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可以幫到你,雖然我們相隔幾千裡。」郭卉在微博裡寫到。2013年8月26日,武漢市第十九中學體育老師郭卉第一次捐髓,讓上海一名白血病患者重獲生命。11月26號這天,距離上次捐髓時隔3個月,那名曾接受郭卉捐髓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出現反覆,郭卉再次在同濟醫院血液科採集室進行捐髓,成為湖北省歷史上教育系統第一位進行二次捐獻的教師。
對於郭卉兩次捐贈骨髓的善舉,網友直呼她為「最美80後女教師」,在為她的善舉感動之餘,民眾可能會存有這樣疑慮:捐獻骨髓是否有礙健康。為此,中華慈善新聞網專訪了中華骨髓庫洪俊嶺主任。
「人體的細胞都是可以再生的,它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是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中華慈善新聞網:對於郭卉兩次捐骨髓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那麼,現在大家很擔心的一個問題是捐獻骨髓對人的身體是有損害的嗎?
洪俊嶺:因為人體的細胞都是可以再生的,所以捐出造血幹細胞來,人體自身的調節機能很快的就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就像我們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一樣它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我們的造血幹細胞也是一樣的,它是不斷的新生補充道血液裡面去,造各種各樣的血液細胞,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它不會因為你捐獻了造血幹細胞以後就會絕對丟失那麼多,它會有一個很快的補充,它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相互補充的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是不會影響的。
從實際上來講,從這個技術發展以後,實際上國際上已經有了100萬例的親緣關係和非血緣關係的來救治這些白血病的患者,所以這個實踐上也不會有問題。
從社會建設上來說,因為你捐獻了一些可再生的造血幹細胞,可以使一個破碎的家庭馬上團圓,使一個垂危的生命起死回生,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所以我們中華骨髓庫自2001年重新啟動以來,這種意識已經能夠被相當一部民眾所接受,目前的情況還是不錯的。像郭卉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捐過一次以後,如果這個病人還需要一次造血幹細胞,所以就可以在三個月以後再做一次單採,到目前為止,我國也有近百例的人做過這樣的第二次的捐獻。
雖然這個事不影響身體健康,但是卻需要一個人間的大愛,愛這些垂危的病人,想讓這些病人得到新的生命,所以就希望民眾能夠戰勝傳統觀念,拿出自己的再生造血幹細胞,那我們不管是社會和中國骨髓庫,還是病人都要感謝他。
「捐獻骨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符合獻血的條件就符合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條件」
中華慈善新聞網:我們經常聽到捐獻骨髓和捐獻造血幹細胞,這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洪俊嶺: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我們做的都是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骨腔裡採集,就需要骨腔穿刺。但是我們現在實際上用的不是這種骨腔穿刺,用的是外周血,外周血其實就像常規獻血一樣,但是要比獻血稍微複雜一些。真正捐獻造血幹細胞就是從血管裡採出的血,和獻血的方式是一樣的,採集的只不過是造血幹細胞,然後造血幹細胞是在骨髓裡邊的,所以習慣上就是稱為骨髓移植。
中華慈善新聞網:相信大家都有著一顆想挽救生命的心。請問骨髓移植是怎麼進行的?它對捐獻人有什麼要求?
洪俊嶺: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獻血的條件就符合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條件。首先,身體檢查要合格,年齡是在18-45歲期間,我們這個捐獻不是說捐獻了立馬就可以移植,從入庫到真正能捐獻是要時隔好多年,因為要在庫裡尋找配型,可能是好幾年後才能找到,其實大多數人都找不到,所以我們入庫的要求的就是在45歲以下,真正的捐獻可以達到55歲,但是一般有兩個和病人相符的,如果有年輕的同志,我們是一定要找年輕的了。
「捐獻造血幹細胞知識普及還不夠,希望給民眾傳達一個正確的捐獻理念」
中華慈善新聞網:目前,我國在捐獻骨髓這一方面遇到了那些問題?與國際相比,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怎樣的?
洪俊嶺:目前,咱們國家的問題就是知識普及還不夠,實際上我們做了這麼年,聲音還不是很大,(民眾)缺乏捐獻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基本常識,經費方面肯定是缺,但是比起知識的普及這方面應該是最缺乏的,如果大家都能消除恐懼心理,中華骨髓庫的造血幹細胞捐獻數量就會呈現出另外一個樣子了。
中華慈善新聞網:那麼如何改善這一狀況呢?
洪俊嶺:希望通過媒體,多多加以宣傳,給民眾傳達一個正確的捐獻理念,普及正確的捐獻造血幹細胞知識。(楊振榮)(中華慈善總會新聞界志願者慈善促進工作委員會供稿)
中華慈善新聞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華慈善新聞網」,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中華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