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書故事|是誰寫的字潦草?

2020-12-04 別再說懂我

中國家書故事 | 是誰寫的字潦草?

08:00來自別再說懂我

大家好,我是崔嘉欣,來自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爸爸和爺爺奶奶,下面,由我來為大家講述與信件相關的那段過往。

一天晚上,爸爸把我拉到書房裡,高興地告訴我說要給我看個東西。他神神秘秘的樣子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看著爸爸打開了書房角落裡的白色書櫃,把外側大大小小的盒子搬了出來。然後,他從最裡面取出一個黑色的大盒子,輕輕吹去上面的灰塵,愛惜地摸了摸盒子的表面。當他打開盒子時,我看到裡面躺著不少的信封。爸爸邊將那些信封打開邊告訴我說:「在1994年,你爺爺奶奶因為掛念在安徽上大學的我,經常寫信,我這些年來都保存著。我寫給爺爺奶奶的信,也都在包頭,由爺爺奶奶保管。算下來,估計不低於100張呢!」

爸爸的聲音裡隱隱透露著一絲小歡喜。信封中都是一些泛黃的信紙,上面是紅藍色的原子筆筆跡。我看出有大伯、奶奶和爺爺的字跡,但大部分的字跡都十分潦草。我覺得很奇怪,便問爸爸:「爺爺奶奶的字怎麼這麼醜啊?」

爸爸微微一笑,給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6年前的故事。

*

那一年,爸爸考上了安徽的一所大學,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全家人都很高興,開始為爸爸的求學生活做準備。錄取通知書剛到手,奶奶就收拾起了爸爸的行裝,還特意給他買了一個嶄新的淡藍色行李箱,儘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當時確實讓爸爸高興了好久。就連平時不怎麼關心爸爸的爺爺,開學前也一直陪伴著爸爸。

爸爸到大學後,辦完了入學手續,便坐到書桌前,草草地寫了一封報平安的信,寄回了家。

爺爺奶奶收到信後,喜不自禁。奶奶滿臉笑容地接過信,打開後,臉色卻瞬間大變。她把臉湊近信看了好一會兒,氣憤地把信扔到桌上,叫道:「這寫的是什麼啊?!」全家人聽了,紛紛把信拿起來閱讀。原來,爸爸的字十分潦草,讓人難以讀懂究竟寫了什麼內容。一番琢磨之後,爺爺立即提筆,給爸爸回信。而信中的內容,爺爺並沒有告訴家人。

於是,這封秘密的信在幾日後來到了爸爸的手裡。

爸爸接到書信,立即滿懷期待地讀了起來。但他看不懂爺爺的字!爸爸試圖揣摩出信中的內容,最終卻並未成功。

自此以後,爸爸每一次收到爺爺奶奶的信,都發現信上的字跡無法讀懂,如天書一般。他曾多次在給爺爺奶奶的信中提出自己看不懂他們的字,可爺爺奶奶並未回復,他幾乎要懷疑那些信是否寄到了他們的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爸爸開始感覺那些信有著特別的含義。似乎有什麼事情他未曾注意到,卻又不知道是什麼。幾十年過去後,爸爸才終於明白了那些信的神秘之處。

*

「那你說的信中的神秘之處又是什麼呢?」聽完爸爸講述的故事後,我不禁問道。

爸爸笑笑,指著其中一張信紙給我看。「我剛才告訴你了,幾十年前,我發現爺爺和奶奶的字跡很潦草,對吧?但是當我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找到了以前爺爺給我寫的信,我才明白,爺爺之所以把字寫得如此潦草,是因為當時的我寫給他們的信中的字跡也並不美觀。他存心把讓人看不懂的字給我看,就是想讓我體會一下他和奶奶、大伯他們看我所寫的信時的感受。」爸爸撓撓頭,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補充道,「但是很可惜,我當時並沒有理解爺爺這麼做的原因,有點辜負他們的苦心了。唉!」

爸爸離開書房之後,我靜靜地回味著剛才所聽到的有趣故事。隨即,我把盒子拉到我的面前,開始一封一封地翻看起來。

雖然我看不懂那一行行藍色和紅色的字跡,內心卻不禁對爺爺產生了崇敬。這種有趣而耐人尋味的教育方式,難道不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嗎?

我也曾在雜誌書刊上看過一些故事,故事中的父母用奇特的教育方式教導自己的孩子,最終幫助孩子成就大器。原來,這些奇特卻有效的教育方式並不只是教育家的理論,也可以是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創新。現在這個時代充滿各種信息,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我想,我們在思考教育方式等問題時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說不定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家書的原文如下:

賢子慧智:

快書已於9月5日上午收到,閱後眾人很欣慰。

知汝學費已交了1520元,很好。

那裡天氣較熱,屬溫帶、半熱帶交界處。由於你初至異地,應逐漸適應那裡的氣候,儘量少生病,預防為主。多向當地同學請教,避免各方面受損失。

怨言少敘,賦律詩一首,絕句一首。

五千裡路寄鴻書,晝夜擔憂頃刻無。

寒肩十年少過間,遠足萬裡多交流。

飛車鳴叫淚催下,注目凝思心漸糊。

眾望勵學多保重,來年功就五洲遊。

初見遠書不勝喜,大鵬萬裡展雄翅。

飛車晝夜如梭穿,南北黃淮似咫尺。

望汝代向那三位同舍之友們熱情關懷!

望汝代向王劍波同學學習!

望汝下次來書寫得詳細點。

1994.9.7

文章 | 崔嘉欣

美編 | 溫喻

圖片來源 | 作者提供、網絡資源

相關焦點

  • 湖北90後研究生寫4000字家書,說服家人同意其捐骨髓救人
    為勸說家人支持,小彭寫了一封長達4000字的家書。最終,小彭堅定的態度終於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父親。小彭成為湖北省第336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全國第7132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去年10年,他與一名血液病患兒配型成功,但是因為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父親不同意,擔心會影響他的身體健康。但是小彭寫下4000字的家書,用微信發給父親。
  • 小夥寫4000字家書說服父母捐骨髓 被救男童欲當面感謝卻再陷困境
    90後大學生小彭準備捐骨髓救一名男童,卻遭到家人反對,最後小彭寫了一封4000字的家書說服了父母,捐出了115毫升造血幹細胞,空運至上海營救男童。2018年初,考試結束後,小彭寫下近4000字的家書,微信發給爸爸。信中,小彭不僅向父母科普捐獻造血幹細胞的知識,告訴他們捐獻並不會影響自己身體健康,還表達了自己希望救助一個小生命的決心。「我從未想過要拒絕、要放棄。如果我拒絕了,那個病人還能等多久?
  • 遺囑字跡潦草 「長、么」難分引子女二上法庭
    原標題:視頻|遺囑字跡潦草 「長、么」難分引子女二上法庭  楊女士的父親於2013年不幸離世,生前老人家親手寫下了一份遺囑,將自己的財產分配給4個子女。可是由於一個關鍵字的字跡過於潦草,讓子女們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昨天世界聞名的 華裔鋼琴演奏家傅聰去世了,從而在華夏大地又颳起了一陣《傅雷家書》旋風。說起這本書,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小有影響,但是它真正在中國大陸大熱還是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編寫的全國初中語文課本以後了。現在連一些街頭販夫走卒之類的都會互相打聽哪個書店有賣《傅雷家書》,為啥?
  • 新華時評:紙墨年輪 家書萬金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 題:紙墨年輪 家書萬金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展紙研墨,挽袖立筆。北京市民趙先生一家的新年,就在起筆落墨間漸行漸近。每逢除夕臨近,一家人都會圍坐在書桌邊,一起寫上一封家書。趙先生說,這是過年最重要的儀式。
  • 建議山東博物館換匾額:「郭沫若題字潦草」怕「惡搞」,有點牽強
    青鋒中國書協理事、山東省書協常務副主席孟某某近日提議,將山東博物館匾額更換為書聖王羲之正體集字,理由是,「當前山東博物館牌匾題字,是對郭沫若先生書法作品中自由草書題款的局部截圖,有很大的隨意性」,並被有關報導解讀為「郭沫若題字潦草」應該更換。
  • 家書·清明專輯(一):盲人作家吳百孫寫給姨媽的一封信
    你是否願把這份思念化為家書,以告慰遠在「天堂」的親朋好友?浙江衛視推出《家書·清明專輯》,今天推出第一篇,盲人作家吳百孫給姨媽的一封信。古稀之年的吳百孫是位盲人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說《碼頭燒餅店》。本來耳聰目明的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雙目失明。在人生最低谷,是姨媽不僅照料他生活,更是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 小學生「處方體」狂草走紅,老師:字都寫不好,怎麼魚躍龍門
    本文為【蔓德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處方"是醫生寫的方子,這東西關係著醫生的秘密,所以醫生不能把字寫得清清楚楚,每個字都很潦草。反而約定了一些符號,能順利看完病就可以了。醫生的字體,也可以叫做"處方體",算是看不懂,但"不明覺厲"的字體。可有些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寫的字,堪比醫生開的處方,潦草的不行。
  • 遊子寫家書 深情謝祖國
    中國關愛海外留學生的 人民網洛杉磯4月11日電(記者 王如君)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查普曼大學中國留學生近日向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發來一封家書,深情表達海外遊子對祖國關懷的謝意。家書內容如下: 遊子們的一封家書 今年夏天洛杉磯連下了兩周的小雨,這片以陽光沙灘著稱的地方竟也多了絲涼意。在這特殊時期,我好想你,華夏。
  • 大學生因寫一手「楔形」字火了,每一筆都橫平豎直,閱卷老師看哭
    當你著急的時候,或者是緊張的時候,你寫出來的字體都是七扭八歪,非常潦草的,而當你非常用功,非常正經的時候,寫的字就往往都是橫平豎直,非常工整。 大學生因寫一手「楔形」字火了,每一筆都橫平豎直,閱卷老師看哭 說到寫字,應該還是上學的時候寫的字最多了,上班之後,人們都開始用電腦,手機語音根本就很少
  • 孩子口算字跡潦草不認真寫,海澱媽怎麼辦?
    我仔細一看,原來他只錯了一道題,另外三道題雖然計算結果是對的,但是由於字跡潦草,批改軟體沒有識別出來,依然顯示是錯誤。 他看到這道題,說:「我明明寫對了99+11=110,它給我識別錯了。」
  • 致敬最美逆行者 抗疫家書展11月17日開幕
    今日(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晚報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書展」在中華世紀壇一層綜合展廳開幕。展示的60餘封家書裡飽含著牽掛、擔憂,訴說著理解和包容,講述著北京人的抗疫故事。
  • 小學生「狂草」字體走紅,字跡凌亂老師認不出,網友:誰翻譯一下
    說真的,能夠把漢字寫成這樣的潦草自己,也真的是沒誰了,不知道這位學生是怎麼想的,自己寫完的字還能夠認出來嗎 學生為什麼會出現寫作業自己潦草的情況呢? 1.
  • 被稱為「聖經」的家書:摩根寫給兒子的信
    這是摩根給20歲的兒子寫的家書中的一段。美國歷史上有過許多曾經強大過的家族,但最終都衰弱了,而摩根家族則不然,始終屹立在財富的頂端。是什麼秘訣讓這樣一個偉大的家族長盛不衰?從被譽為「聖經」的家書中找到了一二。
  • 韓愈的大弟子張籍 杜甫的鐵粉 寫了一封意萬重的家書 你讀過嗎
    相傳張籍特別崇拜杜甫,終生希望能夠像自己的偶像一樣有才,於是將杜甫的名詩一首一首寫在紙上,燒成灰後拌著蜂蜜吃掉。更為奇葩的是,他像吃藥治病一樣,定量定時:每天早上服用三匙。可謂是真的鐵粉了。這一年,張籍客居在洛陽城。
  • 四十周年四十封信 你的家書有可能被省檔案館收藏
    你有多久沒有讀到過一封家書,更有多久沒靜下心來給家人寫一封書信了?先來看看這兩封家書吧:這封書信,是1997年元月22日,浙商元老、原浙江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黨委書記魯冠球,給自己的兒子魯偉鼎寫的一封家書。家書很短,只有107個字,但是將公與私的關係講得清清楚楚,這代表了魯冠球自己對於人才的培養觀念,也是浙商精神傳承的一個縮影。
  • 央廣《軍旅文學之窗》丨先烈家書背後的故事
    作家梁衡在《百年革命三封家書》一文中,將查茂德的《與妻書》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的家書一併提及,為人們展現了「百年革命,三封家書,一條紅線,捨己為國」的宏闊主題。霍山是我的第二故鄉,查茂德故居離我曾經工作的地方僅有幾裡路。縣政協的同志介紹說:「霍山是紅軍的搖籃,烈士多,有記載的烈士就有2977人。」
  • 初中生被派為學校寫校名,筆酣墨飽,校長:不完美,還有進步空間
    學生能寫出一手好字,確實能夠讓很多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在學校裡你的好字可以寫校報讓很多人看。小學的時候,還能一筆一划地寫,但是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很多同學都開始寫「草書」了,字寫得很潦草,又很醜,只能他一個人能看懂。就比如醫生寫藥名,誰也看不懂,除了自己。
  • 植樹節的來歷由來起源20字30字50字 植樹節的故事簡單介紹
    小編為您整理了有關植樹節的來歷故事。植樹節的來歷由來起源20字  植樹節是孫中山的逝世紀念日,他重視林業建設植樹節的來歷由來起源30字  中國的植樹節開始時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造福子孫後代。
  • 楊靖宇的訣別書、錢學森的求救信……家書成史政課主角兒
    楊靖宇留給妻子的訣別書、謝覺哉家書、錢學森的求救信……今天下午,一場以「五育並舉 全人教育」為主題的教育實踐研討活動在匯文中學舉行,在多節歷史、政治課堂上,家書成了主角兒。「讀完楊靖宇的生平故事和他留給妻子的訣別家書,你印象最深的情節是什麼?有什麼感受?」在初三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授課老師循循善誘。其實,家書只是個載體,家書傳遞出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才是課堂想帶給學生的「乾貨」。「我們希望以楊靖宇四代人的家書故事為線索,將抽象的學科知識融入形象生動的故事,春風化雨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