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紅會:捐造血幹細胞不等於捐骨髓,許多捐獻者家屬有誤解

2020-11-23 澎湃新聞

 「我很幸運,那麼小的機率也被我撞到了,終於能實現我的願望了。」

1月14日上午,李建霖靜靜地躺在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病房裡。通過「血細胞分離機」,他的全身血液經歷了體外大循環,造血幹細胞被集中到一個採集袋中。當日下午,採集袋將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高鐵被運往在異地醫院一名等待救援的白血病患者身邊。

24歲李建霖正在病床上完成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採集,他說「整個採集過程沒有痛苦」。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在填報捐獻志願時,我的父母還以為是捐骨髓一度很反對我,經過紅會志願者專業的講解,他們消除了疑慮。」李建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

上海市紅十字會志願者部張懿表示,血液的HLA配型嚴格,適配的概率只有四百至一萬分之一,即使是配上了,還需要多項條件符合,能配上非常不容易。「但由於大眾媒體包括電視劇中時常宣傳『抽骨髓』採集造血幹細胞,導致大眾誤解了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方式對人體有害且創傷大,導致拒絕捐獻的情況時有發生。」

統計顯示,上海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展造血幹細胞非親屬捐獻項目至今,累計在庫志願者超過了16萬人,實現了420例捐獻。

24歲青年跨省挽救白血病患者

今年24歲的李建霖,目前在上海華虹集團下屬的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任職,是一名技術人員。

2013年,當他還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讀大一時,一次上海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來校做宣傳,他就自願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俗稱中華骨髓庫上海分庫)。大學畢業後一年多,在2018年11月,當他接到上海分庫工作人員的電話,告知他和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型時,他義無反顧地決定履行5年前的入庫承諾,捐獻造血幹細胞。

1月10日,他就住進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病房,每天注射動員劑,來促進造血幹細胞的加速生成。「這幾天注射動員劑過程中,我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覺,也沒有任何疼痛感,也沒有出現感冒等不舒服的症狀。」李建霖說。

當問及家屬是否同意這一捐獻行為,李建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開始他們不同意,覺得我是捐骨髓,但其實這就像捐血一樣,經過紅會志願者專業的講解,他們消除了疑慮。」

上海市紅十字方面表示,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主要是三類:一是骨髓,二是外周血,三是臍帶血。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已經開始外周血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方式。上海從1996年開始採取這一方式,但電視劇等部分大眾媒體中至今還存在錯誤觀念,覺得捐造血幹細胞就等於是捐骨髓,需要一根很大的針刺進骨髓才能進行採集,其實這種採集方式已經早已不再使用。」張懿表示。

張懿進一步表示,目前,10個捐獻案例中有8個案例身邊的親屬存在錯誤理念,認為「捐造血幹細胞等於捐骨髓」,她也呼籲如今的電視劇中能摒棄通過骨髓採集造血幹細胞的畫面,減少大眾對捐獻的恐懼和誤解。

上海市紅十字會志願者部方面表示,從目前回訪情況來看,志願者在實現捐獻後會出現一定概率的低熱、身體酸痛等輕微症狀,但基本會在捐獻完1周後症狀消失,而臨床也證實這一採集方式無損生命健康。

採集分離後的造血幹細胞將在1月14日下午被放進這個恆溫容器中送往異地醫院,為一名白血病患者完成移植手術。

適配的概率只有四百至一萬分之一

捐獻造血幹細胞可以挽救諸多人的生命,但實現起來並非易事。

上海市紅十字會志願者部張懿表示,血液的HLA配型嚴格,適配的概率只有四百至一萬分之一,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癒血液病最有效的途徑,「即使是配上了,還需要多項條件符合,如捐獻者聯繫方式不變,並且仍然同意捐獻,即使同意但還要看志願者有沒有懷孕、有沒有三高症狀,也不能有8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還有諸如近期沒有注射過狂犬病疫苗等等,能配上非常不容易。」

在中華骨髓庫上海分庫,登記捐獻者很多最終不能實現捐獻,實現捐獻的志願者中,最短的志願者等了大半年,最長的需要等上十幾二十年。

張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登記捐獻的志願者失聯的狀態很多,很多人或者已經離開上海,有些換了手機,這些都會失聯,「我們希望真正有意願捐獻的志願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致電的方式隨時與我們保持聯繫,更新聯繫方式。」

統計顯示,上海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展造血幹細胞非親屬捐獻項目至今,累計在庫志願者超過了16萬人,實現了420例捐獻,其中向德國、美國、義大利、韓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捐獻18例。目前18至45周歲的適齡青年人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樣本,加入資料庫,等待配型成功,並在檢測合格後實現捐獻。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呼籲,捐獻造血幹細胞無損生命健康,希望廣大適齡青年用愛心為生命加油。入庫前請深思熟慮,配型檢測後請義無反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捐造血幹細胞像獻血一樣簡單
    相比北京、山東、廣東等地而言,雲南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處於國內中等發展水平,至今已成功捐獻232例,造血幹細胞的成功捐獻需要太多緣分和幸運。」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雲南省分庫黃杰說。  現在捐造血幹細胞不再抽骨髓  「捐獻造血幹細胞到底是抽骨髓還是抽血液?」
  • 骨髓捐獻者臨時悔捐不能沒有負擔
    只是,對待骨髓捐獻者,是否應該增加一點來自於法律或道德的負擔?骨髓捐獻,捐獻的不僅是造血幹細胞,換回的不僅是一點點表揚,我們捐獻的是一種責任,換回的是一條生命。大部分案例表明,即便有輸血維持,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的存活時間也並不長。而入院後的預處理,對患者的傷害極大,臨時悔捐很可能會剝奪患者原本的生存機率,並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打擊。
  • 骨髓捐獻者臨捐時反悔,網友熱議:「這是殺人!」
    還有人說捐獻骨髓會留有「後患」,影響正常生活。  捐髓  真的有這麼可怕?    在捐獻過程中,會給捐獻者注射一種叫「動員劑」的藥物,把造血幹細胞們從骨髓「趕」到血液中去,然後循環抽取、回輸捐獻者的血。  整個捐獻過程並不是要做多大一場手術,甚至連麻醉藥都不用,全程身上就只會多幾個針眼。
  • 怎麼看待妹妹患病,倆哥哥悔捐,造血幹細胞捐獻對人體有多大危害
    劇中作為母親的劉慧敏,有強大的母愛做支撐,最終用自己的骨髓救活了女兒。然而生活中,十萬分之一可能配型成功的志願者,事到臨頭悔捐者不在少數。剛剛看到本地新聞報導,11月13日,本市的桓臺縣寶發社區居民任翔宇在山東省立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中心接受了造血幹細胞採集,成為桓臺縣第4例、淄博市第42例、山東省第586例、全國第6878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我所知道的在淄博市這捐獻成功的四十幾個人裡,有公務員、企業職員、醫護人員,近期還有兩位是年輕的護士,他們為捐髓救人而推遲婚期、孕期。在此向他們表示敬佩。
  • 骨髓造血幹細胞「悔捐」調查:捐獻關鍵時刻近半志願者「脫逃」
    然而,就在欣欣住進移植艙進行預處理之後,捐獻者卻突然中途「悔捐」。欣欣家人承擔了捐獻者高分辨配型、體檢和採集幹細胞等一系列費用約5萬元,這下不僅錢打了水漂,孩子也只能先回輸她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回到原始狀態,等待下一個合適的供體。欣欣的遭遇不是個案。悔捐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卻又不時發生。
  • 為捐造血幹細胞兩個月增肥16斤 捐造血幹細胞的注意事項
    為捐造血幹細胞兩個月增肥16斤,原本沒有100斤的她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一天吃四五頓飯,還要強迫自己吃到非常的難受。 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增肥了16斤,最終捐獻了自己205ml的造血肝細胞。受捐的少年在事後寫信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非常感謝這位女孩子給了他第二次的生命,而這位女孩表示這都是她應該做的,她的捐獻不圖任何的回報。
  • 幹細胞捐獻者手術前反悔 母親抽骨髓救兒
    吳志輝1月14日進入骨髓移植艙做手術前的預處理,準備22日移植手術。「預處理就是通過大劑量的化療,摧毀患者原有的免疫力和造血功能,等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輸入體內。」王志東說。讓王志東沒想到的是,18日,中華骨髓庫忽然通知說,就在他們去接天津這名捐獻者注射術前動員針時,對方不同意捐獻了。中華骨髓庫趕緊聯繫廣東的捐獻者,對方也沒有同意。
  • 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
    原標題: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服務窗) 隨著醫學的進步,被診斷為白血病,不再像被判了死刑,超過70%的患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實現長期生存,而且骨髓移植能救治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存在誤解,一聽捐獻骨髓,就害怕不敢。骨髓移植,真的需要獻骨髓嗎?
  • 男子手術前遭骨髓捐獻者悔捐 其母親隨後頂替
    昨天上午,當20歲的吳志輝體內緩緩注入母親吳瓊玲的骨髓時,他並不知道原本同意的捐獻者臨時悔捐。  為了挽救兒子的生命,吳瓊玲匆忙做了體檢和術前準備,由於她自身和吳志輝的配型屬於半相合,手術的風險和費用都要比完全配型要增加許多。  在空軍總醫院做完手術後,母子二人狀態均良好。
  • 揚州小夥為捐造血幹細胞減肥20多斤
    今年7月份,當他得知自己的幹細胞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篩配型成功時,他當即同意捐獻造血幹細胞。   27歲的張晨雨在儀徵市真州鎮嘉禾社區工作,早在2011年,還在安徽讀大學時,他就報名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 6年盼來骨髓移植,最後一刻遭遇「悔捐」…女童大哭!幸好…
    兩次推遲捐獻 在孩子做了「預處理」後說不捐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醫療服務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記者確認,首位志願者原定於4月2日為欣欣捐獻造血幹細胞,按照採集技術規範,準捐獻者應於正式捐獻前5天入院,每天接受1到2次「動員劑」(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但在入院的前一晚,即3月28日,這位捐獻者「悔捐」。
  • 我要上觀網|志願者反悔率這麼高,「捐骨髓」真的對身體有害?
    江蘇省紅十字協會相關負責人稱,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中的反悔現象並不少見。 據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統計,全國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反悔率達20%。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即使是在自己的親人患病的情況下都不願意捐獻骨髓? 有讀者認為,首先是因為「捐獻骨髓」這個說法容易誤導別人,讓人產生恐懼心理。
  • 捐骨髓真的要把骨頭鋸開取骨髓麼? 幹細胞能從哪裡獲得?
    紅骨髓的主要成分是造血幹細胞,其工作就是負責造血,而黃骨髓主要由脂肪細胞組成,不具有造血功能。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成年人體內只有扁平骨的松質骨中有紅骨髓,因為這些紅骨髓產生的血細胞已經足夠正常人生理代謝使用了。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大量失血或者患有某些疾病,部分黃骨髓也可以轉換為紅骨髓,以保證血細胞的供應。
  • 送養妹妹拒為患白血病親姐捐骨髓 自稱"很害怕"
    20歲的姐姐侯幸患了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移植。從小被送人的妹妹配上了型。但是,妹妹害怕捐獻骨髓對自己身體不利而不願捐骨髓。  一方面,各方人士在為侯幸捐款,很多陌生人也自願接受檢查,願意為侯幸捐獻骨髓,另一方面,配上型的妹妹一家仍在猶豫。  在親情和道義之下,妹妹會捐出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嗎?
  • 記掛了十年 一位造血幹細胞受捐者和捐獻者的隔空對話
    3月5日,一位造血幹細胞受捐者和她的捐獻者通過本端,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話,雖然他們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但通過最簡單的言語,表達了彼此間最深的牽掛,也反映了所有捐獻者和受捐者之間血濃於水的情意。「恩人,您現在身體好嗎,10年來,我一直惦記著您……」3月4日下午,中華骨髓庫辦公室接到了一位受捐者電話,她想對11年前為她提供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者說一聲謝謝。
  • 揚州儀徵小夥為捐造血幹細胞減肥20多斤
    11月24日上午,揚州儀徵市的張晨雨在泰州開始第一次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陪伴在身旁的,是他的未婚妻王萌。今年7月份,當他得知自己的幹細胞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篩配型成功時,他當即同意捐獻造血幹細胞。27歲的張晨雨在儀徵市真州鎮嘉禾社區工作,早在2011年,還在安徽讀大學時,他就報名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2013年他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一名志願者,多年來,他先後14次無償獻血,累計獻血5500ml。今年7月30日,他接到安徽紅十字會的一個電話。
  • 造血幹細胞捐獻變卦後續:白血病患者找到新捐獻者
    患者家屬供圖  昨日,本報刊發報導《造血幹細胞捐獻變卦風波》後,引起社會共鳴。讀者對志願者的突然變卦,各抒己見。目前,那名變卦志願者仍未「回心轉意」。但中華骨髓庫廣西分庫的工作人員又找到另一名捐獻者,兩人的造血幹細胞很匹配,手術雖然比預定時間推遲了3天,但不會給患者身體帶來太大影響。
  • 用愛為生命接力,寧波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105例
    9月19日,在寧波舉行的浙江省「致敬600例我們再出發」慶祝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公益宣傳系列活動上,一封來自造血幹細胞受捐者家屬的來信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截至今日,我省造血幹細胞捐獻入庫志願者已經達到9.3萬餘人,實現捐獻610例。其中,寧波於今年6月實現100例捐獻,截至今日累計捐獻105例。
  • 想捐造血幹細胞這些知識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近三十年來,血細胞生成的研究發展很快,現已證明人類骨髓中存在造血多能幹細胞,它們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且能分化為各血細胞系統的祖細胞(如淋巴系幹細胞、粒系幹細胞),再大量分化、增殖為各種原始和成熟血細胞,最後這些成熟的血細胞通過骨髓進入血液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
  • 拒絕給白血病妹妹捐骨髓的哥哥 回應的原因讓人心寒
    作為一個哥哥,他的妹妹不幸患了白血病,需要他捐獻骨髓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在山西有一名二十七歲的女子不幸患了白血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她的兩個親哥哥做了骨髓配型發現十分的成功,然而就在快要進行手術前,他的兩個哥哥突然反悔了。有人採訪他們,一個哥哥說自己身體不太好,而且他兩個孩子還小不能沒人照顧。另一個哥哥則是表示自己還未成家,不能讓身體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