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專家:關於獻血輸血與骨髓捐獻 你應該知道這些
人體內的血液有20-25%貯存在脾、肝、肺、皮膚等"貯血庫"內,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貯血庫",可貯存人體血液總量的20%。當人體血循環需要血液時,脾臟等"貯血庫"會不斷地釋放血液進入血管,參與血循環。人體骨髓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在一定的條件下,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
-
捐獻骨髓卻為何抽的是血液
10年前,骨髓移植用的還是老辦法——骨髓移植。由於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到血液中「旅行」,所以只能通過抽取骨髓的辦法獲得造血幹細胞。因此稱之為「骨髓移植」。
-
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
原標題: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服務窗) 隨著醫學的進步,被診斷為白血病,不再像被判了死刑,超過70%的患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實現長期生存,而且骨髓移植能救治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存在誤解,一聽捐獻骨髓,就害怕不敢。骨髓移植,真的需要獻骨髓嗎?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
本文來自:北京科技報近日一新聞中,"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擔心骨髓移植影響自己身體健康,放棄了給妹妹捐獻骨髓。真相是怎樣的呢?現在的骨髓捐獻,分為三個步驟:1.由於外周血內的造血幹細胞比較少,需要給捐獻者打「動員針」,讓捐獻者的外周血,在短時間內生成足夠數量的幹細胞;2.對患者進行一次徹底的全身治療,殺死患者體內所有的造血幹細胞。
-
闢謠特工隊|骨髓捐獻要刺骨穿髓嗎?
骨髓捐獻是抽取骨髓嗎?準確來說,骨髓捐獻中採集的並非骨髓,而是造血幹細胞。之所以會使用「骨髓捐獻」的說法,是因為在醫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骨髓移植用的是老辦法——通過抽取骨髓獲得造血幹細胞。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在血液中。
-
專家呼籲:破除傳統觀念 參與骨髓捐獻
11月26號這天,距離上次捐髓時隔3個月,那名曾接受郭卉捐髓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出現反覆,郭卉再次在同濟醫院血液科採集室進行捐髓,成為湖北省歷史上教育系統第一位進行二次捐獻的教師。 對於郭卉兩次捐贈骨髓的善舉,網友直呼她為「最美80後女教師」,在為她的善舉感動之餘,民眾可能會存有這樣疑慮:捐獻骨髓是否有礙健康。為此,中華慈善新聞網專訪了中華骨髓庫洪俊嶺主任。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嗎?
近日,一則「倆哥哥拒絕捐獻骨髓」的新聞,引起熱議。「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反悔了。對於放棄捐獻骨髓的原因,兩位哥哥一方面覺得,骨髓移植的成功率較低,「只有20%~30%」,而且還有可能復發;另一方面,主要是擔心骨髓捐獻影響自己的健康,畢竟家裡還有老人孩子。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
對於白血病,骨髓移植是終極解決方案。對成年人來說,造血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紅骨髓內,所以 20世紀90年代以前,骨髓移植真的要對骨髓下手,用針做骨髓穿刺,從捐獻者體內,抽取一部分骨髓。但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技術進步,人們開始從外周血中篩選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使「骨髓移植」變得簡單易行、風險大為降低。
-
捐獻骨髓不會影響健康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了一位來自山西的白血病女性患者,等待兩個均配型成功的哥哥捐獻骨髓,臨近手術時兩個哥哥卻反悔了,原因是擔心捐獻骨髓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骨髓移植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對身體有影響嗎?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
-
幹細胞捐獻對人體有多大危害 不要被網絡給騙了
那麼幹細胞移植究竟有沒有危害呢?事實上幹細胞移植對捐獻者不會有什麼影響的,現在多採用體外分離幹細胞的方法就是從你的肘部輸出動脈血液,通過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血液獲得大量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然後,將其他的成分再回輸到你的體內。這樣現在捐贈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獻血」了。
-
「骨髓」捐獻,真的沒有那麼可怕
輕型的地中海貧血的危害較小,可能只是在體檢時發現的,不需要特殊治療。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只有在特殊時期需要輸血,比如說受傷、感冒時。而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由於血紅蛋白數量不夠,時刻需要血紅蛋白的補充,造成極度輸血依賴,並且必須做幹細胞移植才有可能得到治癒。
-
骨髓移植、捐獻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嗎?
鋪墊了那麼多,終於要講到骨髓了造血幹細胞是由骨髓這個工廠生產的(骨髓就是筒骨煲裡,你最愛吸的那個)骨髓移植需要健康人捐獻造血幹細胞然後輸注給病人來重建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系統 早期受技術所限要通過抽取骨髓來獲取造血幹細胞
-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者李安接受晶報記者採訪 自廣東省骨髓庫成立以來,李安是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的捐贈者。 昨日,記者通過廣東省骨髓庫聯繫到了李安。李安認為捐獻骨髓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市民應該多參與這樣的捐獻。
-
骨髓捐獻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對此,有專家指出,捐獻造血幹細胞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群眾因缺乏全面了解而產生錯誤認識可以理解,骨髓捐獻事業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何羽:只要能救人就好 據《海南日報》報導,2004年,何羽還在海口上學的時候,在一次無償獻血時,出於幫助他人的願望,籤下了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書。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
-
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兩哥哥反悔,骨髓捐獻真的對身體有損害嗎?!
近日,騰訊新聞所報導的《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倆哥哥反悔》一文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兩位哥哥因為顧忌到捐獻骨髓對人體的害處及手術不高的成功率,在本來該移植的當天選擇了放棄捐贈。那麼,捐獻骨髓真的會對捐獻者的身體造成傷害或後遺症嗎?
-
骨髓捐獻的誤區有以下3種,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獻!
張曦主任介紹,我們俗稱的捐獻骨髓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其實真正捐獻的是骨髓裡的造血幹細胞。在上世紀90年代,捐獻的造血幹細胞主要從骨髓中採集而來,所以被人們誤稱為捐獻骨髓。直到今天,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技術已逐漸發達,依據造血幹細胞來源的不同可分成骨髓造血幹細胞、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
-
【科普】「骨髓」捐獻就是抽骨髓嗎?
1988年,科學家發現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動員造血幹細胞從骨髓中大量轉移到外周血中,這意味著外周血也可以攜帶健康者的造血幹細胞。因此,在採集血液前,醫務人員通常會給捐獻者注射動員劑,將骨髓血中造血幹細胞大量動員到外周血中。目前,動員後的外周血逐漸取代骨髓造血幹細胞,成為造血幹細胞的來源,這一改變也大大提高了捐獻者的安全性。
-
骨髓捐贈緣何臨時反悔? 別讓捐獻行為「變味」
由於骨髓捐贈志願者臨時反悔,點燃她生命希望的火種半途熄滅了。這讓骨髓捐贈,特別是骨髓捐贈志願者反悔的現象,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而中華骨髓庫的庫容只有40萬,每年有3萬多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造血幹細胞死於白血病。在過去4年間,全國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後成功實施的僅有270例,其中20%是因為捐獻志願者臨時反悔。
-
獻血、輸血和骨髓捐獻,這些都安全嗎?
但在疫情期間,面對血液緊缺,一方面要增加血液來源,另一方面要保障血液的安全供應。那麼,獻血、輸血與骨髓捐獻真的安全嗎?有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學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委景紅梅給大家講解。 獻血會影響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