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2020-12-05 騰訊網

近日,南通的初冬寒意逼人,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液內科層流倉內,卻發生了一件洋溢著濃濃的溫情。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

今年4月初,家住南通市通州區的張女士因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卻讓全家人傻了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基因檢測結果屬高危型。張女士旋即被安排住院治療,醫院的治療團隊為她制定了前期的化療方案,但骨髓移植才是完全治癒該疾病的最佳方法。因此,在給張女士進行化療的同時,治療組就著手為她尋找合適的骨髓來源。

尋找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更讓所有人激動的是臺灣志願者的骨髓完全適合,志願者的體檢也合格,這意外的消息讓患者和家屬再次看到了希望。

經過與臺灣慈濟骨髓庫的多次聯繫,最終確定了臺灣志願者的骨髓採集時間是11月25日,張女士從11月16日開始就開始移植前的準備工作。但由於疫情防控的原因,治療團隊無法去當地採取志願者的幹細胞,因此幹細胞運輸成了最大的難題。治療團隊在第一時間聯繫了中華骨髓庫,決定由臺灣當地醫生完成幹細胞的採集,然後空運到南通,再由中華骨髓庫的志願者接收後第一時間送達醫院。

11月26日17:00左右,載著來自臺灣同胞骨髓的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開啟綠色通道確保幹細胞快速通關,中華骨髓庫志願者接收到幹細胞後,直接送至通大附院。20:30左右,骨髓順利抵達醫院,志願者手捧裝有臺灣同胞幹細胞的保溫箱快速到達血液內科病房,此時在層流倉的張女士也已經做好了骨髓移植前的所有準備。十幾分鐘後,臺灣同胞的幹細胞順利注入到張女士體內,整個過程實現了無縫對接。

跟隨幹細胞一起到達的還有一份特殊的禮物,那就是來自臺灣捐獻骨髓的志願者的一封信——「願疾病遠離你,祝早日康復。加油!」當收到這份特殊的禮物後,張女士的女兒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臺灣同胞的救命之恩這輩子都不會忘,這也讓我和我的家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親情。」張女士的小孫女也畫了一幅畫,並寫下了一段感恩的話。

隨著這些「生命種子」的種植,張女士的體內從此流淌著臺灣同胞的血液。王信峰介紹,接下來張女士將經過抗排異和抗感染的治療,待造血幹細胞功能恢復正常,張女士就可以出院,重獲新生。

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主任劉紅教授介紹,該院從2011年1月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得成功,到2018年6月南通乃至蘇中地區首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目前已經完成同胞全相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和來自骨髓庫的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一百多例,但像這次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乃至蘇中地區還是首例。

(原標題為《暖新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南通56歲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來源:掌上南通客戶端

責編:通小寶

校對:東方野

相關焦點

  •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者李安接受晶報記者採訪  自廣東省骨髓庫成立以來,李安是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的捐贈者。  昨日,記者通過廣東省骨髓庫聯繫到了李安。李安認為捐獻骨髓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市民應該多參與這樣的捐獻。
  • 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讓南通白血病患者重獲新生,南通網-中國...
    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讓南通白血病患者重獲新生 2020-11-28 10:21:42 來源: 南通網 「願疾病遠離你,祝早日康復。加油!」
  • 以生命重啟生命丨中國骨髓捐獻量破萬例 讓絕望中的人看到希望
    白巖松:9月19日,是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造血幹細胞捐獻更大規模地走進公眾的視線,還是20年內的事。2001年,一名身患白血病的蘇州姑娘,移植了臺灣同胞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 臺胞捐骨髓救廈門花季女孩 妹妹因血癌去世
    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昨日了解到,這些跨越海峽的「生命種子」將為廈門的一名花季女孩帶來病癒的希望。據了解,這是廈門患者首次接受臺灣同胞捐獻的骨髓,也是廈門口岸首次入境移植骨髓。在通關現場,廈門檢驗檢疫局開闢綠色通道,讓入境骨髓快速通關,有效確保了移植骨髓從臺灣供體採集到移植進大陸患者體內全流程的順暢銜接。接受此次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是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孩。
  • 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
    原標題: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服務窗) 隨著醫學的進步,被診斷為白血病,不再像被判了死刑,超過70%的患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實現長期生存,而且骨髓移植能救治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存在誤解,一聽捐獻骨髓,就害怕不敢。骨髓移植,真的需要獻骨髓嗎?
  • 捐獻骨髓不會影響健康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了一位來自山西的白血病女性患者,等待兩個均配型成功的哥哥捐獻骨髓,臨近手術時兩個哥哥卻反悔了,原因是擔心捐獻骨髓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骨髓移植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對身體有影響嗎?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嗎?
    近日,一則「倆哥哥拒絕捐獻骨髓」的新聞,引起熱議。「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反悔了。對於放棄捐獻骨髓的原因,兩位哥哥一方面覺得,骨髓移植的成功率較低,「只有20%~30%」,而且還有可能復發;另一方面,主要是擔心骨髓捐獻影響自己的健康,畢竟家裡還有老人孩子。
  • 【投票】無償捐獻骨髓 詮釋人間大愛——記仙下大學生村官雷響捐獻骨髓歷程
    ,捐獻造血幹細胞。2013年4月,雷響被告知與一名寧夏籍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通知後,他二話沒說便同意為該名患者無償捐贈骨髓。2013年8月,前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為患者捐獻骨髓,於8月7日下午6時完成了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重新點燃了患者生命的燭光。天津歸來,他又馬上投入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村官崗位之中,紮根基層,讓愛在鄉間繼續流淌。
  • 骨髓捐獻為何拒絕外地人
    東方網2月20日消息:外地人怎麼就不能在上海捐獻骨髓?浙江來滬打工的小吳想不通。近日,當他致電中華上海骨髓庫表達捐獻意願時,卻被告知,由於他不是上海戶口,上海骨髓庫不能接受他的捐獻。據新聞晨報報導,在中華上海骨髓庫,像小吳這樣被拒絕的外省市捐獻者不在少數。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
    本文來自:北京科技報近日一新聞中,"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擔心骨髓移植影響自己身體健康,放棄了給妹妹捐獻骨髓。真相是怎樣的呢?對於白血病,骨髓移植是終極解決方案。對成年人來說,造血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紅骨髓內,所以 20世紀90年代以前,骨髓移植真的要對骨髓下手,用針做骨髓穿刺,從捐獻者體內,抽取一部分骨髓。但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技術進步,人們開始從外周血中篩選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使「骨髓移植」變得簡單易行、風險大為降低。
  • 「現役軍人骨髓捐獻第一人」
    注射動員劑  荊楚網消息 記者姚啟慧報導:20日,駐澳部隊戰士鍾碧波走進協和醫院,開始接受為期4天的動員劑注射,他將成為湖北省骨髓庫「現役軍人捐獻骨髓第一人去年「五一」探親期間,來漢遊玩的他在佳麗廣場獻血車上獻血時,報名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的一名骨髓志願捐獻者。今年4月,他被確認與廣州軍區一名白血病戰友的骨髓配型成功。    昨日,鍾碧波從廣州飛抵武漢。經過一夜的調整,今日上午8時許,走進協和醫院血液科的病房。    在記者們的關注下,協和醫院血液科夏凌輝副教授,為鍾碧波進行了簡單的身體檢查。
  • 省紅十字會介紹捐獻骨髓方式
    省紅十字會介紹捐獻骨髓方式
  • 骨髓捐獻能反悔嗎?
    在白血病大學生吳志輝即將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的關鍵時刻,兩個骨髓捐獻者都臨陣反悔,退出捐獻。而已進入移植倉的吳志輝,為了手術已接受大劑量化療,免疫系統已盡毀,如中途停止手術,將面臨生命危險。無奈之下,昨天中午,吳志輝的媽媽只好頂著風險與兒子進行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只有50%。
  • 骨髓捐獻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對此,有專家指出,捐獻造血幹細胞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群眾因缺乏全面了解而產生錯誤認識可以理解,骨髓捐獻事業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何羽:只要能救人就好  據《海南日報》報導,2004年,何羽還在海口上學的時候,在一次無償獻血時,出於幫助他人的願望,籤下了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書。
  • 捐獻骨髓是從骨骼把骨髓抽出來?醫生:真實過程其實跟獻血差不多
    什麼情況下需要捐獻骨髓?小編想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白血病吧,不管是影視還是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聽過誰誰誰白血病了,必須要有骨髓才能治療。那骨髓捐獻到底是怎麼一個過程,你知道嗎?
  • 弟弟患白血病哥哥拒絕捐獻骨髓
    本報訊 (記者汪城) 正要為弟弟做骨髓配型檢查,但在檢查當天哥哥不辭而別。為找到哥哥捐獻骨髓,患白血病男子張成友前日在某論壇網發帖,希望能通過媒體呼籲跟哥哥見上一面。昨天,張成友哥哥稱其本人出於身體有病及家庭考慮,不得不放棄捐髓。
  • 闢謠特工隊|骨髓捐獻要刺骨穿髓嗎?
    據說哥哥反悔的原因是擔心骨髓移植之後,自己的身體會出現問題。和這兩位棄捐的男士一樣,說起骨髓捐獻,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刺骨穿髓」的場面,因此不免對骨髓捐獻產生恐懼感,認為一旦捐獻骨髓就會元氣大傷,甚至小命不保。事實上,骨髓捐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為了更好地推廣骨髓捐獻,現在已使用「造血幹細胞捐獻」這一更為專業的說法。
  • 專家呼籲:破除傳統觀念 參與骨髓捐獻
    11月26號這天,距離上次捐髓時隔3個月,那名曾接受郭卉捐髓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出現反覆,郭卉再次在同濟醫院血液科採集室進行捐髓,成為湖北省歷史上教育系統第一位進行二次捐獻的教師。 對於郭卉兩次捐贈骨髓的善舉,網友直呼她為「最美80後女教師」,在為她的善舉感動之餘,民眾可能會存有這樣疑慮:捐獻骨髓是否有礙健康。為此,中華慈善新聞網專訪了中華骨髓庫洪俊嶺主任。
  • 醫院兩醫生捐獻骨髓 挽救生命義不容辭
    ■能救人一命 捐獻有痛苦也值得 8月上旬,市人民醫院特需醫療科的病房裡,曾慶往剛剛上完一個通宵夜班,下班後與梅州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一起趕赴廣州,為與他配型成功的患者捐贈骨髓。 「我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獻血了,畢業來到醫院工作後,在一次獻血時,工作人員問我們願不願意加入中華骨髓庫,我想,也許有一天我的骨髓能與他人配上型,能夠救人一命,就加入了。」 曾慶往笑說,雖然自己是醫生,但他很長一段時間對捐贈骨髓都有著需要「鑽骨取髓」的舊觀念。「剛開始我以為捐獻骨髓要穿刺骨頭,穿刺之後會持續痛幾天。後面才知道它只是採外周血,不會有明顯痛苦。」
  •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病情或因此雪上加霜
    該事件讓骨髓捐獻者拒捐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至今爭議不休。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據報導,美國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拒捐率曾高達近50%,日本學者統計亞洲志願者中有約60%最終拒絕捐獻,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