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的初冬寒意逼人,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液內科層流倉內,卻發生了一件洋溢著濃濃的溫情。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
今年4月初,家住南通市通州區的張女士因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卻讓全家人傻了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基因檢測結果屬高危型。張女士旋即被安排住院治療,醫院的治療團隊為她制定了前期的化療方案,但骨髓移植才是完全治癒該疾病的最佳方法。因此,在給張女士進行化療的同時,治療組就著手為她尋找合適的骨髓來源。
尋找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更讓所有人激動的是臺灣志願者的骨髓完全適合,志願者的體檢也合格,這意外的消息讓患者和家屬再次看到了希望。
經過與臺灣慈濟骨髓庫的多次聯繫,最終確定了臺灣志願者的骨髓採集時間是11月25日,張女士從11月16日開始就開始移植前的準備工作。但由於疫情防控的原因,治療團隊無法去當地採取志願者的幹細胞,因此幹細胞運輸成了最大的難題。治療團隊在第一時間聯繫了中華骨髓庫,決定由臺灣當地醫生完成幹細胞的採集,然後空運到南通,再由中華骨髓庫的志願者接收後第一時間送達醫院。
11月26日17:00左右,載著來自臺灣同胞骨髓的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開啟綠色通道確保幹細胞快速通關,中華骨髓庫志願者接收到幹細胞後,直接送至通大附院。20:30左右,骨髓順利抵達醫院,志願者手捧裝有臺灣同胞幹細胞的保溫箱快速到達血液內科病房,此時在層流倉的張女士也已經做好了骨髓移植前的所有準備。十幾分鐘後,臺灣同胞的幹細胞順利注入到張女士體內,整個過程實現了無縫對接。
跟隨幹細胞一起到達的還有一份特殊的禮物,那就是來自臺灣捐獻骨髓的志願者的一封信——「願疾病遠離你,祝早日康復。加油!」當收到這份特殊的禮物後,張女士的女兒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臺灣同胞的救命之恩這輩子都不會忘,這也讓我和我的家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親情。」張女士的小孫女也畫了一幅畫,並寫下了一段感恩的話。
隨著這些「生命種子」的種植,張女士的體內從此流淌著臺灣同胞的血液。王信峰介紹,接下來張女士將經過抗排異和抗感染的治療,待造血幹細胞功能恢復正常,張女士就可以出院,重獲新生。
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主任劉紅教授介紹,該院從2011年1月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得成功,到2018年6月南通乃至蘇中地區首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目前已經完成同胞全相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和來自骨髓庫的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一百多例,但像這次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乃至蘇中地區還是首例。
(原標題為《暖新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南通56歲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來源:掌上南通客戶端
責編:通小寶
校對:東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