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書故事 | 是誰寫的字潦草?
08:00來自別再說懂我
大家好,我是崔嘉欣,來自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爸爸和爺爺奶奶,下面,由我來為大家講述與信件相關的那段過往。
一天晚上,爸爸把我拉到書房裡,高興地告訴我說要給我看個東西。他神神秘秘的樣子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看著爸爸打開了書房角落裡的白色書櫃,把外側大大小小的盒子搬了出來。然後,他從最裡面取出一個黑色的大盒子,輕輕吹去上面的灰塵,愛惜地摸了摸盒子的表面。當他打開盒子時,我看到裡面躺著不少的信封。爸爸邊將那些信封打開邊告訴我說:「在1994年,你爺爺奶奶因為掛念在安徽上大學的我,經常寫信,我這些年來都保存著。我寫給爺爺奶奶的信,也都在包頭,由爺爺奶奶保管。算下來,估計不低於100張呢!」
爸爸的聲音裡隱隱透露著一絲小歡喜。信封中都是一些泛黃的信紙,上面是紅藍色的原子筆筆跡。我看出有大伯、奶奶和爺爺的字跡,但大部分的字跡都十分潦草。我覺得很奇怪,便問爸爸:「爺爺奶奶的字怎麼這麼醜啊?」
爸爸微微一笑,給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6年前的故事。
*
那一年,爸爸考上了安徽的一所大學,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全家人都很高興,開始為爸爸的求學生活做準備。錄取通知書剛到手,奶奶就收拾起了爸爸的行裝,還特意給他買了一個嶄新的淡藍色行李箱,儘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當時確實讓爸爸高興了好久。就連平時不怎麼關心爸爸的爺爺,開學前也一直陪伴著爸爸。
爸爸到大學後,辦完了入學手續,便坐到書桌前,草草地寫了一封報平安的信,寄回了家。
爺爺奶奶收到信後,喜不自禁。奶奶滿臉笑容地接過信,打開後,臉色卻瞬間大變。她把臉湊近信看了好一會兒,氣憤地把信扔到桌上,叫道:「這寫的是什麼啊?!」全家人聽了,紛紛把信拿起來閱讀。原來,爸爸的字十分潦草,讓人難以讀懂究竟寫了什麼內容。一番琢磨之後,爺爺立即提筆,給爸爸回信。而信中的內容,爺爺並沒有告訴家人。
於是,這封秘密的信在幾日後來到了爸爸的手裡。
爸爸接到書信,立即滿懷期待地讀了起來。但他看不懂爺爺的字!爸爸試圖揣摩出信中的內容,最終卻並未成功。
自此以後,爸爸每一次收到爺爺奶奶的信,都發現信上的字跡無法讀懂,如天書一般。他曾多次在給爺爺奶奶的信中提出自己看不懂他們的字,可爺爺奶奶並未回復,他幾乎要懷疑那些信是否寄到了他們的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爸爸開始感覺那些信有著特別的含義。似乎有什麼事情他未曾注意到,卻又不知道是什麼。幾十年過去後,爸爸才終於明白了那些信的神秘之處。
*
「那你說的信中的神秘之處又是什麼呢?」聽完爸爸講述的故事後,我不禁問道。
爸爸笑笑,指著其中一張信紙給我看。「我剛才告訴你了,幾十年前,我發現爺爺和奶奶的字跡很潦草,對吧?但是當我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找到了以前爺爺給我寫的信,我才明白,爺爺之所以把字寫得如此潦草,是因為當時的我寫給他們的信中的字跡也並不美觀。他存心把讓人看不懂的字給我看,就是想讓我體會一下他和奶奶、大伯他們看我所寫的信時的感受。」爸爸撓撓頭,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補充道,「但是很可惜,我當時並沒有理解爺爺這麼做的原因,有點辜負他們的苦心了。唉!」
爸爸離開書房之後,我靜靜地回味著剛才所聽到的有趣故事。隨即,我把盒子拉到我的面前,開始一封一封地翻看起來。
雖然我看不懂那一行行藍色和紅色的字跡,內心卻不禁對爺爺產生了崇敬。這種有趣而耐人尋味的教育方式,難道不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嗎?
我也曾在雜誌書刊上看過一些故事,故事中的父母用奇特的教育方式教導自己的孩子,最終幫助孩子成就大器。原來,這些奇特卻有效的教育方式並不只是教育家的理論,也可以是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創新。現在這個時代充滿各種信息,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我想,我們在思考教育方式等問題時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說不定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家書的原文如下:
賢子慧智:
快書已於9月5日上午收到,閱後眾人很欣慰。
知汝學費已交了1520元,很好。
那裡天氣較熱,屬溫帶、半熱帶交界處。由於你初至異地,應逐漸適應那裡的氣候,儘量少生病,預防為主。多向當地同學請教,避免各方面受損失。
怨言少敘,賦律詩一首,絕句一首。
五千裡路寄鴻書,晝夜擔憂頃刻無。
寒肩十年少過間,遠足萬裡多交流。
飛車鳴叫淚催下,注目凝思心漸糊。
眾望勵學多保重,來年功就五洲遊。
初見遠書不勝喜,大鵬萬裡展雄翅。
飛車晝夜如梭穿,南北黃淮似咫尺。
望汝代向那三位同舍之友們熱情關懷!
望汝代向王劍波同學學習!
望汝下次來書寫得詳細點。
1994.9.7
文章 | 崔嘉欣
美編 | 溫喻
圖片來源 | 作者提供、網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