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6天完成骨髓捐獻!獅山人李景雄,好樣的!

2020-11-23 澎湃新聞

​病房裡,一名年輕的小夥子躺在病床上,病床旁的機器不斷運轉,機器的管子一頭連著他的血管,另一頭,連著為白血病患者通往希望的生命之橋。

獅山職工李景雄正在捐獻骨髓

這名小夥子是獅山企業——廣東偉業鋁廠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名叫李景雄。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給李景雄頒發的證書

6月28日,歷時近4小時後,李景雄順利完成了骨髓捐獻。共捐獻了220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的他,成為了全國第9824名造血幹細胞匹配成功捐獻者。據了解,非血緣關係之間的造血幹細胞適配概率只有四百至一萬分之一,配對成功率極低,因此每一例成功配對都被視為「生命奇蹟」。

耗時6天完成骨髓捐獻

家人和企業的支持令他感動

「80後」李景雄是土生土長的獅山人。這個看起來有點靦腆、說話始終帶著微笑的小夥子,早在2013年便成為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一名入庫志願者。

「你願意捐獻造血幹細胞嗎?」今年4月初,一通電話打破了李景雄平靜的生活,對方是佛山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從電話中,李景雄得知,自己的血液和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相匹配,同時,對方告知他捐獻骨髓的相關風險和複雜流程。

「我願意。」沒有多想,李景雄就答應了這事兒,「當初入庫目的就是這個(能幫助到人)。」

5月,李景雄馬不停蹄地完成了骨髓高解析度配型、體檢等流程。6月23日,他正式住院,在醫院完成了核酸檢查、再次抽血檢查。6月24日至27日,李景雄連續打了四天「動員劑」,一次比一次濃度高。「走路會出現喘氣、腰部有些酸痛等情況。」

李景雄(左二)完成了骨髓捐獻

6月28日,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濃度達到了捐獻要求,李景雄正式開始捐獻。四小時後,李景雄完成了捐獻,「針管拔出的那一刻,我鬆了一口氣。」

在李景雄安心放下家庭和工作去醫院捐獻骨髓的背後,是家人和公司對他的支持。

「會不會影響以後的身體的?」在給母親做了3次思想工作後,李景雄的母親和妻子選擇了默默支持兒子、丈夫的捐獻行為。

獅山鎮大圃社會管理處、偉業鋁廠相關領導到李景雄家中進行慰問

「需不需我們安排專車接送和專人照顧?」6月17日,當李景雄向公司請假時,偉業鋁廠十分支持他的行為,並把他的請假調整為帶薪的,李景雄對此十分感動。

15年間捐獻15400毫升血量

他把獻血當做常事

獻血二字,始終貫穿在李景雄的成長過程中。

「一滿18歲我就去獻血了,那次獻血就像是我的成人禮。」李景雄至今仍清晰記得,自己與獻血結緣,源於18歲前的一個心願:一定要去獻血一次。

李景雄

「第一次獻血比較激動,我還記得我捐獻了200毫升的血量。」距離第一次獻血,已整整過去了15年,李景雄早已把獻血當做了生命的一部分。參加工作後,李景雄成為了公司附近血站的常客,自己也從獻全血改為獻血小板。「最多的時候是兩個月捐了三次(血小板)。」

15年間,李景雄捐獻了11次全血,30次機採(血小板),捐獻總血量達到了15400毫升,相當於他全身血液總量的 4倍左右。

「(我)覺得獻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已經成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李景雄介紹,自己最開始獻血時,會發朋友圈「曬」自己的所作所為,但隨著捐獻次數增多,李景雄把獻血當日常,保持平常心對待。對捐獻全血、血小板、骨髓等不同捐獻類型的優缺點,他說得頭頭是道。「(獻血)這件事肯定是一輩子都會做下去的。」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廣東省管理中心頒發給偉業鋁廠的感謝狀

在工作上,李景雄是個敬業積極的人。「6月30日出院,7月1日我們去慰問他,想不到7月2日他就回來上班了。」廣東偉業鋁廠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燕興表示,公司會酌情減輕他的工作量,讓他好好休息、恢復身體。

「他是一個工作比較有責任心的人,完成自己的任務後,時常到車間裡幫助其他同事解決生產上遇到的難題。」說起李景雄的工作表現,廣東偉業幕牆門窗有限公司生產廠長、李景雄直屬上司李燥光不斷誇獎。

黨建引領、黨群合作

轄區正能量事件不斷湧現

從接到電話到完成骨髓捐獻,李景雄由始至終都不知道受贈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等個人信息,也沒打算去問。

這種樂於助人、不求回報、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與偉業鋁廠的企業文化不謀而合。據了解,偉業鋁廠參加了中國麥田計劃的助學行動,向多所貧困山區學校捐贈了資金和物資。同時,由企業黨員牽頭負責,偉業鋁廠組建了一支50人的志願者隊伍,積極參與獅山大圃黨委組織的各項志願活動。

偉業鋁廠參加的助學行動

事實上,近年來,在獅山鎮大圃社會管理處黨委引領下,轄區內的村居、企業不斷進行由淺至深的黨群合作,服務轄區內的市民、職工,各類正能量事件不斷湧現,這點在疫情期間更是得到了充分體現,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積極參與防疫、不求回報的企業、職工和市民。

疫情期間,獅山大圃企業無償捐獻物資給社區工作人員

「在黨委引領和指導下,獅山大圃每年都會舉辦無償獻血、扶貧濟困月愛心捐獻等活動,統籌社區黨組織和企業黨組織參與其中。」獅山鎮大圃社會管理處組織工作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方式既能協助企業職工融入社區,又能正向回饋給社區,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在村居、企業匯聚成河流,涓流不息。

接下來,獅山鎮大圃社會管理處黨委將不斷鼓勵企業建立兩新黨組織,推動企業以黨組織引領企業文化,培養一批批有社會擔當、愛崗敬業的職工,助力社區發展和鄉村振興。

來源:佛山新聞網馮翠平、獅山尚學大圃

相關焦點

  • 小夥為血癌患者捐獻骨髓 渝滬兩地上演生命接力
    這也預示著,這場橫跨千裡的渝滬生命接力成功完成。病危 上海兩幼兒患血癌今年1月,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接收了兩名患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孩子——4歲的小豪(化名)和6歲的小琪(化名)。本來這類惡性血液病的最佳治療方案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但遺憾的是兩個孩子的父母配型都失敗了。眼看著孩子病情一天天惡化,他們把唯一的希望寄託於通過中華骨髓庫找到相配的造血幹細胞。
  •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捐獻骨髓是很平常的事」  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者李安接受晶報記者採訪  自廣東省骨髓庫成立以來,李安是首例向外籍華人患者供髓配型成功的捐贈者。  昨日,記者通過廣東省骨髓庫聯繫到了李安。李安認為捐獻骨髓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市民應該多參與這樣的捐獻。
  • 12歲女孩為給爸爸捐獻骨髓 一天吃6餐14天增重10斤
    聽說父親患白血病,需要她捐出骨髓救命時,12歲的小姑娘毫不猶豫。然而,小周只有70多斤,體型偏瘦。為了更好地採集骨髓和造血幹細胞,她開始了增重計劃。她開始每天吃6餐,有時甚至吃到吐。「一想到爸爸的病,我就希望自己胖得再快一點,我早一天體重達標,爸爸就可能早一天康復。」14天內,她迅速暴增體重10多斤,順利為父親捐獻了骨髓。  值得高興的是,接受女兒骨髓捐獻的周先生手術非常成功。
  • 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嗎?
    近日,一則「倆哥哥拒絕捐獻骨髓」的新聞,引起熱議。「妹妹」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兩位「哥哥」都配型成功,卻在節骨眼上反悔了。對於放棄捐獻骨髓的原因,兩位哥哥一方面覺得,骨髓移植的成功率較低,「只有20%~30%」,而且還有可能復發;另一方面,主要是擔心骨髓捐獻影響自己的健康,畢竟家裡還有老人孩子。
  • 捐獻骨髓不會影響健康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了一位來自山西的白血病女性患者,等待兩個均配型成功的哥哥捐獻骨髓,臨近手術時兩個哥哥卻反悔了,原因是擔心捐獻骨髓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骨髓移植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對身體有影響嗎?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
  • 捐獻骨髓是從骨骼把骨髓抽出來?醫生:真實過程其實跟獻血差不多
    什麼情況下需要捐獻骨髓?小編想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白血病吧,不管是影視還是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聽過誰誰誰白血病了,必須要有骨髓才能治療。那骨髓捐獻到底是怎麼一個過程,你知道嗎?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王信峰介紹,他們在直系親屬中未找到合適的骨髓來源,在中華骨髓庫雖然找到了初配成功的骨髓,但捐獻的志願者要麼定居國外,要麼因疫情原因無法回國,要麼就是生活在國內的志願者也因體檢不合格而作罷。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
  • 「現役軍人骨髓捐獻第一人」
    注射動員劑  荊楚網消息 記者姚啟慧報導:20日,駐澳部隊戰士鍾碧波走進協和醫院,開始接受為期4天的動員劑注射,他將成為湖北省骨髓庫「現役軍人捐獻骨髓第一人」。去年「五一」探親期間,來漢遊玩的他在佳麗廣場獻血車上獻血時,報名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的一名骨髓志願捐獻者。今年4月,他被確認與廣州軍區一名白血病戰友的骨髓配型成功。    昨日,鍾碧波從廣州飛抵武漢。經過一夜的調整,今日上午8時許,走進協和醫院血液科的病房。    在記者們的關注下,協和醫院血液科夏凌輝副教授,為鍾碧波進行了簡單的身體檢查。
  • 中南大學醫學生為武漢少年捐獻骨髓
    新湖南客戶端12月9日訊(通訊員 高雯 李宜昕 李雲舒 記者 易禹琳)12月初,本該在外地醫院實習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2016級學生付美晶再度回到長沙,為武漢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 「做這個決定其實內心想法很簡單,希望能夠盡己所能幫助別人,今後做醫生也是一樣。」付美晶說。
  • 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兩哥哥反悔,骨髓捐獻真的對身體有損害嗎?!
    近日,騰訊新聞所報導的《妻子骨髓移植當天倆哥哥反悔》一文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兩位哥哥因為顧忌到捐獻骨髓對人體的害處及手術不高的成功率,在本來該移植的當天選擇了放棄捐贈。那麼,捐獻骨髓真的會對捐獻者的身體造成傷害或後遺症嗎?
  • 【投票】無償捐獻骨髓 詮釋人間大愛——記仙下大學生村官雷響捐獻骨髓歷程
    ,捐獻造血幹細胞。2013年4月,雷響被告知與一名寧夏籍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通知後,他二話沒說便同意為該名患者無償捐贈骨髓。2013年8月,前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為患者捐獻骨髓,於8月7日下午6時完成了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重新點燃了患者生命的燭光。天津歸來,他又馬上投入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村官崗位之中,紮根基層,讓愛在鄉間繼續流淌。
  • 一個12歲的女孩通過一天吃6頓飯和14天向她父親捐獻骨髓增加了10磅
    當這個12歲的女孩聽說她的父親患有白血病,需要她捐獻骨髓來挽救她的生命時,她毫不猶豫。然而,周曉只有70多公斤,而且他的身體很瘦。為了更好地收集骨髓和造血幹細胞,她開始了一項增重計劃。她開始一天吃六頓飯,有時甚至嘔吐。「當我想起我父親的病時,我希望我的體重會增加得快一點。如果我早一天達到標準,我父親可能早一天康復。」在14天內,她很快體重增加了10多公斤,並成功地將骨髓捐獻給了她的父親。
  • 骨髓捐獻的誤區有以下3種,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獻!
    張曦主任介紹,我們俗稱的捐獻骨髓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其實真正捐獻的是骨髓裡的造血幹細胞。在上世紀90年代,捐獻的造血幹細胞主要從骨髓中採集而來,所以被人們誤稱為捐獻骨髓。直到今天,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技術已逐漸發達,依據造血幹細胞來源的不同可分成骨髓造血幹細胞、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
  • 出生後被送養的雲南白血病少女完成骨髓移植,是二哥捐獻的
    雲南普洱「出生後被送養」的18歲白血病女孩李仁德近期完成了骨髓移植,目前仍在等待術後恢復。此前養育李仁德的家人通過媒體急尋其血親,希望進行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今年10月,李仁德找到了親生家庭。11月24日,李仁德的姑姑李女士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3日,醫院給孩子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是她二哥捐獻的。手術一切順利,她二哥的身體狀況也很好,沒有任何不適反應。李女士表示,目前還要繼續等待,大概10天後看孩子的各項身體指標是否有好轉。
  • 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
    原標題:捐獻骨髓,捐的是「髓」嗎(服務窗) 隨著醫學的進步,被診斷為白血病,不再像被判了死刑,超過70%的患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實現長期生存,而且骨髓移植能救治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存在誤解,一聽捐獻骨髓,就害怕不敢。骨髓移植,真的需要獻骨髓嗎?
  • 闢謠特工隊|骨髓捐獻要刺骨穿髓嗎?
    據說哥哥反悔的原因是擔心骨髓移植之後,自己的身體會出現問題。和這兩位棄捐的男士一樣,說起骨髓捐獻,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刺骨穿髓」的場面,因此不免對骨髓捐獻產生恐懼感,認為一旦捐獻骨髓就會元氣大傷,甚至小命不保。事實上,骨髓捐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為了更好地推廣骨髓捐獻,現在已使用「造血幹細胞捐獻」這一更為專業的說法。
  • 骨髓捐獻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對此,有專家指出,捐獻造血幹細胞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群眾因缺乏全面了解而產生錯誤認識可以理解,骨髓捐獻事業亟待走出認識誤區。  何羽:只要能救人就好  據《海南日報》報導,2004年,何羽還在海口上學的時候,在一次無償獻血時,出於幫助他人的願望,籤下了捐贈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書。
  • 出生3天被抱養的18歲普洱少女已完成骨髓移植!
    雲南普洱「出生後被送養」的18歲白血病女孩李仁德近期完成了骨髓移植,目前仍在等待術後恢復。此前養育李仁德的家人通過媒體急尋其血親,希望進行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今年10月,李仁德找到了親生家庭。11月24日,李仁德的姑姑李女士告訴記者,23日,醫院給孩子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是她二哥捐獻的。手術一切順利,她二哥的身體狀況也很好,沒有任何不適反應。
  • 捐獻骨髓毫無危害 血液專家細釋緣由
    新華網消息 據江南時報報導,日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出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臺灣同胞捐獻的骨髓在江蘇「幸子」陳霞體內成活了。這鼓舞了更多的熱心人捐獻骨髓的信心,但有關捐獻骨髓的具體細節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謎。為此,記者專訪了南京市鼓樓醫院血液內科的歐陽健主任,請他細釋了捐獻骨髓的相關情況。  問:捐獻者的骨髓如何採集?
  • 遵義一女子成功捐獻骨髓幹細胞
    近日紅花崗區一位骨髓幹細胞志願者成功捐獻了骨髓幹細胞為遠在重慶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福音在貴州省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病房,直播君見到了志願者朱雲梅,據了解,朱雲梅的血液在進行了三次高分後,與重慶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8月5日上午,正式進行骨髓幹細胞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