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諸葛亮的印象,好多都是停留在《三國演義》裡面的,或者是大家曾經學過的《出師表》。在小說中,他的形象的確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跟我們幻想中的一模一樣,無論是在小說還是電視劇中他都非常符合人們的心理想像,而實際上他的作品也都從各個方面印證他的形象,並且他的作品也能側面表現出。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他的一篇作品,作品名稱或許你們會很陌生,但是有一句名句你們肯定會聽過,「寧靜致遠」,是不是非常熟悉?這就是《誡子書》了,可能還是很陌生,下面來看一下原文吧。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不說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這是一封家書!這一篇文章其實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沒想到吧,還以為是諸葛亮自己因事而發的一篇文章又或者是勸諫其他人的文章。寫這篇文章時,他的兒子才8歲,而諸葛亮已經到晚年時期了。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是自己正直,也教會他的兒子要正直。晚年這兩個字也能看出,他為了國家大事,都耽誤自己了。同時也從側面證明了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為國家,為人民,努力工作,甚至是忙到連教育兒子的時間都很少,既然不能親自教導就只能寫了這封家書來告誡、提醒他的兒子諸葛瞻。
這篇文章就是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整篇文章講述的無非都是品德問題,如何培養,如何提高,額外還介紹了好品德的人的行為、品行是怎樣的,也提到了具體的做法,你要用寧靜的心態來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同時要明白節儉的重要性,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還要擺正心態,有清淨的心態,不貪圖功名利祿,這樣志向才會明確,明確要向好的那一個方面發展;如果你沒有放棄外在的聲音,集中精神、不分散應有的注意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些你就沒有辦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所以說,學習必須要靜,必須要自己願意學才可以,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幫得了你,你不學習的話,你就不會有增長才能,你就沒有目標誌向,你的學習也就沒有方向更不可能成功了。所以想要成功,那些不好的都要去掉。放縱懶散,做事漫不經心,你就沒有辦法盡心盡力,也沒法專心學習,喜歡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歲數和時間是一起走的,但是意志,願望都會伴隨時間而改變、不見了。大多出現這樣的人,最後都會像枯葉一樣自己飄落,不僅人老了,還有自己毀滅自己的,他們都是社會所不需要的人,對社會沒有用,最終自己悲傷的守在家徒四壁的居所裡,那個時候才後悔就已經沒用了!
從這些來看都能知道作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了,這封家書幾乎就是作者的這麼久的人生經歷的、生活經歷的一些體現。還有些會體現出學術思想的一些內容。這也算是一種家訓,不僅是對於他的兒子有益處,對他的子孫後代也非常有用,同時從那句名言可以看出,他對我們現在的人也大有用處,很多學校的課室裡都有掛著他,但可能往往只知道名句而不知道作者。在小說裡,他是非常智慧的,在這封家書裡也展現出他的各種智慧之言。
再來看看文章的思想,主要是關於如何修身、學習,也闡述了做人的道理,既淺顯易懂又深刻有內涵,使人讀起來很有感悟,或許這也是他想達到的一種效果。這裡大家還要感謝諸葛亮寫出這麼好的文章,讓我們有一篇這麼好的修身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無非就是勸誡兒子要勤學修身,要有志向,做人不可以懶惰,不可急功近利,要享受寧靜,做事專心致志。對於古人來講,這是很有益的道理;對於兒子來說,這是父親對他的愛的另一種展現方式,雖未言明,卻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些愛的情感,父親對他的行為、品德都有所要求的和期待,期待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社會不需要的沒有用的人。
文章中更是用一個「靜」來論述,而且還深入闡述了,再加上一個「躁」字,兩者之間有一個很鮮明的對比,一個是成功的例子而一個則是失敗的例子,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締造。諸葛亮還鼓勵兒子要勤學勵志,修身養性更是要努力塑造的。他提醒兒子要堅持為了夢想、志向而要保持一個長期堅持奮鬥的狀態,要刻苦學習,在學習中更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它裡面的意思,堅定的意志是他永保前進動力的一個必要狀態。到了後面的一個部分,一個慈父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看似很老土,但是令人珍惜的也是因此。文章雖然很短,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說理更是平易近人,不會覺得囉嗦,反而很清新。
《誡子書》,除了講述關於學習和品德的一些培養方法還有途徑之外,也講了寧靜淡泊的重要性。當然相對應的就是他的對立面啦,用這種對比的說理方法,讓人看到好的一面外,也看到壞的一面,記憶也更為深刻。這種一步步的引導,也體現了諸葛亮非常想兒子能夠接收到,從慢慢的一步步開始。文章中也處處體現著這些好習慣能帶來的力量,雖然每一個都是分開的,也不是很重要的力量,但是湊在一起就非常有力量了,所以這才是人格完備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