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寫給醫生父親的一封家書:「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2020-12-02 西部網

來源:1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甲祿、喻珮

攝影:新華社記者李賀

「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親安康?……您於院中應多加留意,謹防傳染。吾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當下,亦如是。」

一個14歲的女孩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父親寫了一封家書。她已經好多天沒見到爸爸了。

這個女孩叫孫婉清,人如其名,溫婉可人、清新淡雅。生著一雙和父親一樣清澈的眼眸,和母親一樣挺拔的鼻梁。

她是一名中學生,成績優異,聰明伶俐。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她的處境與同齡人有些不同,因她的父母都是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她有時被迫獨自「留守」。

言為心聲。用文言寫成的200餘字的家書,傳遞著孫婉清對父親深情的問候、溫暖的鼓勵、遲來的歉意,以及對戰勝這場疫情堅定的信心。

佩戴口罩的孫婉清獨自站在自家客廳中(1月29日攝)。

女兒最珍貴的祝福

快樂與健康,是孫婉清對父親孫鵬最質樸的祝福。

「提筆時,我已經有一周沒見過父親了。」孫婉清29日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其實是一幅拜年帖,為了寫好這幅帖她從除夕前兩周開始醞釀,甚至改了好幾稿。

孫鵬在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急診科和發熱門診工作,疫情發生後,他為方便工作,也怕給家人帶來傳染風險,就在醫院旁租住,不能回家。

除夕前兩天,父親因為給家中年邁的奶奶送藥,終於得空回家吃了一頓飯。「但是那天,我們沒有太多時間交流。我給爸爸盛了飯,他就端著飯到門口過道去吃,他怕傳染給家人。」孫婉清說。

那一次短暫的見面,孫婉清像家長一樣囑咐爸爸——「多戴兩層口罩,注意身體,勤洗手,少吃外賣多做飯。」

孫婉清寫給父親的拜年貼(1月29日攝)

那天,她已經寫好的拜年帖就放在書桌上,爸爸甚至都沒有機會走進她的房間,詢問她的近況。

雖然身處隔離病房,但是孫鵬只要有空就會和家人聯繫,也會想法兒逗女兒開心。

24日晚近8點,除夕之夜,孫鵬暫時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得空給妻子張清發來一張合影——8名醫生身著防護服、口罩、護目鏡三重防護,他讓女兒猜猜哪一個是自己。

孫婉清說,她很快就辨認出了爸爸,她得意地放大圖片,指著右上角的那個僅雙眼可見的醫生說:「這是爸爸,因為只有他的眼鏡框是方形的。」

隨後,孫鵬又發來了一張8名醫生的背影照片。為了方便工作,醫生們的防護背面都互相寫下了大大的姓名,以方便辨認。他以這種方式告訴女兒「答案」,並附上一個開懷大笑的表情。

心細如髮的女兒常常識破父親善意的謊言。

孫婉清說,除了工作上的安危,她最擔心的是爸爸有沒有按時吃飯、休息是否充足。

孫婉清在家中使用手機和父親通話(1月29日攝)。

每天下午五六點是她與父親定時通話的時間,她總會問爸爸「吃飯了嗎?吃的什麼?」。孫鵬有次回答「吃了,吃的圓子、青菜……」

「一聽就是撒謊,因為他說的是『青菜』,而不是具體的菜名。」孫婉清說,這和爸爸一貫嚴謹的作風不符。但是她並沒有揭穿爸爸,她幫不上忙,亦無法分擔。

「我以前覺得醫生這項工作挺好的,有時和爸爸一起走在路上,有人認出他說『孫醫生謝謝你』,覺得挺自豪。現在覺得真的挺累的,選擇醫生這個職業,非常偉大。」

孫婉清生長在雙職工的醫生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在她的眼裡,醫生必須嚴謹負責,「錯,就是一條生命」。

隨著全市醫院的擴容和收治的肺炎病人越來越多,協和醫院麻醉科醫生、孫婉清的母親張清隨時待命。

重溫醫學生誓言時,孫婉清的母親張清一度哽咽(1月29日攝)。

張清看到女兒信中「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這句話有些意外,因為這是他們醫學生誓言的開頭語——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

20多年前,張清踏入醫學學府時宣讀的誓言猶在耳畔。耳濡目染,女兒竟將這個誓言也記在心裡。此刻重溫這句誓言,張清心潮起伏,激動難平。「許多年來的細細體味,一點點明白這託付有多重,以及為這份承諾要付出多少。」張清哽咽。

孫婉清和父親的合影(1月29日攝)。

爸爸愛我多一點

大年初一,孫婉清決定將這份隱藏多日的小秘密公布於父親,她一早就把這幅寫得工工整整的家書拍照給父親看,以示新年的問候與祈願。

「寫得真好看!」沒過多久,父親就回復了。一句由衷的稱讚、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一個笑臉,這是平日裡不善表達的父親最外露的誇讚。

「爸爸用了一個『真』字,這已經是莫大的表揚。他平時總說字如其人,女孩子字要寫得端正、要大氣。」孫婉清心裡樂開了花,她悄悄跟記者說,「我事先臨摹了字帖,帶著這個感覺再去寫拜年帖。」

孫鵬緊接著給女兒發來了一個紅包,標註「學習進步、身體健康」。

「紅包200元,已經挺多了。去年5月20日,他只給我發了5.2元的紅包,給媽媽發了520元。」孫婉清眉眼彎下來,但是爸爸說,那是因為「愛我多一點」。

孫婉清記得很清楚,那是去年6月份,下午5點放學的她等著爸爸來接她跨越武漢的兩個區上一堂舞蹈課,然而卻遲遲看不見爸爸的身影。

晚上7點多,天色慢慢暗下來,爸爸終於趕到學校門口。「為什麼這麼晚?」孫婉清質問,「算了,今天不上課了!」

孫婉清非常沮喪,她學習了10年民族舞,她很期待這堂課。她委屈地哭了。

孫鵬一言不發。他沒法和女兒說明,臨到下班,急診室裡又接診了一位情況危急的孕婦。

溫婉、陽光的14歲少女孫婉清在家中書房閱讀(1月29日攝)。

孫婉清說,爸爸平時和自己交流比較少,工作繁忙又勞累。爸爸的心裡總是裝著病人,常常聽他嘮叨著「今天某某病人來看小病症,被我發現了癌症;還有某某病人,他來找我複查,情況好轉」……

聽得越來越多,見得越來越多,孫婉清逐漸理解爸爸的難處。最近她又想起爸爸不得已對她說過的一句話——「當病人跪著抱著你的腿、求求你救他,那一刻你怎麼能離開?這就是性命相託。」

婉清用這封信表達了對父親職業的自豪和對父愛的理解。

孫婉清(左)和媽媽一起同爸爸通電話(1月29日攝)。

孩子一下子長大了

張清隨時就要上抗疫戰場,她很擔心小婉清不能好好照顧自己,會感到孤獨、恐懼。

她跟記者說:「這個冬天確實很難過。除了生活學習上的合理安排,我希望女兒能戰勝內心的孤獨和恐懼。」

孫婉清卻已經做好準備,她告訴記者,她將把大量獨處的時光交給詩書與墨香。

記者看到,客廳一側的書房內,四開門的書櫃佔據了一整面牆壁,除了少數的學術期刊、學術會議資料,幾乎全都擺放著婉清的讀物——《瓦爾登湖》《昆蟲記》《傲慢與偏見》《基督山伯爵》《追風箏的人》《邊城》《消失的地平線》《平凡的世界》《京華煙雲》……

書房外連通著陽光傾瀉而下的露臺,簡單添置一個小書桌、一把小凳子,這就是她的世界,是她戰勝孤獨的「戰場」。

孫婉清從爸爸的書櫃中快速拿出了自己喜愛的小說《基督山伯爵》(1月29日攝)。

「只要有時間,我可以半天讀完一本書。但是最近我想精讀一些散文。」孫婉清告訴記者,她最喜歡《紅心番薯》這一篇。

孫婉清說,希望爸媽在前方安心工作。這幾天媽媽在教她蒸煮食物,「餃子、包子、麥片、粗糧、麵條,我可以吃五天,輪著吃,不會吃膩。」孫婉清自信滿滿。

她告訴記者,以前她也常常一個人在家,點外賣或者對付兩餐飯不成問題。她為接下來自力更生的生活狀況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如果上前線了,回家會很累,她也可以為媽媽準備晚餐。

孫婉清(右)在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1月29日攝)。

孫鵬在電話中動情地告訴記者,看到女兒發給他的信,一下子覺得女兒長大了。

「等爸爸回家,我想把這幅拜年帖親自交給爸爸。我想和他說,很高興你可以回來。」孫婉清有些害羞,「希望爸爸可以抱抱我,我已經想念這個擁抱很久很久了。」

作為醫生的孩子,常常獨處和自處,讓她不經意間收穫更多的理性與冷靜。

也是某一年的冬季,陽光穿過窗玻璃潑灑進課堂,黑板被映照得光亮,老師用粉筆寫下一個句子,從此印刻在孫婉清的腦海中——「眼下正是一年中顏色最為單調的季節,目之所及,四處是裸露的黃色土地,以及遒勁的灰色樹枝,但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編輯:田珂

相關焦點

  • 《星際穿越》以愛之名,科幻外衣下,一封父親寫給女兒的溫情家書
    但在這層科幻的外衣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部史詩級的科幻影片,同時這也是一封父親寫給女兒的最溫情的家書。以愛之名,為女兒尋找適合生存的港灣如大多數的科幻電影一樣,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地球的末年。他們是在土星上留下蟲洞的人,他們也是在黑洞溫和的奇點上建造四維空間的人,影片中沒有具體描述,但他們給了地球未來。我們也可以從機器人塔斯的話中感受到,「他們」並沒有改變歷史,改變歷史的是人類自己,是我們自己想給自己希望,他們或許是和我們一樣的人類。影片的最後提到,庫珀被救的時候已經是124歲。
  • 因為你們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因為你們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2021年01月08日 09:03:00來源:新華網   1月6日下午,一個畫面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感動了萬千網友。  風雪中,10餘名志願者推著一車防疫物資艱難前行,身上的防護服與白雪融為一色,飄揚如絮的雪花不斷覆蓋著他們身後的腳印,可隊伍卻如雕塑般緩緩向前移動。「一二走!」志願者互相鼓勁的口號聲似在耳畔。  這一幕,發生在大連海洋大學。
  • 諸葛亮一封短小的家書,一份慈父的愛意,讓人感受寧靜致遠
    不說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這是一封家書!這一篇文章其實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沒想到吧,還以為是諸葛亮自己因事而發的一篇文章又或者是勸諫其他人的文章。寫這篇文章時,他的兒子才8歲,而諸葛亮已經到晚年時期了。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是自己正直,也教會他的兒子要正直。晚年這兩個字也能看出,他為了國家大事,都耽誤自己了。
  • 萬金難抵是家書——衡陽縣洪市鎮舉行「一封家書」活動
    百姓生活湖南衡陽訊「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隨著新春佳節的來臨,衡陽縣洪市鎮到處都充滿著過年的氣氛,許多在外工作創業和讀書的人們也都隨著新年的步伐回到了家鄉。此時的洪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也正在為舉行「一封家書」的活動而忙碌著,用一封充滿盼歸之情的家書,給即將回到家鄉的人們增添一份來自家鄉的思念之情。寒冷的天氣並不能阻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的步伐,他們通過製作《致洪市鎮回家過年的親人們一封家書》、在集鎮發放家書、舉橫幅等方式向全鎮人民傳遞黨委政府的問候和祝福。「現在政府真的是有人情味啊!時刻都惦記著我們這些人!」
  • 家書·清明專輯(一):盲人作家吳百孫寫給姨媽的一封信
    視頻:家書·清明專輯(一)盲人作家吳百孫寫給姨媽的一封信:霜打的楓葉更紅更豔 每年清明,人們總是懷著對故人的深深情意,輕輕擦拭墓碑,靜靜述說追思。你是否願把這份思念化為家書,以告慰遠在「天堂」的親朋好友?浙江衛視推出《家書·清明專輯》,今天推出第一篇,盲人作家吳百孫給姨媽的一封信。古稀之年的吳百孫是位盲人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說《碼頭燒餅店》。本來耳聰目明的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雙目失明。在人生最低谷,是姨媽不僅照料他生活,更是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 ...這個冬至,你們寫給奶奶寫給父親寫給孩子的這些文字,讀來淚如雨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寫在前面:這個冬天,一封杭州女檢察官寫給14歲涉案少女的信打動了很多人,信的題目叫「願你燦爛不負芳華」,背後是一個讓人心痛又欣慰的故事(詳情戳這裡願你燦爛不負芳華,杭州女檢察官寫給14歲失足少女的信好暖
  • 一個12歲的女孩通過一天吃6頓飯和14天向她父親捐獻骨髓增加了10磅
    幸運的是,根據匹配結果,12歲的女兒周曉可以向父親捐獻骨髓。聽說父親診斷出白血病,12歲的周曉偷偷哭了無數次。我從醫生那裡了解到,根據匹配結果,只有當她把骨髓移植給她父親進行移植時,她父親才能得救。周曉一點也不害怕,她催促母親帶她去醫院給父親捐獻骨髓。醫生告訴她,她的體重只有70多公斤,這對骨髓捐贈者來說太瘦了。為了更好地收集骨髓和造血幹細胞,身材瘦削的周曉開始了一項增重計劃。
  • 傅雷之子傅聰:因《傅雷家書》享譽中國,因「鋼琴詩人」享譽世界
    傅聰是傅雷之子,了解他們的父子情首先是因讀到《傅雷家書》。一位父親教育兒子用盡了心力和愛,每一封都是用愛澆灌出來的文字,書信內容全部是父親寫給他的。現在已經是學生指定必讀課外書。金庸說《傅雷家書》:「是一位中國的君子教兒子怎樣做一位君子」。傅雷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教育家,翻譯了多部外國名著,如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等。
  • 小「公主」,這封家書爸爸再也沒機會讀給你聽
    2020年12月1日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駐村幹部餘永流因連日加班身體突發不適,送醫後救治無效去世生命定格在33歲打開餘永流的辦公電腦除了一個個與脫貧攻堅相關的文檔外還有一封寫於2018年4月28日的家書這是餘永流請纓到泗渡鎮觀壩村駐村不久後寫給他還未滿月的女兒的在這封家書中餘永流稱呼自己在襁褓中的女兒為
  • 四十周年四十封信 你的家書有可能被省檔案館收藏
    你有多久沒有讀到過一封家書,更有多久沒靜下心來給家人寫一封書信了?先來看看這兩封家書吧:這封書信,是1997年元月22日,浙商元老、原浙江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黨委書記魯冠球,給自己的兒子魯偉鼎寫的一封家書。家書很短,只有107個字,但是將公與私的關係講得清清楚楚,這代表了魯冠球自己對於人才的培養觀念,也是浙商精神傳承的一個縮影。
  • 一封寫給連雲港的感謝信
    一封寫給連雲港的感謝信 2020-03-24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鋼琴詩人」傅聰謝幕,音樂與家書仍「繞梁」
    《傅雷家書》裡有藝術啟蒙、音樂鑑賞;有成長之道、家國情懷,從為人處世到治學態度,點點滴滴、無微不至。閱者無不驚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可以如此境界高遠、宏大開闊,又可以這般「嘮嘮叨叨」、念茲在茲。「心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 致敬最美逆行者 抗疫家書展11月17日開幕
    今日(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晚報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書展」在中華世紀壇一層綜合展廳開幕。展示的60餘封家書裡飽含著牽掛、擔憂,訴說著理解和包容,講述著北京人的抗疫故事。
  • 一封家書驚動教育部,打動了億萬父母!有人建議收為語文教材
    他們的故事:這位父親叫吳輝,是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傳播系的副教授。女兒吳陽去年考入西南林業大學,現在是英語專業大二的學生。吳輝本身就很有故事:曾當過10年小學和初中老師,快30歲時才考研,後來還讀了博士,直到成為大學老師。
  •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察右後旗賁紅鎮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
    張亮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全天候堅守工作崗位,白天忙完,夜晚還要到卡口執勤;在基層默默奉獻了幾十年的張文義是張亮的父親,作為一名古稀之年的老黨員,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堅持和兒子等人並肩作戰。他們是父子,也是戰友!
  • 小夥寫4000字家書說服父母捐骨髓 被救男童欲當面感謝卻再陷困境
    90後大學生小彭準備捐骨髓救一名男童,卻遭到家人反對,最後小彭寫了一封4000字的家書說服了父母,捐出了115毫升造血幹細胞,空運至上海營救男童。在骨髓庫找了1年都沒有合適的骨髓,家人又都不匹配。圖為ICU裡的小昊陽。小昊陽的母親崔曉平,今年36歲,爸爸呂志超,35歲,來自河南省林州市合澗鎮木篡村。兩個人2005年在朋友介紹下相識結婚,過著普通農村人的生活。2009年1月3日,兩個人的孩子呂昊陽出生。
  • 19歲女孩泡溫泉被電暈,母親:酒店經理讓醫生直接送殯儀館
    19歲女孩泡溫泉被電暈,母親:酒店經理讓醫生直接送殯儀館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個季節,在這一季節裡面,有很多人都會選擇跟自己的朋友去一些店鋪中泡溫泉,不但能夠讓人的身心得到一定的舒緩,更主要的是能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帶給大家一種別樣的溫暖,但是你們能想到了,泡溫泉居然也會有生命危險
  • 看看他父親的英文病歷就知道了
    一個月前,鍾院士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在長約90分鐘的採訪,全程英語對疫情的預測進行解讀,對去世的李文亮醫生表示遺憾和敬佩。為什麼鍾南山院士的英語這麼好呢?這就不得不說起他的父親鍾世藩。鍾南山院士曾說過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不論是人生方向,還是為人處世,父親都是他的領路人。
  • 戰疫情 校長說|西安小學:「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兇猛襲來,打亂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使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個特殊的、難忘的春節。按照常規今天我們應該如約相聚在西小校園,老師的忙碌、家長的重託、孩子們的微笑是校園今天最美的風景線。同學們將在美麗的校園、整潔的教室、墨香的課本裡開啟我們新一年的成長與探索。但是為了防控疫情的需要,我們需要咬緊牙關再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