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是一個仁君,不過仁君也有暴怒的時候。在諸葛亮剛剛去世不久,劉禪就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有一個大臣詆毀諸葛亮,劉禪在盛怒之下把他處死。說起來諸葛亮對這個大臣還有恩,但是他不知道知恩圖報,也看不清局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李邈。
"李氏三龍"
李邈的家族在蜀漢,或者說在益州還是頗具有一定的能量的。在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以及《華陽國志》中都提到了李氏兄弟。當時有個外號叫做"李氏三龍",有點類似"馬氏五常"之類的名號,屬於流傳於地方上的不太出名的外號。
李氏兄弟有本文要重點說的李邈,還有李邵、李朝,以及一個早亡的小弟。李邵、李朝、李邈都在蜀漢做官,其中李邵和李朝混得還算不錯。李邵做過諸葛亮的治中從事;李朝做過劉備的別駕從事,這都是地方官體系中比較重要的官吏。不過兩個人都去世得比較早,李邈最後也因為詆毀諸葛亮而不得善終。
李氏兄弟有四個人,"三龍"是哪裡來的呢?被各種史料稱讚的李朝、李邵是板上釘釘了,李邈則有些爭議。因為李邈最後是詆毀諸葛亮而死,所以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三龍"是指李朝、李邵和不知名的亡弟,李邈並不在此列。當然這也只是裴松之的個人觀點。
李邈與諸葛亮的矛盾
簡單介紹了一下李邈兄弟,接下來來說李邈與諸葛亮的矛盾。早先李邈是劉璋的部下,做一個縣長;劉備取得益州之後以李邈為從事。李邈這個人正如裴松之所說,個性比較狂直。他看到劉備就責罵劉備,說劉備不應該奪取劉璋的地盤。劉備反問他:"你覺得不應該,為什麼不幫助劉璋?"李邈又說自己有心無力。有司準備處死李邈,但是諸葛亮給他求情,這件事就這麼算了。
後來諸葛亮執政的時候也起用李邈,以李邈為丞相參軍,位置還算可以。在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就因為馬謖的失利而功虧一簣。諸葛亮要處死馬謖,這個時候李邈反對他,認為應該留下馬謖讓他戴罪立功。結果兩個人的矛盾就產生了,諸葛亮把他送回成都,就是把他給雪藏起來。
李邈之死
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勢是非常大的,這個包括劉禪在內誰都知道。不過諸葛亮作為權臣而沒有私心,劉禪也甘於把權力給諸葛亮,所以蜀漢能夠保證政治清明。但是李邈對諸葛亮非常不爽,原因大概也是因為一直被雪藏。等到諸葛亮去世後,李邈對劉禪說了一段話。
大概意思是權臣未必有謀逆之心,但是權臣與弱主之間卻難以避免猜忌。權臣擔心皇帝除掉自己,皇帝對權臣更是如芒在背。諸葛亮就是一個權臣,李邈對他十分忌憚。現在他已經去世,這下蜀漢的江山社稷保住了,而且也沒有必要在連年對曹魏動刀兵了。這真是一件值得"大小相慶"的樂事。
李邈說出這樣的話,小編以為第一是發揮心中對諸葛亮的不滿,第二他自己可能認為劉禪也對諸葛亮不滿,可以藉此博取劉禪的信任,幫助劉禪剷除諸葛亮一派,自己也能夠獲得重用。結果他錯誤地判斷了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劉禪聽完之後是勃然大怒,把李邈收入獄中,把他處死於獄中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