸葛亮用了一輩子也沒走完。

諸葛亮死時,家無餘財,其住所在成都城南郊外,僅有蜀漢朝廷封給他的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他忙碌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為子孫謀取私利。

在最後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曾寫信給遠在孫吳的哥哥諸葛謹,心中滿滿的是對兒子諸葛瞻的期待與關懷,信中稱,「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那一年,諸葛亮又作《誡子書》與年幼的諸葛瞻,願他時時勤讀,牢記教誨,這篇文章亦是千古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作為父親的諸葛亮,溫情而嚴厲的一面。

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回蜀中,蜀漢各地都上書請立諸葛亮廟,此舉因違背禮制而未被採納,於是百姓只能在特定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孔明,一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劉禪在才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從此之後,華夏兒女對孔明的崇拜,延續一千多年。

▲成都武侯祠。圖源/攝圖網

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失敗者,卻在歷朝歷代得到了遠勝於無數成功者的禮讚,最愛君覺得,這並不意外。

錢穆先生就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他曾在《國史新論》對其有過極高的評價: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人生漫漫長路,很多人缺的恰恰正是那幾分承君一諾,必守一生的執著,而這正是後世懷念孔明的一大原因。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點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中華書局 2009年版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 2009年版

張應二:《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馬伯庸:《文化不苦旅: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點擊此處

最愛君作品全套,2人團僅需74元

原標題:《拼命工作的他,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木牛流馬原理是什麼 諸葛亮木牛流馬的故事
    木牛流馬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三十裡」,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 諸葛亮殺馬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難道非殺不可嗎?
    諸葛亮在帶領蜀國平穩地度過了劉備去世的危機後,整頓了內政,然後開始了第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諸葛亮準備很充分,而魏國也沒想到失去了劉備的蜀國竟然敢主動進攻,一下子就陷入了手忙腳亂的地步,三郡之地瞬間落入諸葛亮之手,讓長安處於危險之中。
  • 「拼命工作體」火了,打雞血卻對年輕人越來越不管用
    「拼命工作是能科學健康養生的最佳方法,拼命工作是能產生自然機理的最佳方法,拼命工作……」 這段「拼命工作體」在一場年會上火了,公司想要給員工們傳遞狼性文化,激發年輕人奮發向上。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怪病?七星陣都難以續命,病名聽著耳熟
    然而真正決定勝負的卻還是戰場上的軍師們,要說三國時代最為著名的軍師那麼還是非諸葛亮莫屬。對於諸葛亮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陌生,諸葛亮原本是徐州琅琊陽都人士。早年歲叔父諸葛玄遊歷到了荊州,叔父諸葛玄去世之後,諸葛亮便在隆中一帶隱居了起來。一直到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之下才請出了諸葛亮。
  • 2021年是「寡年」,俗話說:寡年遇到牛,一年忙到頭,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無奈,特別是農民工不能外出,收入也比往年少了一大半,但願在新的一年裡能有好的開始。有句俗語叫做:「寡年遇到牛,一年忙到頭」,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寡年遇到牛呢?人們把農曆一年中沒有立春的年份叫做「寡年」,也被稱為「寡婦年」,其實這只是農曆和公曆兩種紀年法的誤差而導致的,因為公曆是按照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來計算的,所以公曆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也就是一年365.2天,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 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介紹 司馬懿故意敗走成就經典?
    電視劇《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弈精彩異常,最新劇情中諸葛亮空城計上演,那麼諸葛亮空城計為什麼會成功,諸葛亮空城計裡彈的什麼曲?一起看看相關介紹!   在馬謖大意失街亭後,諸葛亮因轉移三郡百姓而滯留,一出空城計就此上演。在這場戲中,《虎嘯龍吟》別出心裁地讓司馬懿與諸葛亮來了一場「幻境」中的交流,特別是對司馬懿的五層心境解讀,堪稱絕妙。
  • 諸葛亮最後一計,騙了後世上千年,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
    在三國裡,諸葛亮便是那位聰明才智讓人嫉妒因此得罪不少人,人人「得而株之」的人。而諸葛亮也深知這個道理,但他不想待入土後仍不得安寧。所以便布下了生前最後一計,而這一計,騙了後世上千年,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這個計便是諸葛亮的墓究竟在何處。此前,我們先來說說司馬懿之墓。司馬懿生前留下遺言,教訓其子孫不得讓後世之人得到他陵墓的消息。
  • 25歲,高中學歷,月薪從3000到2W,這一年我經歷了什麼
    才25歲,現在已經月薪2W,一年出國玩兩次了。很難想像一年多之前,她還是個月入3K的小助理。從月薪3000到15000選對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小美是個努力的人。她家庭條件不太好,還有個讀初中的弟弟。高中畢業後,她沒讀大學,獨自一人來北京打工。最早她在一家小公司當行政助理,幫公司做些雜事,每月到手3000出頭。
  • 諸葛亮一封短小的家書,一份慈父的愛意,讓人感受寧靜致遠
    這一篇文章其實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沒想到吧,還以為是諸葛亮自己因事而發的一篇文章又或者是勸諫其他人的文章。寫這篇文章時,他的兒子才8歲,而諸葛亮已經到晚年時期了。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是自己正直,也教會他的兒子要正直。晚年這兩個字也能看出,他為了國家大事,都耽誤自己了。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什麼事情?
    在諸葛亮剛剛去世不久,劉禪就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有一個大臣詆毀諸葛亮,劉禪在盛怒之下把他處死。說起來諸葛亮對這個大臣還有恩,但是他不知道知恩圖報,也看不清局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李邈。"李氏三龍"李邈的家族在蜀漢,或者說在益州還是頗具有一定的能量的。在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以及《華陽國志》中都提到了李氏兄弟。
  • 諸葛亮臨死前,阿鬥問了一句話,讓諸葛亮後背發涼:原來你是裝傻
    諸葛亮臨死前,阿鬥問了一句話,讓諸葛亮後背發涼:原來你是裝傻 扶不起的阿鬥,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從始至終大家都認為劉禪不是合格的君王,他把自己父親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送給他人,但是他真的傻嗎?當時在諸葛亮即將去世的時候,劉禪問了一句話,這個話讓諸葛亮意識到了其實他並不傻。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別的不說,就把最後關頭,姜維手握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門關。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
  •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計,到底還是成功了
    按照諸葛亮先生生前的起居習慣,自然希望死後也不被人打擾。在給劉禪的信中寫道自己死後「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當時的蜀國一直致力於北伐,雖然缺少應有的實力,可是北伐對於蜀國來說是異常重要的,在這場北伐的過程中不少曹魏貴族死在了他的手裡,在加上這場北伐過程中不少將士都為此丟了性命,諸葛亮作為這場北伐的發起人自然也是被不少將士的親人所記恨。
  • 被炒作的冠軍劉玉坤:「拼命」走在涅槃路上
    她終其一生追趕普通人的腳步,在「拼命」中找尋自己的價值。(劉玉坤在北京接受正觀新聞專訪)「假肢」見到劉玉坤,是她忙完冬奧宣講會的第三天,她精神頭很好,穿戴著假肢的雙腿走路時有些跛,但每一步都踩得穩當有力。劉玉坤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作為冬奧會宣講團的主力演講員,劉玉坤每次都擔當著壓軸的角色。
  • 三國:為什麼趙雲死了諸葛亮只是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吐血?
    蜀漢建興6年,諸葛亮士兵康馬莊,糧草豐裕,準備北伐。突然颳起了大風,吹起了法庭前的松樹。孔明看到大事不好,打一分也要「打敗隊長!」說。大家都不相信,在喝酒,在喝酒,突然趙雲的兩個兒子來看丞相。孔明大為驚訝,把杯子扔在地上說。「結束了,子龍不見了!」「兩個人進來哭著說。」
  • 諸葛亮版「隆中對」出籠時間最晚,言外之意:諸葛亮有抄襲嫌疑?
    」《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現在掏的是心窩裡的話:國家即將崩潰,權奸控制天子,我不願袖手旁觀,坐視天下危亡,苦爭數十載,但受智力所限,力有不逮,奸雄其勢更加猖獗。雖然如此,但我還是不想放棄,先生能否看在天下蒼生之情,教我可行之良策?
  • 諸葛亮究竟是得了什麼病?七星陣也難續命,病名讓人脊背發涼!
    說起三國軍師團,有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過去的,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諸葛亮。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臥龍鳳雛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足見諸葛亮的實力有多強悍。縱觀諸葛亮一生,初出茅廬便三分天下,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生前留下諸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傳奇佳話,死後更是留下錦囊妙計嚇退司馬懿百萬大軍,正所謂「死諸葛嚇退活仲達」。
  • 諸葛亮去世時,星星墜落,現在都無法理解
    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全能者。他有很好的天文學和地理知識,他有神奇的計算能力。他經常在夜間觀察天文現象,根據天文變化推測形勢的變化,並調整策略。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曾在五丈園拜祭鄧其行。如果他的生命主燈能夠不朽七天七夜,那麼他的壽命可以延長12年。不料,就在最後一天晚上,魏巖跑到營房匯報軍情,不慎關燈。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怪病?連七星陣都難以續命,病名聽著耳熟
    的詩句,感慨光復大業未來完,最後導致晉朝統一中原,將中國陷入了幾百年倒退的混戰當中,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中國周邊國家的強大,才有了大唐的安史之亂。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會早早的病死呢?他到底是得了什麼病,連精通奇門遁甲的諸葛亮擺出了七星陣都不能挽回自己的生命呢? 實際上諸葛亮病死之前已經有人預測到了諸葛亮之死,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 蜀漢四相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任丞相,或者說,諸葛亮是蜀漢唯一的一位丞相。因為在諸葛亮之後,後主劉禪就把丞相這個官職給廢除了。而所謂的蜀漢四相,說的是諸葛亮、蔣琬、董允,以及費禕等四人,因為他們有相國之才,所以被人稱之為「蜀漢四相」,亦或者是「蜀漢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