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在海南的一件事引起社會的關注。一位澳門白血病患者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經檢索後發現與海南萬寧籍志願者何羽(化名)配型相符合,何羽有心捐髓,卻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有關工作暫時擱淺。對此,有專家指出,捐獻造血幹細胞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群眾因缺乏全面了解而產生錯誤認識可以理解,骨髓捐獻事業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何羽:只要能救人就好
據《海南日報》報導,2004年,何羽還在海口上學的時候,在一次無償獻血時,出於幫助他人的願望,籤下了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書。
今年3月初,海南省紅十字會找到了在三亞某景區工作的何羽,說澳門一位17歲的白血病男患者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在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她的配型與患者相符合。
「接到求助時我想到只要能救人就好,很快就答應了這個請求。在我看來,這是像獻血一樣簡單的事。」
隨後,海南省紅十字會多次和何羽聯絡,還提供了相關影像資料,幫助何羽了解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相關知識。隨著了解的深入,何羽說自己仍然覺得沒什麼可怕的,捐獻可能會對身體有一點小影響,但只要得到好好照顧,很快就會康復。
何父:畢竟只有一個女兒,心裡還是接受不了
令何羽沒想到的是,當她將此事告訴父母后,卻遭到了強烈反對。
何羽的父親說,他和妻子一直不知道何羽獻血和籤訂捐贈造血幹細胞志願書這回事。今年3月初突然聽女兒說要捐幹細胞時,他和妻子的疑慮就來了,對於農村人來說,這畢竟是個新事物。隨後他們又諮詢了很多親戚朋友,他們有的說捐獻會導致感染,有的說捐獻會導致癱瘓,有的說要從骨髓中抽取,夫妻倆越聽心裡越害怕,也更堅定了反對的態度。
「後來紅十字會曾來到家裡做動員,我們也看了相關的資料,但我們仍是雲裡霧裡的,看到又要注射分離劑等,心裡更是不敢了,畢竟只有一個女兒,心裡還是接受不了。我們老百姓不圖名,不圖利,就是圖個健康平安。」
因為父母的反對,從3月與患者血型配型成功後,何羽始終未能做出決定,雖然在此過程中,海南省紅十字會曾10多次聯繫她。
雖然何羽認為父母的擔心是多餘的,但她還是無力說服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冒犯他們。不過,她很肯定地說:「如果父母同意,我不會有任何顧慮。」
專家:捐髓救人不存在風險
那麼,捐贈造血幹細胞究竟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已成功主持實施10多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海口市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琳表示,150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液就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這對於正常人來說,不會造成損傷。
王琳說,造血幹細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一類細胞。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周至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會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
另外,捐獻過程中不存在危險性。據介紹,現在提取造血幹細胞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主要用外周血中採集法,給捐獻者注射動員劑,將骨髓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動員到外周血中,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採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同時,將其它血液成份回輸捐獻者體內。現在臨床都採用此方法,在採集完成後,一些輕微疼痛感和不適將會消失。
在此過程中使用造血幹細胞動員劑藥物,是因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幹細胞量極少,不能滿足移植的需要,藥物動員之後,加速骨髓造血幹細胞的生成並釋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增加20倍-30倍,以滿足移植需要。王琳說,據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國際上目前的報導,藥物動員劑對人體健康沒有副作用。
20%志願者中途反悔(連結)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中華骨髓庫入庫HLA分型資料共36萬人份,為患者檢索配型1萬多人次。目前中華骨髓庫的庫容量僅可以使50%的患者初配成功,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100萬人份。
在過去4年間,我國實現捐獻骨髓的有400多人,對於我國廣大的白血病患者來說,這個數字是極其微小的。
在我國的捐贈志願者中,每年都有20%的志願者放棄捐獻。據介紹,志願者中途反悔的主要原因包括:有的志願者當初同意捐贈時,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覺得自己的不可能配上,一旦配型成功後又因害怕而拒絕捐獻;有的志願者報名時並未與家人溝通,一旦配型成功後,家人極力反對導致最終拒絕捐獻;還有一部分人當時是在校大學生,捐獻是一時衝動,畢業後想聯繫他們時,要麼當初的聯繫方式已變,要麼拒絕捐贈;還有一部分人是身體狀況的原因不能捐贈。
(樅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