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什麼事情?

2021-01-13 插畫師的三國夢

劉禪是一個仁君,不過仁君也有暴怒的時候。在諸葛亮剛剛去世不久,劉禪就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有一個大臣詆毀諸葛亮,劉禪在盛怒之下把他處死。說起來諸葛亮對這個大臣還有恩,但是他不知道知恩圖報,也看不清局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李邈。

"李氏三龍"

李邈的家族在蜀漢,或者說在益州還是頗具有一定的能量的。在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以及《華陽國志》中都提到了李氏兄弟。當時有個外號叫做"李氏三龍",有點類似"馬氏五常"之類的名號,屬於流傳於地方上的不太出名的外號。

李氏兄弟有本文要重點說的李邈,還有李邵、李朝,以及一個早亡的小弟。李邵、李朝、李邈都在蜀漢做官,其中李邵和李朝混得還算不錯。李邵做過諸葛亮的治中從事;李朝做過劉備的別駕從事,這都是地方官體系中比較重要的官吏。不過兩個人都去世得比較早,李邈最後也因為詆毀諸葛亮而不得善終。

李氏兄弟有四個人,"三龍"是哪裡來的呢?被各種史料稱讚的李朝、李邵是板上釘釘了,李邈則有些爭議。因為李邈最後是詆毀諸葛亮而死,所以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三龍"是指李朝、李邵和不知名的亡弟,李邈並不在此列。當然這也只是裴松之的個人觀點。

李邈與諸葛亮的矛盾

簡單介紹了一下李邈兄弟,接下來來說李邈與諸葛亮的矛盾。早先李邈是劉璋的部下,做一個縣長;劉備取得益州之後以李邈為從事。李邈這個人正如裴松之所說,個性比較狂直。他看到劉備就責罵劉備,說劉備不應該奪取劉璋的地盤。劉備反問他:"你覺得不應該,為什麼不幫助劉璋?"李邈又說自己有心無力。有司準備處死李邈,但是諸葛亮給他求情,這件事就這麼算了。

後來諸葛亮執政的時候也起用李邈,以李邈為丞相參軍,位置還算可以。在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就因為馬謖的失利而功虧一簣。諸葛亮要處死馬謖,這個時候李邈反對他,認為應該留下馬謖讓他戴罪立功。結果兩個人的矛盾就產生了,諸葛亮把他送回成都,就是把他給雪藏起來。

李邈之死

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勢是非常大的,這個包括劉禪在內誰都知道。不過諸葛亮作為權臣而沒有私心,劉禪也甘於把權力給諸葛亮,所以蜀漢能夠保證政治清明。但是李邈對諸葛亮非常不爽,原因大概也是因為一直被雪藏。等到諸葛亮去世後,李邈對劉禪說了一段話。

大概意思是權臣未必有謀逆之心,但是權臣與弱主之間卻難以避免猜忌。權臣擔心皇帝除掉自己,皇帝對權臣更是如芒在背。諸葛亮就是一個權臣,李邈對他十分忌憚。現在他已經去世,這下蜀漢的江山社稷保住了,而且也沒有必要在連年對曹魏動刀兵了。這真是一件值得"大小相慶"的樂事。

李邈說出這樣的話,小編以為第一是發揮心中對諸葛亮的不滿,第二他自己可能認為劉禪也對諸葛亮不滿,可以藉此博取劉禪的信任,幫助劉禪剷除諸葛亮一派,自己也能夠獲得重用。結果他錯誤地判斷了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劉禪聽完之後是勃然大怒,把李邈收入獄中,把他處死於獄中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

相關焦點

  • 扶不起的阿鬥罕見動怒,死刑立即執行!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
    扶不起的阿鬥罕見動怒,死刑立即執行!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蜀漢後主劉禪被後世戲稱為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這樣的大才都沒輔佐劉禪成就霸業最終還被司馬家一統天下。雖然劉禪軟弱無能,但也不是沒有優點,他的最大優點就是性格溫順,他主政蜀漢期間竟然沒有出現激烈的政治爭鬥,劉禪也不像其他君主一樣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不喜歡大開殺戒不代表不會殺人,性格溫順也不代表沒有脾氣,劉禪做皇帝幾十年很少發火,這一次卻相當令人動容!公元234年,蜀漢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諸葛亮病逝了,蜀漢舉國哀悼,後主劉禪身穿白色孝服為諸葛亮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
  • 諸葛亮當上丞相後,他做的事情和當年的曹操當上丞相有些相似
    劉禪即位以後,他當時是十七歲,因為從小在家裡一直關著給劉備背經書,後來即位之後他想著可以不背經書了,先讓諸葛亮教教我怎麼治理國家,其實可以從他的很多行為當中能看出來他是想學的,可是時代和所處的環境卻讓諸葛亮不能教他,當時諸葛亮就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來告誡劉禪,讓他好好的學習,學會執政這個事情等危機結束了再說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而且,如果姜維想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他投降曹魏以後,就會一心一意地幫曹魏做事,為什麼還要攛掇曹營自相殘殺,以此製造曹營大亂,從而光復蜀漢呢?
  • 諸葛亮臨死前,阿鬥問了一句話,讓諸葛亮後背發涼:原來你是裝傻
    諸葛亮臨死前,阿鬥問了一句話,讓諸葛亮後背發涼:原來你是裝傻 扶不起的阿鬥,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從始至終大家都認為劉禪不是合格的君王,他把自己父親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送給他人,但是他真的傻嗎?當時在諸葛亮即將去世的時候,劉禪問了一句話,這個話讓諸葛亮意識到了其實他並不傻。
  • 蜀漢滅亡後,劉禪為何被優待封公?原來司馬昭有這樣的考量
    提起安樂公國,許多人或許有些陌生,內心會生出這樣的疑問,這是什麼國家?怎麼沒有印象,其實安樂公國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它只是一個國中之國,一個蜀漢皇帝投降被曹魏優待的封國,首任國君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最後一位皇帝—劉禪。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而胡氏年輕貌美,進宮後失聯長達一個月,劉琰便懷疑她與劉禪私通。隔壁老王都還未出手,卻被宮裡小劉趁虛而入,劉琰越想越氣,竟然命人責打妻子,拿鞋子狠狠抽打胡氏的臉,一番家暴後將她休棄,逐出家門。胡氏心裡委屈,離開家後即向有關部門控訴劉琰。那時候雖無女權運動,但事關皇室顏面,劉琰遂因此事被捕入獄。
  •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一、諸葛亮、張昭作為託孤之臣,均具有良好的權威基礎古代君主臨終前選擇的託孤之臣都是精挑細選,要絕對忠誠,要聲望服人、要才能突出,並與新老君主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一方面可以對少主樹立一定權威,很好地輔佐少主處理朝政;另一方面可以震懾、統帥群臣,穩定朝局。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張昭都是比較優秀的託孤人選。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自從蜀漢丞相諸葛亮離世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撤銷了丞相的職務並取消北伐計劃。因為沒有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蜀漢國內問題慢慢被暴露出來,劉禪為此啟用了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來解決問題。這種情況讓劉禪更加膽戰心驚,他擔心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做事更加小心翼翼。某一次在參加司馬昭的宴會時,司馬昭特意命人奏起了蜀地的音樂,還讓大廳內的舞姬跳起了蜀地的舞蹈,在座的原蜀漢官員紛紛落淚。劉禪知道考驗自己的時候到了,於是強忍住內心的悲傷,故意裝作看得出神的樣子。這時候司馬昭突然問劉禪:"安樂公,思蜀否?"
  • 諸葛亮有兩個孫子,一個血染沙場,另一個命運卻截然不同
    艾大怒,即欲出戰。丘本諫曰:「將軍不可輕出,當用奇兵勝之。」艾從其言,遂令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伏兩軍於後,艾自引兵而來。此時諸葛瞻正欲搦戰,忽報鄧艾自引兵到。瞻大怒,即引兵出,徑殺入魏陣中。鄧艾敗走,瞻隨後掩殺將來。忽然兩下伏兵殺出。蜀兵大敗,退入綿竹。艾令圍之。於是魏兵一齊吶喊,將綿竹圍的鐵桶相似。諸葛瞻在城中,見事勢已迫,乃令彭和齎書殺出,往東吳求救。
  • 摘掉小說裡的光環,歷史上的諸葛亮依舊強大,厲害得不像人類
    劉備真的是三顧茅廬才請到了諸葛亮,要說這劉備也是真的心誠,在還沒見過諸葛亮之前只聽別人幾句就敢相信諸葛亮的能力,並且如此隆重地三顧茅廬。諸葛亮願意為他鞠躬盡瘁,為了蜀國拼一輩子也是因為劉備真心珍惜他敬重他。在諸葛亮的小屋裡,諸葛亮作出了隆中對。
  • 諸葛亮遺留的十二字,準確的預料千年後的事,這難道僅僅是巧合?
    想必夥伴們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寫出師表的初衷的是因劉備去世後,為了盡心輔佐劉禪而寫。諸葛亮為何能名垂千古?一、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而出,此後就作為軍師一心一意地輔佐劉備,幫助他建立了蜀漢政權。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怪病?七星陣都難以續命,病名聽著耳熟
    然而真正決定勝負的卻還是戰場上的軍師們,要說三國時代最為著名的軍師那麼還是非諸葛亮莫屬。對於諸葛亮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陌生,諸葛亮原本是徐州琅琊陽都人士。早年歲叔父諸葛玄遊歷到了荊州,叔父諸葛玄去世之後,諸葛亮便在隆中一帶隱居了起來。一直到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之下才請出了諸葛亮。
  • 諸葛亮死後囑咐抬棺南走,槓斷繩爛便安葬,4人途中做一舉引謎團
    後主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先後將甘夫人、吳夫人合葬於惠陵。第二說法是:劉德死後就安葬在了奉節。1961年,郭沫若在奉節考察。他認為,劉備去世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以當時的條件看,從奉節逆水而上到成都至少需要30天時間,到達目的地時,屍體肯定會腐壞。因此,劉備死後直接葬在奉節的可能性很大。
  •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計,到底還是成功了
    按照諸葛亮先生生前的起居習慣,自然希望死後也不被人打擾。在給劉禪的信中寫道自己死後「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當時的蜀國一直致力於北伐,雖然缺少應有的實力,可是北伐對於蜀國來說是異常重要的,在這場北伐的過程中不少曹魏貴族死在了他的手裡,在加上這場北伐過程中不少將士都為此丟了性命,諸葛亮作為這場北伐的發起人自然也是被不少將士的親人所記恨。
  • 蜀漢國破滅亡之後,劉禪的後代結局怎麼樣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無奈之下,劉禪選擇了投降,那麼,在這一時段裡,劉禪的子嗣們下場如何呢?(二)七子二女 少有善終劉禪在正史上記載,一共有七個兒子兩個女兒,七個兒子分別是太子劉璿、次子安定王劉瑤、三子西河王劉琮、四子新平王劉瓚、五子北地王劉諶、六子新興王劉恂、七子上黨王劉虔。兩個女兒不知什麼名字,那麼,劉禪這九個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魏延成為了軍中第二號大人物,雖然他的理念和諸葛亮不是完全配合,但是諸葛亮也是欣賞魏延的軍事才能,對魏延十分寬容。(這一點和演義中是不一樣的)魏國伐蜀要知道魏延活著,能不能使得蜀漢延續下去,我們先看看劉禪當初為何投降!魏國伐蜀,最開始是準備了三路大軍,他們準備先是圍殲姜維,結果姜維敏銳地發現了事情的不對,率軍撤離到劍閣。
  • 蜀漢四相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任丞相,或者說,諸葛亮是蜀漢唯一的一位丞相。因為在諸葛亮之後,後主劉禪就把丞相這個官職給廢除了。而所謂的蜀漢四相,說的是諸葛亮、蔣琬、董允,以及費禕等四人,因為他們有相國之才,所以被人稱之為「蜀漢四相」,亦或者是「蜀漢四英」。
  • 諸葛亮去世時,星星墜落,現在都無法理解
    難怪有人說作者捏造它是為了神化諸葛亮,畢竟,星星三起三落這種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歷史書上也沒有對此的記載。 第二個說法就顯得有一些自然了,那就是,那時可能碰巧有流星墜落。眾所周知,古代人非常迷信,任何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會被神話。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接連敗退,真相終於曝光,太讓人心寒了
    當時在曹丕的領導下的魏國日益昌盛,經濟和軍事力量越來越發達,諸葛亮就想要和劉備商量,和吳國的孫權能聯合在一起,擰成一股繩,一起對付強大的吳國,以至於削弱其的銳氣還有破壞其經濟的發展,可是劉備並沒有聽從臥龍先生的建議,一意孤行,以至於到最後的滅亡,都是因為劉備的這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