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白血病、重度地中海貧血及一些惡性血液病,骨髓移植往往是挽救生命的方法,但對患者而言,想要找到配型成功的捐贈者,簡直如同上蒼的眷顧。
近日,梅州市人民醫院有2名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的醫生分別與2名患者配型成功,當捐贈骨髓的通知送到了他們手裡時,他們信念只有一個,「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
■能救人一命
捐獻有痛苦也值得
8月上旬,市人民醫院特需醫療科的病房裡,曾慶往剛剛上完一個通宵夜班,下班後與梅州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一起趕赴廣州,為與他配型成功的患者捐贈骨髓。
「我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獻血了,畢業來到醫院工作後,在一次獻血時,工作人員問我們願不願意加入中華骨髓庫,我想,也許有一天我的骨髓能與他人配上型,能夠救人一命,就加入了。」
曾慶往笑說,雖然自己是醫生,但他很長一段時間對捐贈骨髓都有著需要「鑽骨取髓」的舊觀念。「剛開始我以為捐獻骨髓要穿刺骨頭,穿刺之後會持續痛幾天。後面才知道它只是採外周血,不會有明顯痛苦。」
■踐行醫生救人天職
捐獻後再告訴家人
曾慶往沒有猶豫。不過,為了避免家人擔心,他在接到通知後決定先瞞著家人,等捐贈完骨髓後再與家人解釋。「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面對患者的希望,作為醫生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退縮。」
與曾慶往同一時間收到配型成功通知書的,還有在市人民醫院乳腺外科委培的醫生謝杰新,他告訴記者,在接到梅州市紅十字會通知後,他便開始積極準備了。
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健康的骨髓,謝杰新嚴格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注意飲食方面比較清淡,也比較注意休息。」
即便需要自己受一點痛苦,能夠幫助別人,給別人一個重生的希望,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全市累計捐獻20例骨髓移植,除了同卵雙生兄弟姐妹的相合率為100%外,非同卵雙生或親生兄弟姐妹間的相合率僅為25%,在非血緣關係中相合率非常低,通常為五千分之一,罕見類型的為十萬分之一,所以,要找到相合型的捐獻者很不容易,能找到配型成功的捐贈者那簡直可以說是「中頭獎」了,正因為如此,骨髓捐獻顯得愈發珍貴。
據悉,此次曾慶往醫生將為我國一名白血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而謝杰新醫生捐贈的骨髓將會挽救一名5歲的重度地貧男童。他們將成為我市第19和第20例捐獻者。
■採外周血無明顯痛苦
呼籲更多大愛行動
骨髓移植是移植骨髓血、外周血、臍帶血中的造血幹細胞。捐贈骨髓只需要採外周血,也就是全血通過機器分離造血幹細胞後再回到體內,並沒有痛苦。
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萬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兒童,骨髓捐獻對這些患者來說是一次新生的希望。
「捐獻造血幹細胞能夠挽救、延續重病患者的生命 ,意義重大。」市紅十字會呼籲和動員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積極參與捐獻造血幹細胞,奉獻一片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