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骨髓捐獻人」到「五星級志願者」: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回事

2020-12-05 大洋網

從一次獻血到捐獻造血幹細胞,再到成為一名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的「五星級志願者」,「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回事,讓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公交車長周江瑜用最樸實的話來概括5年如一日的志願服務。在近日第七期「廣州榜樣」發布活動中,周江瑜一家被評為2019年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周江瑜告訴記者,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救助,他心裡很高興。不僅如此,他還發動自己的家人,帶著兒子走近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捐獻者,共同傳遞溫暖。

捐獻初衷:「我身體健康 希望幫到別人」

今年47歲的周江瑜,是廣州公交集團二汽溢通巴士分公司一名公交車駕駛員,同時,他累計參加志願活動超600小時,還被廣東省紅十字會授予「廣東省五星級志願者」稱號。

周師傅的志願之路開始於11年前,「當時看到新聞中說,汶川地震血液緊張,我看了心裡很難受就去獻血了」,那是周師傅第一次獻血,獻血之後看到有其他獻血者出現暈血情況,自己卻沒有太大反應,「感覺自己身體很好,就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自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獻血,周師傅參加無償獻血(全血)4次共1400ml,成分血(血小板)27次共54個單位(每個單位等於200ml獻血量),累計全血加成分血獻血量達12200毫升。

獻血過程中,周師傅看到很多患有白血病的兒童圖片,「好多2、3歲的孩子,感覺他們很無辜。需要我們的幫助」。2010年5月,周師傅在骨髓庫中留下血樣。周師傅心裡也不是沒有忐忑:「當時也不太了解,說是捐獻骨髓以為是從背上直接抽,感覺會很痛苦,有點害怕」,在填資料留存血樣的過程,周師傅都感覺很緊張。

2014年,周師傅接到了一通電話,原來是北京一名白血病患兒的家屬通過中華骨髓庫在全國範圍的志願者內尋找其移植條件相吻合的周江瑜。雖然當時年近七旬的父母都很擔心,但還是尊重他的意見。「我當時立即就答應了,等了4年才配對成功可以幫助他人,這很難得。而且既然當時留樣入庫,說願意捐獻,就要說話算話」。

為確保捐獻骨髓萬無一失,這段時間,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周師傅都小心翼翼,妻子更是為他制定了科學的食譜。在完成每天的營運任務後,亦在妻子、兒子的陪同下堅持鍛鍊身體,為捐獻健康的造血幹細胞做好充分的準備。

2014年5月19日上午,周江瑜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南方醫院順利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工作,為千裡之外他並不認識的一名亟待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兒帶去重生的希望。「不經意間得知等待骨髓移植的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覺。當時是看到患病孩子的照片決定捐獻骨髓,感覺像滿足了當初的心願」,周師傅說。

5年志願服務:「很欣慰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在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周師傅的愛心之路並沒有就此止步,他成為了一名奔波於醫院間的志願者,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一有志願者要捐獻造血幹細胞,周師傅就要「出動」了,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這些志願者們消除顧慮、加油打氣。

據周師傅回憶,有一次一位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捐獻者正好是他的江西老鄉,他剛走進病房去探望等待捐獻的老鄉時,地方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鬆了一口氣道:「你來的正好」。原來這位老鄉只和家裡說了外出旅遊,一個人偷偷跑來廣州等待捐獻造血幹細胞。沒想到的是,在媒體報導下自己卻意外「見了報」,家裡的電話一個接一個的打過來,擔心他的身體,讓他放棄捐獻,快點回去。而經過家裡的「吹風」加上自己也不太了解情況,這位老鄉心裡也打起了退堂鼓。那時候,周師傅剛剛捐完造血幹細胞有一年的時間,用親身經歷給老鄉加油打氣。這位老鄉也終於放下懸著的心:「你捐了都沒事,我捐獻骨髓是鐵板釘釘了」。

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過程中,周師傅加了很多微信、qq群,群裡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他們有的是已經捐獻成功的,有的是等待配對捐獻的。周師傅會將平時自己去探望捐獻者的照片發到群裡和大家分享:「他們很多人因為對捐獻骨髓不了解而害怕,我和他們說其實捐獻方式就像獻血小板一樣,他們就不怕了」。周師傅說,很多捐獻者很低調,「一個人捐救一個人,宣傳出去的幫助會更大」。

每個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都有一個編號,周師傅說他的全國編號是4000多,而之前去探望的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的編號已經是9000多了,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捐獻造血幹細胞並且參與其中,周師傅感到很欣慰:「感覺自己做的事確實是有意義,可以幫助到別人!」而未來,周師傅的志願之路將會繼續走下去,去實現「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回事」的目標。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盧夢謙 蘇贊
圖片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唐歡

相關焦點

  • 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志願者呼籲更多人加入中華骨髓庫
    目前捐獻狀況如何?記者19日採訪了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今年36歲的江敏是安徽省銅陵市首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2018年9月26日,她成功接受造血幹細胞捐獻手術,幫助河南一位6歲小女孩重燃生命之光。談起這段捐獻經歷,江敏仍記憶猶新:「提前五天入院的,早晚各打一針動員劑,把骨髓裡面的造血幹細胞逼到外周血。
  • 8年前小夥做骨髓捐獻救人一命,今來到骨髓庫工作:想幫助更多人
    8年前小夥做骨髓捐獻救人一命,今來到骨髓庫工作:想幫助更多人令人感動,吉林省長春市一名小夥決定辭去原有的工作,到中華骨髓庫任職。是什麼讓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與倪先生捐獻造血幹細胞,到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中間間隔了整整八年的時間。一見到自己捐獻骨髓的那位病人,倪先生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與那位病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兩人就仿佛親兄弟一樣。倪先生稱雖然自己剛剛和那位白血病人見面,但是他的血早就過去了,幫助了那位白血病人。雖然兩位素不相識,但是卻已經血脈相連。
  • 獻血捐骨髓做志願 公交車長傳播大愛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廣州好人廣州人身邊的平民英雄 從一次獻血到捐獻造血幹細胞,再到成為一名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的「五星級志願者」,公交車長周江瑜用最樸實的話來概括五年如一日的志願服務:「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回事,讓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
  • 南通13258人加入中華骨髓庫 捐獻志願者達42例
    為此,他在生活飲食等方面積極調整,兩周後順利通過複查,經中華骨髓庫專家判定,孟獻輝身體健康,符合捐獻要求。在完成採集後,小孟表示,這是他獻給「五四」青年節最有意義的禮物。他也成為江蘇省第645例,南通市第42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 骨髓捐獻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一位澳門白血病患者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經檢索後發現與海南萬寧籍志願者何羽(化名)配型相符合,何羽有心捐髓,卻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有關工作暫時擱淺。對此,有專家指出,捐獻造血幹細胞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群眾因缺乏全面了解而產生錯誤認識可以理解,骨髓捐獻事業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 骨髓造血幹細胞「悔捐」調查:捐獻關鍵時刻近半志願者「脫逃」
    前段時間,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倆哥哥反悔,丈夫磕破頭換來親人轉身離去的新聞被社會各界熱烈討論,並紛紛指責倆哥哥。但讓人痛心的是,雖然備受譴責,倆哥哥也沒有回心轉意。隨著初配成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悔捐的人數也有增多,到了再動員環節,將近一半的人會失訪或不同意捐獻。
  • 小夥為血癌患者捐獻骨髓 渝滬兩地上演生命接力
    渝滬上演生命接力 兩小夥捐出「生命種子」兩名志願者昨日為上海兩名血癌患兒捐獻骨髓空運到上海,配型成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本報訊(記者 葉惠娟)兩名重慶小夥,兩名上海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兩顆「生命種子」將素昧平生的雙方緊緊相連。昨日上午,我市兩名志願者沈海(化名)和苟林(化名)同時在新橋醫院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
  • 骨髓捐獻為何拒絕外地人
    東方網2月20日消息:外地人怎麼就不能在上海捐獻骨髓?浙江來滬打工的小吳想不通。近日,當他致電中華上海骨髓庫表達捐獻意願時,卻被告知,由於他不是上海戶口,上海骨髓庫不能接受他的捐獻。據新聞晨報報導,在中華上海骨髓庫,像小吳這樣被拒絕的外省市捐獻者不在少數。
  • 骨髓捐贈緣何臨時反悔? 別讓捐獻行為「變味」
    由於骨髓捐贈志願者臨時反悔,點燃她生命希望的火種半途熄滅了。這讓骨髓捐贈,特別是骨髓捐贈志願者反悔的現象,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而中華骨髓庫的庫容只有40萬,每年有3萬多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造血幹細胞死於白血病。在過去4年間,全國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後成功實施的僅有270例,其中20%是因為捐獻志願者臨時反悔。
  •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要抽骨髓嗎 大學生直播捐獻全過程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要抽骨髓嗎   90後大學生直播捐獻全過程      「捐獻造血幹細胞,沒想像中那麼恐怖,根本不是抽骨髓,現在都是採外周血……」近日,在某社交平臺,來自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專業的90後大學生王向東,開始直播自己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
  • 遵義一女子成功捐獻骨髓幹細胞
    近日紅花崗區一位骨髓幹細胞志願者成功捐獻了骨髓幹細胞為遠在重慶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福音在貴州省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病房,直播君見到了志願者朱雲梅,據了解,朱雲梅的血液在進行了三次高分後,與重慶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8月5日上午,正式進行骨髓幹細胞採集。
  • 7年32人成功捐骨髓
    33歲的她是東莞第一例在第三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來臨之際,東莞市紅十字會對7年來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部分志願者進行隨機回訪。吳雪瑩,女,33歲,東莞人,捐獻日期:2011年4月。東莞第一例。廖海波,男,33歲,江西贛州人,捐獻日期:2015年6月。 「至今家人還不知道這件事」。他當時在塘廈的一家企業上班,現在惠州一企業上班。捐獻造血幹細胞是瞞著家人進行的,家人至今還不知道他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情。採集造血幹細胞後沒有太大反應,第二年身體檢查,一切正常。
  • 央視東方時空:大陸骨髓庫首次捐獻臺灣患者骨髓
    當她知道自己有機會再次捐獻骨髓給這位患者的時候,感到非常地高興。  杭女士 志願者:  真的很有緣,應該說2005年到這一次一年多的時間,實際上我內心有的時候會想到她,為她感到惋惜,當我知道,她現在的病情穩定了,可以移植了,我是很高興的。
  • 小夥捐獻骨髓 6年後的這一幕讓人淚目
    「第一次捐獻比較緊張,一切都是未知。這次捐獻輕鬆了很多,採集流程我已經爛熟於心了」,當再次躺在這張採集床上,黃鋼鋒顯得輕鬆了很多。今年去複查,檢查結果卻是再次復發,我整個人都要懵了。這時中華骨髓庫告知我,您願意再次捐獻,我們全家人喜極而泣……」聽著志願者念的感謝信,這個平日裡嘻嘻哈哈的大男人,眼角逐漸溼潤,「我想把我所有的祝福都給他,希望他順利康復。這是我唯一的期望。」11點20分,144毫升淋巴細胞順利採集完畢。由志願者立即護送趕往河北患者所在醫院,為他送去生命的新希望。
  • 省紅十字會介紹捐獻骨髓方式
    省紅十字會介紹捐獻骨髓方式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
  • 八年前那次「失敗的骨髓捐獻」
    他們在介紹National Marrow Donor Prgram,大致就是說現在捐獻骨髓的大多是40歲左右的人,年輕人很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了辦公室隨手看了一下他們的網頁,www.marrow.org, 突然有一種衝動,於是就網上填表決定加入了。
  • 中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患者病情或因此雪上加霜
    該事件讓骨髓捐獻者拒捐行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至今爭議不休。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據報導,美國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拒捐率曾高達近50%,日本學者統計亞洲志願者中有約60%最終拒絕捐獻,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壓力。
  • 為什麼捐獻骨髓的人和生病被捐贈的人不可以見面?可算知道了
    但是一說到這個病,很多人是聽到都會覺得可怕的,要是身邊真的出現這樣子的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唯一能夠解決的方法只能是找到適合的骨髓再去移植,就算是手術成功之後,還不知道後面還會不會有復發的現象。不然的話,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白血病患者的出現了。但是現在通過移植這個骨髓也是治好了很多人。
  • 【投票】無償捐獻骨髓 詮釋人間大愛——記仙下大學生村官雷響捐獻骨髓歷程
    2013年4月,雷響被告知與一名寧夏籍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通知後,他二話沒說便同意為該名患者無償捐贈骨髓。2013年8月,前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為患者捐獻骨髓,於8月7日下午6時完成了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重新點燃了患者生命的燭光。天津歸來,他又馬上投入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村官崗位之中,紮根基層,讓愛在鄉間繼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