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
本報記者 楊傑 實習生 劉坤 攝影 李祥雲
「我無償捐獻出來的骨髓是不是真的送給了別人救命,我的骨髓到底救了誰的命……我十分疑惑!」27歲的成都小夥子唐光輝願意捐獻骨髓,以挽救一名22歲南京白血病女孩的生命。
但是,他對關於骨髓捐獻「頗為朦朧」的過程很不理解。根據慣例,骨髓受助者和捐贈者一年內不能見面。為了打消唐光輝的顧慮,四川骨髓庫相關人員初步同意由唐光輝的妹妹唐琳(化名)親自護送救命骨髓到南京。昨日上午唐光輝在華西醫院血液科,接受了首次「動員劑」注射。連續接受5天「動員劑」注射後,3月21日,唐光輝將成為我省第12位骨髓捐獻者。
興奮 全國只有我才能救她
昨日,接受「動員劑」注射的唐光輝略有些興奮,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一個22歲的如花生命,唐光輝對此毫不猶豫。然而,對於自己捐贈出來的救命骨髓的去向,唐光輝多少有些不放心,「我怎麼能確保骨髓是無償地送給南京女孩,並用來救命的呢?」
「加入骨髓庫才半年多,我就能挽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根本想不到!」唐光輝告訴記者,2006年3月,他路過天府廣場,看到四川骨髓庫在採集血樣,於是把袖子一挽進行了驗血,加入了四川骨髓庫。去年11月28日骨髓庫給唐光輝打來電話,稱他的骨髓與南京的一個22歲白血病女孩初配成功。隨後,唐光輝與南京女孩進行精配,結果顯示完全吻合。讓唐光輝興奮、驚詫的是,「這個救命機會非常罕見,因為全國只有我能挽救這個女孩兒!」
猶豫 不知道受益人是誰
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險些讓這次的骨髓捐獻計劃夭折。在通話過程中,唐光輝不斷打聽骨髓接受者的信息,而省骨髓庫的負責人李廷輝卻一直沒有明確告知,這讓唐光輝有些疑惑。隨後,唐光輝直接提出想看看南京的受助者,當場被李廷輝以「不符合慣例」一口拒絕,並一再強調「骨髓捐獻」是完全自願的行為,唐光輝有權利終止捐獻計劃。
唐光輝掛斷電話後,越想越覺得這個骨髓捐獻是不是有點什麼「問題」,為什麼一定要搞得這麼「朦朧」呢?即便是希望工程,也會有一幫一的定向救助,這樣對捐助雙方來說,都是透明和開放的。但骨髓庫的慣例是,捐贈者不能了解被捐贈者的信息,甚至連基本資料都不能知道。「這讓我感覺太神秘!」
通話以後,除了知道對方是南京女孩外,唐光輝對她依然沒有任何直觀的了解。他開始通過網際網路查找南京當地的新聞,希望能找到關於這個女孩兒的「蛛絲馬跡」。似乎南京某大學一位女孩兒比較符合條件,但他卻不能肯定。由於不能知道對方的信息,唐光輝猶豫了:捐,還是不捐?
解釋 不見面是慣例
此時的唐光輝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並將此事告訴了自己的妹妹唐琳。唐琳也和哥哥一樣覺得此事多少有些蹊蹺。唐琳是個心直口快的姑娘,直接與李廷輝對話:「骨髓由骨髓庫的工作人員護送,怎麼確定你們會無償將我哥的骨髓送給南京女孩兒呢?」面對「固執」的唐家兄妹,李廷輝再次解釋,他們可能對四川骨髓庫此前進行的10多次骨髓捐獻過程不太了解。不讓骨髓捐獻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間在一年內見面,是為了保護供患者雙方的隱私和權益,尤其是避免對供者的生活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慣例。李廷輝同時表示,希望唐光輝能在2007年1月進行體檢。
救人 由妹妹送骨髓到南京
2007年1月,在妹妹的陪同下,心存疑慮的唐光輝到華西醫院進行了採集骨髓前的體檢。李廷輝對此很感動,「這個小夥子是真心想救人一命,儘管有所懷疑,還是來體檢了!」李廷輝一再給唐光輝強調,省骨髓庫工作人員絕對會安全、無償地將骨髓送到南京女孩的手中,挽救她的生命。
「我這個人就是倔,不親眼看到就不敢輕易相信,我覺得心裡堵得慌!我希望捐獻骨髓是全透明的!」唐光輝說不是什麼慣例說服了他,而是不想因為自己的固執耽誤南京女孩的治療。
在通過體檢10天後,唐光輝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讓唐琳飛往南京護送骨髓,代替他看望那位南京女孩,他將此想法告訴李廷輝。
救人要緊,經過反覆權衡,省骨髓庫初步接受了唐家兄妹的提議。為了運送骨髓的工作順利,我省骨髓庫的第4位捐獻者胡勇表示願意陪同前往。唐光輝說,妹妹現在還沒有加入骨髓庫,這次護送救命骨髓正好可以讓她直觀了解骨髓捐獻的全過程。唐光輝說,「只要親自見證骨髓是無償送給受助者,妹妹也會加入骨髓庫的!」
本月21日,唐光輝將在華西醫院接受靜脈血採集,醫生將從中提取造血幹細胞並在裝箱後,搭乘當日下午的飛機前往南京。唐光輝依然不知道受助女孩的名字,不過唐琳親自護送骨髓讓他放心。唐光輝笑著對妹妹說:「見了南京妹妹,你告訴她,骨髓移植後,千萬別連性格也隨我了。我啊,性格太倔!要強!」
○相關連結
骨髓供者和患者一年內不見面
根據慣例,骨髓捐獻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間至少應當保證移植一年內不見面。並且雙方永遠不能單獨見面,如果需要交流,也必須在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同意和安排下進行。據介紹,確立這一原則是為了保護供患者雙方的隱私和權益,尤其是避免對供者的生活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一方面,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患者而言通常有70%的成功率,但也有個別失敗的先例。極個別患者家屬在失敗後往往再次追蹤至供者的家中,尋求第二次捐獻。移植完成後,患者通常要過感染、出血和排異三道關口,前兩道關口在住院期間即可渡過,但排異關的時間非常長,因此國際上設立了一年的限制,等待患者病情取得相對穩定。另一方面,供者和患者之間單獨見面,很難避免「金錢」交易,違背「無償捐獻」的原則,不利於骨髓捐獻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