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捐獻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2020-11-23 搜狐網

  近日,發生在海南的一件事引起社會的關注。一位澳門白血病患者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經檢索後發現與海南萬寧籍志願者何羽(化名)配型相符合,何羽有心捐髓,卻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有關工作暫時擱淺。對此,有專家指出,捐獻造血幹細胞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群眾因缺乏全面了解而產生錯誤認識可以理解,骨髓捐獻事業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何羽:只要能救人就好

  據《海南日報》報導,2004年,何羽還在海口上學的時候,在一次無償獻血時,出於幫助他人的願望,籤下了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書。

  今年3月初,海南省紅十字會找到了在三亞某景區工作的何羽,說澳門一位17歲的白血病男患者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在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她的配型與患者相符合。

  「接到求助時我想到只要能救人就好,很快就答應了這個請求。在我看來,這是像獻血一樣簡單的事。」

  隨後,海南省紅十字會多次和何羽聯絡,還提供了相關影像資料,幫助何羽了解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相關知識。隨著了解的深入,何羽說自己仍然覺得沒什麼可怕的,捐獻可能會對身體有一點小影響,但只要得到好好照顧,很快就會康復。

  何父:畢竟只有一個女兒,心裡還是接受不了

  令何羽沒想到的是,當她將此事告訴父母后,卻遭到了強烈反對。

  何羽的父親說,他和妻子一直不知道何羽獻血和籤訂捐贈造血幹細胞志願書這回事。今年3月初突然聽女兒說要捐幹細胞時,他和妻子的疑慮就來了,對於農村人來說,這畢竟是個新事物。隨後他們又諮詢了很多親戚朋友,他們有的說捐獻會導致感染,有的說捐獻會導致癱瘓,有的說要從骨髓中抽取,夫妻倆越聽心裡越害怕,也更堅定了反對的態度。

  「後來紅十字會曾來到家裡做動員,我們也看了相關的資料,但我們仍是雲裡霧裡的,看到又要注射分離劑等,心裡更是不敢了,畢竟只有一個女兒,心裡還是接受不了。我們老百姓不圖名,不圖利,就是圖個健康平安。」

  因為父母的反對,從3月與患者血型配型成功後,何羽始終未能做出決定,雖然在此過程中,海南省紅十字會曾10多次聯繫她。

  雖然何羽認為父母的擔心是多餘的,但她還是無力說服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冒犯他們。不過,她很肯定地說:「如果父母同意,我不會有任何顧慮。」

  專家:捐髓救人不存在風險

  那麼,捐贈造血幹細胞究竟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已成功主持實施10多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海口市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琳表示,150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液就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這對於正常人來說,不會造成損傷。

  王琳說,造血幹細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一類細胞。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周至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會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

  另外,捐獻過程中不存在危險性。據介紹,現在提取造血幹細胞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主要用外周血中採集法,給捐獻者注射動員劑,將骨髓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動員到外周血中,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採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同時,將其它血液成份回輸捐獻者體內。現在臨床都採用此方法,在採集完成後,一些輕微疼痛感和不適將會消失。

  在此過程中使用造血幹細胞動員劑藥物,是因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幹細胞量極少,不能滿足移植的需要,藥物動員之後,加速骨髓造血幹細胞的生成並釋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增加20倍-30倍,以滿足移植需要。王琳說,據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國際上目前的報導,藥物動員劑對人體健康沒有副作用。

  20%志願者中途反悔(連結)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中華骨髓庫入庫HLA分型資料共36萬人份,為患者檢索配型1萬多人次。目前中華骨髓庫的庫容量僅可以使50%的患者初配成功,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100萬人份。

  在過去4年間,我國實現捐獻骨髓的有400多人,對於我國廣大的白血病患者來說,這個數字是極其微小的。

  在我國的捐贈志願者中,每年都有20%的志願者放棄捐獻。據介紹,志願者中途反悔的主要原因包括:有的志願者當初同意捐贈時,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覺得自己的不可能配上,一旦配型成功後又因害怕而拒絕捐獻;有的志願者報名時並未與家人溝通,一旦配型成功後,家人極力反對導致最終拒絕捐獻;還有一部分人當時是在校大學生,捐獻是一時衝動,畢業後想聯繫他們時,要麼當初的聯繫方式已變,要麼拒絕捐贈;還有一部分人是身體狀況的原因不能捐贈。

  (樅紇)

相關焦點

  • 骨髓捐獻的誤區有以下3種,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獻!
    隨著大眾醫療認知的提高,今年的學雷鋒日掀起了一股骨髓捐獻的熱潮,本報特邀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科張曦主任為您講述骨髓捐獻的那些事。張曦主任介紹,我們俗稱的捐獻骨髓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其實真正捐獻的是骨髓裡的造血幹細胞。在上世紀90年代,捐獻的造血幹細胞主要從骨髓中採集而來,所以被人們誤稱為捐獻骨髓。直到今天,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技術已逐漸發達,依據造血幹細胞來源的不同可分成骨髓造血幹細胞、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
  • 捐獻骨髓是從骨骼把骨髓抽出來?醫生:真實過程其實跟獻血差不多
    什麼情況下需要捐獻骨髓?小編想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白血病吧,不管是影視還是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聽過誰誰誰白血病了,必須要有骨髓才能治療。那骨髓捐獻到底是怎麼一個過程,你知道嗎?
  • 從「骨髓捐獻人」到「五星級志願者」: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回事
    周師傅心裡也不是沒有忐忑:「當時也不太了解,說是捐獻骨髓以為是從背上直接抽,感覺會很痛苦,有點害怕」,在填資料留存血樣的過程,周師傅都感覺很緊張。 2014年,周師傅接到了一通電話,原來是北京一名白血病患兒的家屬通過中華骨髓庫在全國範圍的志願者內尋找其移植條件相吻合的周江瑜。雖然當時年近七旬的父母都很擔心,但還是尊重他的意見。
  • 捐獻骨髓如同「捐命」?拯救陌生患癌女孩兩次,捐獻者告訴你真相
    就算找到一位同型供者,作為一個陌生人,他或者她會願意為自己捐獻骨髓嗎?幸運的是,不到一周的時間中華骨髓庫就幫助胡磊找到了同型捐助者黃偉,而黃偉面對家人的顧慮,最終還是選擇了捐獻骨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陷入胡磊這樣的境遇,但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選擇成為黃偉這樣的好心人。
  •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者李安接受晶報記者採訪  自廣東省骨髓庫成立以來,李安是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的捐贈者。  昨日,記者通過廣東省骨髓庫聯繫到了李安。李安認為捐獻骨髓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市民應該多參與這樣的捐獻。
  • 骨髓捐獻能反悔嗎?
    在白血病大學生吳志輝即將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的關鍵時刻,兩個骨髓捐獻者都臨陣反悔,退出捐獻。而已進入移植倉的吳志輝,為了手術已接受大劑量化療,免疫系統已盡毀,如中途停止手術,將面臨生命危險。無奈之下,昨天中午,吳志輝的媽媽只好頂著風險與兒子進行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只有50%。
  • 小夥為血癌患者捐獻骨髓 渝滬兩地上演生命接力
    兩人隨後又在新橋醫院血液科接受全面身體檢查,也符合幹細胞捐獻的要求,6月26日晚,兩人提前住進醫院注射「動員劑」,準備採集造血幹細胞。接力 空運「生命種子」救命昨日上午9點,新橋醫院輸血科,這兩名原本不認識的小夥子被同時推進採集室採集造血幹細胞。「沈海,好樣的!」「苟林,雄起!」此時,兩人的同學和同事都早早地來到門外給他們加油打氣。
  • 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
    原標題: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服務窗) 隨著醫學的進步,被診斷為白血病,不再像被判了死刑,超過70%的患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實現長期生存,而且骨髓移植能救治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存在誤解,一聽捐獻骨髓,就害怕不敢。骨髓移植,真的需要獻骨髓嗎?
  • 捐獻骨髓不會影響健康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了一位來自山西的白血病女性患者,等待兩個均配型成功的哥哥捐獻骨髓,臨近手術時兩個哥哥卻反悔了,原因是擔心捐獻骨髓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骨髓移植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對身體有影響嗎?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嗎?
    近日,一則「倆哥哥拒絕捐獻骨髓」的新聞,引起熱議。「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反悔了。對於放棄捐獻骨髓的原因,兩位哥哥一方面覺得,骨髓移植的成功率較低,「只有20%~30%」,而且還有可能復發;另一方面,主要是擔心骨髓捐獻影響自己的健康,畢竟家裡還有老人孩子。
  • 央視東方時空:大陸骨髓庫首次捐獻臺灣患者骨髓
    盧秀芳:  這一次真的是非常順利,連兩班的飛機都十分的準時,另外可能因為兩岸媒體的大幅報導,因此很多民眾都已經知道這個事情了,像是其中一位沿途護送骨髓的慈濟職工他告訴我,他在機場的時候不止是海關人員給他禮遇,連他不認識的乘客都對他樹起大拇指來鼓勵。他說,他的感覺好像比自己當年考上大學還要來得光榮。
  • 【投票】無償捐獻骨髓 詮釋人間大愛——記仙下大學生村官雷響捐獻骨髓歷程
    ,捐獻造血幹細胞。2013年4月,雷響被告知與一名寧夏籍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通知後,他二話沒說便同意為該名患者無償捐贈骨髓。2013年8月,前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為患者捐獻骨髓,於8月7日下午6時完成了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重新點燃了患者生命的燭光。天津歸來,他又馬上投入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村官崗位之中,紮根基層,讓愛在鄉間繼續流淌。
  • 骨髓捐獻為何拒絕外地人
    東方網2月20日消息:外地人怎麼就不能在上海捐獻骨髓?浙江來滬打工的小吳想不通。近日,當他致電中華上海骨髓庫表達捐獻意願時,卻被告知,由於他不是上海戶口,上海骨髓庫不能接受他的捐獻。據新聞晨報報導,在中華上海骨髓庫,像小吳這樣被拒絕的外省市捐獻者不在少數。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
    本文來自:北京科技報近日一新聞中,"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擔心骨髓移植影響自己身體健康,放棄了給妹妹捐獻骨髓。真相是怎樣的呢?對於白血病,骨髓移植是終極解決方案。對成年人來說,造血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紅骨髓內,所以 20世紀90年代以前,骨髓移植真的要對骨髓下手,用針做骨髓穿刺,從捐獻者體內,抽取一部分骨髓。但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技術進步,人們開始從外周血中篩選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使「骨髓移植」變得簡單易行、風險大為降低。
  • 「現役軍人骨髓捐獻第一人」
    注射動員劑  荊楚網消息 記者姚啟慧報導:20日,駐澳部隊戰士鍾碧波走進協和醫院,開始接受為期4天的動員劑注射,他將成為湖北省骨髓庫「現役軍人捐獻骨髓第一人去年「五一」探親期間,來漢遊玩的他在佳麗廣場獻血車上獻血時,報名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的一名骨髓志願捐獻者。今年4月,他被確認與廣州軍區一名白血病戰友的骨髓配型成功。    昨日,鍾碧波從廣州飛抵武漢。經過一夜的調整,今日上午8時許,走進協和醫院血液科的病房。    在記者們的關注下,協和醫院血液科夏凌輝副教授,為鍾碧波進行了簡單的身體檢查。
  • 錯誤觀念導致牴觸 新加坡華人多不願捐獻骨髓(圖)
    然而,在找到三名幾乎百分百匹配的新加坡骨髓捐獻者後,他們卻臨陣退縮,不願捐出骨髓,導致手術無法如期進行。  後來在新加坡惟一一個骨髓捐獻登記處「骨髓捐贈計劃」(Bone Marrow Donor Programme)協助下,一名遠在臺灣的年輕捐獻者賦予了她新生的機會。在工作人員安排下,這名臺灣捐獻者的骨髓在短短八小時內就送抵新加坡。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
  • 省紅十字會介紹捐獻骨髓方式
    省紅十字會介紹捐獻骨髓方式
  • 丈夫跪求,哥哥:捐獻骨髓對身體有害,母親:只有20%成功賭不起
    如果家裡人需要骨髓移植,而你正好匹配,你會選擇捐獻骨髓嗎?曾在網上看到一則事件,山西小王被診斷出白血病,而她的哥哥完全是配型成功,卻拒絕了骨髓移植,聲稱這是擔心對自己的身體有害。更為奇葩的是,小王的母親說,只有20%成功率賭不起,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去冒險,讓人不由得唏噓!
  • 弟弟患白血病哥哥拒絕捐獻骨髓
    本報訊 (記者汪城) 正要為弟弟做骨髓配型檢查,但在檢查當天哥哥不辭而別。為找到哥哥捐獻骨髓,患白血病男子張成友前日在某論壇網發帖,希望能通過媒體呼籲跟哥哥見上一面。昨天,張成友哥哥稱其本人出於身體有病及家庭考慮,不得不放棄捐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