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次獻血到捐獻造血幹細胞,再到成為一名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的「五星級志願者」,「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回事,讓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公交車長周江瑜用最樸實的話來概括5年如一日的志願服務。在近日第七期「廣州榜樣」發布活動中,周江瑜一家被評為2019年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周江瑜告訴記者,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救助,他心裡很高興。不僅如此,他還發動自己的家人,帶著兒子走近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捐獻者,共同傳遞溫暖。
捐獻初衷:「我身體健康 希望幫到別人」
今年47歲的周江瑜,是廣州公交集團二汽溢通巴士分公司一名公交車駕駛員,同時,他累計參加志願活動超600小時,還被廣東省紅十字會授予「廣東省五星級志願者」稱號。
周師傅的志願之路開始於11年前,「當時看到新聞中說,汶川地震血液緊張,我看了心裡很難受就去獻血了」,那是周師傅第一次獻血,獻血之後看到有其他獻血者出現暈血情況,自己卻沒有太大反應,「感覺自己身體很好,就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自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獻血,周師傅參加無償獻血(全血)4次共1400ml,成分血(血小板)27次共54個單位(每個單位等於200ml獻血量),累計全血加成分血獻血量達12200毫升。
獻血過程中,周師傅看到很多患有白血病的兒童圖片,「好多2、3歲的孩子,感覺他們很無辜。需要我們的幫助」。2010年5月,周師傅在骨髓庫中留下血樣。周師傅心裡也不是沒有忐忑:「當時也不太了解,說是捐獻骨髓以為是從背上直接抽,感覺會很痛苦,有點害怕」,在填資料留存血樣的過程,周師傅都感覺很緊張。
2014年,周師傅接到了一通電話,原來是北京一名白血病患兒的家屬通過中華骨髓庫在全國範圍的志願者內尋找其移植條件相吻合的周江瑜。雖然當時年近七旬的父母都很擔心,但還是尊重他的意見。「我當時立即就答應了,等了4年才配對成功可以幫助他人,這很難得。而且既然當時留樣入庫,說願意捐獻,就要說話算話」。
為確保捐獻骨髓萬無一失,這段時間,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周師傅都小心翼翼,妻子更是為他制定了科學的食譜。在完成每天的營運任務後,亦在妻子、兒子的陪同下堅持鍛鍊身體,為捐獻健康的造血幹細胞做好充分的準備。
2014年5月19日上午,周江瑜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南方醫院順利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工作,為千裡之外他並不認識的一名亟待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兒帶去重生的希望。「不經意間得知等待骨髓移植的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覺。當時是看到患病孩子的照片決定捐獻骨髓,感覺像滿足了當初的心願」,周師傅說。
5年志願服務:「很欣慰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在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周師傅的愛心之路並沒有就此止步,他成為了一名奔波於醫院間的志願者,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一有志願者要捐獻造血幹細胞,周師傅就要「出動」了,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這些志願者們消除顧慮、加油打氣。
據周師傅回憶,有一次一位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捐獻者正好是他的江西老鄉,他剛走進病房去探望等待捐獻的老鄉時,地方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鬆了一口氣道:「你來的正好」。原來這位老鄉只和家裡說了外出旅遊,一個人偷偷跑來廣州等待捐獻造血幹細胞。沒想到的是,在媒體報導下自己卻意外「見了報」,家裡的電話一個接一個的打過來,擔心他的身體,讓他放棄捐獻,快點回去。而經過家裡的「吹風」加上自己也不太了解情況,這位老鄉心裡也打起了退堂鼓。那時候,周師傅剛剛捐完造血幹細胞有一年的時間,用親身經歷給老鄉加油打氣。這位老鄉也終於放下懸著的心:「你捐了都沒事,我捐獻骨髓是鐵板釘釘了」。
為造血幹細胞工作提供志願服務過程中,周師傅加了很多微信、qq群,群裡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他們有的是已經捐獻成功的,有的是等待配對捐獻的。周師傅會將平時自己去探望捐獻者的照片發到群裡和大家分享:「他們很多人因為對捐獻骨髓不了解而害怕,我和他們說其實捐獻方式就像獻血小板一樣,他們就不怕了」。周師傅說,很多捐獻者很低調,「一個人捐救一個人,宣傳出去的幫助會更大」。
每個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都有一個編號,周師傅說他的全國編號是4000多,而之前去探望的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的編號已經是9000多了,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捐獻造血幹細胞並且參與其中,周師傅感到很欣慰:「感覺自己做的事確實是有意義,可以幫助到別人!」而未來,周師傅的志願之路將會繼續走下去,去實現「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回事」的目標。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盧夢謙 蘇贊
圖片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唐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