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鍾南山院士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任視頻聯繫,向她介紹中國抗擊疫情的成果和經驗。令人驚嘆的是,鍾南山院士不僅思維和邏輯敏捷、清晰,而且全程英語,表達特別流利順暢。
網友下面一片膜拜:
鍾老爺子,寶藏啊。
要文化有文化,要長相有長相,要身材有身材,還積極上進,有擔當,這就是男神。
人跟人之間的差別比人跟豬還大。
鍾院士英文好棒呀!
其實,這並不是鍾南山院士第一次面對外媒講英語了。一個月前,鍾院士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在長約90分鐘的採訪,全程英語對疫情的預測進行解讀,對去世的李文亮醫生表示遺憾和敬佩。
為什麼鍾南山院士的英語這麼好呢?這就不得不說起他的父親鍾世藩。
鍾南山院士曾說過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不論是人生方向,還是為人處世,父親都是他的領路人。
小時候因為貪吃零食沒有交錢到學校,被發現鍾南山以為自己要被狠狠的揍一頓,誰知道父親只是慢慢地說:你這樣騙我們,你覺得對不對?
這比挨打更讓鍾南山難受,所以他的一生說真話,包括非典時期的問心無愧,挺身而出。
1971年,鍾南山因為工作失誤,把一個曾患有肺結核,胃裡有魚刺的吐血病人,簡單地處理,交到肺結核中心,導致病人病情加劇,還好搶救及時,病人性命無憂。
但在這之後,他深受打擊,還是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找回動力,迎難而上。
父親問他,南山,你幾歲了?鍾南山說:35了。父親說了一句,太可怕了。
35歲了工作還沒有任何的發展,實在是太可怕了,父親的提醒讓他痛下決心,利用下班時間努力學習,迎頭趕上,這個階段他從一個健壯的運動員變成一個仙風道骨的醫生,醫生服都寬大了很多,但他的醫術也精湛了很多。
鍾南山的英語能夠突飛猛進,還得從1979年,他去英國留學說起。
當時他為了提高英語水平,用英語給家裡寫信。
可是他收到信的時候,厚厚的一沓,原來父親把收到的信和寫給他的信一起寄了過來。
而在他寫回家的信上用紅筆把他寫的不對的每一句話都修改了。鍾南山心裡很不是滋味,父親幫他修改過十幾封家書,當他進步之後,父親才不給他改信了。
為什麼鍾南山的父親英語水平這麼高呢?
這是因為他的父親16歲讀的同文書院,裡面的老師是中西文化結合,英語很好。
考上美國人創辦的協和醫院後,8年時間,他從同屆的40人裡面脫穎而出,成為最終拿到學位的8個人中的一個。
1930年,鍾南山院士的父親從協和畢業後,又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留學,成為當時中國絕少的醫學博士之一。
通過這些就可以看出鍾院士父親的英語功底有多強。
當時中國的儀器和影像比較落後,鍾院士的父親為了給給後人留下更多的行醫資料,便詳細記錄遇到的每一個病歷,而且是用英語寫的,記錄的特別清楚。
都說虎父無犬子,有這樣一個能英語啟蒙,出國留學的高材生,一個用英語流利書寫病歷的父親,鍾院士的英語這麼厲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個偉大的父親造就一個偉大的兒子,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就是最好的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