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東方時空:大陸骨髓庫首次捐獻臺灣患者骨髓

2021-01-09 搜狐網

  臺灣慈濟骨髓庫為大陸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對五百多例,大陸中華骨髓庫首次為臺灣白血病患者配對成功,兩岸愛心互動,請收看今日時空連線——

  骨髓捐獻:大陸愛心送臺灣

  主持人 張羽:

  6年前一位臺灣青年捐贈了骨髓挽救了家在蘇州的大陸白血病患者陳霞,那是兩岸之間骨髓捐贈的第一次愛心傳遞,從那時到現在大陸的白血病患者一共接受了500多例臺灣的骨髓捐贈,6年以來這種骨髓的愛心傳遞的路線一直從臺灣到大陸,今年在7月20號,這種骨髓捐贈的愛心傳遞再次出現了,不過路線是從大陸到臺灣。

  解說:

  7月20日上午,在北京道培醫院舉行的一場特殊的交接儀式,中華骨髓庫主任洪俊嶺把藍色的恆溫儲運箱交到來自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楊國梁的手中,這個儲運箱就成了這次儀式的主角,因為裡面裝的是首先由大陸志願者向臺灣患者提供的造血幹細胞。

  楊國梁 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

  過去我曾經也有六七次的經驗,把臺灣愛心帶到大陸來給這邊的病人,而這次是把大陸的愛心帶回去給臺灣的病患,所以感覺是非常的激動,也是非常的興奮。

  洪俊嶺 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主任:

  我們借這個機會也可以回報給臺灣人民和臺灣的慈濟骨髓庫。

  解說:

  藍色儲運箱由臺灣的志願者護送踏上挽救臺灣白血病患者的徵途。今年3月底和4月中旬,中華骨髓庫收到了兩位臺灣患者的配型申請,工作人員馬上在60萬人的資料庫中進行了各種指標的配型,經過近10天的篩選,他們終於找到了和這兩位臺灣患者配型都很適合的志願者,這兩位志願者分別來自湖南和江蘇。中華骨髓庫馬上把資料下發到兩位志願者所在的分庫,聯繫和動員志願者,這一系列工作都很順利。

  中華骨髓庫工作人員:

  她3月底來檢索,3月13號基本上我們收到單子,再把結果返回給她,就要4月初的樣子,到現在等於是3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移植,這應該都算是比較快的,一般患者在我們這邊要有半年甚至一年兩年都有這樣的情況。

  解說:

  根據安排來位志願者在7月14號就抵達北京,接受採集任務的是北京道培醫院,這是一家以造血幹細胞移植為特色的非盈利性醫院。

  段宣 北京道培醫院院長:

  作為採集醫院,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一方面首要的是要保證供者的健康和安全,另外一方面又要保證提供造血幹細胞要在量上和質上要達到一個標準。

  解說:

  這位就是湖南的志願者小豔,今年23歲,她是一家藥店的營業員,她在今年剛剛報名成為志願者,3月以後就接到了骨髓庫工作人員的電話。

  小豔 志願者:

  很驚訝,也很高興,因為我是一月份才填的表,才入庫的嘛,然後4月份就通知我了。

  中華骨髓庫湖南分庫工作人員:

  非常地順暢,這期間她給我們打過電話,諮詢過情況怎麼來沒有來啊,採集計劃怎麼來沒有來,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捐獻,非常主動地,非常主動地救助臺灣同胞的。

  解說:

  這次來北京小豔並沒有父母和朋友的陪同,只是經常會給她們打電話發簡訊,仿佛這件在別人看來可能會猶豫的事情,在她眼裡特別的普通和輕鬆,小豔留給記者最深的印象就是活潑和健康。另外一位志願者是來自江蘇的杭女士,她是一名公司職員,今年36歲。她2004年就報名成了志願者,在2005年她就和臺灣這位患者配型成功,由於患者的病情有變化而被迫終止。當她知道自己有機會再次捐獻骨髓給這位患者的時候,感到非常地高興。

  杭女士 志願者:

  真的很有緣,應該說2005年到這一次一年多的時間,實際上我內心有的時候會想到她,為她感到惋惜,當我知道,她現在的病情穩定了,可以移植了,我是很高興的。

  解說:

  杭女士的母親一開始並不贊成女兒的行為,擔心女兒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於是她特定陪著女兒來到北京,到了醫院以後,她又讓醫生帶著自己看了其他志願者的採集過程,這才放下心來。

  杭女士母親:

  我昨天呢又去看了他們的採集,看了以後我就放心了,看到他們好像是沒有什麼反應,很平常的躺在床上,通過那個機器採集出來,我呢思想也想通了,我覺得我女兒還是蠻光榮的,應該這樣做的。

  解說:

  根據慣例醫院每天都要給杭女士和小豔打動員劑,一共是5針。

  童春容 北京道培醫院細胞治療科主任:

  我們採集主要是從血裡頭採集幹細胞,但是這種造血幹細胞一般不在血液裡頭或者血液裡頭很少,所以我們主要是要給她打一種叫動員劑的,讓骨髓的造血幹細胞釋放到血液裡頭,然後我們再採集。

  解說:

  兩位志願者的身體狀態都很好,杭女士看上去還比較輕鬆。

  醫護人員:

  沒事吧?

  杭女士:

  沒事,沒感覺。

  解說:

  由於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需要7到8個小時,還有運送到臺灣的路途相對遙遠,因此最為關鍵的採集工作分別在7月19號中午和20號的上午兩天進行。

  記者:

  這裡是北京市道培醫院7層的血液細胞分離室,來自江蘇的志願者杭女士和來自湖南的志願者小豔將會在這個房間裡面接受造血幹細胞的採集,現在是7月19號早上的10點50分,她們兩個將馬上進入到這個房間裡頭,採集在11點鐘準時開始。

  解說:

  幾分鐘後,杭女士和小豔精神煥發充滿微笑和自信的走進了血細胞分離室,她們的血液都從右手抽出,經過血細胞分離機的離心作用把有用的不到10%的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採集到這個袋子裡,然後再把剩下的血液通過這個管子從她們的左手送回體內。

  記者:

  經過院方的允許我們得以走進病房進行拍攝採訪,現在已經過去兩個小時了,讓我們一起進去看一看兩位志願者的情況到底怎麼樣?杭女士現在感覺怎麼樣啊?

  杭女士:

  感覺挺好的,沒有什麼不適。

  記者:

  中午有沒有進餐?

  杭女士:

  我們進來之前已經進過餐了。

  記者:

  現在心裡怎麼想?

  杭女士:

  現在心裡就想快點嘛,讓時間快點過去,看著那個血漿袋越來越多,我想早一點可以採集完了,可以送到臺灣去。

  記者:

  小豔,現在怎麼樣現在的感覺?

  小豔:

  還好。

  記者:

  身體有沒有什麼不適?

  小豔:

  都沒有。

  記者:

  童醫生他們兩位現在的狀況怎麼樣?

  童春容:

  非常好,他們目前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什麼不舒服。

  解說:

  7月20號早上10點左右,採集工作順利結束,杭女士和小豔一共捐出了約400毫升的愛心血,完成心願的她們有了更燦爛和美麗的笑容。

  杭女士:

  在海峽的對岸始終有一個可以讓我牽掛的人,這種感覺挺好的。

  主持人 張羽:

  這次大陸志願者捐贈的骨髓和臺灣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並順利傳遞到臺灣,是大陸中華骨髓庫成立以來第一次,因此倍受兩岸媒體的關注,臺灣東森電視臺對這次愛心傳遞進行了全程直播。那麼大陸志願者捐贈的骨髓進入了寶島之後,經歷了什麼樣的旅程?最終又輸入哪位臺胞的身體呢?下面就讓我們連線一直對此次愛心捐贈進行跟蹤報導的東森主播盧秀芳。

  秀芳,你好。

  盧秀芳 東森主播:

  張羽,你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張羽:

  秀芳這一次大陸志願者捐贈的骨髓進入臺灣之後,在旅途上順利嗎?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我們很關心有什麼特別的環節嗎?

  盧秀芳:

  這一次真的是非常順利,連兩班的飛機都十分的準時,另外可能因為兩岸媒體的大幅報導,因此很多民眾都已經知道這個事情了,像是其中一位沿途護送骨髓的慈濟職工他告訴我,他在機場的時候不止是海關人員給他禮遇,連他不認識的乘客都對他樹起大拇指來鼓勵。他說,他的感覺好像比自己當年考上大學還要來得光榮。

  張羽:

  觀眾朋友,跟大家解釋一下,由於我們現在是兩岸直連,所以現在時間稍微有一點點滯後,請大家包含。

  秀芳,剛才我們在播放短片的時候,觀眾朋友可能注意到,捐贈者一直打的馬賽克,實際這種捐贈骨髓的捐贈方和受捐方我們國際慣例是實行雙盲,就是互相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背景,我們也非常好奇真正被捐贈的白血病患者是什麼人?有沒有在允許的情況下給我們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呢?

  盧秀芳:

  我先介紹臺北這位患者是16歲的少女,我們叫她榮榮。移植的時間是20號深夜11點,整個移植過程就像輸液一樣非常的簡單。因為那天非常晚了,因此醫生勸她睡一下,但是這個小女孩說我不要,因為她不想錯過這個歷史時刻,她要清醒地看著這個來自對岸的救命骨髓一點一滴的打到她的身體裡面,當然16歲這個年紀正是愛做夢的時候,但是榮榮很多夢都被這場病給打斷了,而這袋救命骨髓讓她能夠延續她的夢想。張羽所問的,兩岸的民眾都非常關心她,想看看她,但是天下父母心,榮榮的爸爸媽媽非常擔心,萬一這個姓名容貌曝光之後,太多的關心太多的關心不知道女兒能不能夠承受的住,因為畢竟她只是16歲的孩子,因此家屬跟醫生商量之後,決定婉謝各界的探視跟採訪,而大家也尊重她們,所以我們在所有的報導當中,我們都沒有看到榮榮的畫面,繼續我們就先來看下面這則報導。

  解說:

  聰明、體貼、乖巧是醫護人員對榮榮的一致評價,要不是這場病以她的好成績早就考進了臺灣一流的女子高中。榮榮是在2005年發病的,經過化療之後,今年的4月份再度復發,不過以一位即將要接受骨髓移植手術的患者來說,她的狀況算是穩定的,而此刻榮榮躺在無菌室裡,她在想怎麼感謝這位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呢?

  宋秀端 慈濟義工:

  她說,她會寫一個感恩卡,來感恩對方,說願意把骨髓捐贈給她,她真的非常感動。

  解說:

  雖然在這個報告裡,你看到榮榮稚嫩的臉龐,但是你可以感受到這位16歲少女對生命的熱愛。

  洪君儀 臺北榮總小耳血液腫瘤科:

  她就會去喜歡一些像卡通人物,日本的一些卡通人物,她也很喜歡做一些像卡通人物一樣的打扮,她也很希望好了以後頭髮長出來,可以由有漂亮的長頭髮,就可以跟一般女孩子所希望的一樣。

  解說:

  得病的這3年榮榮一直由洪君儀和邱宗傑這兩位醫師照顧,邱醫師是臺北骨髓移植的權威,對於兩岸攜手跨海救人,他有最深地感觸和期待。

  邱宗傑 河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我想兩岸的合作是必要的,比如說骨髓資料庫,比如說大陸的中華骨髓資料庫,這幾年一下子就有,五六十萬(份)那麼大量,將來可能會超過一百萬,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骨髓資料庫,可以給很多病人帶來一些非常大的協助和幫忙。

  解說:

  臺北榮總是全臺灣頂尖的醫療機構之一,榮榮在發病之後就一直在這裡妥善的照顧跟治療。到目前為止,榮總總共累計有848例的骨髓移植的經驗,而來自大陸的捐贈不止對榮總對臺灣來說都是第一次。此刻不願曝光的榮榮媽媽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對她來說,兩岸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接近。

  宋秀端 慈濟義工:

  (榮榮的媽媽)很高興骨髓有配對上,另外一方面她也覺得,這個過程會不會出問題?她是很擔心這個過程裡面,我就跟她講,我送骨髓三趟,一趟到香港,兩趟到北京,我們所有都是專職人員來護送骨髓,我們也把它當作一條生命在這邊,所以榮榮媽媽聽了以後就一直流淚,她說她很感動。

  解說:

  20號深夜來自杭女士的骨髓終於一點一滴的注入了榮榮的靜脈,能不能成功?醫生說,很樂觀,但是至少還得觀察一百天,無論如何來自對岸的愛心榮榮溶和爸爸媽媽都感受到了,這一袋救命的骨髓溫暖了她的心,也延續了一個16歲少女的夢想,杭女士謝謝你。榮榮希望未來的不久,她能夠當面向杭女士表達心中的感激。東森新聞盧秀芳、黃友奇、吳秀姍的採訪報導。

  張羽:

  雖然看不到榮榮的面目有一些遺憾,但我們十分理解榮榮父母的心情,希望這一對來自大陸骨髓能讓榮榮的夢想重新起飛。秀芳我在想,榮榮是不是也是個化名?不是真名吧?

  盧秀芳:

  的確因為既然身份保密當然要滴水不漏,也因為大家實在是太關心了,所以醫院想來想去就起了一個化名,就用榮總醫院的榮這個字。

  張羽:

  另外一位受捐者的相關信息能不能透露一下呢?

  盧秀芳:

  另外一位受捐者是在花蓮,醫院只透露他是一位在異鄉救助貧窮的年輕人,換句話說他也是一位職工,在海外發病之後,他回到臺灣治療,而讓人非常感慨的,這位千裡送愛的人他在自己遭防盜困境之後,竟然又獲得千裡之外的聲明大禮,可以是非常地有緣,人生也非常地奇妙。張羽。

  張羽:

  現在兩位的抑制手續進行的順利不順利,最新的情況怎麼樣?

  盧秀芳:

  好的,今天上午我給兩位主治醫師都打了電話,在花蓮的這位非常好,他有一點點噁心的感覺,不過這是之前化療的正常反應,另外臺北的榮榮她有一點咳嗽,還有一點輕微的發燒也都在正常的範圍,至於我們所關心的注進去的骨髓發揮了效果沒有,醫生說現在還太早了,要到一個星期之後才能夠確定。

  張羽:

  我們看到在骨髓進入到寶島之後,臺灣很多媒體在進行跟蹤報導,尤其東森電視臺進行了現場直播,那我們想知道這次大陸的捐贈骨髓首次進入臺灣,臺灣媒體是從什麼視角來報導,有什麼樣的評論?

  盧秀芳:

  由此正像張羽說的,這是第一次大陸捐贈者的骨髓來到臺灣,它具有高度醫療上的重大意義。因此這一次我們看到臺灣的所有媒體都有非常大篇幅的報導,那麼主要的評論當然都非常地正面和肯定,因為沒有什麼比搶救一條生命更重要,不管是媒體、民眾還是醫護人員都非常樂觀也期待,今後希望這樣的交流更密切。

  張羽:

  我們知道現在大陸大概有100多萬白血病患者等待著骨髓配型,不知道在臺灣是什麼狀況,尋找配型是不是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盧秀芳:

  臺灣沒有一個全面的統計數字,這主要是因為白血病因為經過治療之後,它的狀態會不斷地改變,有些人治療了幾年之後甚至痊癒已經好了,但是大致商來說,臺灣每年平均會有700人發病,這當然應該的不僅是700個人而是700個家庭,而配對骨髓的確是需要運氣,像這次我們看到臺灣的榮榮還有花蓮的,這兩位病患就是在臺灣配對沒有成功的。

  張羽:

  有沒有了解到臺灣的白血病患者,這次有沒有關注他們是什麼樣的感受?

  盧秀芳:

  非常非常地關注,現在有很多臺灣的白血病患者不斷地上網查中華骨髓庫的資料,因為對他們來講這等於多了一個救命的機會,以榮榮來說,她在臺灣找不到合適的骨髓移植,那麼她活下去的機率只剩下10%。不過現在在大陸找到了,那麼移植之後,她的生存機率一路提高到了60%、70%,所以你可以想像為什麼榮榮跟她的爸爸媽媽這麼感謝,還有心靈這麼激動了。

  張羽:

  好,謝謝盧秀芳,我們看到這次是大陸的骨髓志願者首次捐贈的骨髓到了臺灣,那麼愛心傳遞已經成為一種雙向傳遞,我們相信這種傳遞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頻繁。那麼這次大陸捐贈者捐贈的骨髓到寶島之所以如此受關注,其中第一個原因是第一次到臺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看到,隨著大陸捐贈者的多,從六年前的兩萬到現在的六十萬,使雙向捐贈成為了可能,但是也有一個不容樂觀的事實,我們現在看到在大陸境內有一百多萬的白血病患者等待這種配型,這仍然是一個嚴峻的現實狀態。我們來了解一下相關的背景。

  解說:

  楊女士原來是一名體育工作者,身體一直不錯,但是今年2月份不幸查出白血病,雖然家裡有弟弟和妹妹,但是都沒有配型成功。

  患者:

  我弟弟和妹妹沒有配上,我挺難受的。

  解說:

  於是他們開始向中華骨髓庫、臺灣慈濟骨髓庫申請配型,但是也都失望而歸。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女士的身體狀況由於免疫能力的下降,而慢慢惡化,她的家人更是心急如焚。

  患者的丈夫:

  主要這個病已經到了不移植不行的地步了,我每天到檢索,醫院樓上曾大夫那兒,每天檢索一次,每天檢索一次,家裡(原來)大人啊都挺好的,就是這個病,配不上型。

  解說:

  楊女士和她丈夫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焦急的等待中渡過,和她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一個更年輕的孩子,他叫小高,是一名大三的學生,他媽媽說起自己兒子的時候依然非常自豪。

  患者的母親:

  我兒子是很乖的一個小孩,他勤奮好學,比較樂於助人。

  解說:

  但是現在的小高看上去已經沒有那麼活潑陽光了,去年可怕的病魔不幸地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患者的母親:

  一個星期持續都在高燒,一直都壓不下來,那麼大夫說唯一的希望就是骨髓移植,所以我非常非常著急,又配不上型,我都說不下去了。

  解說:

  小高是家裡唯一的孩子,父母為了給他看病已經花費了40多萬元,他媽媽原來是一個婦產科醫生,為了孩子的康復,她改行做了保健推拿師。但是如果找不到配型合適的造血幹細胞,這一切都將無濟於事。

  患者的母親:

  我們都50多歲了,所以沒有什麼想的,我們的一切都在兒子身上,所以說看到兒子痛苦的樣子,我心理真是心急如焚,我有時候甚至想,我去為他接受一切痛苦。

  解說:

  小高年輕而鮮活的生命就在等待中煎熬中,也不知茫茫人海中有沒有另一個人能給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根據中華骨髓庫的數據,在我國像楊女士和小高這樣等待配型的白血病患者有100多萬,而且每年新增4萬以上,其中50%以上是兒童和青少年,國內可以提供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中華骨髓庫成立於1992年,2001年中國紅十字會重新啟動了建設資料庫的工作,近幾年來中華骨髓庫的庫容發展迅速,可以用於患者檢索服務的資料從2001年的兩萬擴展到了現在的六十萬人份,並成功配型720多例,在全國建立了31個省級分庫,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庫。但是相對於13億的人口基數,相對於100多萬的白血病患者總數來說,中華骨髓庫的儲備資料依然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大量亟待獲取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只能默默地乞求和等待。

  洪俊嶺 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主任:

  從真正的我們的國家人口基數和老百姓的需要來說,我覺得我們的路還差得很遠。

  解說:

  那麼中華骨髓庫的建立和發展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呢?志願者的人數為什麼遠遠達不到需求呢?

  首先,客觀上的原因就是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在增多,使得有同胞兄弟姐妹的高配型成功率的人群在減少。所以今後的骨髓移植主要還是依靠在非血緣關係的捐獻者中尋找,而非血緣關係的配型吻合率僅有1/5000。一些相對罕見的血型的配型吻合率甚至只有十萬分之一,這就使得配型的難度更大了。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們對捐獻造血幹細胞還有很多誤區,我們也和新浪網合作進行了一個更大範圍的調查,有5468名網友參加了我們的調查。當我們問到是否願意捐獻自己的骨髓給白血病患者時,有72%的人表示願意,從這個數據上看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具體到真正的實施還是有不少的問題。當我們問到捐獻骨髓最大的障礙是什麼的時候,排在第一位的有38%的人還是表示不了解相關的醫學知識,還有20%的人認為對捐獻的渠道和方式不夠了解。

  洪俊嶺:

  長久來看,我覺得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愛心的啟發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解說:

  事實上骨髓捐獻並不像它字面的意思一樣,很多人以為骨髓就是骨頭中間軟軟的部分,其實那個叫脊髓,是人的神經系統,就算不小心碰到了人都可能癱瘓,當然不可能捐贈。骨髓捐獻其實是捐獻造血幹細胞,它和普通的獻血類似。

  目前中華骨髓庫提倡的也是國際上常用的採集方法,是從外周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這種方法不需要從骨髓中抽取,而是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動員到外周血中,只需要從捐獻者的手臂靜脈處採血就可以了。採集的過程是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把其中比較重的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同時用另一根管道把分離後的血液成份輸回到捐獻者體內。而抽出的造血幹細胞輸入患者體內,就能在患者的身體裡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造血系統,從而挽救他們的生命。這種方法對於捐獻者來說和普通的成份獻血相似,只是時間比較長。在採集完成以後,捐獻者會有一些輕微的疼痛和不適感,但是幾天之內就會消失。

  由於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本身就有50%處於靜止狀態,捐獻者所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在完成採集後,由於血細胞數量減無少,會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會迅速增加,一兩周以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就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而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骨髓移植的技術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

  童春榮 北京道培醫院細胞治療科主任:

  採出來的血一次也就100多毫升,兩次200多毫升。這200多毫升裡面有一半是水,鹽水、抗凝劑等。所以真正供者丟失掉的只有100多毫升。所以比供者一次獻血400毫升丟失掉的還要少,所以沒有什麼損害。

  解說:

  關於捐獻的條件,凡是年齡在18到45歲之間的健康人都可以成為骨髓捐獻的志願者。而如何捐獻呢?和獻血十分相似。你可以到當地的紅十字會,或者是街頭採血車去填寫一份志願捐獻同意書,並抽取五毫升的血液。那麼你的所有相關資料都將錄入中華骨髓庫的資料庫裡。如果有白血病患者和你的信息初配成功,就會有相關的工作人員與你進行聯繫,安排一系列的身體檢查和骨髓捐獻事宜了。也就是說你將有機會在不影響自己健康的情況下給另外一個人全新的生命的希望。這些程序看起來並不難,但是由於捐獻者的生活環境、思想狀況,都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就成了近年來骨髓捐獻中另外一個重要問題。

  洪俊嶺:

  就是說當初在某種氛圍下,成為志願者了,捐了血樣了,我們花了很多的錢,也做了檢測數據,入了庫了。但是一查到相合了,我們的工作人員找到他,他就退避三舍,或者找出各種各樣的藉口,有這樣的情況。

  解說:

  根據中華骨髓庫提供的數據,這個比例已經達到20%,有些捐獻者甚至在捐獻的最後環節出現了反悔的情況。記者在北京道培醫院就遇到了這樣的一件事情,為了尊重患者,我們對家屬進行了模糊拍攝,同時患者化名為小剛。

  患者的母親:

  這邊的醫生已經把我兒子整個骨髓的功能全部用藥物摧毀掉,等待接受新的骨髓、新的幹細胞,這個時候他說他不幹了。

  解說:

  這位就是小剛的媽媽,她的激動情緒是因為兒子在治療中發生了意外。之前,16歲的小剛通過中華骨髓庫找到了非常合適的配型。

  曹星玉 北京道培醫院主治醫師:

  在中華骨髓庫找到了一個10/10相合的,這是非常幸運的,我們都很高興的,包括家長還有患者自己。

  解說:

  那位志願者在初期配型、體檢等多個環節都表示願意卷捐獻造血幹細胞。整個治療工作順利地進行著,小剛的生命也等待著新的開始。但是就在治療的最後一個關頭,也就是醫院把小剛的免疫細胞全部殺死,進入無菌倉等待植入新的造血幹細胞的時候,那位志願者卻反悔了。

  曹星玉:

  當時我感覺就是腦袋全部蒙掉了。因為前面幾天用的藥就是阿糖胞苷和馬利蘭,基本上用了馬利蘭以後的病人,骨髓裡就是清水的狀態。如果沒有幹細胞輸入的話,他就是只有一條路,等死。

  解說:

  中華骨髓庫給那位志願者的家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依然沒有改變他的決定,最後醫院無奈地用了小剛父親的骨髓移植。由於只有一半的配型合適,小剛的病情漸漸惡化。根據醫生的介紹,小剛已經不能再進行骨髓移植了,也就是說,再有完全合適的配型也不能讓他重新康復了。

  洪俊嶺:

  如果您現在的思想還沒到我願意捐獻造血幹細胞去救人的程度,你就再認認真真地考慮考慮,不要貿然報名捐獻。希望你能樹立這樣一個意識,這5毫升的血樣捐出來,這就是歷史的責任。

  解說:

  由於除了骨髓移植白血病至今還沒有更有療效的方法,十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建立和完善各自的骨髓資料庫來抵禦血癌、挽救生命。美國的總人口不到三億,登記的志願者有490萬,佔到總人口的千分之十六。臺灣地區人口為2200萬,登記的志願者有30萬,佔到總人口的千分之十三。而我國大陸人口為13億,登記的志願者有60萬,只有總人口的萬分之四。因此讓更多的人了解骨髓移植,加入到捐獻骨髓的隊伍中來,依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主持人:

  捐贈骨髓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講,可能是不大的付出,而對於一個血癌患者可能就是生的希望。我們看到六年來,兩岸之間的愛心傳遞,就好比是一個愛心長跑,捐贈骨髓的志願者越多,也就是加入者越多,我們才能跑得更遠。

  好,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明天再見。

  

(責任編輯:趙志鵬)

相關焦點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
  • 21歲醫學生捐骨髓救高三男孩?央視新聞,你們能不能遵守一下骨髓庫...
    今天晚上,很多網友都圈我一條微博,微博的內容是: #21歲醫學生捐骨髓救高三男孩#:救人是學醫人的使命】28日,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1歲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大二學生盧昕寧捐獻了造血幹細胞。受捐者是重慶一名患白血病的19歲高三男生。
  • 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讓南通白血病患者重獲新生,南通網-中國...
    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讓南通白血病患者重獲新生 2020-11-28 10:21:42 來源: 南通網 「願疾病遠離你,祝早日康復。加油!」
  • 臺胞捐骨髓救廈門花季女孩 妹妹因血癌去世
    據了解,這是廈門患者首次接受臺灣同胞捐獻的骨髓,也是廈門口岸首次入境移植骨髓。在通關現場,廈門檢驗檢疫局開闢綠色通道,讓入境骨髓快速通關,有效確保了移植骨髓從臺灣供體採集到移植進大陸患者體內全流程的順暢銜接。接受此次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是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孩。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一年多來,她全靠輸血維繫生命。
  • 兩岸生命接力 臺灣骨髓一日之內抵達大陸
    摘要:來自臺北的MF882航班前晚抵達福建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一名醫師手提醫用冷藏箱匆匆走下飛機,箱內裝的是臺灣同胞捐獻的骨髓幹細胞。與此同時,廈門機場檢驗檢疫工作人員迅速上前查驗並予以放行,將審批時間壓縮到1日內,這批「生命種子」隨即被送往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為1名白血病患者帶去康復的希望。
  • 骨髓捐獻為何拒絕外地人
    東方網2月20日消息:外地人怎麼就不能在上海捐獻骨髓?浙江來滬打工的小吳想不通。近日,當他致電中華上海骨髓庫表達捐獻意願時,卻被告知,由於他不是上海戶口,上海骨髓庫不能接受他的捐獻。據新聞晨報報導,在中華上海骨髓庫,像小吳這樣被拒絕的外省市捐獻者不在少數。
  • 中華骨髓庫加入世界骨髓庫 首次上傳數據
    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曾利明)北京時間今天下午3時,位於北京的中華骨髓庫向荷蘭的世界骨髓庫首次正式上傳數據。世界骨髓庫的網站(www.bmdw.org)上,實時顯示了來自中華骨髓庫的5萬人份數據信息。由於人類基因的多態性,全球沒有任何一家骨髓庫可以為全部患者提供匹配的捐獻者,這就決定了骨髓庫事業與生俱來的跨國(境)屬性。
  •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者李安接受晶報記者採訪  自廣東省骨髓庫成立以來,李安是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的捐贈者。  昨日,記者通過廣東省骨髓庫聯繫到了李安。李安認為捐獻骨髓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市民應該多參與這樣的捐獻。
  •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病情或因此雪上加霜
    該事件讓骨髓捐獻者拒捐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至今爭議不休。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據報導,美國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拒捐率曾高達近50%,日本學者統計亞洲志願者中有約60%最終拒絕捐獻,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壓力。
  • 骨髓捐贈緣何臨時反悔? 別讓捐獻行為「變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0:52 來源:人民日報     過去4年,全國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後成功實施的僅有270例,其中20%因捐獻者臨時反悔。是捐獻志願者缺乏愛心,還是另有他因?
  • 中華骨髓庫捐獻突破一萬例
    光明日報北京9月15日電(記者田雅婷)中華骨髓庫捐獻突破一萬例暨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宣傳活動15日在京舉辦,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梁惠玲代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向廣大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志願者、工作者表示敬意。
  •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因此面臨加速死亡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因此面臨加速死亡2011年10月19該事件讓骨髓捐獻者拒捐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至今爭議不休。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
  • 8年前小夥做骨髓捐獻救人一命,今來到骨髓庫工作:想幫助更多人
    8年前小夥做骨髓捐獻救人一命,今來到骨髓庫工作:想幫助更多人令人感動,吉林省長春市一名小夥決定辭去原有的工作,到中華骨髓庫任職。是什麼讓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在吉林省長春市的倪先生,在八年前第一次捐獻骨髓之後,一直惦記著對方。想著對方是否康復,出於擔心,倪先生便聯繫了骨髓庫。通過聯繫骨髓庫,倪先生得知接受他骨髓的那個白血病人,身體已經好轉。再次聯繫的時候,倪先生得知接受他骨髓捐獻的那位病人已經完全康復,正是倪先生的骨髓,治癒了他身上的白血病。
  • 中華骨髓庫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萬例,如何捐獻?影響健康嗎?
    ,造血幹細胞捐獻已經突破一萬例,累計庫容量超過281萬人份,成為世界第四大骨髓庫。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庫以來,中華骨髓庫已先後為28個國家和地區的36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幹細胞。 「加入中華骨髓庫時沒想太多。回想起來,能在幾年之內找到匹配的人,為他帶去生命的希望,是一件神奇的事。為此,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第一萬例捐獻者林彬彬在2017年大二時成為中華骨髓庫志願者,並於今年8月為一名重症血液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
  • 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志願者呼籲更多人加入中華骨髓庫
    央廣網銅陵9月19日消息(安徽臺記者蔡薇 銅陵臺記者劉少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9月19日是世界骨髓捐獻者日。這一節日設立的首要目的是感謝所有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和各骨髓庫志願捐獻者,同時擴大社會公眾和決策者對造血幹細胞捐獻事業的認知和支持。
  • 八成患者急待骨髓救命 廣東呼籲市民捐骨髓
    昨日廣東省紅十字會、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呼籲市民「用獻血的方式捐骨髓」 八成患者急待骨髓救命  時報訊 (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楊小粵 通訊員 宋忠雷 林豔芬) 昨日上午,廣東省紅十字會、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聯合舉辦「用獻血的方式捐骨髓」採集活動。
  • 在等待骨髓移植的人心中,理想的骨髓庫應該長啥樣?
    作者2020年8月被診斷為「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已經完成第一期化療,正在等待後續化療,並且被醫生建議進行骨髓移植。目前在中華骨髓庫初篩有全相合匹配,正在等待高分辨配型結果。文 | 快馬輕裘不停蹄 畢業於廈門大學,曾經從事翻譯、審計、金融、創業等工作。本文轉自公眾號「快馬輕裘不停蹄」,作者將持續寫作「病中日記」系列。
  • 【投票】無償捐獻骨髓 詮釋人間大愛——記仙下大學生村官雷響捐獻骨髓歷程
    2013年4月,雷響被告知與一名寧夏籍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通知後,他二話沒說便同意為該名患者無償捐贈骨髓。2013年8月,前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為患者捐獻骨髓,於8月7日下午6時完成了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重新點燃了患者生命的燭光。天津歸來,他又馬上投入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村官崗位之中,紮根基層,讓愛在鄉間繼續流淌。
  • 以生命重啟生命丨中國骨髓捐獻量破萬例 讓絕望中的人看到希望
    白巖松:9月19日,是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造血幹細胞捐獻更大規模地走進公眾的視線,還是20年內的事。2001年,一名身患白血病的蘇州姑娘,移植了臺灣同胞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 捐獻骨髓如同「捐命」?拯救陌生患癌女孩兩次,捐獻者告訴你真相
    就算找到一位同型供者,作為一個陌生人,他或者她會願意為自己捐獻骨髓嗎?幸運的是,不到一周的時間中華骨髓庫就幫助胡磊找到了同型捐助者黃偉,而黃偉面對家人的顧慮,最終還是選擇了捐獻骨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陷入胡磊這樣的境遇,但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選擇成為黃偉這樣的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