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捐獻者吳雪瑩。
大洋網訊 9月16日是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從2010年10月至今,7年來,東莞已經完成32例造血幹細胞捐獻,為中華骨髓庫送去了2000多人份的血液樣本。這個數據,在廣東全省地級市中排在第一位。
其他地方一些配型成功的志願者,因家人反對而後悔,但東莞從來沒有1例出現反悔的,秘訣在於「陪伴捐獻」,從志願者入院開始,就一直有工作人員陪伴在身邊,及時安慰、鼓勵。
33歲的她是東莞第一例
在第三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來臨之際,東莞市紅十字會對7年來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部分志願者進行隨機回訪。
吳雪瑩,女,33歲,東莞人,捐獻日期:2011年4月。東莞第一例。當時她是東莞一企業普通員工,是東莞第一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捐獻後繼續參與宣傳推動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為一些有顧慮的準捐獻者的家人作思想動員。
唐建華,男,42歲,湖南永州人,捐獻日期:2012年7月。紅十字志願者,堅持無償獻血超過10年,累計獻血超過4萬毫升。捐獻成功後,仍堅持無償獻血,並身體力行推動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目前擔任廣東省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服務大隊副隊長。
廖海波,男,33歲,江西贛州人,捐獻日期:2015年6月。 「至今家人還不知道這件事」。他當時在塘廈的一家企業上班,現在惠州一企業上班。捐獻造血幹細胞是瞞著家人進行的,家人至今還不知道他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情。採集造血幹細胞後沒有太大反應,第二年身體檢查,一切正常。
捐獻人數全省地級市最多
「吳雪瑩、張義坡、唐建華、王小敏……」對於每一位捐獻者的名字,東莞市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人道關懷項目負責人江叔都爛熟於心。
「太不容易了,在非血緣關係中,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的機率僅為萬分之一甚至更小。」江叔說,東莞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比較晚,從2010年開始,但目前捐獻數量在全省地級市來說是居首位的。
東莞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人為什麼這麼多?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我們東莞從來沒有1例出現反悔的,只要配型成功,都積極樂意捐獻,有幾個志願者的家人反對,還瞞著家人來捐獻。」
江叔說,首先要準確告知志願者捐獻細節,東莞在每個採血點都有獻血服務志願者,給有意登記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市民解釋。配型成功後,已捐獻成功的志願者會「現身說法」,消除捐獻者顧慮。
無一例反悔的秘訣:陪伴捐獻
在捐獻過程中,為了讓志願者能在舒適、安心的狀態下完成捐獻,江叔主動提出「陪伴捐獻」的做法:即從志願者入院開始,就一直陪伴在其身邊,陪同聊天、及時排解捐獻者的思想顧慮。
在東莞已完成的32例中,江叔就「陪同」捐獻了28例,他曾試過幾乎一個月都待在廣州的醫院。
正是江叔無微不至的陪伴,創造了東莞捐獻者無一例反悔的紀錄,「陪伴其實就是支持,就是給他們安慰,使他們在猶豫之際得到力量」江叔說。
捐獻完成後,為了讓志願者捐獻完之後仍感受到項目組的關懷,江叔還組建了一個群,群名為「相親相愛一家人」,成員都是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有時舉辦一些活動,有時間的夥伴出來碰碰面;逢年過節,一聲簡單的問候,帶去項目組的衷心祝福。「希望這些志願者感受到,我們沒有忘記他們的奉獻。」
登記捐獻者已達2000人
「我們的隊伍人數逐年在增加,他們都是多次獻血的熱心志願者,了解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流程和意義。」江叔說。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廣東省管理中心東莞工作站於2010年10月成立接受捐獻登記以來,當年有85人登記捐獻,2011年增至109人並出現了首例成功捐獻志願者,2012年登記捐獻的人數上升至317人,2013年和2014年分別增至406人和750人,到2017年已經超過2000人。
這些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都已獻血多次,以20~35歲的青壯年為主,來自東莞和全國其他地方的都有,有白領、工人、個體戶、公務人員、醫護人員、老師等各行各業群體,其中白領和工人居多。
「這些志願者為他人送上生命饋贈的行動,並非希望得到什麼回報。但我相信,他們的名字會被很多很多人記住,甚至會被載入東莞歷史。」江叔說。
提醒:捐骨髓並不可怕,跟獻血一樣
現在捐贈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獻血」了。骨髓庫志願捐獻者,是從外周血中直接採集造血幹細胞,其過程和普通捐獻成分血過程相同。
近10年來,「抽骨髓」已漸漸被「造血幹細胞移植」代替,這種方法對供者基本上沒有不利影響。首先讓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去,這個過程稱為「動員」。然後,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獲得大量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這種方法稱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人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
文/圖 廣報全媒體記者汪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