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和30日,年僅8歲的男孩小峰,接受兩天的造血幹細胞採集,也就是俗稱的捐骨髓,他身體裡的355毫升,相當於一可樂瓶的幹細胞懸液,在12月30日全部輸入到身患血液病的爸爸體內。他是目前為止,浙江省年齡最小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8歲兒子是救父唯一希望
4個月前,在浙江台州某工廠上班的周先生,覺得特別累,腿上哪裡撞一下,一塊塊的烏青一個月也不見消失。後來當地醫院診斷他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即骨髓細胞出現異常,這個毛病,被稱為白血病前期,因為是高危型,醫生預計,比白血病還要兇險。
曾有文獻報告統計,這種疾病,只有20%的患者能存活超過兩年。救命的辦法是做骨髓移植。那段時間,周先生一邊在省中醫院治療「拖時間」,一邊在中華骨髓庫尋找合適的造血幹細胞配型,爭取最短時間內做移植。
可是,遍尋中華骨髓庫,初配成功的只有兩位志願者,再馬上聯繫,一位表示不願意捐獻,另一位的電話完全聯繫不上。希望就此落空。周先生的父母年事已高,不適合捐獻,姐姐和妹妹配型,可惜天不遂人願,都沒配上,唯一的希望,落在了周先生8歲的兒子身上。最開始,周先生一口回絕:「我就是放棄治療,也不能讓兒子冒險救我。這絕對不行。」
面對生病的老公和年幼的兒子,周先生的愛人焦女士急得整晚哭。最後,經過醫院血液科主任周鬱鴻教授的科學解釋,雖然8歲的孩子還屬於兒童,但是小峰體重有45公斤左右,跟成年女性體重差不多,造血功能正常,是可以捐獻的。
「在非血緣捐獻中,我們不提倡兒童捐獻。可是,現實情況是,兒子幾乎是救爸爸的唯一希望了。」周鬱鴻說。
「抽我的血,多少都行」
在確認對兒子的健康不會有影響之後,媽媽焦女士把兒子帶去本地醫院抽血配型。小峰絲毫沒猶豫:「抽吧,抽多少都行!」這一句話,媽媽、姑姑都哭了。
小峰2005年出生,今年8周歲,讀小學三年級。膽子大,頑皮,有點沒心沒肺。這是媽媽對他的評價。
2013年12月30日上午,記者見到小峰(見圖)。
「痛不痛呀,這麼多管子連著?」記者問。
「不痛啊,沒感覺。」
媽媽說,兒子小時候在家又幼稚又嬌氣,摔倒磕碰,都要哭半天,被媽媽笑稱是「小女孩」。可自從聽說救爸爸,他立即「長大」了,住院打針這麼多次,他從來不哭,還對媽媽說:「我是男子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