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希望我父親早日康復!」當這個12歲的女孩聽說她的父親患有白血病,需要她捐獻骨髓來挽救她的生命時,她毫不猶豫。然而,周曉只有70多公斤,而且他的身體很瘦。為了更好地收集骨髓和造血幹細胞,她開始了一項增重計劃。她開始一天吃六頓飯,有時甚至嘔吐。「當我想起我父親的病時,我希望我的體重會增加得快一點。如果我早一天達到標準,我父親可能早一天康復。」在14天內,她很快體重增加了10多公斤,並成功地將骨髓捐獻給了她的父親。
令人高興的是,周先生接受了他女兒的骨髓捐獻,手術非常成功。近日,周先生返回第五醫院複查STR,結果表明病情穩定。現在他已經恢復了正常生活,回到了工作崗位。
睡前吃碗方便麵有時吃到吐
一年前,在珠海工作的周先生突然發高燒,牙疼,然後去醫院檢查。他被診斷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骨髓移植是徹底治癒這種疾病的唯一可能的方法,而只有骨髓移植是擺在他面前的唯一方法。幸運的是,根據匹配結果,12歲的女兒周曉可以向父親捐獻骨髓。
聽說父親診斷出白血病,12歲的周曉偷偷哭了無數次。我從醫生那裡了解到,根據匹配結果,只有當她把骨髓移植給她父親進行移植時,她父親才能得救。周曉一點也不害怕,她催促母親帶她去醫院給父親捐獻骨髓。醫生告訴她,她的體重只有70多公斤,這對骨髓捐贈者來說太瘦了。為了更好地收集骨髓和造血幹細胞,身材瘦削的周曉開始了一項增重計劃。
「12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但面對變化,她選擇了勇氣和責任,並始終保持著堅強和樂觀的態度。為了救父親,她每天吃五頓飯,睡覺前再吃一碗方便麵。」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徐靜波說,周曉的行為非常感動醫務人員。
小女孩說:「有時候我真的吃不下東西,但是當我想到我爸爸的病時,我希望我的體重會增加得更快。」如果我早一天達到標準,我父親可能早一天康復。」
為了儘快達到體重標準,她每天監測體重,連續14天每天吃6頓飯,體重增加了10多公斤,最終達到了體重標準。值得稱道的是,在此期間,周曉去醫院接受了各種術前檢查,甚至在醫院裡,她堅持學習,沒有耽誤學業,成績始終在班裡名列前茅。
為該院迄今年齡最小幹細胞捐獻者
徐靜波副主任介紹,2019年12月17日至18日,周曉在CUHK第五醫院成功實施了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採集手術,成為該院迄今最年輕的幹細胞捐獻者。
在兩次收割行動中,周曉面對痛苦和恐懼時異常堅強和冷靜。徐副主任說,普通的捐贈者,即使是成年人,可能會緊張,但小女孩從頭到尾都很平靜。去年12月17日,在小女孩被推進手術室之前,令徐副局長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反而安慰了醫生。當醫生問她是否害怕時,她平靜地對醫生說:「別擔心,我不怕痛,沒什麼。」徐副局長說,骨髓採集工作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採集了近400毫升的骨髓。在過去的收集過程中,有些人因為害怕疼痛不得不在中間加麻醉劑,但小女孩在整個收集過程中沒有尖叫,甚至一句話也沒說。
手術後,她終於忍不住用顫抖的聲音說了一句「我想我的父親」,然後眼淚奪眶而出。徐副局長說:「當你看到這個的時候,你身邊的醫生都很心疼。作為主治醫生,你可以感受到她幸福和尷尬的淚水。因此,我們只能全力以赴地對待她的父親,無愧於這個小女孩。堅強勇敢。」
第二天,醫生進行了外周造血幹細胞移植
最近,周先生回到第五醫院進行了STR(短串聯重複序列,已廣泛用於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檢測)的回顧。結果表明,獨立供體骨髓微病變殘留為陰性,病情穩定。
現在,令小女孩高興的是,爸爸已經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捐獻者不會形成後遺症
周先生說,他的女兒今年在珠海橫琴中學讀一年級。自從生病後,他覺得女兒突然長大了,比以前更聰明、更懂事了,在家有空的時候幫媽媽做家務,學習也比以前認真了。
徐副主任介紹,一般情況下,兄弟姐妹完全同意的概率為25%,這是大多數一體機供應商的主要來源;另一種方法是在中國骨髓庫中搜索志願者捐獻者的匹配信息。近年來,不完全匹配甚至半匹配移植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廣泛使用的《北京協議》是世界上三大主流半兼容移植方案之一,即父母提供子女或子女提供父母。
周曉的骨髓採集手術會影響她的生長發育嗎?副主任徐告訴記者,採集骨髓只是一個小手術。如果在麻醉狀態下用骨針採集骨髓,捐獻者會感到輕微疼痛。外周血幹細胞的收集類似於一般的獻血過程。無論是採集骨髓還是造血幹細胞,基本上沒有風險,對身體沒有傷害,對周曉也沒有後遺症。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造血系統中髓系原始細胞的克隆性惡性增殖性疾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種。眾所周知,這種疾病是成人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而且患者的存活率很低。它主要在15到39歲之間,很容易被忽視。
目前仍以化療為主,骨髓移植效果較好,但需尋找合適的供體。(記者陳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